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5)

1. 腫瘍

上㕮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一小碗,浸一時許,入酒一匙,煎至八分,去渣,調下檳榔散,大溫服與前藥同。

〔丹〕呂孺人,惡寒發熱,腹上有小疽,此血少有熱,與此藥。

白朮,川芎(三錢),赤芍藥,連翹(二錢半),陳皮,防風,黃芩(二錢),木通(一錢半),甘草(五分),

分五帖,水煎服。

〔丹〕治好酒婦人,用酒煨大黃,取汗。(法見膏粱條。)

〔《精要》〕,十宣散

人參,當歸,黃耆(各二兩),川芎,防風,厚朴,桔梗,官桂,甘草,白芷(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加至六錢止,熱酒調下,日數服,以多為妙。不飲酒者,用木香濃煎湯下,然不若酒力之勝也。許學士云:此方得於都下異人,濟苦者不可計數。

陳無擇謂此藥在第四節服者非也,早服中病者,必消散。

〔羅〕千金托裡散,治發背疔瘡。(方見疔瘡。)

〔涓〕,托毒散,治癰疽初起高腫,發痛不定,喘息氣粗。

附子(一枚,炮,去皮尖),當歸,麻黃,甘草,官桂,川芎,羌活,石葦,龍膽草

上九味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姜三片,鹽少許,同煎。

〔丹〕一男子年五十餘,形實色黑,背生紅腫,近胛骨下,痛甚,脈數而洪緊,食亦嘔。正冬月與麻黃桂枝湯,加酒黃柏、生附子、栝蔞子、甘草節、羌活、青皮、人參、黃耆、半夏、生薑,六帖而消,此非內托之意歟。

〔《精》〕,五香湯

木香,沉香,麝香,乳香,丁香,粉草,人參,黃耆,犀角

上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一盞,不拘時。

五香連翹湯

乳香,甘草,木香,沉香(各三分),丁香(半兩),連翹,射干,升麻,黃耆,木通,桑寄生(如無,升麻倍之),獨活(各三分),麝香(一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大便秘者,加大黃。

內托散(一名護心散),一日至三日之內宜連進十數服。

真綠豆粉(一兩),明乳香(半兩,慢火於銀石器中炒,手指攪使干,急傾出,扇冷研極細)

上研令勻,每服二錢至三錢,濃煎甘草湯調下,時時細呷,要藥常在胸膈間。若毒衝心,有嘔逆之證,大宜服此。(如有寒而嘔逆,不宜服此,當用辛熱。)

丹溪云:內托散綠豆解丹毒,又治石毒,味甘,入陽明胃,性寒能補為君。乳香去惡腫,入少陰,性溫善竄為佐。甘草性緩,解五金八石及百藥毒為使。此方專為服丹石而發疽者設。若不因丹石而發疽,恐非必用之劑。又云:內托散性涼,治嘔有降火之理。

〔仲〕,排膿湯方

甘草(二兩),桔梗(三兩),生薑(一兩),大棗(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本》〕,托裡排膿,,生犀散,。

白話文:

腫瘤

將藥材稍微搗碎,分成四份。每次取一份,用一小碗水浸泡約一個小時,加入一匙酒,煎至剩下八分,去除藥渣,然後加入檳榔散一起服用,趁溫熱喝,與之前的藥效相同。

[病例] 呂夫人怕冷發熱,腹部有小腫塊,這是因為血虛有熱,所以給她服用以下藥方:

白朮、川芎(各三錢)、赤芍藥、連翹(各二錢半)、陳皮、防風、黃芩(二錢)、木通(一錢半)、甘草(五分)。

分成五帖,用水煎服。

[病例] 治療嗜酒的婦女,用酒煨大黃,讓她出汗。(方法見膏粱條。)

[《精要》] 十宣散

人參、當歸、黃耆(各二兩)、川芎、防風、厚朴、桔梗、官桂、甘草、白芷(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可以增加到六錢,用熱酒調服,每天服用多次,越多越好。不喝酒的人,可以用木香濃煎湯送服,但效果不如用酒。許學士說:這個方子是從京城一位奇人那裡得到的,救治的病人數不勝數。

陳無擇認為,這個藥在第四節服用是不對的,早服,對症的,一定能消散腫塊。

[羅氏] 千金托裡散,治療背部疔瘡。(方子見疔瘡。)

[涓氏] 托毒散,治療癰疽初期高腫,發痛不定,呼吸急促。

附子(一枚,炮製,去皮尖)、當歸、麻黃、甘草、官桂、川芎、羌活、石葦、龍膽草。

以上九味藥材等分,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大碗水,加三片生薑,少許鹽一起煎煮。

[病例] 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體格壯實,膚色黝黑,背部靠近肩胛骨下方長了紅腫,疼痛劇烈,脈搏快速且有力,食慾不佳還嘔吐。正值冬天,給他服用麻黃桂枝湯,加上酒黃柏、生附子、栝蔞子、甘草節、羌活、青皮、人參、黃耆、半夏、生薑,服用六帖後腫塊就消退了,這難道不是內托的作用嗎?

[《精》] 五香湯

木香、沉香、麝香、乳香、丁香、粉草、人參、黃耆、犀角。

以上藥材,每次服用四錢,用水兩碗煎至一碗,不拘時間服用。

五香連翹湯

乳香、甘草、木香、沉香(各三分)、丁香(半兩)、連翹、射干、升麻、黃耆、木通、桑寄生(如果沒有,升麻加倍)、獨活(各三分)、麝香(一錢)。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取三錢,用一碗水煎至七分,溫服。大便不通暢的,可以加大黃。

內托散(又名護心散),一天到三天內,適合連續服用十幾次。

真正的綠豆粉(一兩),明乳香(半兩,用慢火在銀器中炒,用手指攪拌使其乾燥,立即倒出,扇涼後研磨成極細的粉末)。

將以上藥材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二錢至三錢,用濃煎的甘草湯調服,時時小口飲用,要讓藥力常在胸膈之間。如果毒邪衝心,出現嘔吐的症狀,最適合服用這個藥。(如果因寒冷而嘔吐,就不適合服用這個藥,應該用辛熱的藥)。

丹溪說:內托散中的綠豆可以解丹毒,又可以治療石毒,味甘,歸陽明胃經,藥性寒涼能補益為君藥。乳香能去除惡性腫塊,歸少陰經,藥性溫和善於走竄為佐藥。甘草藥性緩和,能解五金八石及百藥毒為使藥。這個方子專門為服用丹石而發疽的人所設。如果不是因為服用丹石而發疽,恐怕不一定要用這個藥。又說:內托散藥性涼,治療嘔吐有降火的道理。

[仲氏] 排膿湯方

甘草(二兩)、桔梗(三兩)、生薑(一兩)、大棗(十枚)。

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三升煮至一升,溫服五合,每天服用兩次。

[《本》] 托裡排膿,生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