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錦燧

《䱐溪秘傳簡驗方》~ 䱐溪外治方選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䱐溪外治方選卷上 (1)

1. 面腮門

面赤。,杏仁。去皮尖,杵泥,雞子清調塗。早晨鹽湯洗之。

兩頰赤癢,其狀如疿。,杏仁。頻揩。

腮腫。,絲瓜。研末,水調敷。

傷風面腫。,杏仁。搗爛。敷。

時行腮腫。,柏葉末。調蚯蚓糞。塗。

腮頰熱腫。,赤小豆末。和蜜。塗一夜,消。或加芙蓉葉。

風熱腮腫。,絲瓜。燒存性,研末,水調搽。

搭腮腫。,赤小豆。為末,雞子清調。貼。或酢調。

面腫如蛇狀。,濕磚上青苔一錢。水調塗。

身面腫滿。,雞子黃、白相合。塗腫處,干再上。

被打頭面青腫。,羊肉、牛肉或豬肉。炙令熱。貼腫上,愈。

鸕鷀瘟,兩腮腫脹,憎寒惡熱。,赤豆末。水調敷。

腮內痠痛者,曰痄腮;不痠痛者,曰發頤。,煎赤豆、側柏葉,雞清搗。塗。

又方:絲瓜。燒灰,雞子白調敷。

又方:皂角、南星末。生薑汁調敷。

痄腮。,陳石灰不拘多少。燒七次,地土窨七次,醋調敷。

又方:靛沫。敷。或青黛亦可效。

又方:濃煎蔥湯頻洗。

又方:山梔末、飛面各等分。豬膽汁、好酒各半,薄調。敷患處。

病後腮上紅腫,名穿腮。,與發頤同載耳門。耳後紅腫、條腫,在地閣名穿喉。治法亦同。

穿掌腮毒。,新桑葉。搗爛。塗。

頭面諸風,皶皰。,用杏仁末。雞子白調塗。

面上皯皰。,鹿角尖。磨濃汁。厚敷,效。

面上瘢靨。,蒺藜子、山梔子等分。為末,醋和。夜塗旦洗。

年少氣盛,面生皰瘡。,糜鹿。豬塗。

面生□子。,地膚子、生明礬。煎水洗。再用狗尾草。搗塗。數日效。

面黶痣點。,蔓菁子。研末,入面脂中。夜夜塗之。或取油用。

面䵟𪒟。,以豌豆擦之。

預防粉滓。,平時敷粉,用中指研調則免。

粉滓,亦名粉刺。,滑石,輕粉、杏仁,去皮尖,等分。為末,蒸過,入冰片、麝香少許,以雞子清調勻。靧面畢,敷。

又方:桃花、冬瓜仁等分。研,蜜調。夜塗旦洗。

雀斑。,白芷、甘菊花(去梗)各三錢,白果二十個,紅棗十五個,珠幾粉五錢,豬胰一個。將珠兒細研,余俱搗爛,拌勻,外以蜜拌酒釀燉化,入前藥蒸過。每晚搽面,清晨洗去。

又方:每夜用漿水溫洗,將布揩赤,再用白檀香磨汁,塗。

又方:鹿角。燒灰,豬油調搽。

又方:白附子。生研,臥時豆腐擦後,雞子清調塗。

雀斑、酒刺、白屑,瘋皮作癢。,真綠豆粉八兩,滑石一兩,白芷一兩,白附子五錢。為細末。每晚用數錢搽面。

粉刺、面䵟。,白殭蠶、黑牽牛(去皮)、杏仁等分。共研細末。洗面時擦之。

面上皺路。,大豬蹄四枚。洗淨,煮如膠,臥時用塗面工,次早以漿水洗去。半月後面皮細潔如童。

白話文:

[面腮門]

