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一 (4)
卷第一 (4)
1. 諸論傷寒八家合一十六首
明矣當須消息病便,不可亂投湯藥,虛其胃氣也。經言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又夏亦不可下,此醫之大禁也(文仲同)。又脈有沉浮轉能變化,或人得病數日,方以告醫,雖云時覺視病已積日,其病源結成,非復發汗解肌所除,當診其脈,隨時形勢救解求免也,不可苟以次第為固,失其機要乃致禍矣,此傷寒次第病三日以內發汗者,謂當風解衣夜臥失覆,寒濕所中,並時有疾疫賊風之氣而相染,易為惡邪所中也,至於人自飲食生冷過多,腹藏不消,轉動稍難,頭痛身溫,其脈實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發汗也。
又凡人有少病,苦似不如平常,則須早道,若隱忍不療,冀⿰口頼自瘥,須臾之間,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若天行不和,當自戒勒,若有小不和,則須救療,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早療,鮮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可制,此雖和緩,亦無能為也,癰疽疔腫尤為其急,此自養之至要也。
又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時日吉凶,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服藥當如方法,若縱意違師,不須療之也。
又凡得時氣病,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所以爾者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矣,若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而與之,勿令極意也,能飲一斗者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澀,若喘若噦者,不可與之,飲而忽然汗出者已愈也,人得病能飲水者欲愈也(出第九卷中)。
經心錄論曰:傷寒病錯療禍及,如反覆手耳,故諺云,有病不治自得中醫者,論此疾也,其病有相類者,傷寒熱病,風溫濕病,陰毒陽毒,熱毒溫疫,天行節氣,死生不同,形候亦別,宜審詳也。(出第二卷中)
白話文:
明白了,應該要仔細觀察病況的變化,不能隨意亂用湯藥,以免傷害胃氣。經典說脈象微弱的人不能用催吐法,脈象細微的人不能用瀉下法,夏天也不可以用瀉下法,這是醫學的大忌(文仲的觀點也相同)。
而且脈象有浮沉的變化,可能患者生病好幾天,才來告訴醫生,雖然覺得觀察病情已經過了好幾天,但病源已經形成,不是用發汗、解除肌肉表層的方法可以治好的,這時要診察脈象,隨時根據情況來治療,尋求痊癒,不能固守既定的治療程序,錯失治療的時機而導致禍患。傷寒初期三日內用發汗療法,是指患者因為當風脫衣、夜間睡覺沒蓋好,受到寒濕侵襲,或是因為流行疾病、賊風之氣而互相傳染,容易被外邪侵入。至於因為自己飲食生冷過多,導致腹部脹滿、消化不良,轉動困難、頭痛、身體發熱,脈象呈現強而有力的,就可以用催吐或瀉下法,不能用發汗法。
另外,一般人如果覺得身體有小病,感覺不如平常,就要及早治療,如果隱忍不醫,希望自己會好,很快就會變成頑固的疾病,特別是小孩和婦女會更加嚴重。如果遇到天氣不調和,要自己警惕約束,一旦有不適,就要及時治療,找出病邪的原因,以及它停留在肌膚的部位,及早治療,很少有不會好的。病人忍耐了好幾天才說,等到邪氣入臟就難以控制了,即使有緩和的藥方,也無能為力。癰疽、疔瘡等病更是要緊急處理,這是養生最重要的關鍵。
另外,煎煮湯藥,不能避開早晚時間、日期吉凶,感覺到生病,就要立刻治療,不要等待早晚,這樣就容易痊癒。服藥應該按照方法,如果放縱自己違背醫囑,就不需要治療了。
還有,凡是得了時疫的病,如果五六天就感到口渴想喝水,但喝不多,這時不應該給他喝水,因為肚子裡的熱氣還很少,不能消化水,反而會讓人更生病。如果到了七八天,非常口渴想喝水,還是應該根據情況給他喝,不要讓他喝到飽。能喝一斗水的人,就給他五升。如果喝了水肚子脹滿、小便不順暢、氣喘或是打嗝,就不能給他喝水。如果喝了水突然出汗,就是快要好了。人生病後能喝水,表示快要痊癒了(出自第九卷中)。
《經心錄》中說:傷寒病如果治療錯誤,會導致如同反覆捉弄手腳一樣的禍患,所以俗話說:「有病不醫自己會變成中醫」,就是指這種病。這種病有很多類似的狀況,像是傷寒熱病、風溫濕病、陰毒陽毒、熱毒溫疫、天行節氣等,它們的生死狀況不同,病症的表現也不同,應該仔細審查。(出自第二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