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6)

1. 論傷寒日數病源並方二十一首

仲景傷寒論,療太陽病三日發其汗,病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調胃承氣湯方。

甘草(炙三兩),芒硝(半升),大黃(四兩)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煮微沸,溫溫頓服,以調胃承氣則愈。忌海藻菘菜,經心錄同。(出第十卷中,張仲景傷寒論三日亦可服麻黃湯此云調胃承氣湯非也此方但治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

病源:傷寒四日,太陰受病,太陰者,脾之經也,為三陰之首,是知三日以前,陽受病訖,傳之於陰,而太陰受病焉,其脈絡於脾,主於喉嗌,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乾,其病在胸膈也,故可吐而愈。

又傷寒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者,腎之經也,其脈貫腎絡肺繫於舌,故得病五日,口燥舌乾,渴而引飲也,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矣。(並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方。

柴胡(半斤),栝蔞根(四兩),桂心(三兩),黃芩(三兩),牡蠣(三兩),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溫覆汗出者便愈也。忌生蔥海藻菘菜。(範汪同出第三卷中,仲景傷寒論名柴胡薑桂也合用柴胡人參甘草黃芩半夏生薑大棗七味小柴胡湯是也玉函千金翼同)

病源:傷寒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者肝之經也,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囊縮也,此則陰陽俱受病,毒氣在胸,故可下而愈。

又傷寒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傷寒七日病法當小愈,陰陽諸經傳盡故也,今七日以後,病反甚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再經病者,是陰陽諸經絡重受病故也。(並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療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其人小便反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血,宜桂枝湯方。(士弱氏曰藥非衄後用乃當汗時用則不衄矣先未汗故衄耳)

桂枝湯方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吃稀粥一升助藥力,覆取微汗。忌生蔥海藻菘菜。(集驗備急文仲範汪同,仲景傷寒論此方六七日病在表者可服之)

又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故可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病源:傷寒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傷寒八日,病不解者,或是諸陰陽經絡重受於病,或因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證猶存也。

又傷寒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傷寒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經受病,即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於陰,致停滯累日,病證不罷者,或三陽三陰傳病已畢,又重感於寒,故日數多而病候改變。(出第七卷中)

白話文:

關於傷寒病程、病因及處方二十一首

張仲景的《傷寒論》提到,太陽病發病三天,如果發汗治療後,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出現持續發熱,這屬於可以用調胃承氣湯的情況。

調胃承氣湯的組成是:炙甘草三兩、芒硝半升、大黃四兩。

做法是將甘草、大黃切碎,加水三升煮滾,取一升藥汁,去掉藥渣,再加入芒硝稍微煮沸,溫熱服用。用調胃承氣湯可以治好這種情況。服用期間忌食海藻和菘菜。

(《經心錄》也有記載,張仲景《傷寒論》認為發病三天也可以用麻黃湯,這裡說用調胃承氣湯是不對的,此方只適用於發汗後病情未解,且持續發熱的狀況。)

**病因:**傷寒病到第四天,會傳到太陰經,太陰經是脾的經脈,也是三陰經的首位。可以知道,前三天病邪侵犯的是陽經,之後才傳到陰經,而太陰經最先受病。太陰經的脈絡與脾相連,主管喉嚨,因此病到第四天會出現腹脹和咽喉乾燥。這個病邪在胸膈部位,可以用催吐的方式來治療。

**病因:**傷寒病到第五天,會傳到少陰經,少陰經是腎的經脈,脈絡貫穿腎臟、連結肺部,並延伸到舌頭。因此病到第五天會出現口乾舌燥,想喝水。這個病邪在腹部,可以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

(以上出自第七卷)

張仲景的《傷寒論》說:傷寒四五天,身體發熱怕風,脖子僵硬,兩側肋骨下感到脹滿,手腳溫熱卻又口渴,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小柴胡湯的組成是:柴胡半斤、栝蔞根四兩、桂心三兩、黃芩三兩、牡蠣三兩、炙甘草二兩、乾薑三兩。

做法是將以上七味藥切碎,加水十二升煮滾,取六升藥汁,去掉藥渣,再熬煮到三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三次。初次服用可能會感到煩躁,溫暖覆蓋發汗後就會痊癒。服用期間忌食生蔥、海藻和菘菜。

(範汪也有相同記載,張仲景《傷寒論》中又稱此方為「柴胡薑桂湯」,應該與柴胡、人參、甘草、黃芩、半夏、生薑、大棗七味組成的小柴胡湯相同。《玉函》、《千金翼》也有相同記載)

**病因:**傷寒病到第六天,會傳到厥陰經,厥陰經是肝的經脈,脈絡沿著陰器連結到肝臟。因此病到第六天會感到煩躁、腹脹,且陰囊收縮。這表示陰陽經脈都受到了病邪的侵犯,毒氣積聚在胸部,可以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

**病因:**傷寒病到第七天,太陽病會逐漸衰退,頭痛也會稍微減輕。按照病程,傷寒第七天病情應該會稍有減緩,因為陰陽各經脈都已經傳遍。如果過了第七天,病情反而加重,沒有好轉,這表示是再次經歷傳經。再次經歷傳經,就是指陰陽各經脈又再次受到病邪侵犯。

(以上出自第七卷)

張仲景《傷寒論》提到:治療傷寒六七天,沒有大便,頭痛發熱,如果用承氣湯治療,反而出現小便清澈,表示病邪不在體內,還停留在體表,這時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頭痛得很厲害,可能會流鼻血,這時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士弱說,藥不是在流鼻血之後用,而是在發汗時用,就不會流鼻血了。因為之前沒有發汗,所以才會流鼻血。)

桂枝湯的組成是:桂枝、芍藥各三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做法是將以上五味藥切碎,加水七升煮滾,取三升藥汁,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稍後喝一升稀粥來幫助藥力發揮,覆蓋身體使微微出汗。服用期間忌食生蔥、海藻和菘菜。

(《集驗備急》、《文仲》、《範汪》都有相同記載,張仲景《傷寒論》認為此方適用於六七天病邪還停留在體表的狀況)

又說:傷寒五六天,出現嘔吐和發熱,這是柴胡湯證,如果用了其他瀉下藥,柴胡湯證仍然存在。因此還是可以用柴胡湯治療,這雖然已經瀉下過,但並不違背病情,反而會使患者出現持續發熱、發抖,出汗後就會痊癒。

**病因:**傷寒病到第八天,陽明病會逐漸衰退,發熱會稍微減輕。傷寒八天,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能是因為陰陽各經脈再次受到病邪侵犯,或者因為發汗、催吐、瀉下之後,體內的毒氣還沒有完全清除,所以病症仍然存在。

**病因:**傷寒病到第九天,少陽病會逐漸衰退,可能出現耳聾,只能稍微聽到聲音。傷寒九天以上,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能是因為一開始只有一條經脈受病,無法按順序傳變,或者已經傳遍三陽經脈,卻無法傳到陰經,導致病情停滯多天,一直無法痊癒。也可能是三陽三陰經脈都傳遍後,又再次受到寒邪侵襲,所以病程拖得比較長,病情也變化多端。

(以上出自第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