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十八畫 (1)

回本書目錄

十八畫 (1)

1. 十八畫

瀉心湯,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此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傷寒太陽篇下)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用此湯。亦治霍亂。(金匱)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此湯主之。(同上)傷寒服湯藥。

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此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傷寒太陽)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衝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

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藏俱熱。即生㾬癤瘡痍。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方。(局方)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胸脅刺脹。同苓連煎服。亦單為散。水煎服。(本草百病主治大黃條下)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瀉肝湯,治眼赤漠漠。不見物。息肉生方。(千金)

柴胡,芍藥,大黃(各四兩),決明子,澤瀉,黃芩,杏仁(各三兩),升麻,枳實,梔子仁,竹葉(各二兩)

上十一味。㕮咀。水九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三服。熱多體壯加大黃一兩。羸老去大黃。加梔子仁五兩。

瀉白散,治肺癰。(準繩)治嗽喘脅痛滿。氣促。肺經溫熱等症。肺火咳嗽之要方也。(玉機)

桑白皮(炒二錢),地骨皮,甘草(炙),貝母(去心),紫菀,桔梗(炒),當歸(酒拌各半錢),瓜蔞仁(一錢半)

作一劑。水一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瀉白消毒飲,痘疹發熱之初。多似傷寒。惟麻疹則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泡腫。其淚汪汪。面浮腮赤。或嘔惡。或泄利。或手掐眉目鼻面。此為異耳。輕者主之。(幼科準繩)

桑白皮,地骨皮(二味自採鮮者各三錢),牛蒡子(炒研),荊芥穗(各一錢半),桔梗,甘草(各一錢),浮萍(曬乾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煎六分。濾清服。

瀉胃湯,治牙痛如神。(回春)

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黃連,牡丹皮,山梔子,荊芥,薄荷,防風,甘草

上銼一劑。水煎。食遠頻服。

歸母苦參丸,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主之。(金匱)

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

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男子加滑石半兩。

歸脾湯,治脾經失血。少寐發熱盜汗。或思慮傷脾。不能攝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不寐。或心脾傷痛。嗜臥少食。或憂思傷脾。血虛發熱。或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婦人經候不準。晡熱。或瘰癧流注。不能消散潰斂。(濟生方)

白話文:

[十八畫]

瀉心湯:原本是用來治療因「下」的問題造成的疾病。如果出現心下痞塞的感覺,使用此方卻無法緩解,反而出現口渴、口乾舌燥、心煩意亂、小便不順利等症狀,應該改用五苓散來治療。(出自《傷寒論》太陽篇下)如果心氣不足,導致吐血或流鼻血,也可以使用此方。此方還能治療霍亂。(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吐出清稀的唾沫,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導致心下痞塞。這種情況應該先治療吐唾沫的問題,使用小青龍湯。等到唾沫停止後,再治療心下痞塞,此時才可以使用瀉心湯。(同上)因為傷寒而服用湯藥,卻導致腹瀉不止,心下痞硬。服用瀉心湯後,又用其他瀉下藥物,腹瀉仍然不止。醫生又給予理中湯,腹瀉反而更加嚴重。理中湯的作用是調理中焦,而此腹瀉是下焦的問題,應該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如果還不能止瀉,就要考慮用利小便的方式來解決。(出自《傷寒論》太陽篇)此方還可以用來治療男女因三焦積熱而導致的各種症狀。例如上焦有熱,會出現眼睛紅腫、頭頸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中焦有熱,會出現心煩、胸膈煩躁、食慾不振等症狀;下焦有熱,會出現小便赤澀、大便秘結等症狀。五臟都積熱,就會長癰、癤、瘡等,此方也可以治療五種痔瘡,包括肛門腫痛、或出血等。(出自《局方》)心氣不足導致吐血、流鼻血,並伴隨胸脅刺痛脹滿,可以將此方與苓連一起煎服,或者單獨將藥材磨成散劑,用水煎服。(出自《本草百病主治》大黃條下)

藥材組成: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用法:以上三味藥,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一次性服用。

瀉肝湯:治療眼睛紅腫、視物模糊、甚至長出息肉。(出自《千金方》)

藥材組成:柴胡、芍藥、大黃(各四兩)、決明子、澤瀉、黃芩、杏仁(各三兩)、升麻、枳實、梔子仁、竹葉(各二兩)。

用法:以上十一味藥材,切碎後,加水九升,煎煮至一升七合,分三次服用。如果熱像嚴重、體格強壯,可以加大黃一兩。如果體弱年老,可以去除大黃,並加梔子仁五兩。

瀉白散:治療肺癰。(出自《準繩》)也用於治療咳嗽、氣喘、胸脅脹痛、呼吸急促、肺經蘊熱等症狀,是治療肺火咳嗽的重要方劑。(出自《玉機》)

藥材組成:桑白皮(炒二錢)、地骨皮、甘草(炙)、貝母(去心)、紫菀、桔梗(炒)、當歸(酒拌各半錢)、瓜蔞仁(一錢半)。

用法:以上為一劑,加水一鍾,生薑三片,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

瀉白消毒飲:用於治療痘疹初期發熱,症狀多類似傷寒,但麻疹會出現咳嗽、噴嚏、流鼻涕、眼泡腫、流淚、面部浮腫、腮部發紅、或噁心嘔吐、腹瀉、或用手掐眉毛、鼻子、面部等症狀。此為麻疹與傷寒的不同之處。對於症狀較輕者,可使用此方。(出自《幼科準繩》)

藥材組成:桑白皮、地骨皮(兩味自採新鮮者各三錢)、牛蒡子(炒後研磨)、荊芥穗(各一錢半)、桔梗、甘草(各一錢)、浮萍(曬乾二錢)。

用法: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到五錢,加水一盞,煎煮至六分,濾去藥渣後服用。

瀉胃湯:治療牙痛,效果非常好。(出自《回春》)

藥材組成: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黃連、牡丹皮、山梔子、荊芥、薄荷、防風、甘草。

用法:以上藥材切碎為一劑,加水煎煮,飯後頻繁服用。

歸母苦參丸:治療妊娠期間小便困難,但飲食正常的情況。(出自《金匱要略》)

藥材組成: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

用法:以上三味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如小豆大小的丸劑。每次飲服三丸,可增加至十丸。男子可以加入滑石半兩。

歸脾湯:治療脾經失血、失眠、發熱盜汗,或是因思慮過度而傷脾,導致無法攝血、血不循常,或健忘、心悸、驚慌、失眠、或心脾疼痛、嗜睡、食慾不振、或因憂愁思慮而傷脾、導致血虛發熱、或肢體疼痛、大便不調、或婦女月經不規律、午後發熱、或瘰癧、流注等無法消散和癒合的症狀。(出自《濟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