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不能食」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以下是古代疾病不能食的中醫證候基本介紹:

  • 陰虛火旺:陰虛火旺者,宜食清淡滋陰之品,忌食辛辣燥熱之物。
  • 陽虛體質:陽虛體質者,宜食溫補陽氣之品,忌食生冷寒涼之物。
  • 氣虛體質:氣虛體質者,宜食健脾益氣之品,忌食油膩生冷之物。
  • 血虛體質:血虛體質者,宜食補血養血之品,忌食辛辣刺激之物。
  • 痰濕體質:痰濕體質者,宜食化痰祛濕之品,忌食肥甘厚膩之物。
  • 濕熱體質:濕熱體質者,宜食清熱利濕之品,忌食辛辣油膩之物。
  • 氣鬱體質:氣鬱體質者,宜食疏肝理氣之品,忌食生冷油膩之物。
  • 肝火旺盛:肝火旺盛者,宜食清肝瀉火之品,忌食辛辣刺激之物。
  • 脾胃虛弱:脾胃虛弱者,宜食健脾益胃之品,忌食生冷油膩之物。
  • 腎虛體質:腎虛體質者,宜食補腎壯陽之品,忌食辛辣刺激之物。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飲食宜忌應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而定。如果有相關疾病,建議諮詢醫生或營養師,以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甘草瀉心湯

  • 1.《皇漢醫學》:「一婦人年二十六七,妊娠有水氣,至產後不去。心下痞硬,雷鳴下利,口中糜爛,不能食鹽味,僅啜淡粥,噫氣,吐酸水。醫多以為不治。余以為口糜瀉,胃中不和之證,與甘草瀉心湯。數日痞硬去,食少進,益使連服,口中和,酸水止,而水氣下利依然。乃與大劑四苓湯加車前子,旬餘,兩證痊愈。

生薑瀉心湯

  • 1.《皇漢醫學》:「』病人亦以為不可思議,云自晝間大瀉後,無病苦而覺睡耳,現已無病,皆可歸矣。眷屬招日間所診之醫診察之,亦云脈已如常。後云甚饑,以茶漬食三碗,大悅而寢。翌日更健,如忘多年之病。此人自幼年以白粥當食物而養育,四十餘年,不食他物。若食之,則積於中而不能食。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傷寒論》)**
  • 2.《皇漢醫學》:「腹中有堅塊,大便不通者。痘瘡,腹大滿,兩便不通,或譫語,口乾咽燥者。食滯,腹急痛,大便不通,或嘔利者。痢疾,譫語,或腹滿痛而不能食者。」
  • 3.《金鏡內臺方議》:「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鞕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 4.《方機》:「痢疾譫語。或腹滿痛而不能食者。
  • 5.《傷寒貫珠集》:「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傷寒胃熱而虛者。能食。胃寒而實者。則不能食。而陽明病有燥屎者。可攻。無燥屎者。則不可攻。譫語潮熱。胃之熱也。是當能食。而反不能食者。中有燥屎。氣窒而不行。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嘔而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宜大承氣湯。
  • 2.《千金翼方》:「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堅滿,乾嘔不能食飲,往來寒熱,而未吐下,其脈沉緊,可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 3.《諸病源候論》:「此謂得病十二日以上,六經俱受病訖,或已發汗吐下,而病證不解,邪熱留於腑臟,致令病候多變,故曰壞傷寒。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牢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其脈沉緊,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飲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 4.《皇漢醫學》:「**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傷寒論》)**
  • 5.《金匱方歌括》:「(見嘔吐。)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 展開更多

麻黃湯

  • 1.《外台秘要》:「又麻黃湯,療風水,身體面目盡浮腫,腰背牽引髀股,不能食方。
  • 2.《外臺秘要》:「又麻黃湯,療風水,身體面目盡浮腫,腰背牽引髀股,不能食方。

