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五畫 (4)

回本書目錄

五畫 (4)

1. 五畫

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朮(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服。亦得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闢寒邪。瘴氣。

四柱散,治丈夫元臟氣虛。真陽耗散。兩耳常鳴。臍腹冷痛。頭旋目暈。四肢怠倦。小便滑數。泄瀉不止。(同上)

人參,附子(炮去皮尖),木香(濕紙羅曝),茯苓(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薑二片。棗子一個。鹽少許。煎七分。空心食前服。凡臟氣虛弱者。悉宜服之。

四順清涼飲,治湯潑火燒。熱極逼毒入里。或外被涼水所濯。火毒內攻。致生煩躁。內熱口乾。大便秘實者服。(正宗)

連翹,赤芍,羌活,防風,當歸,山梔,甘草(各一錢),大黃(炒二錢)

上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遠服。

四苓湯,溫疫煩渴思飲。酌量與之。若引飲過多。自覺水停心下。名停飲。宜此湯。若大渴思飲冰水者。無論四時。皆可量與。不欲飲冷。當易百滾湯與之。乃至不思飲。則知胃和。(溫疫)

茯苓(二錢),澤瀉(一錢五分),豬苓(一錢五分),陳皮(一錢)

取長流水。煎服。今不用白朮者。疫邪傳胃而渴。白朮性壅。恐以實填實也。加陳皮者。和中利氣也。

半夏茯苓湯,療妊娠阻病。心中憒悶。空煩吐逆。惡聞食氣。頭眩重。四肢百節疼煩沉重。多臥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方。(外臺)

半夏(洗),生薑(各五兩),旋覆花(一兩),橘皮(二兩),茯苓(三兩),細辛,芎藭,人參,桔梗,甘草(炙各二兩),芍藥(二兩),乾地黃(三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豬羊肉。餳。菘菜。海藻。生菜。蕪荑。

半夏茯苓湯,療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同上)

半夏(五兩洗),生薑(五兩),茯苓(三兩),陳橘皮,人參,桔梗,芍藥,甘草(炙各二兩),桂心(一兩),旋覆花(一兩)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欲得利者。加大黃。須微調者。用乾地黃。病有先時喜水下者。加白朮三兩。除旋覆花。若大便不調。宜加大黃。及乾地黃。並用三兩。忌同前。

半夏瀉心湯,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但滿而不痛。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此湯。(傷寒太陽篇下)嘔而腸鳴。心下痞堅。(金匱嘔吐)上焦虛寒。腸鳴下利。心下痞堅。(外臺無大棗有桂心三兩)

白話文:

五畫

將人參(去除蘆頭)、茯苓(去除外皮)、炙甘草、白朮,各取等量,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煎煮至七分,不拘時間服用。服用時加入少許鹽,用白開水送服,也可以當作日常保健服用。能溫和脾胃,增進食慾,驅除寒邪和瘴氣。

四柱散,治療男子因元氣虛弱,真陽耗散,導致兩耳經常鳴叫、肚臍周圍及腹部冷痛、頭暈目眩、四肢疲乏、小便頻繁且滑脫、腹瀉不止等症狀。(做法同上)

使用人參、炮製過的附子(去除外皮尖端)、用濕紙包裹後曬乾的木香、茯苓,各取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大碗水,加入生薑兩片、紅棗一顆、少許鹽,煎煮至七分,空腹、飯前服用。凡是臟腑氣虛的人都適合服用此藥。

四順清涼飲,治療被熱水或火燙傷,導致熱毒侵入體內,或者燙傷後被冷水沖洗,火毒內攻,引起煩躁不安、內熱口乾、大便乾硬等症狀。(正宗做法)

使用連翹、赤芍、羌活、防風、當歸、山梔、甘草,各取一錢,大黃(炒過),取二錢。

將以上藥材放入兩碗水中,加入燈心草二十根,煎煮至八分,在飯後服用。

四苓湯,治療溫疫引起的煩渴思飲,可以酌量給予飲用。若飲水過多,自覺水停留在心口下,稱為停飲,適合服用此湯。若非常口渴想喝冰水,無論什麼季節,都可以適量給予。若不喜歡喝冷水,就給予剛煮沸的熱開水。如果不再想喝水,就表示胃氣已經調和。(溫疫用方)

使用茯苓二錢、澤瀉一錢五分、豬苓一錢五分、陳皮一錢。

用流動的清水煎煮後服用。現在不使用白朮的原因是,疫病邪氣會傳入胃而導致口渴,白朮性味壅滯,恐怕會使病情加重,所以不使用。加入陳皮是為了調和中焦、疏理氣機。

半夏茯苓湯,治療妊娠期間出現的疾病,如心中煩悶、空虛煩躁、嘔吐噁心、厭惡食物的氣味、頭暈沉重、四肢百節疼痛煩悶沉重、嗜睡少動、畏寒出汗、疲憊消瘦等症狀。(出自《外台秘要》)

使用半夏(洗過)、生薑,各取五兩、旋覆花一兩、橘皮二兩、茯苓三兩、細辛、芎藭、人參、桔梗、炙甘草,各取二兩、芍藥二兩、乾地黃三兩。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切碎,加入一斗水,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忌食豬羊肉、麥芽糖、白菜、海藻、生菜、蕪荑。

半夏茯苓湯,治療胸膈、心腹中積存的痰水冷氣,導致心下感覺空虛發冷、煩躁不安,或有水聲,經常吐口水,口中經常有清水流出,胸脅脹痛,不想吃東西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胃氣虛弱、感受寒冷所導致。其脈象多為沉、弦、細、遲。這些都適用本方。(做法同上)

使用半夏(洗過)五兩、生薑五兩、茯苓三兩、陳橘皮、人參、桔梗、芍藥、炙甘草各二兩、桂心一兩、旋覆花一兩。

將以上十味藥材切碎,加入九升水,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如果想增強瀉下作用,可以加入大黃;如果需要微微調和,則使用乾地黃。如果患者之前喜歡飲水,可以加入白朮三兩,並去除旋覆花。如果大便不調,適合加入大黃和乾地黃,都用三兩。禁忌同前。

半夏瀉心湯,治療傷寒病五六天,出現嘔吐發熱,符合柴胡湯證的情況,但誤用其他藥物攻下,導致柴胡證仍在,應當再次服用柴胡湯,這樣即使已經攻下,也不會出現逆症,症狀反而會蒸蒸而振,並發熱出汗而痊癒。如果心下脹滿而硬痛,這是結胸的表現;如果只是脹滿而不痛,這是痞症,不適合服用柴胡湯,應該服用此湯。(出自《傷寒論‧太陽篇》)治療嘔吐,腸鳴,心下痞堅。(出自《金匱要略‧嘔吐》)也治療上焦虛寒,腸鳴下利,心下痞堅。(出自《外台秘要》,其中沒有大棗,有桂心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