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一 (2)
卷第一 (2)
1. 諸論傷寒八家合一十六首
(藜蘆丸近用損人不錄之瓜蒂散在卷末雜療中範汪方二味者是也)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則可下也。若熱毒在胃外,未入於胃而先下之者,其熱乘虛便入胃,則爛胃也。然熱入胃病,要當須復下去之不得留於胃中也。胃若實熱,致此為病。三死一生,此輩皆多不愈。胃虛熱入爛胃也,其熱微者赤斑出,劇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
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功效相倍耳。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斑出矣。(上弱氏日藜蘆丸見第五卷許仁則療瘧云魯用釋深師一方大效三味者近似)
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五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五苓散仲景云豬苓散是也,在第二卷傷寒中風部中,千金翼方五味者是也)當以新汲井水強飲一升許,若一升半可至二升益佳,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隨手愈,不即吐者,此病輩多不善,勿強與水,水停即結心下也。
當更以余藥吐之,皆令相主當者不爾即危,若此病不急,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耳,亦可先吐去毒物及法針之尤佳。
又云春夏無大吐下,秋冬無大發汗,發汗法,冬及始春大寒,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灸。(膏在雜療中黃膏七味白膏四味範汪方是也)若末春夏月初秋凡此熱月,不宜火灸,又不宜厚覆,宜服六物青散。
(青散在雜療中範汪方六味者是也)若崔文行度障散(度障散在雜療中範汪方四味者是也)赤散(赤散在雜療中範汪方七味者是也本出華佗)雪煎亦善,(雪煎在雜療中古今錄驗方三味者是也)若無丸散及煎。但單煮柴胡數兩,傷寒時行並可服也,不但一也。至再三發汗不解,當與湯,實者轉下之,其脈朝夕駃者為實癖也,朝平夕駃者非澼也,轉下湯為可早與,但當少與,勿令下多耳,少與當數其間。
病有虛煩熱者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裡實也,不可下,如此內外皆不可攻,而師強攻之,必遂損竭多死矣。諸虛煩但當行竹葉湯。(竹葉湯在第三卷天行虛煩部中出文仲方是也)若嘔者與橘皮湯,一劑不愈者,可重與也。
(橘皮湯在第二卷傷寒嘔噦部中四味者是也,出於深師方)此法官泰數用甚效,傷寒後虛煩,亦宜服此湯。(仲景千金方同)
陳廩丘云:或問得病連服湯藥發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醫經云連發汗,汗不出者死吾思可蒸之,如蒸中風法,蒸濕之氣於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後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極汗出臥單簟中冷得病,但苦寒蜷諸醫與丸散湯,四日之內,凡八發汗,汗不出,苗令燒地布桃葉蒸之,即得大汗,於被中就粉傳身極燥。乃㾓便愈,後數以此發汗,汗皆出也。
白話文:
(藜蘆丸這種藥,現代很少使用,而且對人體有害,所以這裡不記錄。瓜蒂散這個藥方,在書末的雜病療法中有記載,范汪的藥方,是兩種藥組成。)一般來說,病發第五天,病邪會從體表進入腹部;第六天會進入胃部。病邪進入胃部,就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熱毒在胃部之外,還沒進入胃部就先用瀉下的方法,熱邪反而會趁虛進入胃部,導致胃潰爛。如果熱邪進入胃部,一定要及時瀉下,不能讓它留在胃裡。如果胃裡熱邪太重,就會導致病情嚴重,十有八九會死亡。如果因為胃虛而導致熱邪入侵,就會造成胃潰爛;如果熱邪較輕微,皮膚會出現紅色斑點,如果熱邪嚴重,皮膚會出現黑色斑點。出現紅色斑點的,十個病人中只有一個能活下來;出現黑色斑點的,十個病人中只有一個能活下來。
不過,每個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病情也有難易之別,治療效果自然會有所不同。病人發病後,如果沒有在適當的時間用藥,熱邪就無法排出,也會導致胃潰爛,皮膚出現斑點。(前面提到弱氏的藜蘆丸,在第五卷許仁則治療瘧疾時提到,魯用釋深師的藥方效果很好,也是三味藥,跟這個很相似。)
如果病人沒有發熱,只是出現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精神恍惚、答非所問等症狀,不要用火熱的方法來逼迫他出汗。只要用五苓散,每次服用一小撮,用清水送服。(五苓散,仲景說的豬苓散就是這個,在第二卷傷寒中風篇中有提到,千金翼方的五味藥也類似。)再用剛打上來的井水,讓病人強行喝下一升左右,如果能喝到一升半甚至二升更好。然後用手指刺激病人的喉嚨,讓他吐出來,病就會立刻好轉。如果病人無法吐出來,這種病就很難治好,不要強行給他灌水,水停留在體內會結在心下。
這時就要用其他藥來催吐,讓病人能有效吐出才行,否則就很危險。如果這種病不緊急,就用豬苓散來催吐,反而會加速死亡。也可以先催吐排出毒物,或是用針灸的方法效果更好。
還有人說,春夏兩季不宜過度催吐或瀉下,秋冬兩季不宜過度發汗。發汗的方法,在冬天或剛入春的寒冷天氣,應該服用神丹丸,也可以塗抹藥膏或用艾灸。(藥膏在雜病療法中有黃膏七味藥和白膏四味藥,都是范汪的藥方。)如果是在春夏交接或初秋的炎熱月份,不宜使用艾灸,也不宜穿太厚的衣服,應該服用六物青散。
(青散在雜病療法中,范汪的藥方是六味藥。)如果使用崔文行的度障散(度障散在雜病療法中,范汪的藥方是四味藥)、赤散(赤散在雜病療法中,范汪的藥方是七味藥,是華佗創製的)或是雪煎也很好。(雪煎在雜病療法中,古今錄驗方是三味藥。)如果沒有丸散和煎劑,單獨煎煮數兩柴胡,在傷寒流行的時候服用也可以,效果不僅限於一種。如果多次發汗都無法退燒,應該用湯藥來治療。如果是實證,就改用瀉下的方法。如果脈搏早上快晚上也快,說明是實證,如果早上脈搏正常晚上快,就不是實證,應該及早使用瀉下湯,但用量要少,不能過多,少量多次才是正確的做法。
有些病症會出現虛煩發熱,跟傷寒很像,但不怕冷,身體也不會疼痛,所以知道不是傷寒。這種情況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這種病頭不痛,脈搏也不緊促,所以知道不是身體內部實證,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像這種內外都不能用攻伐方法的,如果醫生強行攻伐,必然會導致身體更加虛弱,多數會死亡。虛煩症狀應該服用竹葉湯。(竹葉湯在第三卷天行虛煩篇中,是文仲的藥方。)如果出現嘔吐,可以服用橘皮湯,如果服用一次沒有好轉,可以再次服用。(橘皮湯在第二卷傷寒嘔吐篇中,是四味藥,出自深師的藥方。)這個方法官泰經常使用,效果很好。傷寒後出現虛煩,也可以服用此湯。(仲景和千金方的藥方相同)
陳廩丘說:有人問,生病後連續服用湯藥發汗,卻不出汗該怎麼辦?我認為可以用蒸的方法,就像治療中風一樣,用濕熱之氣從體外來幫助發汗。後來問張苗,張苗說,曾經有人因為過度勞累,出汗後躺在竹蓆上受寒而生病,只是覺得寒冷蜷縮。醫生給他服用丸散湯藥,四天之內發汗了八次,都沒出汗。張苗就讓人燒熱地面,鋪上桃葉蒸他,很快就出汗了,然後在被子裡用乾粉擦乾身體,病就好了。後來用這個方法發汗,都能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