桂枝湯

  • 1.《祖劑》:「即桂枝湯加黃耆(二兩)治黃汗發熱汗出,腰髖弛痛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燥,小便不利。
  • 2.《經方實驗錄》:「或問曰:「桂枝湯既能治表證,又能治里證,表裡不一,方藥卻同,亦有仲聖之言可資證明乎?」曰:「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
  • 3.《成方切用》:「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 4.《金匱方歌括》:「(歌見長沙方歌括。),治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此主之。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則絕之。
  • 5.《証治準繩‧女科》:「_〔金匱〕_,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婁全善曰:絕之者,謂絕止醫治,候其自安也。予嘗治一二婦阻病吐,愈治愈逆,因思仲景絕之之旨,遂停藥月餘自安。真大哉!聖賢之言也。
▼ 展開更多

大建中湯

  • 1.《皇漢醫學》:「稻葉克禮云:「腹皮脹起,如有頭足,譬如推看以袋包樹枝也。其痛發時為大寒痛,嘔而不能食,上下不可近手,或大便秘,或心胸大寒痛而上衝者。」
  • 2.《祖劑》:「即理中湯去白朮、甘草,加蜀椒(二合),去汗,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 3.《全生指迷方》:「若日頓羸瘦,短氣,腰背牽急,膝脛酸痿,小便或赤或白而濁,夜夢紛紜,或夢鬼交,翕翕如熱,骨肉煩疼,由房勞過度,或思慮過多,皆傷神耗精之由,得之心腎,其脈細促。大骨枯者不治,微弱者可治,脈大數甚不能食者死,大建中湯主之。
  • 4.《金匱方歌括》:「受業林禮豐按。胸為陽氣出入之位。師云心胸中大寒者。胸中之陽不宣。陰寒之氣從下而上也。痛者。陰寒結聚也。嘔者。陰寒犯胃也。不能食腹中滿者。陰寒犯脾也。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者。陰寒橫逆於中也。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是寒從下上。徹上徹下。充滿於胸腹之間。
  • 5.《退思集類方歌注》:「(前附子粳米證尚未至於不能食,胃氣未傷,故只用甘、棗、粳米和胃氣,半夏、附子止嘔痛;此證痛嘔而至於不能食,脾胃大虛,故用人參、飴糖建立中氣,蜀椒、乾薑溫中散寒,其證大段相同,而此重於彼耳。)
▼ 展開更多

小承氣湯

  • 1.《外台秘要》:「又陽明病潮熱微堅者,可與承氣湯,不堅者勿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胃中有燥糞,欲知之法,可與小承氣湯,若腹中轉失氣者為有燥糞,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為但頭堅後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欲飲水者即噦,其後發熱者必復堅與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之。
  • 2.《醫學綱目》:「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與小承氣湯,入腹中不轉矢氣者,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食,與水則噦。(論見潮熱。)
  • 3.《醫學綱目》:「不大便六七日,少與小承氣湯,不轉矢氣者,不可攻之,攻之則腹滿不能食。(論見不大便。)腹滿吐利者忌下。(論見太陰。)腹滿,脈浮緊,口苦咽乾者,忌汗、下、針。(論見自汗。)腹滿脈遲者,忌下。(論見前脈遲條。)腹滿,脈弱,自利,設用大黃、芍藥,宜減之。(論見太陰條中。)
  • 4.《金匱玉函經》:「陽明病,潮熱微堅,可與承氣湯,不堅勿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與小承氣湯。若腹中轉矢氣者,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為但頭堅後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滿不能食,欲飲水者,必噦,其後發熱者,必復堅,以小承氣湯和之。若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之。
  • 5.《外臺秘要》:「又陽明病潮熱微堅者,可與承氣湯,不堅者勿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胃中有燥糞,欲知之法,可與小承氣湯,若腹中轉失氣者為有燥糞,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為但頭堅後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欲飲水者即噦,其後發熱者必復堅與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之。
▼ 展開更多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一商人,志氣鬱鬱,嘔不能食,平臥數十日。自心下至脅下硬滿,按之則痛,時時呃逆,夜則妄語,而無熱狀,脈沉微,乃與大柴胡湯。服之後,下利黑物,諸證痊愈。

茯苓飲

  • 1.《皇漢醫學》:「**《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金匱要略》)**
  • 2.《外台秘要》:「延年茯苓飲,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方。
  • 3.《古今名醫方論》:「治心胸中有痰飲宿水,自吐出水,復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 4.《金匱方歌括》:「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 5.《兒科要略》:「(五)茯苓飲,治胸有停痰宿水,吐出後,心虛氣滿不能食。
▼ 展開更多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一婦人,每好飲酒,一日大醉,忽然妄語如狂人,後卒倒直視,四肢不動,吸吸少氣,人事不識,手足溫,脈滑疾,不大便已十餘日,額上微汗,面部赤,自胸中至少腹硬滿,不能食。與桃仁承氣湯,服五六日,瞳子少動,手足得以屈伸。至七八日,大便通而呻吟。十餘日,諸證漸退。

