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二十畫 (1)
二十畫 (1)
1. 二十畫
藿香正氣散,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吐瀉。霍亂。藏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後。血氣刺痛。小兒疳傷。並皆治之。(局方)
大腹皮,茯苓(去皮),白芷,紫蘇(去土各一兩),陳橘皮(去白),桔梗,白朮,厚朴(去粗皮薑汁製),半夏曲,甘草(炙各二兩一本作二兩半),藿香(去土三兩)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是一種治療傷寒、頭痛、畏寒、高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種風痰、五種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噁心、嘔吐、霍亂、臟腑虛弱引起的腹鳴、山嵐瘴瘧、全身虛腫、產前產後婦人血氣疼痛、小兒因消化不良導致的疳傷等症狀的中藥方。
【大腹皮】、【茯苓(去皮)】、【白芷】、【紫蘇(去土)】、【陳橘皮(去白)】、【桔梗】、【白朮】、【厚朴(去粗皮,薑汁製)】、【半夏曲】、【甘草(炙)】、【藿香(去土)】是本方的主要成分。
上藥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要出汗。衣被蓋。再煎並服。
藿香半夏散,治胃虛。中寒。停痰留飲。噦逆。嘔吐胸滿。噎痞。短氣。倦怠不入飲食。(同上)
藿香葉(一兩),丁香皮(半兩),半夏(湯浸洗七次炒令微黃二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七片。同煎至六分。(一本作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藿仁養胃湯,治胃虛不食。四肢痿弱。行立不能。皆由陽明虛。宗筋無所養。遂成痿躄。(入門)
白話文:
上藥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加三片薑和一個棗一同煎煮,直到剩餘約七分量。趁熱服用。如果想要出汗,請覆蓋衣物或被子,再煎一次並服用。
【藿香半夏散】,用於治療胃虛、中寒、積痰停留、噦逆、嘔吐、胸脹、噎塞、氣短、疲倦無力、不想進食等症狀。
- 藿香葉(一兩)
- 丁香皮(半兩)
- 半夏(湯浸洗七次後炒至微黃,二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加上七片薑一同煎煮,直到剩餘約六分量。濾掉渣,於飯前溫熱後服用。
【藿仁養胃湯】,用於治療胃虛、食慾不振、四肢乏力、行動困難等症狀,這些情況多由陽明經虛弱、筋骨得不到養護導致肌肉萎縮、行動不便。
藿香,烏藥,白朮,人參,茯神,茯苓,半夏曲,砂仁,薏苡仁(各一錢半),蓽澄茄,甘草(各一錢)
薑棗煎服。
蘇子降氣湯,治中脘不快。心腹脹滿。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噎塞。喘促短氣。乾噦煩滿。咳嗽痰涎。口中無味。嗜臥減食。宿寒留飲。停積不消。脅下支結。常覺妨悶。專治腳氣上衝。心腹堅滿。肢體浮腫。有妨飲食。(局方)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
白話文:
材料:
- 藿香、烏藥、白朮、人參、茯神、茯苓、半夏曲、砂仁、薏苡仁(各1又半錢)、蓽澄茄、甘草(各1錢)
使用方式:
- 將所有材料加入水中,與薑和棗一同煎煮後服用。
蘇子降氣湯適用於:
- 中間的胃部不舒適。
- 心、腹部脹滿。
- 陰陽之氣流通受阻。
- 氣體無法正常升降。
- 胸口有噎塞感。
- 喘息、呼吸困難。
- 口中乾燥、煩躁、滿脹。
- 咳嗽、有痰。
- 口中無味、容易疲倦、食慾減退。
- 有久存的寒氣和飲食積聚在體內。
- 膈下有硬塊、經常感到堵塞。
- 主治腳氣上沖、心腹堅硬、身體浮腫,影響進食。
針對虛弱的情況,蘇子降氣湯可以治療:
- 眾多症狀由於虛弱導致的陽氣上攻。
- 氣體無法正常升降。
- 上半身過於強盛,而下半身虛弱。
- 痰液和涎液阻塞。
喘促短氣咳嗽。(回春)治腳弱上氣。昔宋湘東王在南洲。患腳氣困篤。服此湯。大得力方。(千金方本名紫蘇子湯)
紫蘇子,半夏(各一升),前胡,厚朴,甘草,當歸(各一兩),橘皮(三兩),大棗(二十枚),桂心(四兩),生薑(一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半。分為五服。日三夜一。
蘇解散,治痘初。壯熱頭痛。或腰痛腹痛作脹。一切熱毒甚者。(保赤全書)
白話文:
