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八畫 (5)

回本書目錄

八畫 (5)

1. 八畫

麥門冬(二錢去心),黑玄參,黃芩,栝蔞根,連翹(各一錢),生甘草(五分),燈芯(廿莖),竹葉(七片)

水煎。溫服。

來蘇散,治傷風。及陰陽二毒。傷寒。(魏氏家藏方)

蒼朮(八錢炒),香附子(四錢),甘草(一錢炙),陳皮,紫蘇(各二錢)

上每二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一盞。溫服。

和解湯,治血氣虛弱。外感寒邪。身體疼倦。壯熱惡寒。腹中㽲痛。鼻塞頭昏。痰多咳嗽。大便不調。(十便)

芍藥,桂(各二兩),厚朴,甘草,乾薑,白朮,人參,茯苓(各一兩半)

上為粗末。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個。煎六分溫服。(按楊氏方。十味和解散。比此方。則有桔梗。當歸。陳皮。枳殼。防風。無桂。乾薑。茯苓。冶頭痛發熱。肢體倦怠。又百一選方。和解湯。羌活。防風。川芎。人參。乾葛。升麻。甘草。各半兩。又魏氏方。無川芎。

只六味。治小兒四時感冒寒邪。壯熱煩躁。鼻多涕。驚悸自汗。肢節疼痛。及麩瘡。豆瘡。已發未發者。皆可服。)

青蒿散,治虛勞骨蒸。咳嗽胸滿。皮毛乾枯。四肢怠墮。骨節疼痛。心中驚悸。咽燥唇焦。面赤煩躁。涕唾腥臭。困倦。夜多盜汗。肌體潮熱。飲食減少。日漸瘦弱。(事證方)

天仙藤(即青木香),鱉甲(酢炙),香附子(炒去毛),桔梗(去蘆頭),柴胡(去苗),秦艽,青蒿(以上各一兩),烏藥(半兩),甘草(炙一兩半),川芎(二錢半)

上十味。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矣。婦人病取男子褲襠燒服。

承氣養榮湯,溫疫熱渴未除。里症仍在者主之。(溫疫)

知母,當歸,芍藥,生地黃,大黃,枳實,厚朴(等分)

水姜煎服。痰涎湧甚。胸膈不清者。宜蔞貝養榮湯。

白話文:

八畫

麥門冬(去心,6克),黑玄參、黃芩、栝蔞根、連翹(各3克),生甘草(1.5克),燈芯草(20根),竹葉(7片)。

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來蘇散,治療感冒以及陰陽兩種毒邪引起的傷寒。(魏氏家傳秘方)

蒼朮(炒過,24克),香附子(12克),甘草(炙過,3克),陳皮、紫蘇(各6克)。

以上藥材,每次取6克,加水一杯半,放入生薑三片,煎煮至一杯,溫熱服用。

和解湯,治療因血氣虛弱,外感寒邪,導致身體疲倦疼痛、發熱怕冷、腹部隱痛、鼻塞頭昏、痰多咳嗽、大便不順暢的症狀。(《十便方》)

芍藥、桂枝(各60克),厚朴、甘草、乾薑、白朮、人參、茯苓(各45克)。

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6克,加水一杯,放入生薑三片、紅棗一顆,煎煮至約剩一半的量,溫熱服用。(按楊氏的方子,十味和解散,與此方相比,多了桔梗、當歸、陳皮、枳殼、防風,少了桂枝、乾薑、茯苓,用於治療頭痛發熱、肢體倦怠。另外,《百一選方》的和解湯,則用羌活、防風、川芎、人參、葛根、升麻、甘草,各15克。又魏氏的方子,沒有川芎,只有六味藥,治療小兒四季感冒寒邪引起的發熱煩躁、鼻涕多、驚悸自汗、肢體疼痛,以及皮膚上的瘡或痘瘡,不論已發或未發,皆可服用。)

青蒿散,治療因虛勞引起的骨蒸潮熱、咳嗽胸悶、皮膚乾燥、四肢無力、骨節疼痛、心悸、咽喉乾燥、嘴唇焦裂、面色發紅煩躁、鼻涕唾液有腥臭味、疲倦、夜間盜汗、身體發熱、食慾減少、日漸消瘦的症狀。(《事證方》)

天仙藤(即青木香)、鱉甲(醋炙)、香附子(炒過並去除毛)、桔梗(去除蘆頭)、柴胡(去除苗)、秦艽、青蒿(以上各30克),烏藥(15克),甘草(炙過,45克),川芎(7.5克)。

以上十味藥材,用水調勻後,每次服用約一茶匙的量,每日三次。小便順暢後,若陰莖頭部微微腫脹則表示藥效顯現。婦女病則取男子穿過的褲襠燒成灰服用。

承氣養榮湯,主要治療溫病發熱口渴未退,裡症仍然存在的狀況。(《溫疫論》)

知母、當歸、芍藥、生地黃、大黃、枳實、厚朴(等量)。

用水加生薑煎煮服用。如果痰涎很多,胸膈不適,則改用蔞貝養榮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