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8)
卷之十八·心小腸部 (8)
1. 腫瘍
治癰所謂平氣者,乃犀角飲之類,其方用犀角、連翹、漏蘆、甘草、當歸、肉桂,皆發表之藥也。所謂發穴者,乃棘針丈類,用皂角刺為君。甘草、川芎、乳香為佐使,亦托裡之藥也。然不若潔古、東垣諸方,發表托裡為穩當。
疽發諸處,不拘大小。(《精要》謂廣一尺二尺曰疽者,非。)惟起在背,廣一尺、二尺、三尺,皮厚而紫黑高腫不常,內疼如錐刺,攻擊滿悶,應四肢重疼,前心亦痛。余處發猶可,唯虛處及近筋骨處,若膿毒未潰,即傷爛筋骨肉損為疽者,屬五臟毒氣深沉,多氣伏硬堅實,而不宜緩慢治之,須內實五臟,外透皮膚,令軟勻和即膿透。宜用內托實臟氣之藥,排膿勻氣乃可,不比癰之毒氣浮淺也,毋作一類治之。
凡一切瘡腫,始覺患起高腫,五七日忽平陷者,此是內攻之候也,急以內托散及內補湯藥,補填臟腑令實,最怕透膜,膜穿十無一生矣。癰之邪淺,其稽留壅遏,獨在經脈之中,而專攻於外。故初發時,自表便發熱,患處便如柁如盆高腫而痛甚者,縱欲下陷,緣正氣內固,不肯受,故或便秘,或發渴發逆以拒之,是以骨髓終不焦枯,五臟終不傷也。
疽之邪深,其稽留壅遏,內連五臟,而不專攻於外,故身體或無熱,患處或不腫痛,甚者聲嘶氣脫,眼黑眼小,十指腫黑,如黑多死也。治之之法,癰之初發,當以潔古法為主,表者散之,里者下之,火以灸之,藥以敷之,膿未成者必消,膿已成者速潰也。疽之初發,當以涓子法為主,補填臟腑令實,勿令下陷之邪蔓延,外以火灸,引邪透出,使有穴歸著而不亂,則可轉死回生,變凶為吉。
今世外科不分癰疽,一例宣熱拔毒,外以五香耗其氣,內以大黃竭其血,終不能自悟其藥之非,惜哉。
治癰疽初覺,腫結未成,可以消,,散毒飲子,。
黃耆(二兩),甘草(炙),天羅(生),山藥(炒),鬼腰帶葉(半兩,生竹籬陰濕石岸絡石而生者好,絡木者無用,其藤柔細,兩葉相對,形生三角)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入酒三盞,同煎一二沸,去渣溫服。
〔《精》〕,神效托裡散,治癰、疽、發背,腸癰、奶癰、無名腫毒,焮赤疼痛,憎寒發熱,不問老幼虛弱,並治之。
黃耆(去蘆),忍冬藤葉(各五兩),當歸(一兩八錢),粉草(炙,八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一盞半,煎至一盞,病在上,食後服;在下,食前服,少頃再進,留滓外敷。
〔《保》〕諸瘡瘍痛,色變黑紫者,,回毒金銀花湯,。
金銀花(並梗,二兩),黃耆(四兩),甘草(一兩),
上用酒一升,重湯煮三兩時,去渣溫服。
〔《本》〕,黃耆散
綿黃耆(一兩),甘草(半兩),皂角刺(揀紅紫者,銼,炒黃,一兩),
白話文:
腫瘤
治療癰(一種瘡瘍),所謂用藥來「平氣」,指的是像犀角飲這類的方子。這個方子使用犀角、連翹、漏蘆、甘草、當歸、肉桂等藥材,這些都是能幫助發散的藥物。所謂「發穴」,指的是像棘針療法這類的,以皂角刺為主藥,甘草、川芎、乳香作為輔助藥,這些也都是屬於托裡(輔助身體內部)的藥物。然而,這些藥效都不如金元時代醫家張元素、李杲他們所用的方子,他們的發散和托裡方法更加穩妥。
