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錦燧

《䱐溪秘傳簡驗方》~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脅門

脅痛。,用白芥子。研末。水調敷之。

又方:吳茱萸。研末。醋調敷之。

又方:韭菜。炒。熨之。

又方:青皮。研末,炒。酒淬,揉之。

肋、臂、腿、腰間等處,忽如火熱,腫硬如石,痛不可忍,傴僂跼蹐。,急用糯米炊飯。少加食鹽、蔥管,共搗,罨一二次,過宿即松。其滓務傾魚池或河內。

腹脅積塊。,風水石灰末半斤,瓦器焙極熱,稍冷,入大黃末一兩,炒熱,入桂心末半兩,略炒,下米酢攪成膏。攤布貼。

脅瘡,如牛眼狀者。,以鹽少許,入牛耳,取其垢,敷。

脅疽見臟。,赤豆、苧根。為末。水調塗。

病後脅脹滿。,熬鹽。熨。

白話文:

[脅門]

若出現脅痛症狀,可用白芥子治療。將白芥子磨成粉末後,用水調和,敷於患處。

另一方法:使用吳茱萸。將其磨成粉末,以醋調和,敷在疼痛的地方。

另一方法:使用韭菜。將韭菜炒熱,然後熨在疼痛的地方。

另一方法:使用青皮。先將其磨成粉末並炒過,再以酒淬後,用手揉搓患處。

若肋骨、手臂、腿部、腰部等部位突然感覺像火燒般熱,腫脹且硬如石頭,痛得無法忍受,甚至彎腰駝背難以行動,應立即用糯米煮飯,加入少許食鹽和蔥管,一起搗碎,敷在患處一兩次,過夜後即可感到放鬆。使用後的殘渣應傾倒至魚池或河流內。

對於腹部或脅部有積塊的情況,可取半斤的風水石灰末,放入瓦器中烤至極熱,稍微冷卻後,加入一兩的大黃末,炒熱,再加入半兩的桂心末,稍微炒一下,倒入米醋攪拌成膏狀。攤開布料貼在患處。

若脅部出現牛眼形狀的瘡口,可取少量鹽放入牛耳內,取出牛耳內的污垢,敷在患處。

對於脅疽已見髒的情況,可將赤豆和薴根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塗抹於患處。

對於病後出現脅部脹滿的情況,可將鹽加熱後,熨在患處。

2. 胸門

結胸脹痛。,大蒜。搗爛,攤貼。

寒結胸。,巴豆。飛面研,調餅。敷。

熱結胸。,大黃、芒硝、蔥白。搗。敷。

胸膺一片如碗大無皮,潰腐浸淫成漏,流膿血水,久不愈。,荸薺一味。看瘡大小,日日糝之。

大人小兒胸間二旁生紅白瘰泡,浸淫疼癢,每處日長一條,連生十餘個,名曰簾珠倒掛,久則殺人。,端午日人家檐口所掛刀茅。連根葉切碎,煅末。香油調,搽五六次。

白話文:

[胸門]

  1. 如果你有胸部脹痛的問題,可以使用大蒜。將大蒜搗成泥,然後攤開貼在患處。

  2. 對於因寒冷導致的胸部凝結,可以用巴豆。將巴豆磨成粉,與麵粉混合成餅狀,然後敷在胸部。

  3. 若是熱氣導致的胸部凝結,可用大黃、芒硝和蔥白。將這些材料搗碎後敷在胸部。

  4. 如果你的胸口有一塊碗大的地方皮膚壞死,傷口潰爛且持續流出膿血,久久不能痊癒,可以用荸薺。根據傷口的大小,每天將荸薺粉末撒在上面。

  5. 不論大人小孩,如果在胸口兩側長出紅白相間的小疙瘩,會感到疼痛並發癢,且每天每個疙瘩都變得更長,連著生出十幾個,這種症狀被稱為"簾珠倒掛",若不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在端午節那天,收集人家屋簷下掛的刀茅,包括根部和葉子一起切碎,燒成灰末。用香油調勻,塗抹五到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