茵陳蒿湯

  • 1.《皇漢醫學》:「《續建殊錄》曰:「一男子胸中煩悶,反覆顛倒,溫溫不能食,腹微滿,小便不利,一身微發黃色,與以茵陳蒿湯,兩便快利,諸證頓愈。」
  • 2.《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陽明病,身熱,不能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此名穀疸,茵陳蒿湯主之。(方見前)

梔子豉湯

  • 1.《祖劑》:「治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及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傷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又治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不能食,但頭汗出者
  • 2.《皇漢醫學》:「**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
  • 3.《傷寒論讀》:「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 4.《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方見前)

理中湯

  • 1.《祖劑》:「即理中湯去白朮、甘草,加蜀椒(二合),去汗,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 2.《仁術便覽》:「一方,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不能食,相火衝上無制,用理中湯加減服。
  • 3.《証治準繩‧幼科》:「凡瘡伏而不出者,雙解散主之(初熱)。癍點色白或黑色,其人必不能食乳,大便自利,或嘔或厥,此胃虛弱而不能副榮衛故也,宜用溫中之劑,令其胃暖,榮衛復行,則當自出矣,宜理中湯(痘吐利)丁香煮散(痘吐逆)之類。
  • 4.《証治準繩‧幼科》:「_平胃散不能食)補心丸即茯神散為丸,方見驚悸)補心湯痞)理中湯吐瀉),加味歸脾湯驚悸)八味丸_(不能食)
  • 5.《雜病廣要》:「治肺胃俱虛,咳嗽涎沫,間有血絲,不能食,四味理中湯,濃煎北五味子湯調下。久嗽痰飲去多,肺故虛損,若用補肺藥,反傷脾胃,不如乾薑等助脾,使土旺生金,肺氣安妥也。(《澹寮》)
▼ 展開更多

麥門冬湯

  • 1.《聖濟總錄》:「治骨蒸肺痿,四肢煩熱,不能食,口乾渴,麥門冬湯方
  • 2.《備急千金要方》:「治傷寒瘥後一年,心下停水不能食者方:

調胃承氣湯

  • 1.《皇漢醫學》:「《漫游雜記》曰:「一老人,過經十餘日不解,手足冷,心下滿,口不能食,舌上焦黃,晝間微煩,頭汗出,脈細沉無力。余診之,與調胃承氣湯,得燥屎八九枚,脈變洪遲,乃與竹葉石膏湯,數十日而解。」

小建中湯

  • 1.《三家醫案合刻》:「產後陰虛陽實,熱易拂鬱,近日客邪,乃冬應寒而反溫,凡羌活辛溫,柴胡擾動肝血,皆屬禁忌。謂陽明未復,再動衝陽耳。惡露變成腥水,亦是熱犯肝陰之極,液不養筋,內風必動,致面腫身痛,消渴嘔逆,自利暮熱汗多,全是肝胃受病。諸厥皆隸厥陰,嘔不能食,厥陰之氣,衝犯陽明所致。

小半夏湯

  • 1.《外台秘要》:「仲景傷寒論療嘔噦心下悸,痞硬不能食小半夏湯方。
  • 2.《外臺秘要》:「仲景傷寒論療嘔噦心下悸,痞硬不能食小半夏湯方。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1.《皇漢醫學》:「一丈夫患疫,四肢惰痛,身熱惡風,乾嘔不能食,頭汗出,腹攣急,按之即痛。先生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經五六日,不大便,小便日夜僅一行三四合許,譫語煩悶,喘咳潮熱,心下硬滿,舌上有黑苔,於是與大柴胡加芒硝湯,遂得全治。

