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五畫 (9)

回本書目錄

五畫 (9)

1. 五畫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烏梅半個。同煎。不拘時溫服。

加味香薷飲,治伏暑成瘧。煩悶多渴。微微振寒。寒罷大熱。小便黃赤。或背寒面垢。(濟生方)

香薷(半斤),扁豆(四兩),厚朴(薑製炒六兩),檳榔(二兩),黃連(去須三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用酒半盞。煎至八分。去滓。沉冷服。不拘時候。

加味逍遙散,治便毒下疳。血疝。服疏導攻伐之劑。不能消散。虛熱不已。口無食味。及肚腹重墜。水道澀痛。或兩胯痛。足膝無力者。(薛己)治患顛疾。歌唱無時。逾牆上屋。乃榮血迷於心胞所致。加遠志去心。桃仁去皮尖。蘇木紅花。各一錢。水一杯半煎。(得效方)

當歸(去苗),芍藥(白者),白朮,柴胡,茯苓,牡丹皮,山梔子(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煅生薑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加減鼠黏子湯,痘疔證屬有餘。首尾俱宜此方為要。(正宗)

鼠黏子,天花粉,知母,荊芥,山梔子(各六分),甘草(三分)

水二盞。淡竹葉。燈心各二十件煎服。身熱加柴胡。黃芩。有痰加麥冬。貝母。咽啞加玄參。桔梗。咬牙加薄荷。石膏。便秘加蜂蜜。玄胡粉。昏憒加黃連。硃砂。痂枯加當歸。地黃。戀疤加蟬蛻。川芎。

加減二陳湯,痰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故曰痰。因火動。降火為先。火因氣逆。順氣為要。(壽世)

陳皮(去白一錢),半夏(制錢半),茯苓(酒炒各一錢),防風(去蘆五分),貝母(一錢半),枳實(一錢),白朮(去蘆一錢二分),連翹(五分),黃芩(酒炒各一錢),天花粉(七分),香附子(炒一錢),甘草(三分)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加減二陳湯,治痰飲屬寒者。(局方)

半夏(五錢),陳皮,茯苓,乾薑,桂枝(各三錢),甘草(一分)

上水煎溫服。按張氏醫通云。婦人月水及期。嘔吐煩悶。頭痛者。是心下寒飲也。宜此湯。

古今錄驗解五蒸湯。(外臺方)

甘草(一兩炙),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竹葉(二把),葛根,乾地黃(各三兩),知母,黃芩(各二兩),石膏(五兩碎),粳米(一合)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亦可以水三升。煮小麥一升。乃煮藥。忌海藻。菘菜。蕪荑。火醋。(範汪同。一方無甘草。茯苓。人參。竹葉。止六味。)

古今錄驗療氣忽發滿胸急者方。(同上)

桑根白皮(切二升),郁李仁(一升碎),赤小豆(二升),橘皮(三兩),蘇葉(三兩),茅根(切二升)

白話文:

上銼散

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烏梅半個,一起煎煮,不拘時間溫服。

加味香薷飲

治療因暑熱潛伏體內而形成的瘧疾,症狀為煩悶口渴、輕微發冷、發冷後發高燒、小便黃赤,或背部發冷而臉色污垢。(出自《濟生方》)

藥材組成:香薷(半斤),扁豆(四兩),厚朴(用薑汁炮製後炒六兩),檳榔(二兩),黃連(去除鬚根三兩)。

將以上藥材粗略切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加入酒半碗,煎煮至剩八分,去除藥渣,放涼後服用,不拘時間。

加味逍遙散

治療因梅毒或下疳引起的腫瘡,以及因血疝導致的疾病。若服用疏導攻伐的藥物後,病症仍無法消退,虛熱持續不退,食慾不振,或感到腹部沉重下墜,小便澀痛,或兩胯疼痛,足膝無力等症狀。(薛己的方子) 另外,還可治療因情志失調導致精神錯亂,胡言亂語、到處亂跑等疾病,這是因為榮血迷失在心包所致。此時,可加入遠志(去除心)、桃仁(去除皮和尖)、蘇木、紅花各一錢,用水一杯半煎煮。(出自《得效方》)

藥材組成:當歸(去除根莖)、白芍(白色的)、白朮、柴胡、茯苓、牡丹皮、山梔子(各一兩),甘草(炙過,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大碗,加入煅過的生薑一塊(切破),少許薄荷,一起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後趁熱服用,不拘時間。

加減鼠黏子湯

痘瘡或疔瘡,如果屬於實證,無論初期或後期都適合使用此方。(出自《正宗》)

藥材組成:鼠黏子、天花粉、知母、荊芥、山梔子(各六分),甘草(三分)。

用水兩碗,加入淡竹葉和燈心各二十件一起煎煮服用。如果發熱,可加入柴胡、黃芩;有痰,可加入麥冬、貝母;聲音嘶啞,可加入玄參、桔梗;咬牙,可加入薄荷、石膏;便秘,可加入蜂蜜、玄胡粉;昏迷,可加入黃連、硃砂;結痂乾燥,可加入當歸、地黃;疤痕難以消退,可加入蟬蛻、川芎。

加減二陳湯

痰屬於濕,是津液變化而成。由於感受風、濕、熱邪,或是因情緒波動、飲食不當,導致氣機逆亂,使津液變得渾濁而形成痰飲。所以說痰是因為火動而產生,因此要先降火。而火是因氣逆導致,所以要先順氣。(出自《壽世》)

藥材組成:陳皮(去除白色部分一錢),半夏(製過,錢半),茯苓(用酒炒過,各一錢),防風(去除蘆頭,五分),貝母(一錢半),枳實(一錢),白朮(去除蘆頭,一錢二分),連翹(五分),黃芩(用酒炒過,一錢),天花粉(七分),香附子(炒過,一錢),甘草(三分)。

將以上藥材粗略切碎,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後溫服。

加減二陳湯

治療屬於寒性的痰飲。(出自《局方》)

藥材組成:半夏(五錢),陳皮、茯苓、乾薑、桂枝(各三錢),甘草(一分)。

用水煎煮後溫服。根據張氏《醫通》的說法,婦女月經期間,若出現嘔吐、煩悶、頭痛等症狀,是屬於心下有寒飲,適合使用此方。

古今錄驗解五蒸湯 (出自《外臺方》)

藥材組成:甘草(炙過,一兩),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竹葉(二把),葛根、乾地黃(各三兩),知母、黃芩(各二兩),石膏(搗碎,五兩),粳米(一合)。

將以上十味藥材切碎,用水九升煎煮至剩二升半,分為三次服用。也可以用水三升,煮小麥一升,再加入藥材一起煎煮。忌食海藻、菘菜、蕪荑、火醋。(範汪的方子相同,另一個版本沒有甘草、茯苓、人參、竹葉,只有六味藥。)

古今錄驗療氣忽發滿胸急者方 (出自同上)

藥材組成:桑根白皮(切碎,二升),郁李仁(搗碎,一升),赤小豆(二升),橘皮(三兩),蘇葉(三兩),茅根(切碎,二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