  1. 如果臉色泛紅,可以使用去皮去尖的杏仁,研磨成泥,與雞蛋清調和後塗抹於臉部,次日早晨用鹽水清洗。

  2. 若兩頰紅腫且癢,形狀類似疹子,同樣使用去皮去尖的杏仁頻繁擦拭。

  3. 腮部腫脹,可用絲瓜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後敷於腫脹處。

  4. 若因風邪導致面部浮腫,將杏仁搗碎後敷在臉上。

  5. 流行性腮腺炎,可以使用柏葉粉末,加上蚯蚓糞調和塗抹。

  6. 腮部熱腫,使用赤小豆末與蜂蜜混合,塗抹一夜後可消腫,也可加入芙蓉葉。

  7. 風熱引起的腮部腫脹,使用燒焦的絲瓜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後擦拭。

  8. 腮腺腫脹,使用赤小豆研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後敷貼,或以醋調和。

  9. 如面部浮腫呈蛇狀,可取濕磚上的青苔,用水調和後塗抹。

  10. 全身及面部浮腫,將雞蛋黃與蛋白混合,塗抹在腫脹部位,乾後再次塗抹。

  11. 若頭面部受到打擊而青腫,可將羊肉、牛肉或豬肉烤熱後敷於腫脹部位,有助於恢復。

  12. 小鷀瘟,兩腮腫脹,畏寒怕熱,可用赤豆末調水敷貼。

  13. 腮部內痠痛稱為「痄腮」,無痠痛稱為「發頤」,治療方式為煎煮赤豆與側柏葉,用雞蛋清搗碎後塗抹。

  14. 痄腮,使用陳年石灰,經過七次燒製與七次埋土,用醋調和敷貼。

  15. 腮部內痠痛,可使用靛沫敷貼,或使用青黛也有療效。

  16. 可以濃煎蔥湯頻繁洗滌。

  17. 使用山梔末與飛面各等份,加入豬膽汁與好酒各半,調勻後敷於患處。

  18. 病後腮部紅腫,稱為「穿腮」,治療方式與「發頤」相同。

  19. 穿掌腮毒,使用新鮮桑葉搗爛後塗抹。

  20. 頭面部的風邪導致皶皰,可用杏仁末,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

  21. 面部皯皰,可用鹿角尖研磨成濃汁,厚敷後效果顯著。

  22. 面部疤痕,可用蒺藜子與山梔子等份,研磨成粉末後,以醋調和,夜晚塗抹,次日清洗。

  23. 年輕人因氣血旺盛,面部產生皰瘡,可用糜鹿豬塗抹。

  24. 面部長有痤瘡,可用地膚子與明礬煎水洗滌,再使用狗尾草搗碎後塗抹,數日後會見效。

  25. 想要消除面部的黑痣,可用蔓菁子研磨成粉末,加入面脂中,夜晚塗抹,或提取油分使用。

  26. 面部䵟齆,可用豌豆擦拭。

  27. 預防粉刺,平時敷粉時,用中指研調即可避免。

  28. 粉刺,又名粉刺,可用滑石、輕粉、去皮去尖的杏仁等份,研磨成粉末,蒸過後加入少量冰片與麝香,用雞蛋清調勻,洗完臉後敷上。

  29. 雀斑,可用白芷、甘菊花(去梗)各三錢,白果二十顆,紅棗十五顆,珠幾粉五錢,豬胰一個。將珠兒細研,其餘均搗爛,拌勻後,以蜜拌酒釀燉化,加入前藥蒸過。每晚塗抹面部,清晨清洗。

  30. 每夜使用溫和的漿水洗滌,再用布擦拭至微紅,然後使用白檀香磨汁塗抹。

  31. 鹿角燒灰,用豬油調和後塗抹。

  32. 白附子生研,睡前用豆腐擦拭後,用雞蛋清調和塗抹。

  33. 雀斑、酒刺、白屑,皮膚瘙癢,可用真綠豆粉八兩,滑石一兩,白芷一兩,白附子五錢,研磨成細末,每晚用數錢塗抹面部。

  34. 粉刺、面䵟,可用白殭蠶、黑牽牛(去皮)、杏仁等份,共同研磨成細末,洗臉時擦拭。

  35. 面部皺紋,可用大豬蹄四枚,洗淨後煮至像膠狀,睡覺前塗抹在臉部,次日早晨用漿水清洗。半月後,面部皮膚將細膩潔淨如孩童。

  36. 使用桃花、荷花或芙蓉花,以冬雪水煎湯,長期洗滌。

  37. 面部毒瘡初起,可取小蜒蚰一兩條,加上少量醬油,一同搗碎,塗在紙上,貼於患處,留一小孔讓空氣流通,效果顯著。

  38. 面部生瘡腫,可取一隻大活蝦蟆,劃開胸前取出肝臟下方組織,貼於瘡上。

  39. 面部出現不明惡瘡,可用柳葉或樹皮煮水,加入少量鹽,頻繁洗滌。

  40. 面部黃水瘡,流到即生,蔓延無休,可用炒成炭的蠶豆殼,研磨成細末,加入少量東丹,以真菜油調和塗抹,頻繁補充。

  41. 小孩面部或耳朵生瘡,母親可以咀嚼白米,睡前塗抹三到五次。

  42. 小孩頭面部患瘡,膿汁導致瘙癢,出水後即潰爛,相關治療方式請參閱「頭門」。

  43. 小孩面部瘡,流出黃水,可用鯽魚頭燒成灰,研磨成末,與醬油清汁調和後敷貼,每日更換一次。

  44. 小孩面部瘡,爛成孔臼,可在蒸糯米時收集甑蓬滴下的水,用來清洗,效果顯著。

  45. 指甲抓破面部,可用橄欖磨水後塗抹。

  46. 下顎脫位,含一顆烏梅即可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