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六畫 (1)

回本書目錄

六畫 (1)

1. 六畫

竹皮大丸,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金匱產後)

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生竹茹(一分),石膏(二分)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脈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竹茹溫膽湯,治傷寒日數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驚恍惚。煩躁多痰。不得眠者。(回春)

柴胡(一錢),竹茹,桔梗,枳實(麩炒各一錢),黃連(錢半),人參(五分),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香附(八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竹茹湯,治吐血汗血。大小便下血方。(千金方)

竹茹(二升),甘草,芎藭,黃芩,當歸(各六分),芍藥,白朮,人參,桂心(各一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竹葉黃芩湯,治精極實熱。眼視無明。齒焦發落。形衰體痛。通身虛熱方。(千金方)

竹葉(切二升),黃芩,茯苓(各三兩),甘草,麥門冬(各二兩),生薑(六兩),芍藥(四兩),大黃(二兩),生地黃(切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竹葉石膏湯,治痘不惡寒。壯熱煩渴。小便赤澀。(保赤全書)

石膏,知母,甘草,麥門冬,淡竹葉

上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主之。(傷寒勞復)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麥門(一升去心),半夏(半升洗),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消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竹葉湯,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主之。(金匱產後)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泡),大棗(十五枚),生薑(五兩)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溫覆使汗出。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藥揚出沫。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竹葉湯,治五心熱。手足煩痛。口乾唇燥。胸中熱方。(千金方)

竹葉,小麥(各一升),知母,石膏(各三兩),茯苓,黃芩,麥門冬(各二兩),人參(一兩半),栝蔞根,半夏,甘草(各一兩),生薑(五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取八升。去滓內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分五服。

竹葉湯,療氣極傷熱。氣喘。甚則唾血。氣短乏。不欲食。口燥咽乾方。(外臺秘要)

竹葉(切一升),麥門冬(去心),小麥,生地黃(切各一升),生薑(六兩),干棗(十枚擘去核),麻黃(三兩去節),甘草(一兩炙),石膏(六兩碎裹綿)

白話文:

竹皮大丸,是給產後婦女乳房空虛,感到心煩意亂、噁心想吐時使用的。這個藥方可以安穩身體、增進氣力。(出自《金匱要略》產後篇)

藥材包含: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生竹茹(一分),石膏(二分)

將以上五種藥材磨成粉末,用棗肉混合做成丸子,大小像彈珠一樣。每次服用一丸,用溫水送服,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如果脈象顯示有熱象,就把白薇的用量加倍;如果出現氣喘,就加入柏實一分。

竹茹溫膽湯,是用來治療傷寒病程太久、熱度不退、睡不安穩、心悸恍惚、煩躁多痰、難以入睡的情況。(出自《回春》)

藥材包含:柴胡(一錢),竹茹,桔梗,枳實(麩炒各一錢),黃連(一錢半),人參(五分),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香附(八分),甘草(三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成一劑,加入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用水煎煮後服用。

竹茹湯,是用來治療吐血、汗血、大小便出血的藥方。(出自《千金方》)

藥材包含:竹茹(二升),甘草,芎藭,黃芩,當歸(各六分),芍藥,白朮,人參,桂心(各一兩)

將以上九味藥材切碎混合,加入一斗水煎煮,取三升藥液,分四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一次。

竹葉黃芩湯,是用來治療精氣耗竭、實熱熾盛、眼睛視力模糊、牙齒焦黃、頭髮脫落、身體衰弱疼痛、全身虛熱的病症。(出自《千金方》)

藥材包含:竹葉(切成兩升),黃芩,茯苓(各三兩),甘草,麥門冬(各二兩),生薑(六兩),芍藥(四兩),大黃(二兩),生地黃(切成一升)

將以上九味藥材切碎混合,加入九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液,去渣後分三次服用。

竹葉石膏湯,是用來治療出痘時沒有惡寒症狀,卻有高熱煩渴、小便赤澀的情況。(出自《保赤全書》)

藥材包含:石膏,知母,甘草,麥門冬,淡竹葉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竹葉石膏湯,是用來治療傷寒病癒後,身體虛弱、氣短無力、氣逆想吐的情況。(出自《傷寒論》勞復篇)

藥材包含:竹葉(兩把),石膏(一斤),麥門冬(一升,去心),半夏(半升,洗過),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過),粳米(半升)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煎煮,取六升藥液,去除藥渣後放入粳米,煮到米熟成粥。取米粥湯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病人脈象已經恢復正常,但傍晚時分稍感煩躁,是因為剛病好,勉強吃穀物,導致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才會出現輕微煩躁,減少食量就會好轉。

竹葉湯,是給產後中風、發熱臉色潮紅、氣喘、頭痛的婦女使用的。(出自《金匱要略》產後篇)

藥材包含: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泡過),大棗(十五枚),生薑(五兩)

將以上十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煎煮,取二升半藥液,分三次溫服,服用後蓋上被子使身體發汗。如果出現頸部僵硬,就用一個大附子切開,像豆子大小,放進藥中一起煎煮,把藥渣上的泡沫撈出來。如果出現嘔吐,就加入半夏半升(洗過)。

竹葉湯,是用來治療五心煩熱、手足煩痛、口乾唇燥、胸中發熱的情況。(出自《千金方》)

藥材包含:竹葉,小麥(各一升),知母,石膏(各三兩),茯苓,黃芩,麥門冬(各二兩),人參(一兩半),栝蔞根,半夏,甘草(各一兩),生薑(五兩)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切碎混合,加入一斗二升水煎煮竹葉和小麥,取八升藥液,去除藥渣後放入其他藥材,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年老體弱的人分五次服用。

竹葉湯,是用來治療氣血耗竭、熱邪內侵,導致氣喘、嚴重者會咳血、氣短乏力、食慾不振、口乾咽燥的情況。(出自《外臺秘要》)

藥材包含:竹葉(切成一升),麥門冬(去心),小麥,生地黃(切成各一升),生薑(六兩),乾棗(十枚,剝開去核),麻黃(三兩,去節),甘草(一兩,炙過),石膏(六兩,打碎用棉布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