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3)

1. 諸論傷寒八家合一十六首

人性自有難使汗出者,非但病使其然,蒸之無不汗出也。(小品千金同蒸法在此卷崔氏日數部巾阮河南法又有桃葉湯熏其法在第三卷天行部中文仲方支太素法是)

範汪論:「黃帝問於岐伯曰:『人傷於寒而得病,何以反更為熱。』岐伯曰:『極陰變陽,寒盛則生熱,熱盛則生寒。』『諸病發熱惡寒脈浮洪者,便宜發汗,當發汗而其人適失血及大下利如之何?』岐伯答曰:『數少與桂枝湯,使體潤漐漐汗才出,連日如此,自當解也。』」(千金同)

九捲雲:黃帝曰:傷寒熱病,死候有九(太素云不可刺者九)。一曰汗不出,大灌發者死(太素云汗不出大。通按靈樞熱病論中灌發赤噦者死,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甚一作黃)。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病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

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熱病痙者,腰反折瘛瘲齒噤齘也,熱病七八日,脈微小,病者便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熱病七八日,脈不躁不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脈常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者生(甲乙太素同士弱氏曰灌發灌驟也漬也先不出汗,後則若灌溉之驟至而淋漓浸漬亡陽也)。

小品論曰:古今相傳稱傷寒為難療之病,天行溫疫是毒病之氣,而論療者不別傷寒與天行溫疫為異氣耳,云傷寒是雅士之辭,雲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不說病之異同也考之眾經,其實殊矣,所宜不同,方說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焉(出第十卷中千金同)。

千金論曰:人生天地之間,命有遭際,時有否泰吉凶悔吝苦樂安危喜怒愛憎存亡憂畏關心之慮,日有千條謀身之道,時生萬計,乃度一日,是故天無一歲不寒暑,人無一日不憂喜,故有天行瘟疫病者,則天地變化之一氣也。斯蓋造化必然之理,不得無之。故聖人雖有補天立極之德,而不能廢之,雖不能廢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賢人善於攝生,能知樽節,與時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癘,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命曰知方,則病無所侵矣。

然此病也,俗人謂之橫病,多不解療,皆云日滿自瘥,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凡始覺不佳,即須救療,迄至於病愈湯食競進,折其毒熱,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氣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斃,斯為誤矣。今博採群經以為上下兩卷,廣設備擬好養生者可得詳焉。

又夫傷寒病者,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分爭營衛否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此邪氣在表發汗則愈。三日以上氣浮在上部,填塞胸心,故頭痛胸中滿,當吐之則愈。五日以上氣沉結在臟,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則愈。

白話文:

人體本來就有些人不容易出汗,不單單是生病才這樣。如果用蒸的方法,沒有不出汗的。(《小品方》、《千金方》都有提到蒸的方法,崔氏的《日數部巾阮河南法》以及《桃葉湯熏法》在第三卷《天行部》中。《文仲方支太素法》也是)

範汪說:「黃帝問岐伯:『人受寒而生病,為什麼反而會發熱?』岐伯說:『陰氣到了極點就會轉變成陽氣,寒氣過盛就會產生熱,熱氣過盛就會產生寒。』『各種病症出現發熱、怕冷、脈象浮大的人,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該發汗的人正好失血或者腹瀉嚴重,該怎麼辦?』岐伯回答說:『給他少量地服用桂枝湯,讓身體微微出汗,連續幾天這樣做,自然就會痊癒。』」(《千金方》有相同記載)

第九卷記載:「黃帝說:傷寒熱病,有九種死亡的徵兆(《太素》說有九種情況不可以針刺)。第一種是汗出不來,並且全身灌注發赤,就會死亡(《太素》說汗不出大。按《靈樞·熱病論》中記載的是灌發赤噦者死,大顴發赤噦者死)。第二種是腹瀉並且腹脹得很厲害的就會死亡(有的版本寫作『黃』)。第三種是眼睛看不清東西,並且發熱不止的就會死亡。第四種是老人或嬰兒得熱病並且腹脹的就會死亡。第五種是汗出不來,並且嘔吐下血的就會死亡。

第六種是舌頭根部潰爛,並且發熱不止的就會死亡。第七種是咳嗽且流鼻血,汗出不來,或者出汗卻不能到達腳底的就會死亡。第八種是骨髓發熱的就會死亡。第九種是發熱並且抽搐的就會死亡。熱病引起的抽搐,會出現腰部反折、肌肉痙攣、牙關緊閉、磨牙等症狀。熱病七八天,脈象微弱,患者便血,口乾,一天半就會死亡。熱病七八天,脈象不浮躁不快,之後三天內有汗出的,就會好轉;三天沒汗出的,四天就會死亡。熱病已經出汗,但脈象仍然浮躁盛大的,這是陰脈到了極點,會死亡。如果出汗後脈象平靜的就會好轉。熱病脈象經常盛大浮躁,卻不出汗的,這是陽脈到了極點,會死亡。如果脈象盛大浮躁,但出汗後就會好轉。(甲乙和《太素》的記載相同。註解者說,灌發是指灌注,像水驟然灌溉而淋漓浸濕,是陽氣外泄的表現。)

《小品方》中說:古今都說傷寒是難以治療的疾病,而天行溫疫是帶有毒性的病氣。但是研究治療方法的人卻不區分傷寒和天行溫疫的病因不同,只是說傷寒是文雅的說法,天行溫疫是鄉下人的稱呼,沒有說明疾病的區別。但考察各種醫書,它們的病因其實是不同的,治療方法也應該不同,所以需要分辨清楚。因此,這裡簡單敘述一下重點。(出自第十卷,《千金方》有相同記載)

《千金方》中說:人生存在天地之間,命運有好有壞,時運有順有逆,有吉有凶,有後悔有吝惜,有苦有樂,有安有危,有喜有怒,有愛有憎,有生存有死亡,有憂愁有恐懼,每天有千條謀生的道路,時時有萬般算計,才度過一天。所以,天沒有哪一年不經歷寒暑,人沒有哪一天不經歷憂喜。因此,如果發生天行瘟疫,這是天地陰陽之氣變化的一種表現。這也是自然造化必然的道理,無法避免。所以,聖人雖然有補天立地的德行,也不能廢除它。雖然不能廢除它,但能用道來駕馭它。其次,賢人善於養生,能懂得節制,順應時節變化,也能保全性命。天地有這樣的瘴癘之氣,就用天地所產生的東西來防備它。這就叫做懂得醫方,疾病就無法侵襲了。

然而這種疾病,俗人稱之為「橫病」,多數不了解如何治療,都說時間到了自己就會好,因此導致枉死的人,天下有一大半。凡是剛開始覺得身體不舒服,就必須要救治,直到痊癒,湯藥和飲食都要跟上,來減輕它的毒熱,自然就會好轉。絕對不能讓病氣自由發展,任憑它攻擊人體,束手待斃,這就錯了。現在我廣泛採集各家醫書,分為上下兩卷,詳細說明,讓注重養生的人可以仔細閱讀。

另外,傷寒病,是從風寒侵入體表開始的,寒邪侵入肌膚紋理,與體內的精氣互相爭鬥,導致營衛之氣阻隔不通。病程一到二天,病邪在孔竅皮膚之間,所以患者會出現頭痛、怕冷、腰背僵硬沉重的症狀,這是邪氣在表,發汗就會痊癒。病程三天以上,病氣浮在上部,堵塞胸腔心臟,所以會出現頭痛、胸悶的症狀,應該用吐的方法治療。病程五天以上,病氣沉入臟腑,所以會出現腹脹、身體沉重、骨節煩疼的症狀,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