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337)

回本書目錄

別論 (337)

1. 椒目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

椒目

【氣味】權曰:「苦辛有小毒。」

【主治】利水腹脹滿之小便。(蘇恭)

治十二種水氣,及腎虛,耳卒鳴聾,膀胱急。(甄權)

止氣喘。(震亨)

《本草備要》川椒條曰(求真:「按川椒者,謂產於四川之山椒也」):「子名椒目,苦辛,專行水道,不行穀道,能消水蠱,除脹,定喘,及腎虛耳鳴。」

由上說觀之,則本藥為溫性刺激的利尿藥,主治腹水有特能。

白話文:

椒目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記載:

椒目

【氣味】有人認為它味苦辛,並帶有微毒。

【主治】可以幫助排尿,治療腹部脹滿,小便不暢。(蘇恭說)

能治療十二種水腫疾病,以及腎虛、突然耳鳴耳聾、膀胱急迫等症狀。(甄權說)

能止住氣喘。(朱震亨說)

《本草備要》中提到川椒(四川出產的山椒):「它的籽叫做椒目,味苦辛,專門走水道,不走腸道,能夠消除水腫,去除脹滿,平定氣喘,以及治療腎虛引起的耳鳴。」

綜觀以上說法,可以得知椒目是一種溫性的刺激性利尿藥,特別擅長治療腹水。

2. 走馬湯之注釋

《外臺》走馬湯,治中噁心痛腹脹,大便不通。(《金匱要略》)

巴豆二個(去外皮),杏仁二個。

上二味,以綿纏槌令碎,納於五勺熱湯中,捻汁頓服之,當下。老小量之。通治飛尸鬼擊病。

【註】中惡者,《肘後方》云:「中惡者,人得之道間、門外,心胸刺痛,氣衝心胸,而使胸脹。若不治,則害人。」

是飛尸、鬼擊病,述於太陽病篇麻黃湯條下。此皆不過證候的病名耳,其實水毒急劇,充塞於體內而然,故無須眩惑於此等病名,以腹脹劇烈,而上迫胸咽,或心痛,或障礙呼吸,下則二便閉澀為目的而宜運用之。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胸腹結毒,或腹滿不大便,或有水氣者。」

《建殊錄》曰:「一女子患痘,布根稠密,起發不快,煩躁癢渴不少安,已而瘡窠黑陷,復無潤色。眾醫皆以為必死。先生診之,作紫圓飲之,下利數十行,翌早盡紅活,諸證皆退。」

一男孩生三歲,痘前大熱,喉乾口燥,有物自臍下上衝心胸,則咬牙喘渴,不勝悶苦,痘亦灰色無光。眾醫皆謝去,先生為紫圓飲之,從廁之後忽發紅澤,諸證頓退。

《險證百問》曰:「師曰:『瘧久不愈者,方不當也。又有毒結,而藥力不達者,治之湯藥隨其證,先發時與紫圓五六分吐下之,則必治矣。若再發,則復與如初,雖劇病,二三發後必截也。』」

師曰:「卒中風,痰涎壅盛,不能息,正氣昏冒者,不問其證,先去痰涎為宜,與桔梗白散或紫圓,吐黏痰數升即得治。痰涎壅塞,藥汁不下,口開眼閉,四肢不動,厥不復者,即日必死。雖厥復,半身動,口如平,藥汁得下,而眼不開,神氣不正,吼喘不止,面色如醉,足大熱者,一二日死。引其日者,病不劇也。

雖有吼喘、鼻息鼾睡等證,然吐瀉得度,厥復不大熱,吼喘稍退,身體安靜者,必起。其半身不遂者,宜桂枝加朮附湯或烏頭湯,兼用南呂丸或姑洗丸,時時以白散攻之,隨證瓜蒂散亦可用,先人多用紫圓。所謂卒中風之稍輕者,諸惡證緩解後,脈洪大,面色赤,他醫施治既引日者,病毒凝結,不治也。

又有一種,諸證大同,脈沉微,面色如常,四肢拘急,或疼痛,或麻痹,手足冷者,此病人雖有痰飲之變,非主證也,宜用附子湯兼用應鐘,時時以紫圓攻之。其不奏效者,可以七寶丸攻之。雖麻痹偏枯之類有緩急,而治法無異也。」

求真按:「雖有桂枝加朮附湯、烏頭湯、附子湯等證,但可初用之,此論不可盲從。」

師曰:「手之二三指得大屈,不得小屈者云云,此證頗多。若不久服則無效,以桂枝加朮附湯兼應鐘可也。頭不能正,或大仰,或大俯之證,此毒皆在胸中,宜以紫圓攻之。」

師曰:「一女子八九歲,忽然四肢痿弱,身體如無骨,足不能坐,口不能言,神色如常,而無苦容。先人與桂枝加朮附湯,兼用紫圓五六分,下利穢物,二旬復常。」

白話文:

