䱐溪秘傳簡驗方
《䱐溪秘傳簡驗方》是民國時期中醫師陸錦燧所著的一部重要中醫臨床著作,匯集了作者數十年行醫經驗中,從浩瀚醫海與民間流傳中精選出的有效、實用且易於取得的方藥與療法。本書最初以《䱐溪單方選》、《䱐溪外治方選》石印本形式流傳,後由中醫古籍出版社於2004年合訂出版,並參校《䱐溪陸氏醫述》,使陸錦燧的醫學思想與實踐得以更完整地呈現。
陸錦燧身處中西醫學交流與碰撞頻繁的民國時代,但他顯然更著力於傳統醫學的整理與應用,特別是那些根植於臨床實踐、經得起驗證的「簡方」、「驗方」。在本書合印敘中,作者開宗明義地闡述了編撰此書的宗旨:從古今數萬條方藥中,去蕪存菁,篩選掉那些「不甚效驗者」、「藥物冷僻不易覓者」、「藥物貴重一時難至者」、「藥品峻厲雖效而有後患者」以及「藥性太偏不知醫人誤用有害者」。這種嚴謹的篩選標準,體現了作者對於醫療效果、藥物可及性、安全性以及普適性的高度重視,旨在提供真正能解決問題、不給患者或醫者帶來額外困擾的治療方法。
本書內容豐富多元,共收載方劑約130首,涵蓋內服、外治、針灸、按摩、導引等療法。這種廣泛的療法體系,顯示了作者在臨床上並不拘泥於藥物,而是根據疾病的性質和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手段。這也反映了傳統中醫「天人合一」、「形神兼具」的整體觀念,認為疾病的治療不僅僅是藥物對抗病邪,還包括了對機體自身功能的調養、經絡氣血的疏通、乃至身心狀態的調整。目錄的編排也佐證了這一點,從常見的內、外科疾病治療(卷一、卷二),擴展到針灸、按摩等物理療法(卷三、卷四),再到導引這種強調患者自身參與、調整形神的功法(卷五),構成了一個立體而全面的治療面向。附錄收錄的《陸氏醫述》,則為理解作者的醫學淵源、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提供了更深入的背景資料。
透過書中提供的內容選讀,可以進一步窺見本書「簡驗方」的具體特色。在「調補門」,收錄的方劑多為食材或藥食兩用的藥物,如黑芝麻、蓮實、粳米、雞頭實、茯苓、山藥、芡實、蓮肉等,製法也多為煮粥、作餅等日常烹調方式,這極大地方便了患者的應用,尤其適合慢性病、虛弱體質的長期調養。這些方子體現了中醫「寓醫於食」的思想,將治療融入生活,溫和而持久。
在「關竅門」、「筋骨門」、「筋門」、「骨門」、「身形門」、「皮膚門」、「肌肉門」、「汗門」、「體肥門」、「體瘦門」、「瘧門」等疾病專門章節中,既有常見的草藥方劑,也有一些相對特殊或具有地方色彩的療法。例如治療九竅出血使用髮灰、鍋底墨,治療筋骨疼痛使用騾子蹄爪甲灰,治療渾身蝨出使用鹽酢湯等,這些可能來自於民間的經驗或作者獨特的臨床發現,雖然在現代醫學看來可能顯得「秘傳」或「偏方」,但在缺乏現代醫療資源的時代背景下,這些簡易而有時能奏奇效的方法,或許正是作者「簡驗方」精神的生動體現。這些方子共同的特點是藥物組成相對簡單,易於採集或製備,直指病機,追求快速有效的臨床效果。
同時,書中也呈現了作者對傳統經方和經典藥物的應用,例如在「汗門」提及浮麥、牡蠣、麻黃根、黃耆、龍膽草等,這些都是治療汗證的常用藥物。書中對這些藥物的組合和用法,多以單味或少量組成的形式呈現,這與傳統經方多為複方有所不同,或許是作者針對具體病機和證候進行的精煉與創新,使其更符合「簡驗」的原則。
總體而言,《䱐溪秘傳簡驗方》是一部民國時期重要的中醫臨床文獻,它不僅是陸錦燧個人醫學經驗的結晶,更是那個特定歷史時期中醫臨床實踐,特別是簡便驗方應用的一個縮影。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高度的實用性:藥方簡潔,藥物易得,製法方便,療法多樣,旨在為廣大患者提供可行的治療選擇,尤其強調其在交通不便、醫療資源有限的窮鄉僻壤或旅行客居時的價值,認為「得此一編,勝於誤延庸醫」。
本書對於當代中醫界具有多方面的意義。首先,它是研究民國時期中醫發展史和臨床思踐的重要資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當時中醫師如何篩選、繼承和發展傳統醫學經驗。其次,書中收載的許多簡驗方,儘管有些可能需要現代醫學視角進行再評估,但其中蘊含的臨床智慧和對藥性、病機的樸素理解,仍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和研究。特別是食療、外治、按摩、導引等非藥物療法的應用,對於當代提倡綠色醫療、預防保健和慢病管理具有啟發意義。
雖然本書名為「秘傳」,但作者將其付諸石印,廣為流傳,可見其目的並非獨佔,而是希望這些經驗能普惠於人。對於中醫臨床工作者而言,本書是一份寶貴的臨床參考資料,或許能在面對某些棘手或常見病症時,從中獲得新的思路或啟發。對於廣大中醫藥愛好者而言,本書提供了一個了解傳統中醫實用方技的窗口,其中不少簡易方劑(如食療方)也可在專業指導下進行嘗試,體驗中醫藥的魅力。
總而言之,《䱐溪秘傳簡驗方》是一部集經驗性、實用性、歷史價值於一體的珍貴中醫文獻。它以簡潔有效的治療方法,展現了民國時期一位中醫師對於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智慧,是中醫寶庫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本書的再版,讓這些塵封已久的「秘傳簡驗方」得以重現,為後人研究、學習和應用中醫提供了寶貴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