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十五畫 (1)
十五畫 (1)
1. 十五畫
調胃承氣湯,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此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
四逆湯主之。傷寒太陽。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此湯。(同上)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此湯。(同上)傷寒十三日。過經讝語者。以有熱也。
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此湯主之。(同上)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此湯。若不爾者。
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同上)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此湯。(同上陽明)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宜此湯。(同上)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此湯。(同上)大便不通。胃氣不和者。(同上)邪熱傳裡。
無痞滿。惟存宿結而有瘀熱者。主之。(溫疫論有生薑)
芒硝(半升),甘草(二兩炙),大黃(四兩去皮酒漬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煮兩沸頓服。
調中湯,療夏月及初秋忽有暴寒折於盛熱。熱結四肢。則壯熱頭痛。傷於胃。則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帶下。壯熱且悶。脈微且數。宜下之方。(外臺),又調中湯。去大黃。即治風溫證。兼治陽病。因下遂協利不止。及傷寒不因下自利。表不解。而脈浮數者。皆可去大黃煎之。殊驗也。(活人書)
大黃,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茯苓,藁本,白朮,甘草(炙各二兩)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別相去二食久。勿以食隔。須取快下。壯熱便歇。其下亦止也。凡秋夏。旱熱積日。忽有暴寒折之。熱無可散。喜搏著肌中。作壯熱氣也。胃為六腑之長。最易得傷。非忽暴寒傷之而下也。虛冷人則不壯熱。但下利。或霍亂也。少實人。
有服五石人。喜壯熱。其適與藥吃斷下。則加熱鬱悶而死矣。亦有不止。便作壅熱毒。壯熱甚不歇則劇。是以宜此調中湯下之。和其胃氣。其表熱者。宜前胡大黃下之也。
調中湯,論曰。產後腹痛。及瀉利者何。答曰。產後腸胃虛怯。寒邪易侵。若未滿月。欲冷當風。乘虛襲留於原膜。散於腹脅。故腹痛作陣。或如錐刀所刺。流入大腸。水穀不化。洞泄腸鳴。或下赤白。胠脅䐜脹。或痛走不定。急服此湯立愈。若醫者。以為積滯取之。禍不旋踵。謹之謹之。(婦人大全良方)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
如果傷寒病人的脈象是浮的,又自己會流汗,小便次數多,心中煩躁且稍微怕冷,腳部抽筋,結果反而給他吃桂枝湯想治療表證,這是錯誤的。這樣做會導致手腳冰冷,喉嚨乾燥,煩躁想吐。這時應該給他喝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如果手腳冰冷的情況改善,腳也暖和了,就再給他喝芍藥甘草湯,腳就會伸直。如果病人腸胃不舒服,說胡話,可以稍微給他喝調胃承氣湯。如果又發汗,又用燒針,就用四逆湯治療。
傷寒病在太陽經,發汗後如果還是怕冷,那是因為虛弱;如果不怕冷,只是發熱,那就是實證,應該調理腸胃,給他喝調胃承氣湯。太陽病的病邪還沒解除,脈象陰陽都停止了,病人一定先發抖,然後流汗才會好。如果只有陽脈微弱,先流汗就會好;如果只有陰脈微弱,瀉下就會好。如果想用瀉下方法治療,就用調胃承氣湯。傷寒病過了十三天,病邪入裡,說胡話是因為有熱,這時應該用瀉下的藥。如果小便順利,大便反而應該變硬,結果卻拉肚子,而且脈象平和,就知道醫生用丸藥來瀉下是錯的。如果病人自己拉肚子,脈象應該是微弱且手腳冰冷,現在反而平和,這是體內有實邪,要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太陽病過了十多天,感到心下溫溫的想吐,而且胸口痛,大便反而稀溏,肚子微微脹滿,心情鬱悶且有點煩躁。如果之前已經大量吐過或瀉過,就用調胃承氣湯;如果沒有,就不要用。如果只是想吐,胸口痛,大便稍為稀溏,這不是柴胡證,是因為之前已經大量吐過或瀉過。陽明病,沒有吐也沒有瀉,但是心煩,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太陽病,發汗三天還沒好,而且一直發熱,這病在胃,應該用調胃承氣湯。傷寒吐過之後,肚子脹滿,要用調胃承氣湯。大便不通,腸胃不舒服,也用調胃承氣湯。邪熱進入體內,沒有痞滿,只是有積久的宿便和瘀熱,就用調胃承氣湯。(溫疫論有加生薑)。
調胃承氣湯的藥方
芒硝(半升),甘草(二兩,炙過),大黃(四兩,去皮用酒浸泡洗淨)。
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煮成一升,濾掉藥渣後,加入芒硝,再煮兩次沸騰後一次喝完。
調中湯
這種藥方是用來治療夏天或初秋突然受寒,導致盛熱被寒氣阻礙。熱氣結在四肢,會發高燒頭痛;傷到胃,會拉肚子,可能拉血、拉水,或是女性有赤白帶下。發高燒又悶,脈搏微弱且快。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出自《外台秘要》)另外,調中湯去掉大黃,可以治療風溫病,也可以治療陽病,因為瀉下而導致腹瀉不止,或者傷寒不是因為瀉下而拉肚子,表證還沒解除,脈象浮數,都可以去掉大黃來煎藥,效果很好。(出自《活人書》)
調中湯的藥方
大黃、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茯苓、藁本、白朮、甘草(炙過,各二兩)。
以上九味藥,用水九升煮成三升,分成三次喝,每次喝藥之間要隔兩個時辰,不要讓食物阻隔藥效,要讓藥快速瀉下,高燒就會停止,腹瀉也會停止。
凡是秋天夏天,乾旱炎熱持續多日,突然受寒,熱氣無法散發,會積在肌肉裡,導致發高燒。胃是六腑的領導,最容易受傷,並不是突然受寒才會拉肚子。虛弱怕冷的人不會發高燒,只是會拉肚子或是上吐下瀉。身體稍微強壯的人,或是吃過五石散的人,容易發高燒,如果給他吃瀉下的藥,反而會讓熱氣鬱積而死。也有腹瀉不止的情況,就會變成壅熱毒,高燒不退就會更加嚴重。所以應該用調中湯瀉下,調理腸胃。如果體表發熱,應該用前胡和大黃來瀉下。
調中湯在婦產科的應用
有人問:產後腹痛和腹瀉是怎麼回事?回答說:產後腸胃虛弱,容易被寒邪侵襲。如果未滿月就想著要受涼,寒邪就會趁虛進入原膜,散佈在腹部兩側,所以肚子會一陣陣的痛,像是被錐子或刀子刺到一樣,寒邪流入大腸,水穀不消化,就會拉肚子,肚子咕嚕咕嚕叫,可能會拉出紅紅白白的東西,或是腹部兩側脹痛,或是疼痛位置不定。這時候要趕快喝調中湯,馬上就好。如果醫生以為是積食,就用瀉下的藥,很快就會出問題,一定要小心小心。(出自《婦人大全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