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7)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7)
1. 腫瘍
上為末,入牽牛頭末,用煎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煎連翹湯送下,食後。
〔孫真人〕,單煮大黃湯脈實沉而數,膏粱食肉之輩,大腑秘者,詳審用之。)
錦紋大黃(酒洗去皮)
上一味,銼如麻豆大,水煮服。
〔《精》〕,神仙追毒丸,能解一切毒,如被狐貍、毒鼠、惡菌、河魨毒、疫死牛馬肉毒、蛇犬惡蟲所傷。又治癰疽發背,及療魚臍瘡,人多不識,喚作癰疽,致命殺人者,及治諸風癰疥赤腫瘤等。
五倍子(捶破洗,焙,三兩),山茨菰(去皮淨,焙,一兩),麝香(二錢,研入),千金子(即續隨子去殼,研去油,取霜,一兩),山豆根(一兩),紅牙大戟(去蘆洗淨,焙乾,一兩半),全蠍,硃砂,雄黃(各一兩),
上除千金子、麝香外,七味為細末,卻入研藥另勻,用糯米飲為丸,分四十丸。每服一丸,生薑、薄荷汁、井花水研服。昔有一女子,久年病瘵,磨一丸服之,一時吐下小蟲千餘條,半月即無事。
丹溪云:神仙追毒丸,其五倍子消毒殺蟲解風為君,山茨菰、千金子、大戟皆驅逐走泄之劑,佐以麝香升散,若用之固里以發表,實非所宜,苟能灼見臟腑有積毒、異蟲深痼而體不虛者,亦是快藥。古人兵曰義兵,刑曰祥刑,戒勿輕於用也。
〔《靈》〕帝曰: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曰: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
劉涓子云:癰之痛,只在皮膚之上。又云:癰發如火焚茅。初如黍米大,三兩日如掌面大,五七日如碗麵大,即易治。如腫冷發渴發逆,治之難愈。
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劉涓子云:疽發,或如小癤,觸則徹心痛,四邊微起如橘皮孔,色紅赤不全變,膿水不甚出,至七八日,疼悶喘急不止。又云:始發腫高,五指忽平陷者,此內攻之候也。《精要》云:生疽處,不熱不痛,低陷者,此為內發,難治必死。
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癰疽篇《精要》云:小按乃痛者,病勢淺。大按乃痛者,病勢深。此辨癰疽之法也。)
劉涓子云:癰疽有三等,毒氣浮淺屬腑。(猶傷寒陽症。)毒氣沉深屬臟。(猶傷寒陰症。)毒氣猛烈,而行經絡,或淺或深無定,五臟六腑,皆受五毒,難為調理,唯宜急切。(猶傷寒兩感於寒,難治。)於癰發諸處,不問虛實高腫起盛光澤疼痛,只在皮膚之上,熱急脹滿,或有癢疼,別無惡候,初用溫藥平氣,次用排膿發穴。
白話文:
腫瘍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牽牛子末,用煎好的藥膏混合製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連翹湯送服,飯後服用。
(孫真人說,單獨煎煮大黃湯,如果脈象實而沉數,且是經常吃豐盛食物的人,大便不通暢,需要詳細審慎地使用。)
錦紋大黃(用酒洗過去除外皮)
以上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用水煎服。
《精要》記載,神仙追毒丸能解各種毒,像是被狐狸、毒鼠、惡菌、河豚毒、病死的牛馬肉毒、蛇、狗或毒蟲咬傷所致的毒。也能治療癰疽、發背,以及治療魚臍瘡,很多人不認識,把它當作癰疽,導致致命的狀況,也能治療各種風、癰、疥、紅腫腫瘤等。
五倍子(捶破洗淨,烘焙,三兩),山茨菰(去皮洗淨,烘焙,一兩),麝香(二錢,磨成粉末加入),千金子(即續隨子,去殼,磨碎去油,取霜,一兩),山豆根(一兩),紅牙大戟(去除根部洗淨,烘乾,一兩半),全蠍,朱砂,雄黃(各一兩)。
以上藥材除了千金子和麝香外,將其他七味磨成細末,再加入千金子和麝香粉末混合均勻,用糯米水製成藥丸,分成四十丸。每次服用一丸,用生薑、薄荷汁和井水一起研磨後服用。過去有個女子,多年患有痨病,磨了一丸服用,一時之間吐出上千條小蟲,半個月就痊癒了。
丹溪說:神仙追毒丸,以五倍子作為主要藥材,具有消毒、殺蟲、解風的功效,山茨菰、千金子、大戟都是驅逐體內毒素的藥物,佐以麝香來發散,如果用來加固身體並發散,並不恰當,如果能明確診斷出臟腑有積毒、深藏的寄生蟲且身體不虛弱,這才是良藥。古人說用兵是正義之師,刑罰是祥瑞的刑罰,告誡不要輕易使用此藥。
《靈樞》中黃帝問:癰疽如何區別?岐伯說:營衛之氣滯留在經脈中,導致血液運行不暢,血液運行不暢,衛氣也跟著不通,阻塞而無法運行,因此發熱。高熱不止,熱盛導致肌肉腐爛,肌肉腐爛就化膿,但不會侵蝕到骨髓,不會導致焦枯,五臟也不會受傷,所以稱為癰。
劉涓子說:癰的疼痛只在皮膚表面。又說:癰的發作如同火燒茅草。剛開始像小米粒大小,兩三天後像手掌大小,五七天後像碗口大小,就容易治療。如果腫脹寒冷,口渴,煩躁不安,就難以治癒。
黃帝問:什麼是疽?岐伯說:熱氣很盛,向下侵入肌肉,導致筋骨枯竭,內部連累到五臟,血氣耗盡。在癰的下面,筋骨和正常的肌肉都已經被腐蝕殆盡,所以稱為疽。
劉涓子說:疽發作,有時像小癤子,觸摸則會感到徹骨疼痛,四邊微微隆起像橘子皮的孔洞,顏色紅赤但不是全部都紅,膿水不多,到了七八天,疼痛悶脹,喘息不止。又說:剛開始發腫隆起,忽然平陷的,這是內部侵蝕的徵兆。《精要》記載:生長疽的地方,不發熱也不疼痛,而且低陷的,這是內發,難以治療,必死無疑。
疽的特點是表皮乾燥堅硬,像牛脖子的皮膚。癰的特點是表皮薄而有光澤。這是區別的依據。(《癰疽篇》中《精要》記載:輕按就感到疼痛的,病勢較淺。重按才感到疼痛的,病勢較深。這是辨別癰疽的方法。)
劉涓子說:癰疽有三種情況,毒氣浮淺在腑(類似傷寒的陽症)。毒氣深沉在臟(類似傷寒的陰症)。毒氣猛烈,在經絡中運行,或淺或深不定,五臟六腑都受到毒害,難以調理,只能緊急處理。(類似傷寒同時感受寒邪,難以治療。)凡是癰發作的地方,不論虛實、高腫、隆起、光滑、疼痛,只要是在皮膚表面,發熱急脹,或有癢痛,沒有其他不良徵兆,開始用溫和的藥物平和氣血,接著用排膿和疏通氣血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