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回本書目錄

1. 卷第二

2. 傷寒中風方九首

(臣億等按傷寒論傷寒中風自是兩疾,今云傷寒中風非。)

病源中風傷寒之狀,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熻熻發熱,鼻鳴乾嘔此其候也。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即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荒語也本作譫)甚者至噦,手足躁擾,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療。

陽明中風口苦而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

陽明病若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之則悸而驚。

太陽中風,四肢煩疼其脈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少陰中風,其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厥陰中風,其脈微浮者為欲愈不浮為未愈。(仲景傷寒論同並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桂枝湯,療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熻熻發熱,鼻鳴乾嘔方。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切姜擘棗,次切余藥,以水七升,煮棗令爛,去滓,乃納諸藥,水少者益之,煮令微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兒以意減之,初一服便得汗出者,後服小小闊其間,如不得汗者,小小促之,令其藥勢相及汗出自護,如服六物青散法,若病重者晝夜服特須避風,若服一劑晬時不解,病證不變者,當更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二三劑乃愈,服此藥食頃亦當飲熱粥以助藥力,若初得病甚,便以火發汗,火氣太過,汗出不解,煩躁不得寐因此湯加龍骨牡蠣各三兩,減桂心生薑各一兩,不用芍藥,若虛勞裡急,腹中痛者,取前桂枝湯二升,加膠飴一升,適寒溫分再服,若得大汗出者,只用桂枝二兩,發汗後重發汗,亡陽譫語,其脈反和者不死,發汗已解,半日許重發煩其脈浮數,可復發汗,宜桂枝湯方。忌海藻生蔥菘菜等。

(在上出第二卷中千金胡洽集驗文仲備急範汪同)

又療傷寒頭疼腰痛,身體骨節疼,發熱惡風,汗不出而喘,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心(二兩),甘草(炙一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兩仁碎)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服八合,覆取微汗,不須⿱罒⿸厂魝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忌海藻菘菜生蔥。(臣億等按張仲景傷寒論麻黃湯惟主傷寒不主中風若中風但可服前桂枝湯)

又療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不出惡風者,屬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四兩去節),甘草(二兩炙),芍藥,桂心(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出,不須吃熱粥助藥發汗余將息依桂枝法。忌海藻菘菜生蔥。(並出第三卷中張仲景傷寒論治中風汗出用桂枝此證云汗不出亦傷寒之病非中風也)

小品葳蕤湯,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眩痛喉咽干舌強,胸內疼,心胸痞結,滿腰背強方。

葳蕤(二兩),石膏(三分末綿裹),白薇(二兩),麻黃(二兩去節),獨活(二兩),杏仁(二兩去皮尖兩仁),芎藭(二兩),甘草(二兩炙),青木香(二兩無可用麝香一分代之)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者,加朴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忌海藻菘菜。(並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同一方有葛根二兩)

千金療傷寒中風五六日以上,但胸中煩乾嘔,栝蔞實湯方。

栝蔞實(一兩),柴胡(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三兩炙),生薑(四兩切),大棗(十枚擘破)

上六味切之勿令大碎,吹去末,以水一斗二升,煮得六升,絞去滓,更煎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出第十卷中)

千金翼療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飲水而吐,此為水逆,五苓散主之方。

豬苓(三分),澤瀉(五分),茯苓(三分),桂心(二分),白朮(三分)

上五味搗篩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飲暖水汗出愈。忌桃李醋物生蔥雀肉等。

又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水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乾嘔心煩,不能得安,醫見心下痞以為病不盡,復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之堅甘草瀉心湯主之方。

甘草(四兩炙),黃芩(三兩),大棗(十二枚擘),黃連(一兩),乾薑(二兩),半夏(半升洗去滑)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六服。忌海藻菘菜豬羊肉餳。(並出第九卷中一方有人參三兩)

古今錄驗療中風傷寒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項頸強鼻鳴乾嘔,陽且湯主之方。

大棗(十二枚擘),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三兩炙),黃芩(二兩)

上六味㕮咀,以泉水六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自汗者,去桂心,加附子一枚炮,渴者,去桂加栝蔞三兩,利者,去芍藥桂,加乾薑三兩,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藥加茯苓四兩,虛勞裡急者,正陽且主之,煎得二升,納膠飴半升,分為再服,若脈浮緊發熱者不可與也。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千金同)

又大青龍湯療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汗不出而煩躁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石膏(如雞子大碎綿裹),生薑(三兩),杏仁(四十枚去兩仁及尖皮),大棗(十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乃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服一升,厚覆取微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不可再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燥不得眠也。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並出第二卷中張仲景傷寒論雲中風見傷寒脈者可服之)

白話文:

