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一 (5)
卷第一 (5)
1. 論傷寒日數病源並方二十一首
素問黃帝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岐伯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肌肉,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隘,故腹滿而隘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終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可泄而已。
又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病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也。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則少陽與厥服俱病,則耳聾囊縮厥逆,水漿不入,不知人則六日而死。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氣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出第九卷中甲乙太素同)
病源傷寒一日,太陽受病,太陽者,小腸之經也,為三陽之首,故先受病,其脈絡於腰脊,主於頭項,故得病一日而頭項背膊腰脊痛也。
又傷寒二日,陽明受病,陽明者,胃之經也,主於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故得病二日,內熱鼻乾不得眠也,諸陽在表表始受病在皮膚之間,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傷寒一二日,心中悸而煩,小建中湯主之方。
桂心(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膠飴(一升),芍藥(六兩)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納飴,更上火微煮,令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如嘔家不可服建中湯,以甜故也。忌海藻菘菜生蔥。(千金翼同出第三卷中)
(張仲景傷寒論傷寒一二日內麻黃湯主之此云小建中湯非也此方但治心中悸而煩)
病源傷寒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者,膽之經也,其脈循於脅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痛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臟,故皆可汗而解。(出第七卷中)
白話文:
論傷寒日數病源並方二十一首
黃帝問:熱病都是傷寒一類,有的痊癒有的死亡,死亡的都在六七天內,痊癒的都在十天以上,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答:巨陽是諸陽之首,脈絡通於風府穴,是諸陽之氣的主宰。人受寒邪侵襲而生病,雖然發熱很嚴重,但不會致命;但如果寒邪侵襲兩次,就會死亡。
黃帝問:願聞其詳。
岐伯答:第一天,巨陽受邪,所以頭痛、項強、腰脊痠痛。
第二天,陽明受邪,陽明主肌肉,脈絡鼻旁,連於眼睛,所以全身發熱、眼睛疼痛、鼻乾,無法安睡。
第三天,少陽受邪,少陽主膽,脈循行於脅肋,連於耳朵,所以胸脅疼痛、耳朵發聾。三陽經脈都受到病邪侵襲,但還未侵入臟腑,所以只要發汗即可。
第四天,太陰受邪,太陰脈佈於胃中,連於咽喉,所以腹部脹滿,咽喉乾燥。
第五天,少陰受邪,少陰脈貫穿腎臟,絡於肺,連於舌根,所以口乾舌燥,感到口渴。
第六天,厥陰受邪,厥陰脈循行於陰器,終於肝臟,所以煩躁胸悶,陰囊縮小。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到病邪侵襲,氣血運行不通,五臟功能失調,就會死亡。如果沒有再次受寒邪侵襲,第七天巨陽病邪衰退,頭痛減輕。第八天陽明病邪衰退,全身發熱減輕。第九天少陽病邪衰退,耳朵發聾的情況有所好轉。第十天太陰病邪衰退,腹部脹滿減輕,恢復如常,開始想吃東西。第十一天少陰病邪衰退,口渴止住,但還未完全恢復,舌乾,並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病邪衰退,陰囊鬆弛,下腹部略微下陷,呼吸平順,疾病痊癒。
黃帝問:如何治療?
岐伯答:治療方法是針對各個臟腑進行調理。脈象顯示病情已漸漸好轉,如果發病未滿三天,可以發汗;如果已滿三天,則可以瀉下。
黃帝問:再次受寒邪侵襲的病人,脈象和病情表現如何?
岐伯答:再次受寒邪侵襲的病人,第一天,巨陽和少陰同時受邪,則頭痛、口乾、煩悶、口渴。第二天,陽明和太陰同時受邪,則腹部脹滿、全身發熱、不想吃東西、神志不清。第三天,少陽和厥陰同時受邪,則耳朵發聾、陰囊縮小、厥逆(肢體厥冷)、無法進食飲水、神志不清,六天內就會死亡。
黃帝問:五臟受損,六腑不通,氣血運行不通,這樣的情況下,三天就會死亡,這是為什麼?
岐伯答:陽明是十二經脈中最長的經脈,氣血旺盛,所以神志不清,三天後陽明之氣耗盡,就會死亡。
傷寒第一天,太陽經受邪,太陽是小腸的經脈,為三陽之首,所以首先受邪,其脈絡於腰脊,主司頭項,所以發病第一天頭項、背膊、腰脊疼痛。
傷寒第二天,陽明受邪,陽明是胃的經脈,主司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所以發病第二天,內熱、鼻乾、睡不著覺。諸陽在表,表證先受邪,邪氣在皮膚之間,所以可以用按摩、膏藥、火灸、發汗的方法治療。
仲景傷寒論:傷寒一二日,心中悸動煩躁,用小建中湯治療。
藥方:桂心三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開),麥芽糖一升,白芍藥六兩。
上六味,切碎,加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渣,加入麥芽糖,再用小火煮,使其溶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如果嘔吐,則不能服用建中湯,因為它太甜了。忌食海藻、菘菜、生蔥。
(張仲景傷寒論:傷寒一二日,用麻黃湯治療,這裡說的小建中湯是不對的,這個方子只治療心中悸動煩躁。)
傷寒第三天,少陽受邪,少陽是膽的經脈,其脈循行於脅肋,上達頸部和耳朵,所以發病第三天,胸脅疼痛,耳朵發聾。三陽經絡開始互相傳遞病邪,尚未侵入臟腑,所以都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