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十一畫 (4)
十一畫 (4)
1. 十一畫
上銼。薑棗子水煎。食後服。
清肺飲子,治渴而小便不利者。是熱邪在上焦。肺之分。故不利也。肺者金也。金合生水。若肺中有熱。不能生水。是絕其水源。治宜淡滲之劑。以清肺之氣。泄其火邪。滋水之上源也。(同上)
赤茯苓(去皮一錢半),豬苓(二錢),澤瀉(一錢),通草(一錢),燈草(一錢),車前子(炒另研一錢),琥珀(另研五分),萹蓄(七分),木通,瞿麥(各七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稍熱服。
清上防風湯,清上焦火。治頭面生瘡癤。風熱毒等。(同上)
防風(一錢),荊芥,薄荷,黃連(酒炒),山梔子,枳殼(各五分),黃芩(酒炒),川芎(各七分),連翹,白芷,桔梗(各八分),甘草(二分)
上水煎。食後服。入竹瀝一匙。尤妙。
清神散,治氣壅頭目不清。耳常重聽。(準繩)
甘菊花,白殭蠶(炒各半兩),羌活,荊芥穗,木通,川芎,防風(各四兩),石菖蒲,甘草(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飲。
清解湯,治一切感冒。(同上)
蒼朮(炒),荊芥(各二兩),麻黃(一兩半),甘草(一兩)
上四味。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蔥白一莖。同煎七分。去滓微熱服。以被蓋覆。取汗為度。
清陽散火湯,治牙根盡處結腫。連及耳項作痛。名骨槽風也。(正宗)
升麻,白芷,黃芩,牛蒡子,連翹,防風,當歸,荊芥,白蒺藜(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清地退火湯,治痘不退熱而出。名為火里苗。急用此方。以退其熱。則後無青黑干陷之患。(保赤)
地骨皮(一錢),地膚子(九分),牛蒡子(炒研七分),柴胡(一錢五分),紫草(八分用糯米撮制過),乾葛(八分),連翹(六分),當歸(五分),木通(三分),蟬退(二分)
上用姜一片。水煎服。如熱不退。再服一劑。或制末藥燈心湯下。亦好。
麻黃湯,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主之。(傷寒太陽)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此湯。(同上)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此湯。(同上)太陽病。脈浮緊無汗。
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主此湯。(同上)脈浮者。病有表。可發汗。宜此湯。(同上)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此湯。(同上)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主之。(同上)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
發汗則愈。(同上陽明),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又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此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白話文:
十一畫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用生薑、紅棗加水煎煮後,在飯後服用。
清肺飲子,治療口渴但小便不順暢的情況。這是因為熱邪在上焦,也就是肺的部位。肺屬金,金能生水,如果肺中有熱,就不能產生水,這就如同斷絕了水源。治療上應該使用清淡滲濕的藥物,來清除肺部的熱氣,排出火邪,滋養水的源頭。(同上)
赤茯苓(去皮一錢半),豬苓(二錢),澤瀉(一錢),通草(一錢),燈草(一錢),車前子(炒過後另外研磨一錢),琥珀(另外研磨五分),萹蓄(七分),木通,瞿麥(各七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取一劑,用水煎煮,在空腹時稍微溫熱服用。
清上防風湯,用來清除上焦的火氣,治療頭面部生瘡癤、風熱毒等症狀。(同上)
防風(一錢),荊芥,薄荷,黃連(用酒炒過),山梔子,枳殼(各五分),黃芩(用酒炒過),川芎(各七分),連翹,白芷,桔梗(各八分),甘草(二分)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在飯後服用。加入一匙竹瀝,效果更佳。
清神散,治療因氣機壅滯導致頭目不清、耳朵常常重聽的症狀。(準繩)
甘菊花,白殭蠶(炒過,各半兩),羌活,荊芥穗,木通,川芎,防風(各四兩),石菖蒲,甘草(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後用清茶水調服。
清解湯,治療各種感冒。(同上)
蒼朮(炒過),荊芥(各二兩),麻黃(一兩半),甘草(一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切成粗塊,每次取一兩,加兩碗水,生薑三片,蔥白一根,一同煎煮至剩七分,去渣後稍微溫熱服用。服用後用被子蓋好,以微微出汗為度。
清陽散火湯,治療牙齦根部腫脹,甚至連及耳朵和脖子疼痛,這種情況被稱為「骨槽風」。(正宗)
升麻,白芷,黃芩,牛蒡子,連翹,防風,當歸,荊芥,白蒺藜(各一錢),甘草(五分)
加兩碗水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後服用。
清地退火湯,治療痘疹發出後卻不退熱,這種情況稱為「火里苗」。應急使用此方,以退去熱邪,避免日後出現青黑乾陷的後遺症。(保赤)
地骨皮(一錢),地膚子(九分),牛蒡子(炒過後研磨七分),柴胡(一錢五分),紫草(八分,用糯米搓製過),乾葛(八分),連翹(六分),當歸(五分),木通(三分),蟬蛻(二分)
將以上藥材加一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熱不退,可再服一劑,或者將藥材製成細末,用燈心草湯送服,效果也很好。
麻黃湯,適用於太陽病,症狀包括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怕冷無汗且有喘息的患者。(傷寒太陽)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作,出現喘息和胸悶的,不宜使用瀉下的方法,應使用此湯。(同上)太陽病過了十天,脈象浮細且喜歡睡覺的,說明外邪已經解除。如果出現胸悶脅痛的,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僅僅是浮的,就服用此湯。(同上)太陽病,脈象浮緊且無汗,
發熱身疼痛,經過八九天仍未好轉,表證還存在的,應該發汗。如果服藥後症狀稍微減輕,但患者出現煩躁、眼睛發黑等嚴重情況,必定會流鼻血,流鼻血後症狀就會緩解。這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的緣故,應服用此湯。(同上)脈象浮的,說明病邪在表,可以發汗,應服用此湯。(同上)脈象浮而快的,可以發汗,應服用此湯。(同上)傷寒病脈象浮緊,沒有發汗導致流鼻血的,應使用此湯。(同上)陽明病脈象浮且無汗並伴有喘息,
發汗後就可以痊癒。(同上陽明)陽明中風,脈象弦浮大且短促,氣短、腹部脹滿、脅下及心口疼痛,按壓時感覺氣不通暢,鼻子乾燥且不出汗,嗜睡,全身及面部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時不時打呃,耳朵前後腫脹,刺破後稍微好轉,外邪沒有解除,病程超過十天,脈象仍然浮的,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僅僅是浮的,沒有其他症狀的,服用此湯。如果小便不暢且腹脹,還伴有打呃的,則難以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