(編者按:《傷寒論》認為傷寒和中風是兩種不同的疾病,現在說傷寒和中風是同一種病是不對的。)

中風和傷寒的病狀:太陽中風的症狀是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陽氣浮盛會發熱,陰氣虛弱會自汗。會微微感到寒冷,怕風,發熱,鼻塞有聲,想乾嘔,這些都是中風的徵兆。

太陽中風時,如果用火攻的方式發汗,邪風會被火熱逼迫,導致血氣運行失常。兩股陽氣互相熏烤,身體就會發黃。陽氣過盛就會想流鼻血,陰氣虛弱則小便困難。如果陰陽兩虛,身體就會乾枯,只有頭部出汗,汗到脖子就停了。還會腹脹、輕微喘氣、口乾、咽喉潰爛,或者便秘。時間久了,就會胡言亂語(「譫」是胡言亂語的意思)。嚴重者會打嗝,手腳躁動不安,亂摸衣物或床鋪。如果小便能順利排出,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

陽明中風的症狀是口苦咽乾,腹脹輕微喘氣,發熱怕冷,脈象浮而緊。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會導致腹脹、小便困難。

陽明病如果還能吃東西,就是中風;如果不能吃東西,就是中寒。

少陽中風會聽不見聲音、眼睛發紅,胸悶煩躁。這種情況不能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否則會引起心悸和驚恐。

太陽中風,四肢煩躁疼痛,脈象是陽氣微弱而陰氣澀滯且較長,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

少陰中風,脈象是陽氣微弱而陰氣浮盛,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

厥陰中風,脈象是微弱而浮,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如果不浮就是還沒痊癒。(這段文字和張仲景《傷寒論》中的記載相同,也收錄在第七卷中。)

張仲景《傷寒論》中的桂枝湯,可以治療太陽中風,症狀是陽氣浮盛陰氣虛弱。陽氣浮盛會發熱,陰氣虛弱會自汗,微微感到寒冷,怕風,發熱,鼻塞有聲,想乾嘔。

藥方組成: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炙過),大棗十二枚(掰開)。

製法:將生薑和掰開的棗切開,再切其他藥材。加入七升水,先把棗煮爛,撈出殘渣,再放入其他藥材。如果水少了就加點,煮到微微沸騰,剩下三升。撈出殘渣,每次服用一升,一天三次。小孩用量酌情減少。第一次服藥後如果很快出汗,後面的藥就可以稍微隔久一點再服。如果不出汗,就稍微加快服藥間隔。要讓藥效持續發揮,出汗後要注意保暖。如果像服用六物青散那樣服藥,病情嚴重的人要日夜服用,並且特別注意避風。如果服用一劑藥一個時辰(兩小時)後,病情沒有緩解,就應該繼續服用,有的時候需要服用二三劑才會痊癒。服藥後也要喝點熱粥來幫助藥力發揮。如果剛開始發病就很嚴重,就用火攻來發汗,如果火攻太過,汗出不止,就會煩躁不安睡不著。這種情況可以用桂枝湯加龍骨、牡蠣各三兩,減少桂心、生薑各一兩,不用芍藥。如果身體虛弱且腹部疼痛,可以用之前桂枝湯的兩升,加入麥芽糖一升,根據身體狀況分兩次服用。如果出汗很多,就只用桂枝二兩。發汗後再次發汗,導致陽氣耗盡,出現胡言亂語,但脈象反而平和,這種情況不會死。如果發汗後症狀緩解,過半天又開始煩躁,脈象浮數,可以再次發汗,服用桂枝湯。忌吃海藻、生蔥、菘菜等。

(以上內容出自第二卷,《千金方》、《胡洽集驗方》、《文仲備急方》、《範汪方》都有相關記載。)

又有一個藥方,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腰痛、身體關節疼痛,發熱怕風,不出汗而且喘息。藥方名稱是麻黃湯。

藥方組成:麻黃三兩(去節),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過),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掰成兩半)。

製法:將以上四種藥材切開,加入九升水,先把麻黃煮到剩七升,撈出藥材表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二升半,撈出殘渣,每次服用八合。蓋上被子取微汗即可,不用喝粥。其餘的注意事項和桂枝湯相同,忌吃海藻、菘菜、生蔥。 (編者按:張仲景《傷寒論》中,麻黃湯主要治療傷寒,不治療中風,如果中風可以服用之前的桂枝湯。)