平胃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平胃散不能食)補心丸即茯神散為丸,方見驚悸)補心湯痞)理中湯吐瀉),加味歸脾湯驚悸)八味丸_(不能食)
  • 2.《疹科類編》:「一疹子正出之時,雖不進飲食,但得疹色淡紅潤澤,不為害也。蓋熱毒內攻,自不能食。若熱退後不食,當徐用四物湯加神麯、砂仁一二帖,即能食也。如胃氣虛弱,不納飲食,用君子湯加陳皮;如痰氣壅盛,飲食不下,用二陳湯加桔梗、枳殼;如濕熱太盛,腹脹不能食,平胃散加減治之。

參苓白朮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參苓白朮散_(見不能食),_理中湯_(見吐瀉)
  • 2.《証治準繩‧幼科》:「_回陽散_(吐瀉),_黑錫丹_(大科頭痛),_參苓白朮散_(不能食),_調元散_(解顱)
  • 3.《馮氏錦囊秘錄》:「凡能食而渴者,肺熱也。《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是由心火上炎,乘於肺金,故熏蒸焦膈,傳耗津液也。其治在上焦,宜人參白虎湯加黃連主之。如不能食而渴者,是脾虛也,蓋由脾元既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其治在中焦,須防發瀉,故宜參苓白朮散主之。如自利而渴者,是邪傳腎也。
  • 4.《濟陽綱目》:「余診視,見六脈洪大而虛,曰:此成內傷也,用此藥一帖,痛止積散,當夜熱退安寢矣。次日諸病悉除,惟不能食,更用參苓白朮散二帖,遂飲食如常。或問痞積而用升提,何也?曰:此非實積,乃清陽下陷,濁陰上升,寒涼藥過多所致虛結耳,升補清陽則濁陰自降,何病不瘳哉。
  • 5.《古今醫案按選》:「汪石山曰:餘一日莊居,一鄉人踵門哀懇,道其妻產後數日,喘促不能臥,痰與血交湧而上,日夜兩人扶坐,稍側身壅絕,乞救療之。余以意度,新產後血氣脾胃大虛頓損,故虛痰壅盛,而敗血乘之,犀角、六君子加失笑散,一服痰血俱下,喘亦立止。次日來謝云,諸病皆去,止不能食耳,與參苓白朮散調理全愈。

八味地黃丸

  • 1.《顧松園醫鏡》:「_八味地黃丸_,〔見不能食。〕治冷秘。〔必畏寒厥冷,喜飲大熱,小便清白,脈沉小遲者,方作寒醫。〕

吳茱萸湯

  • 1.《集驗方》:「治久寒胸脅逆滿不能食,吳茱萸湯方。
  • 2.《金匱翼》:「_(新定)吳茱萸湯_,治胃脘痛不能食,食則嘔,其脈弦。
  • 3.《醫學舉要》:「吳茱萸湯治陽明少陰二經虛寒之證,仲景以陽明病不能食者名中寒,食谷欲吐,或乾嘔,或吐涎沫,是胃氣虛寒,不能容物也。頭痛者,陽明之脈上於頭也。仲景以吐利煩躁四逆為少陰死症,今吐利手足厥冷,是專指手掌,與四逆之通冷者回別。故雖煩躁欲死,究非死症,並用此湯。

四物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嘔吐不能食加砂仁、白朮;少睡加酸棗仁;咳嗽加杏仁、五味子;腹痛加玄胡索。
  • 2.《沈氏尊生書》:「肉豆蔻。)有疹退熱除不能食者,胃氣弱也(宜四物湯加砂仁、神麯,或酌加地黃。

黃芩湯

  • 1.《溫熱經緯》:「若不嘔則並不用半夏、生薑,至芍藥則並不因腹痛而用,以桂枝湯證原無腹痛也。亦不心下痞硬,故不去大棗也。又《厥陰篇》云:傷寒脈遲,與黃芩湯除其熱,腹中則冷不能食,可知黃芩湯證之脈必數。黃芩所治之熱,必自里達外,不治但在表分之熱矣。然仲景用黃芩有三耦焉。
  • 2.《類證活人書》:「_黃芩湯(八十五)_,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屬厥陰)。
  • 3.《傷寒論類方》:「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 4.《醫學真傳》:「若泛泛然舉手便用,其種禍不知幾許矣!本論云:僅與黃芩湯徹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戒之也。
  • 5.《醫學綱目》:「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眼睛不慧,語言不出,而穀食反多者,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能語。凡手足厥冷而利,不當食而食者,恐為除中,試與索餅食之,發熱者除中,不發熱者非也。(論是厥門。)
▼ 展開更多