疽(一種更嚴重的瘡瘍)可以長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不論大小。(《精要》這本書說疽有廣達一尺或二尺的說法是不對的。)只有長在背部的疽,可能會有一尺、兩尺甚至三尺寬,皮膚厚而呈現紫黑色,高腫的程度不固定。內部疼痛就像錐子刺一樣,會感到悶脹,四肢會感到沉重疼痛,前胸也會疼痛。長在其他地方的疽還好處理,但如果長在虛弱的部位或是靠近筋骨的地方,如果膿毒沒有潰破,就會損傷腐爛筋骨肌肉,這類的疽是屬於五臟毒氣深沉造成的,大多氣滯硬實,不宜慢慢治療,必須從內調理五臟,從外疏通皮膚,使膿液變得柔軟均勻,膿才能透出來。應該用內服托補五臟之氣的藥,來幫助排膿和調勻氣機,這樣才能治療,不能像治療癰那樣只處理表面的浮淺毒氣,不能用同一種方法來治療。
凡是各種瘡腫,剛開始發病時會高腫起來,但過五七天後突然平陷下去,這是內攻的徵兆,要趕快使用內托散和內補湯藥,來補養填實臟腑,最怕的是侵犯到筋膜,筋膜一旦穿破,幾乎沒有活命的機會。癰的病邪淺,它在經脈中阻塞不通,主要攻擊身體表面。所以,剛發病時,從表面就會發熱,患處會像船舵或盆子一樣高腫,並且疼痛劇烈。即使想向下凹陷,因為體內的正氣強盛,不肯接受,所以可能會便秘,或是發渴發逆來抵抗病邪。因此,骨髓不會焦枯,五臟也不會受損。
疽的病邪深,它在體內阻塞不通時,會牽連到五臟,而不是專門攻擊表面。所以,身體可能沒有發熱,患處也可能不腫不痛,嚴重的話會聲音嘶啞、呼吸困難、眼睛發黑、眼球變小、十個手指腫黑,像這種情況通常預後不佳。治療方法上,癰剛發病時,應該以金元醫家張元素的方法為主,表邪用發散的方法,里邪用瀉下的方法,用艾灸來溫熱,用藥物來敷貼,膿還沒形成時就可以消除,膿已經形成時就讓它趕快潰破。疽剛發病時,應該以唐代醫家涓子(即韋慈藏)的方法為主,補養填實臟腑,不要讓下陷的病邪蔓延,外用艾灸,引導邪氣透發出來,使之有路可去而不亂竄,這樣就可以轉危為安,化凶為吉。
現在的現代外科醫師不區分癰和疽,一律用清熱解毒的方法,外用五香散耗散氣血,內用大黃來消耗血液,始終不能自己領悟他們用藥的錯誤,實在可惜。
治療癰疽剛發病時,腫脹還沒完全形成,可以用消散毒氣的藥方,例如:
黃耆(二兩),炙甘草,天羅(生的),炒山藥,鬼腰帶葉(半兩,生長在陰濕的石岸邊的竹籬上的最好,依附在樹木上的沒有用,它的藤蔓柔軟細長,兩片葉子相對生長,形狀像三角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杯,煎到剩七分,加入酒三匙,一同煎一兩次沸騰,去除藥渣後溫服。
〔《精要》〕,神效托裡散,治療癰、疽、發背(背部癰瘡)、腸癰(腸道癰瘡)、奶癰(乳房癰瘡)、不明原因的腫毒,發紅腫痛、惡寒發熱,不論是老人、小孩、體虛體弱,都可使用。
黃耆(去蘆),忍冬藤葉(各五兩),當歸(一兩八錢),炙甘草(八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酒一杯半,煎到剩一杯,病在上半身,飯後服用;病在下半身,飯前服用,過一會兒再服用,藥渣可以外敷。
〔《保生秘要》〕各種瘡瘍疼痛,顏色轉黑紫色時,可以用回毒金銀花湯來治療。
金銀花(連梗,二兩),黃耆(四兩),甘草(一兩)
以上藥材用酒一升,隔水加熱煮三小時,去除藥渣後溫服。
〔《本草綱目》〕,黃耆散
綿黃耆(一兩),甘草(半兩),皂角刺(選紅紫色的,切碎炒黃,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