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36)
別論 (336)
1. 麻子仁丸之注釋
跌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於仁丸主之。(《傷寒論》)
【註】
山田正珍謂:「上四條(求真按:『本條亦四條之一』)為叔和所攙,當刪之。」
尾臺氏亦云:「謹按此章,非仲景氏之辭氣,方意亦不明,疑非仲景之方。《外臺》引《古今錄驗》,而不引《傷寒論》,亦可為證。」
然賦質脆薄之人,或久病虛羸,及老人血液枯燥者,以此方使緩緩轉泄,亦佳。
如上說,則論、方皆非出仲景手,然從慣例,茲載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4克,芍藥、枳實、厚朴各1.6克,大黃3.2克,杏仁2.4克。
上為末,以蜂蜜及米糊為丸,4克許,一日三回服用。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平日大便秘者。」
求真按:「可改作治無病毒而大便秘者。」
白話文:
麻子仁丸之注釋
跌陽脈象呈現浮而澀的狀態,浮脈表示胃氣強盛,澀脈表示小便次數頻繁。浮脈與澀脈互相搏擊,就會導致大便乾硬,這是因為脾的運化功能受到約束。這種情況,適合使用麻子仁丸來治療。
【註解】
山田正珍認為:「上面四條(求真按:『本條也是四條之一』)是王叔和所加入的,應該刪除。」
尾臺氏也說:「仔細考察這一段文字,並非張仲景的語氣,方子的意義也不明確,懷疑不是張仲景的方子。《外臺秘要》引用《古今錄驗》的內容,卻沒有引用《傷寒論》的內容,也可以作為佐證。」
然而,對於體質虛弱的人,或是久病身體虛弱,以及年老血液乾枯的人,使用這個方子可以使大便緩慢地排出,也是不錯的選擇。
如上面所說,那麼無論是論述還是方子,都不是出自張仲景之手,但按照慣例,這裡還是把它記錄下來。
麻子仁丸的配方
麻子仁4克,芍藥、枳實、厚朴各1.6克,大黃3.2克,杏仁2.4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和米糊做成藥丸,每丸約4克,每日服用三次。
吉益東洞對這個方子的定義是:「治療平時容易便秘的人。」
求真按:「可以改為治療沒有病邪而便秘的人。」
2. 蜜煎導及大豬膽汁之注釋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硬」字之上,《玉函》有「大便」二字,是也。(《傷寒論》)
【註】
成無己曰:「津液內竭,腸胃乾燥,大便因硬,此非結熱,故不可攻,宜以藥外治導引之。」
方有執曰:「竭,亦亡也。」
《醫宗金鑒》曰:「大便雖硬,若無滿痛之苦,則不可攻之。」
求真按:「陽明病,自汗出,又誤發汗,體液亡失,故尿量減少。今反常而尿利過多(小便自利者,即尿利比尋常為多也),體液益失,以致體內涸竭。假令大便雖硬,不可以大承氣湯攻下之,待病者自催便意,宜以蜜煎導及土瓜根、大豬膽汁誘導之。」
蜜煎導方
蜜七合。
上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著,俟可丸,並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納穀道中,以手急抱之,欲大便時,乃去之。
大豬膽汁方
大豬膽一枚。
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
東洞翁此二方定義曰:「治肛中乾燥,大便不通者。」
求真按:「當訂正為『治直腸內乾燥,大便不通者』。」
《類聚方廣義》蜜煎導條中曰:「傷寒,熱氣熾盛,汗出多,小便自利,津液耗竭,肛中乾燥,硬便不得通者。及諸病大便不通,嘔吐不入藥汁者。老人血液枯燥,大便秘閉,小腹滿痛者,皆宜此方。以蜜一合溫之,改用唧筒射入肛中,較為便利。」
求真按:「可知灌腸法中醫早已採用,且其用途與下劑所行,儼然有別,不如西醫之無所分別也。」
白話文:
蜜煎導及大豬膽汁的解釋
陽明病,如果病人自己出汗,又用發汗的藥,導致小便很多,這是體內的津液已經耗盡了。即使大便變硬,也不能用瀉下的藥來攻,應該等病人自己有便意的時候,用蜜煎導來幫助排便。如果用土瓜根或是大豬膽汁,也可以達到導便的效果。「硬」字上面,《玉函》的版本多了「大便」兩個字,這樣才是正確的。(出自《傷寒論》)