白虎湯

  • 1.《傷寒明理論》:「是太陽中暍。得此湯則頓除之。即熱見白虎而盡矣。立秋後不可服。以秋則陰氣平矣。白虎為大寒劑。秋王之時。若不能食。服之而氣噦逆不能食。成虛羸者多矣。(春沂云立秋後至多矣四十二字疑後人所加。)

三黃瀉心湯

  • 1.《丹溪手鏡》:「汗後復熱而脈躁疾,狂言不能食,名曰陰陽交死,乃腎虛感邪,則陰邪與真陽交合,伏入於心包絡之間,先用三黃瀉心湯加參附三服,和其心包。病若靜,次用知母麻黃湯三服,開泄心包之邪,又次用竹葉石膏湯,復其津液。

豬苓湯


五苓散

  • 1.《保命歌括》:「如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者,宜五苓散主之。若不吐利者為實,宜滾痰丸下之(方見痰)。

小陷胸湯

  • 1.《雜病源流犀燭》:「《綱目》所載胃中虛冷,不能食,飲水則呃逆,或飲水太過,或水結胸而呃逆(宜小陷胸湯)。或但飲水多而呃逆,別無惡候(宜五苓散)。《回春》所載過笑而呃逆(宜燈草探鼻取嚏)。皆所當究者也。總之,呃逆甚危,不得視為尋常易瘳之症,倘尋常視之,危斃立見。

當歸建中湯

  • 1.《蘭臺軌範》:「_當歸建中湯_(《千金》),治產後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苦少腹中急,掣痛,引腰背不能食飲,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

越鞠丸

  • 1.《成方切用》:「濕鬱者,周身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即發。痰鬱者,動則氣喘,脈沉滑。熱鬱者,昏瞀便赤,脈沉數。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食鬱者,噯酸腹飽,不能食。)
  • 2.《醫方集解》:「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所以傳化失常而病見矣。氣鬱者,胸膈痛;濕鬱者,周身痛,遇陰寒即發;痰鬱者,動則氣喘,寸口沉滑;熱鬱者,昏瞀便赤,脈沉數;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食鬱者,噯酸腹飽,不能食,寸口緊盛。經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
  • 3.《目經大成》:「噯酸腹飽,不能食,脈緊大,曰食鬱。是方香附和氣,蒼朮燥濕,芎藭調血,梔仁瀉火,神麯消食,橘皮利痰。總而言之,皆理氣也。諸郁以氣為主,氣暢則鬱自舒矣。外如濕鬱,加白芷、茯苓。血鬱加桃仁、紅花。食鬱加山楂、麥芽、砂仁。痰鬱加南星、半夏、海石、栝蔞仁。

補中益氣湯

  • 1.《醫貫》:「不思飲食。傷寒者。雖不能食。未嘗不知味也。勞力內傷者。身體沉重。四肢困倦。百節煩疼。心滿氣短。懶於言語。若傷寒者。太陽則頭痛。少陽則脅痛。陽明則目痛。不若內傷之怠惰嗜臥也。傷寒發熱。拂拂如羽毛之熱。熱在皮毛。內傷者。肌體壯熱。捫之烙手。右手氣口脈大於左手人迎三倍。
  • 2.《怡堂散記》:「如病人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一二分;不能食而心下痞勿加。

白朮散

  • 1.《金匱方歌括》:「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一錢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倍加芎藭。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後。更以醋漿水服之。若嘔。以醋漿水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
  • 2.《奇效良方》:「東垣嘗謂余曰:潔古老人有云:能食而消渴者,白虎倍加人參湯主之,大作湯劑;多服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葛根,大作湯劑,廣服之。
  • 3.《醫方集宜》:「丹溪云渴病須養肺降火生血為主,不可過用涼藥。潔古云渴病分而治之,有渴而能食者,有渴而不能食者。能食者必發為癰疽之患,不能食者久傳為中滿鼓脹之病,皆為難治之病也。一能食而渴者宜用 白虎加人參湯。一不能食而渴者宜用 白朮散加乾葛。一膈消者宜用 人參石膏湯。
  • 4.《本經疏證》:「遡仲景諸用小麥方,用白朮散養胎,若心煩、吐痛、不能食飲者,加細辛、半夏;若嘔者,以醋漿水服;復不解者,以小麥汁服。是入心而其用在肝。「欬而衇浮,用厚朴麻黃湯」、「婦人臟躁,悲傷欲哭,數欠伸,用甘麥大棗湯」,是入肺而其用在心。以麥粥下枳實芍藥散,主癰膿,是入肝而其用在心。
  • 5.《醫辨》:「不能食而渴為虛熱,白朮散、門冬飲子。
▼ 展開更多