又有一種藥方,可以治療太陽病引起的脖子和背部僵硬、反覆出汗、怕風的症狀。這個藥方是葛根湯。

藥方組成:葛根四兩,麻黃四兩(去節),甘草二兩(炙過),芍藥二兩,桂心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製法:將以上七種藥材切開,加入一斗水,先把麻黃和葛根煮到剩八升,撈出藥材表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撈出殘渣。溫服一升,蓋上被子取微汗即可,不用喝熱粥來幫助發汗,其餘的注意事項和桂枝湯相同,忌吃海藻、菘菜、生蔥。(出自第三卷中,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治療中風出汗用的是桂枝湯。這裡說的症狀是不出汗,也是傷寒的病症,不是中風。)

小品葳蕤湯,可以治療冬季溫病和春季中風傷寒引起的發熱、頭暈頭痛、喉嚨乾燥、舌頭僵硬、胸內疼痛、心胸痞悶、腰背僵硬。

藥方組成:葳蕤二兩,石膏三分(研成末,用棉布包好),白薇二兩,麻黃二兩(去節),獨活二兩,杏仁二兩(去皮尖,掰成兩半),芎藭二兩,甘草二兩(炙過),青木香二兩(沒有可以用麝香一分代替)。

製法:將以上九種藥材切開,加入八升水,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服用。取微汗。如果出現一會兒冷一會兒熱的症狀,就加入朴硝一分和大黃三兩來瀉下。忌吃海藻、菘菜。(出自第六卷中,《古今錄驗》中記載的同一個藥方有葛根二兩。)

《千金方》記載,治療傷寒中風五六天以上,出現胸中煩躁、乾嘔的症狀,可以使用栝蔞實湯。

藥方組成:栝蔞實一兩,柴胡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三兩(炙過),生薑四兩(切片),大棗十枚(掰開)。

製法:將以上六種藥材切開,不要弄得太碎,吹去粉末,加入一斗二升水,煮到剩六升,過濾去除殘渣,再煎煮到剩三升。根據身體狀況服用一升,一天三次。忌吃海藻、菘菜。(出自第十卷中。)

《千金翼》記載,治療中風發熱,六七天不退,且煩躁,有表裡證,口渴想喝水,喝水就吐,這是水逆的症狀,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藥方組成:豬苓三分,澤瀉五分,茯苓三分,桂心二分,白朮三分。

製法:將以上五種藥材搗碎成粉末,每次用水服用一小匙,一天三次。多喝溫水,出汗後就會痊癒。忌吃桃子、李子、醋、生蔥、雀肉等。

如果傷寒中風,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導致病人腹瀉一天數十次,水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且腹脹,乾嘔心煩,不能安睡。醫生看到心下痞悶,以為是病沒有好徹底,又再次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導致痞悶更加嚴重。這並不是因為熱結,而是因為胃虛,客氣上逆,所以才導致痞悶。可以用甘草瀉心湯治療。

藥方組成:甘草四兩(炙過),黃芩三兩,大棗十二枚(掰開),黃連一兩,乾薑二兩,半夏半升(洗去黏液)。

製法:將以上六種藥材切開,加入一斗水,煮到剩六升,分六次服用。忌吃海藻、菘菜、豬肉、羊肉、麥芽糖。(出自第九卷中,也有記載此藥方有人參三兩的。)

《古今錄驗》記載,治療中風傷寒,脈象浮盛,發熱反覆,出汗怕風,脖子僵硬,鼻塞有聲,乾嘔等症狀,可以使用陽且湯。

藥方組成:大棗十二枚(掰開),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三兩(炙過),黃芩二兩。

製法:將以上六種藥材切碎,用六升泉水煮到剩四升,分四次服用,一天三次。如果自汗,就去掉桂心,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如果口渴,就去掉桂枝,加入栝蔞三兩。如果腹瀉,就去掉芍藥和桂枝,加入乾薑三兩和炮製過的附子一枚。如果心悸,就去掉芍藥,加入茯苓四兩。如果身體虛弱且腹部痙攣,就按原方煎煮到剩兩升,加入麥芽糖半升,分兩次服用。如果脈象浮緊且發熱,就不能用這個方子。忌吃海藻、菘菜、生蔥等。(和《千金方》中的記載相同。)

又一個方子,大青龍湯,可以治療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怕冷,身體疼痛,不出汗且煩躁。

藥方組成: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過),石膏如雞蛋大小(搗碎,用棉布包好),生薑三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掰成兩半),大棗十枚(掰開)。

製法:將以上七種藥材切開,加入九升水,先煮麻黃到剩七升,撈出藥材表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撈出殘渣。每次服用一升,蓋上被子取微汗即可。如果出汗太多,就用溫粉擦拭身體。如果服用一劑藥就出汗,就不要再服用。如果再次服用,導致出汗太多就會耗盡陽氣,身體虛弱,怕風、煩躁、睡不著覺。忌吃海藻、菘菜、生蔥等。(出自第二卷中,張仲景《傷寒論》中說,中風出現傷寒的脈象就可以服用這個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