走馬湯之注釋

走馬湯用於治療噁心、腹痛、腹脹、便秘等症狀。(出自《金匱要略》)

藥方組成:巴豆(去皮)兩個,杏仁兩個。

使用方法:將巴豆和杏仁用棉線包裹後搗碎,放入五勺熱水中,擠出汁液立即服用,即可見效。劑量需根據年齡大小調整。此方亦可治療中邪、鬼魅作祟等症狀。

註釋:所謂中邪,《肘後方》中記載:「中邪者,常發生在路途中或門口,表現為心胸刺痛,氣體衝擊心胸,導致胸部脹滿。若不治療,則會危及生命。」

中邪、鬼魅作祟等症狀,在《傷寒論》太陽病篇麻黃湯條下有所提及。這些不過是症狀的病名而已,實際上是體內水毒急劇充盈所致。因此,無需被這些病名迷惑,治療應以腹脹劇烈、向上衝擊胸咽、心痛、呼吸困難、大小便不通為目標。

東洞翁對此方的定義是:「治療胸腹積聚毒邪,或腹脹便秘,或伴有水腫的病症。」

《建殊錄》記載:一位女子患痘瘡,痘疹密集,發病緩慢,煩躁、瘙癢、口渴難安,痘瘡瘡窠發黑凹陷,缺乏潤澤。眾多醫生都認為她必死無疑。某醫生診斷後,用紫圓飲治療,使其下利數十次,第二天痘疹轉紅活潑,諸症狀皆消失。

一位三歲男孩,痘瘡發病前高燒,喉嚨乾燥,口乾舌燥,感覺有東西從腹部向上衝擊心胸,伴有咬牙、喘息、口渴、胸悶等症狀,痘疹顏色灰暗無光。眾多醫生都束手無策,某醫生用紫圓飲治療,排便後痘疹忽然轉紅潤,諸症狀立即消失。

《險證百問》記載:某醫生說:「瘧疾久治不愈,是因為治療方法不對。也可能是毒邪積聚,藥力達不到病灶。治療時應根據病症,在瘧疾發作時服用紫圓飲五六分,使其嘔吐瀉下,就能治癒。如果再次發作,就再次服用,即使是嚴重的疾病,經過二三次發作後也能控制。」

某醫生說:「中風猝發,痰涎壅盛,呼吸困難,正氣昏迷者,不論其症狀如何,都應優先清除痰涎,可以使用桔梗白散或紫圓飲,使其吐出數升黏痰即可痊癒。如果痰涎壅塞,藥汁無法下嚥,口張眼閉,四肢不動,厥逆不復者,當天就會死亡。即使厥逆恢復,半身不遂,口角平直,藥汁下嚥,但眼不能睜開,神氣不正,吼喘不止,面色如醉,足部發熱者,在一兩天內就會死亡。能活下來的,病情就不嚴重。

即使有吼喘、鼻息鼾睡等症狀,但只要嘔吐瀉下適度,厥逆恢復,不發高熱,吼喘略微減輕,身體安靜者,就能痊癒。半身不遂者,宜用桂枝加朮附湯或烏頭湯,並配合南呂丸或姑洗丸,同時用白散攻邪,根據症狀也可使用瓜蒂散,古人多用紫圓飲。所謂中風猝發較輕者,諸惡症狀緩解後,脈洪大,面色赤紅,其他醫生治療後病情拖延者,病毒凝結,難以治愈。

還有一種類型,諸症狀大致相同,但脈象沉微,面色如常,四肢拘急,或疼痛,或麻痺,手足冰冷者,雖然也有痰飲的變化,但並非主要病症,宜用附子湯,並配合應鐘湯,同時用紫圓飲攻邪。如果效果不佳,可用七寶丸攻邪。雖然麻痺偏枯等症狀有輕重緩急之分,但治療方法並無差異。」

求真按語:「雖然有桂枝加朮附湯、烏頭湯、附子湯等方劑,但只能初期使用,不可盲目遵從。」

某醫生說:「二三指能屈曲,但不能伸展的症狀很多。如果短期內服用藥物無效,可以使用桂枝加朮附湯配合應鐘湯。頭不能正,或過度仰起,或過度低垂,這些毒邪都在胸中,宜用紫圓飲攻邪。」

某醫生說:「一位八九歲的女子,突然四肢無力,身體像沒有骨頭一樣,不能坐立,不能說話,面色如常,沒有痛苦的表情。前人用桂枝加朮附湯,配合紫圓飲五六分,使其下利污穢之物,二十天後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