百合知母湯

  • 1.《奇效良方》:「治百合傷寒,已經汗後,病人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復不能臥,欲行復不能行,有寒如無寒,有熱如無熱,飲食或美不美,如強健人而臥不能行,口苦小便赤,藥入口即吐利。此因虛勞大病之後,不平復,變成此疾,名百合病,宜服。
  • 2.《醫方選要》:「百合知母湯,治百合傷寒已經汗後,病人慾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復不能臥,欲行復不能行,有寒如無寒,有熱如無熱,飲食或美不美,如強健人而臥,不能行,口苦,小便赤,藥入口即吐利。此因虛勞大病之後不平復,變成此疾,名百合病,宜服。

桂枝加黃耆湯

  • 1.《祖劑》:「即桂枝湯加黃耆(二兩)治黃汗發熱汗出,腰髖弛痛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燥,小便不利。
  • 2.《皇漢醫學》:「**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金匱要略》)**
  • 3.《退思集類方歌註》:「治黃汗發熱,兩脛自冷,身體疼重,汗出而渴,從腰以上有汗,腰下無汗,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腰臗弛痛,如有物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重而煩躁,小便不利,宜此主之;並治諸病黃家脈浮者。
  • 4.《証治準繩‧雜病》:「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若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又胸前痛,腰上有汗,腰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者,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按汗出浴水,亦是仲景舉一隅耳。
  • 5.《古今醫統大全》:「(《金匱》)_桂枝加黃耆湯_,治黃汗身腫汗出,出已輒輕,久久必身瞤,胸中痛,腰以下無汗,不能食,煩躁,小便不利。
▼ 展開更多

三黃湯

  • 1.《千金翼方》:「散發虛羸,不能食飲,大便不通,調臟腑方:

抵當湯

  • 1.《皇漢醫學》:「按劉向新序云:『楚惠王因食寒葅而得蛭,遂吞之,有腹疾不能食,令尹入,問曰:“王安得此疾?”王曰:“我食寒葅得蛭,念譴之,不行其罪乎?是法廢威不立也;譴而行其誅乎?則庖宰食鹽,法皆當死,心又不忍也,故吾恐見蛭,因遂吞之。”令尹避席再拜而賀曰:“臣聞天道無親,惟德是輔。

白虎加桂枝湯

  • 1.《皇漢醫學》:「《險證百問》曰:「一婦人之瘧,乾嘔不能食,使強食之則必吐,發時身體疼痛,寒少熱多,嘔吐益甚。試多與冷水,則嘔吐稍止,於是作白虎加桂枝湯熱服之,忽振寒發熱,大汗出而愈。」

瓜蒂散

  • 1.《古今名醫方論》:「邪結胸中,胸中痞硬,寸脈微浮,氣上衝咽喉不得息;或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手足厥冷,脈乍緊者;或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皆宜用此吐之。亡血、虛家,不可與也。
  • 2.《皇漢醫學》:「**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傷寒論》)**
  • 3.《醫學綱目》:「飢不欲食,食則吐蛔者,厥陰病。(論見氣上衝心。)手足厥冷,脈乍緊,心煩,飢不能食者,邪在胸中,宜瓜蒂散吐之。(論見厥。)
  • 4.《醫學綱目》:「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脈緊」一作「脈結」者,有理。)脈來數,時一止復來曰促;脈來緩,時一止復來曰結。結促二脈者,脈為邪礙而歇止也,灸之吐之,所以逐去其邪也。
  • 5.《溫疫論》:「溫疫胸膈滿悶,心煩喜嘔,欲吐不吐,雖吐而不得大吐,腹不滿,欲飲不能飲,欲食不能食,此疫邪留於胸膈,宜瓜蒂散吐之。
▼ 展開更多

