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九畫 (5)

回本書目錄

九畫 (5)

1. 九畫

水二鍾。煎八分。服食前。便通者。去大黃。加乳香。

活絡透毒飲,治痘收靨時。熱毒留連。愁容可掬。將來餘毒。在所不免。卻不易來者。主之。(急編瑣言),治痧後熱毒流連。餘毒在所不免。卻不易來者。以此湯預治之。(玉衡)

羌活,紅花,荊芥,牛蒡子,木通,當歸,牛膝,蟬退,青皮,連翹,甘草

上水煎。溫服。

胃風湯,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㽲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並宜服之。(局方)

白芍藥,白朮,肉桂(去粗皮),人參(去蘆),當歸(去苗),芎藭,茯苓(去皮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以水一大盞。入粟米百餘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空心下。小兒量力減之。

胃苓湯,治脾胃不和。腹痛泄瀉。水穀不化。陰陽不分。(回春)

蒼朮(米泔制),厚朴(薑汁炒),陳皮,豬苓,澤瀉,白朮(去蘆),茯苓(去皮),白芍(煆各一錢),肉桂,甘草(炙各二分)

上銼一劑。生薑棗子煎。空心溫服。

苦酒湯,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主之。(傷寒)

半夏(破如棗核十四枚洗),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

上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

苦參丸,治遍身瘙癢。癬疥瘡瘍方。(準繩)

苦參(四兩),玄參,黃連(去須),大黃(銼碎炒香),獨活(去蘆),枳實(去穰炒),防風(各二兩),黃芩(去黑心),梔子仁,菊花(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千餘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漿水下。日進三服。茶酒任下亦得。

範汪木防己湯,療腫患下水氣。四肢腫聶聶動。(外臺)

防己(三兩),甘草(炙),桂心(各二兩),茯苓(六兩),黃耆(三兩),生薑(二兩),白朮(三兩),芍藥(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有人患下是胃寒。加當歸三兩。人參二兩。龍骨二兩。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金匱防己黃耆湯。防己茯苓湯。兩合方。加芍藥一味也。)

思仙續斷丸,治肝腎風虛。氣弱腳膝不可踐地。腰脊疼痛。風毒流疰。下脛行止艱難。小便餘瀝。此藥補五臟內傷。調中益精。涼血。堅強筋骨。益智輕身耐老。(本事方)

思仙術,五加皮,防風,薏苡仁,羌活,川續斷,牛膝(各三兩),萆薢(四兩),生乾地黃(五兩)

上細末。好酒三升。化青鹽三兩。用大木瓜半斤。去皮子。以鹽酒煮木瓜成膏。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鹽湯下。膏子少益以酒糊。

俞山人降氣湯,治陽虛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膈壅痰實。喘滿咽乾不利。煩渴引飲。頭目昏眩。腰腳無力。四肢倦怠。咳嗽。兼治風濕腳氣。(局方)

白話文:

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在服藥前如果已經排便通暢,就去掉大黃,加入乳香。

活絡透毒飲,治療痘瘡結痂時,如果熱毒還沒有完全消退,臉色愁苦,將來可能會有殘留的毒素,但又不易發出來,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出自《急編瑣言》)也用於治療痧症後,熱毒殘留,將來會有殘毒,但又不容易發出來的情況,可以用這個藥方預先治療。(出自《玉衡》)

羌活、紅花、荊芥、牛蒡子、木通、當歸、牛膝、蟬蛻、青皮、連翹、甘草。用水煎煮,溫服。

胃風湯,治療大人小孩因為風寒虛弱而侵犯腸胃,導致消化不良,腹瀉不止,腹部及兩側脹滿,腸鳴腹痛,以及腸胃濕毒,大便像豆汁一樣,或排出瘀血,日夜不止,都適合服用。(出自《局方》)

白芍藥、白朮、肉桂(去粗皮)、人參(去蘆)、當歸(去苗)、川芎、茯苓(去皮),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一大碗水和一百多粒小米,一起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稍熱時服用。最好空腹服用。小孩的用量要根據體力酌減。

胃苓湯,治療脾胃不和,腹痛腹瀉,消化不良,陰陽不調。(出自《回春》)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厚朴(用薑汁炒)、陳皮、豬苓、澤瀉、白朮(去蘆)、茯苓(去皮)、白芍(燒過各一錢)、肉桂、甘草(炙過各二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一劑,用生薑和紅棗煎煮,空腹溫服。

苦酒湯,治療少陰病,咽喉疼痛,生瘡,不能說話,發不出聲音的情況。(出自《傷寒論》)

半夏(搗碎如棗核般十四枚並洗淨),雞蛋(一枚,去除蛋黃,將苦酒倒入雞蛋殼中)。

將半夏放入苦酒中,然後將裝有苦酒的雞蛋殼放在刀環上,用火加熱至沸騰三次,去除藥渣,少量含服咽下。如果沒有效果,就再做三次。

苦參丸,治療全身瘙癢、癬疥瘡瘍等皮膚病。(出自《準繩》)

苦參(四兩)、玄參、黃連(去須)、大黃(搗碎炒香)、獨活(去蘆)、枳實(去瓤炒)、防風(各二兩)、黃芩(去黑心)、梔子仁、菊花(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過的蜂蜜調和,搗杵一千多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米漿水送服,每天服用三次,也可以用茶水或酒送服。

範汪木防己湯,治療水腫,尤其是下半身水腫,四肢有跳動感。(出自《外臺》)

防己(三兩)、甘草(炙)、桂心(各二兩)、茯苓(六兩)、黃耆(三兩)、生薑(二兩)、白朮(三兩)、芍藥(二兩)。

將以上八味藥材切碎,用水八升煎煮至三升二合,分四次服用。如果有人患的是胃寒導致的水腫,可以加入當歸三兩、人參二兩、龍骨二兩,用水一斗煎煮至三升二合,分四次服用。(這是《金匱》中的防己黃耆湯和防己茯苓湯的合方,再加了芍藥一味)

思仙續斷丸,治療肝腎風虛,氣虛體弱,導致腿腳無法著地,腰部脊椎疼痛,風毒流竄,小腿行走困難,小便淋漓不盡。這個藥方可以補養五臟內傷,調理脾胃,補充精氣,涼血,強健筋骨,增長智慧,使身體輕盈耐老。(出自《本事方》)

思仙術、五加皮、防風、薏苡仁、羌活、川續斷、牛膝(各三兩)、萆薢(四兩)、生地黃(五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好酒三升化開青鹽三兩,再用半斤木瓜(去皮去籽),用鹽酒將木瓜煮成膏狀,然後將藥末和木瓜膏混合搗杵,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或飯前用溫酒或鹽湯送服。如果膏比較少,可以加入酒糊。

俞山人降氣湯,治療陽氣虛弱上逆,氣機不順,出現上盛下虛的症狀,如胸膈阻塞,痰多,喘氣,咽喉乾燥不利,口渴想喝水,頭暈目眩,腰腿無力,四肢倦怠,咳嗽。同時也治療風濕引起的腳氣。(出自《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