【喘促短氣咳嗽】指的是呼吸困難,有喘息、短氣和咳嗽的症狀。
【回春治腳弱上氣】是針對腳氣(一種因血液循環問題導致的疾病)引起的上氣(呼吸困難)的一種治療方法。這個療法在宋朝的湘東王南洲時被使用,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紫蘇子湯】是這個療法的具體配方,主要成分包括:紫蘇子、半夏(各一升)、前胡、厚朴、甘草、當歸(各一兩)、橘皮(三兩)、大棗(二十枚)、桂心(四兩)、生薑(一兩)。這些材料需要先磨碎後,用一斗三升的水煎煮,得到三升半的藥汁,分成五份,一天三次,一次一份。
【蘇解散】用於治療剛出痘時的發熱、頭痛,或者腰痛、腹痛、脹滿等症狀,特別是對熱毒較重的患者。
以上兩種治療方法均來自古籍,使用時需注意其適合的症狀和個體差異,最好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紫蘇,乾葛,防風,荊芥,白芷,蟬退,紫草,升麻,牛蒡子,木通,甘草
上各等分。加燈心七根。蔥白七莖。水煎熱服。
蘇恭防己湯,主通身體滿。小便澀。上氣。下痰水。不能食。食則脹者方。(外臺)
桑白皮(五兩),大豆(五升以水二斗並桑白皮煮取一斗去滓),防己,橘皮,赤茯苓,麻黃(去節各三兩),生薑(五兩),旋覆花(一兩),杏仁(八十枚),紫蘇莖葉(二兩切)
白話文:
「紫蘇、乾葛、防風、荊芥、白芷、蟬退、紫草、升麻、牛蒡子、木通、甘草,以上各等份量。再加入燈心草七根、蔥白七段,用水煎煮後熱服。
蘇恭防己湯,用於通暢全身,消除身體滿脹感,改善小便不順暢、呼吸困難、咳痰、食慾不振或食後腹脹的情況。」
「桑白皮五兩、大豆五升(需與二斗水一同煮沸,取出五升後去掉渣)、防己、橘皮、赤茯苓、麻黃(去節)各三兩、生薑五兩、旋覆花一兩、杏仁八十枚、紫蘇莖葉二兩(切碎)。」
上十味。切。以前件藥汁。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力弱者。分為五服。相去六七里久。微覆當汗。小便利。腫氣消。下冷多加茱萸四兩。熱多加玄參四兩。忌酢物。
礬石湯,治腳氣衝心。(金匱中風)
礬石(二兩)
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礬石丸,婦人經水閉不利。藏堅癖不止。中有乾血。下白物主之。(金匱雜病)
礬石(一分燒),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棗核大。內藏中。劇者再內之。
白話文:
上十味湯
將上十味藥材切碎,先用藥汁煮,煮到只剩下三升,然後過濾掉藥渣。將藥液分為三份服用,體力較弱的人可以分為五份服用。服用藥物後,隔六七里路的時間,稍微蓋一下被子,就會出汗、小便暢通,腫脹消退。如果體寒者,可以多加茱萸四兩;體熱者,可以多加玄參四兩。忌食酸味食物。
礬石湯
治腳氣衝心。(出自《金匱要略·中風》)
將礬石(二兩)用一斗五升的漿水煮沸三到五次,然後浸泡雙腳,效果良好。
礬石丸
治婦人經水閉塞不通,腹中積塊堅硬,且有乾血塊,下白物者。(出自《金匱要略·雜病》)
將礬石(一分)燒成灰,杏仁(一分)研磨成粉,混合在一起,用煉蜜和成丸子,大小如棗核,內服。症狀嚴重者可以服用兩次。
嚴氏玄胡索湯,治婦人室女。七情傷感。遂使血與氣並。心腹作痛。或連腰脅。或引背膂上下。攻刺甚作搐搦。經候不調。但是一切血氣疼痛。並可服之。(濟生方)
當歸(炒),玄胡(炒),芍藥,蒲黃(炒),桂枝(各半兩),薑黃,乳香,沒藥,木香(各半兩),甘草(各二錢半)
上每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煎七分。食前溫服。吐逆嘔。加半夏陳皮各半兩。
白話文:
嚴氏玄胡索湯專治年輕女性因七情所傷導致血氣不調,出現心腹疼痛,甚至蔓延至腰脅或背部,伴隨抽搐和經期不順等症狀。凡是血氣疼痛的病症,皆可服用此方。配方包括:當歸、玄胡、芍藥、蒲黃、桂枝各半兩,薑黃、乳香、沒藥、木香各半兩,甘草二錢半。每次取四錢,加水一盞半,薑七片,煎煮至七分,溫熱後於飯前服用。若有嘔吐現象,可加半夏和陳皮各半兩。
蘆根湯,風毒腳氣。昏煩壯熱。頭疼嘔吐口乾。(外臺)
蘆根(生半兩),赤茯苓,葛根,知母,淡竹葉,麥門冬(三錢),炙甘草(五錢)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近晚再服。
白話文:
蘆根湯
適用症狀:
風毒腳氣、昏迷煩躁、發熱、頭痛、嘔吐、口乾(出自《外臺》)。
藥方:
- 蘆根(生半兩)
- 赤茯苓
- 葛根
- 知母
- 淡竹葉
- 麥門冬(三錢)
- 炙甘草(五錢)
製備方法:
- 將以上七味藥材粗略搗碎,過篩。
- 每服五錢匕。
- 以水一盞半煎煮,至八分即可。
- 去渣後,溫服。
- 近晚可再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