【註解】
成無己說:「體內津液耗盡,腸胃乾燥,導致大便變硬,這不是因為熱邪積聚,所以不能用瀉下的藥,應該用藥物從外部來引導排便。」
方有執說:「『竭』就是『亡』的意思。」
《醫宗金鑒》說:「大便雖然硬,如果沒有腹脹疼痛,就不能用瀉下的藥。」
求真認為:「陽明病,病人自己出汗,又誤用了發汗的藥,導致體液流失,所以尿量會減少。現在反而小便很多(小便自利,就是尿比平常多),體液流失更多,導致體內乾涸。即使大便變硬,也不能用大承氣湯來攻下,要等病人自己有便意,再用蜜煎導或是土瓜根、大豬膽汁來引導排便。」
蜜煎導的製作方法
用七合蜂蜜。
把蜂蜜放在銅器中,用小火慢慢煎熬,等到蜂蜜稍微凝固,像麥芽糖一樣,要不斷攪拌,不要讓它燒焦。等到可以搓成丸狀時,用手搓成頭尖、像手指大小、長約二寸的棒狀。要在蜂蜜還熱的時候趕快製作,冷了就會變硬。然後把它塞入肛門,用手按住,等到想大便時再取出。
大豬膽汁的製作方法
取一個大豬膽。
擠出膽汁,加入少許醋,灌入肛門中,過了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就會排出大便。
東洞翁對這兩個方子的定義是:「用來治療肛門乾燥、大便不通的情況。」
求真認為:「應該訂正為『治療直腸內乾燥、大便不通的情況』。」
《類聚方廣義》中關於蜜煎導的條文提到:「傷寒病,熱氣很盛,出很多汗,小便又很多,導致津液耗盡,肛門乾燥,大便變硬無法排出。以及其他疾病導致的大便不通,或是嘔吐無法吃下藥汁的情況。老年人因為血液枯竭,導致大便祕結,小腹脹痛,都適合用這個方子。可以把一合蜂蜜加溫,改用注射器射入肛門,會比較方便。」
求真認為:「由此可知,中醫很早就採用灌腸的方法,而且它的用途和瀉下藥明顯不同,不像西醫那樣沒有區別。」
3. 己椒藶黃丸之注釋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金匱要略》)
【註】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是治有留飲在腸間而變水腫者有效。由四肢浮腫,致腹脹滿者為主,腹堅實者,宜加芒硝,與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同意,以挫實利水為主也。有加於方後渴者,可不拘。」
己椒藶黃丸方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各8克。
上為細末,以蜂蜜及米糊為丸,一回4克許,一日三回服用但作煎劑亦可,稍增。尾臺氏曰:「疑『稍增』之上脫有『不知』二字。」此說是也,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腹滿,口舌乾燥,二便澀滯者。」
白話文:
腹部脹滿,口舌乾燥,這是因為腸道間有水濕停滯,可以用己椒藶黃丸來治療。
【註解】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這本書中,關於這個方子的說明是:「這個方子對於腸道間有痰飲停滯而變成水腫的情況很有效。主要適用於四肢浮腫,導致腹部脹滿的病症。如果腹部脹硬,應該加入芒硝,與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的用法相同,主要以攻破實證、利水為治療方向。如果服用這個方子後感到口渴,可以不用管它。」
己椒藶黃丸的組成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各8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和米糊製成藥丸,每次服用4克左右,一天服用三次。也可以用水煎煮服用,用量可以稍微增加。尾臺氏說:「我認為『稍增』這兩個字的前面,應該漏掉了『不知』兩個字。」他的說法是對的。如果口中有津液,但仍然感到口渴,可以加入半兩的芒硝。
東洞先生對這個方子的定義是:「治療腹部脹滿、口舌乾燥、大小便不順暢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