六物黃芩湯

  • 1.《皇漢醫學》:「《成績錄》曰:「一男子患痢,日三十餘行,自不知其利(求真按:『無裡急後重可知』),腹痛,乾嘔,不能食,胸中煩,心下痞硬,身熱,微渴,口苦,唇乾,舌上無苔,脈微數(求真按:『舌上無苔,脈微數為陰虛證之徵』),不能起臥。醫以為困極。先生與六物黃芩湯而愈。」
  • 2.《方機》:「痢疾。心下痞硬而嘔不能食者。(兼用紫丸)

人參湯

  • 1.《皇漢醫學》:「《續建殊錄》曰:「一婦人,患胸痛一二年,發則不能食,食即不下咽,手足微厥,心下痞硬,按之如石,脈沉結,乃與人參湯,服之數旬,諸證漸退,胸痛痊愈。」
  • 2.《張氏醫通》:「金匱三物大建中湯,治胸中大寒。嘔吐不能食。及少腹冷積作痛。

二陳湯

  • 1.《不居集》:「《機要》云:痰而能食者,大承氣湯微下之。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湯主之,或二陳湯加瓜蔞、卜子、山楂、枳殼、神麯。
  • 2.《蒼生司命》:「食鬱者,噯酸,胸滿腹脹不能食,左手脈和平,右手脈緊盛,治用二陳湯加香附、蒼朮、山楂、神麯,或保和丸。
  • 3.《赤水玄珠》:「食鬱者,其狀噯酸,胸滿腹脹,不能食,或嘔酸水,惡聞食氣,宜二陳湯加蒼朮、神麯、麥芽、山楂、香附子,或保和丸。火鬱者,其狀瞀悶,小便赤澀,脈沉而數,骨髓中熱,肌痹熱,捫之烙手,宜二陳湯加黃連、青黛、貝母、香附子、川芎、蒼朮、山梔子,或火鬱湯。

八正散

  • 1.《育嬰家秘》:「錢氏云:一小兒吐瀉,諸醫藥下之,至虛變慢驚,手足瘈瘲而身冷。醫復與八正散,口不能食,而胃中虛,故利大小便即死。久則脾腎俱虛,常身冷而目閉,必用益黃散、四君子丸補脾,遂能飲食。又不愈,以地黃丸補腎,一月而安。引此一事,以為治癇者之法。

梔子乾薑湯

  • 1.《張卿子傷寒論》:「邪在裡。則煩悶亂。內經曰。陽入之陰則靜。默默者。邪方自表之裡。在表裡之間也。邪在表則能食。邪在裡則不能食。不欲食者。邪在表裡之間。未至於必不能食也。邪在表。則不煩不嘔。邪在裡。則煩滿而嘔煩。喜嘔者。邪在表方傳裡也。邪初入里。未有定處。則所傳不一。

柴胡加芒硝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脈浮數能食曰「純陽結」,脈沉細不能食曰「純陰結」。此陽微結與陰結相似,但頭汗出為有表證,具如下文。)頭汗肢寒(陽微結者,熱雖結而不甚也。陽氣不能四達而從上冒,故手足冷而頭汗出。)胸滿同,(惟胸滿與柴胡證同)頭汗知非少陰病,(此要訣也。三陰脈不至頭,其汗在身。
  • 2.《退思集類方歌注》:「脈浮數能食曰「純陽結」,脈沉細不能食曰「純陰結」。此陽微結與陰結相似,但頭汗出為有表證,具如下文。)頭汗肢寒(陽微結者,熱雖結而不甚也。陽氣不能四達而從上冒,故手足冷而頭汗出。)胸滿同,(惟胸滿與柴胡證同)頭汗知非少陰病,(此要訣也。三陰脈不至頭,其汗在身。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獨參湯

  • 1.《胎產心法》:「須少用粳白米稀粥,或飲以母雞煮汁。但不可食肉及堅硬食物,恐凝於上焦,氣不得下,不惟難產,須防內傷。又不可太飽,常令稍飢為佳。蓋飢則氣下,氣下則產速也。予謂口渴不能食及吐,須飲以獨參湯最妙,且能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