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6)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6)
1. 腫瘍
皂角刺(不拘多少,粗大黑紫者)
上置瓶中,鹽泥固濟,炭火燒過存性,放冷,出研為細末,每服一錢,薄酒微溫調下,暑月陳米飲下。
〔潔〕,保安湯,治瘡托裡,或已成者速潰。
栝蔞(新者一個,去皮,火焙),沒藥(通明者一錢,研),金銀花,甘草,生薑(各半兩),
上為細末,用好無灰酒三升,於銀石器內,煎至一升,分作三盞,三次飲盡,病微者,只一服。如服托裡藥不能發散,又作瘡者用此。
〔《精》〕,柞木飲子
干柞木葉(四兩半),乾荷葉中心蒂,干萱草根,甘草節,地榆(各一兩),
上細銼,每服半兩,水二碗,煎一碗,分作二服,早晚各一服。未成者自消,潰者自干。其荷蒂去惡血;萱根下水解毒,利胸膈;柞木有芒刺能驅逐;地榆主下焦血病。輕小證候,或可倚仗。
〔《精》〕,車螯散
車螯(一兩,煅通赤。本草云.車螯解酒毒),生甘草,輕粉(五分),
上一處為細末,每服四錢,濃煎栝蔞酒調下,五更服,轉下惡物為度。未知,再用。效在五香之上。(本草云:車螯,大蛤也,一名蜃。)
又方
車螯(四個,黃泥固濟,火煅赤,出火毒一宿),栝蔞(一個,去皮,瓦上炒香),燈心(三十莖),甘草節(五分),
上為粗末,作一服,酒二盞,煎一盞,去渣,入蜜一大匙,和勻,每用酒八分盞,車螯末二錢,膩粉少許調勻,空心溫服,取下惡物黃涎為效。
丹云:車螯散一以輕粉為佐,一以燈心為佐,其散腫消毒下積,安詳穩重,輕小症候,可以倚仗。
治背瘡。荊芥穗、木鱉子仁、大黃、歸頭、甘草節。除荊芥穗為君外,余各等分,酒水各一碗,煎至七分,空心向東飲,即下積,與粥便止。若結成者,用川楝子七枚,燒灰酒下。次與十四枚,又次與二十一枚。三帖後,雖結亦小之。(陶氏。)
〔《千》〕,漏蘆湯,治癰疽丹痃惡肉,時行熱毒赤腫。
漏蘆,連翹,黃芩,白蘞,枳殼,升麻,粉草,麻黃,朴硝(各一兩),大黃(一兩半),
上除硝外,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薄荷三葉,同煎溫服,取利為度。
〔《精》〕漏蘆湯
生黃耆,連翹,沉香,漏蘆(各一兩),粉草(半兩),大黃(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
內消升麻湯,治血氣壯實,若患癰疽,大小便不通。
升麻,大黃(各二兩),黃芩(一兩半),枳實(麩炒),當歸,芍藥,甘草(炙。各一兩)
上㕮咀,水煎食前。
〔羅〕,內消丸,治瘡腫初生,及瘰癧結核,熱毒鬱滯,服之內消。
薄荷葉,皂角(不蛀者,水煮至軟。各半斤,煎膏),牽牛(半斤,取頭末),青皮,陳皮(各一兩),沉香(半兩),廣朮(炮),京三稜(炮。各三錢),
白話文:
腫瘤
皂角刺散
將皂角刺(不論多少,選擇粗大且顏色呈黑紫色的)放入瓶中,用鹽和泥巴將瓶口封固好,用炭火燒過,使其保留藥性,放涼後,取出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微溫的薄酒調服,夏季則用陳米熬的米湯服用。
保安湯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瘡瘍,有助於將毒素往外推出,或者已經成形的瘡瘍,可以加速潰破。
使用新的栝蔞一個,去皮後用火烘烤,沒藥(選擇透明的,一錢,研磨),金銀花、甘草、生薑(各半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上好的無灰酒三升,在銀製或石製的器皿中煎煮至剩下一升,分作三份,分三次喝完。病情較輕的,只需服用一次。如果服用托裡藥後無法使毒素發散,又生出新瘡,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子。
柞木飲子
使用乾燥的柞木葉(四兩半),乾燥的荷葉中心蒂、乾燥的萱草根、甘草節、地榆(各一兩),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半兩,用水兩碗煎煮成一碗,分兩次服用,早晚各一次。還沒成形的腫塊可以自行消散,已經潰爛的瘡瘍可以自行乾燥。其中荷蒂可以去除惡血;萱草根可以幫助排水解毒,疏通胸膈;柞木有芒刺,可以驅除毒素;地榆主要治療下焦的血液疾病。對於輕微的症狀,可以嘗試這個方子。
車螯散
使用車螯(一兩,煅燒至通紅。本草記載車螯可以解酒毒),生甘草、輕粉(各五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濃煎的栝蔞酒調服,在五更時服用,以排出惡物為度。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再次服用。效果比五香散更好。(本草記載:車螯,是大蛤蜊,也叫蜃。)
又一方
使用車螯(四個,用黃泥封固,火煅燒至紅色,放置一宿以去除火毒),栝蔞(一個,去皮,在瓦片上炒香),燈心草(三十莖),甘草節(五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作為一份,用酒兩盞煎煮成一盞,去除藥渣,加入一大匙蜂蜜攪拌均勻,每次用八分盞酒調服車螯末二錢,再加少許膩粉,空腹溫服,以排出黃色粘液為效。
丹方提到:車螯散,有的加入輕粉作為輔助,有的加入燈心草作為輔助,都能夠消腫解毒、排出積滯,而且藥性溫和穩妥,對於輕微的症狀可以嘗試使用。
治療背部瘡瘍
使用荊芥穗、木鱉子仁、大黃、當歸頭、甘草節。除了荊芥穗作為主藥之外,其他藥材等量,用水和酒各一碗煎煮至七分,空腹向東飲用,即可排出積滯,服用後再喝粥即可停止。如果結塊,則用川楝子七枚燒成灰,用酒送服。之後再服用十四枚,再之後服用二十一枚。服用三次後,即使結塊也會變小。(陶氏經驗方)
漏蘆湯
可以治療癰疽、丹痃、惡性肉芽組織,以及流行性熱毒引起的紅腫。
使用漏蘆、連翹、黃芩、白蘞、枳殼、升麻、甘草、麻黃、朴硝(各一兩),大黃(一兩半),除了朴硝之外,每次取用二錢,加水一盞、生薑三片、薄荷三片一同煎煮,溫服,以瀉下為度。
漏蘆湯 (改良版)
使用生黃耆、連翹、沉香、漏蘆(各一兩),甘草(半兩),大黃(一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棗湯調服。
內消升麻湯
可以治療身體強壯、氣血旺盛的人,如果患上癰疽,大小便不通暢時可以使用。
使用升麻、大黃(各二兩),黃芩(一兩半),枳實(麩炒)、當歸、芍藥、炙甘草(各一兩),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在飯前服用。
內消丸
可以治療瘡腫初起、瘰癧結核,以及熱毒鬱結,服用後可以使腫塊在內部消散。
使用薄荷葉、皂角(選擇沒有蟲蛀的,用水煮至軟爛。各半斤,煎煮成膏),牽牛子(半斤,取頭末),青皮、陳皮(各一兩),沉香(半兩),炮製過的廣朮和京三稜(各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