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二 (1)
卷第二 (1)
1. 傷寒中風方九首
(臣億等按傷寒論傷寒中風自是兩疾,今云傷寒中風非。)
白話文:
我們認為《傷寒論》中的傷寒和中風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疾病,現在說傷寒和中風不是區分開來的。
病源中風傷寒之狀,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熻熻發熱,鼻鳴乾嘔此其候也。
白話文:
引起中風和傷寒的症狀如下:
太陽中風(陽證)
- 陽氣上浮,陰氣虛弱
- 陽氣上浮表現為發熱
- 陰氣虛弱表現為出汗少、怕冷、畏風
- 發熱、鼻塞、乾嘔等症狀
傷寒(陰證)
- 陽氣虛弱,陰氣上亢
- 陽氣虛弱表現為惡寒、怕冷、出汗少
- 陰氣上亢表現為發熱、頭痛、口渴、舌苔白膩等症狀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即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荒語也本作譫)甚者至噦,手足躁擾,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療。
白話文:
中風時,太陽經受火熱侵襲而發汗,風邪被火熱包圍,血氣外溢,失去正常運行,陽氣相互灼燒,身體就會發熱發黃。陽氣過盛,則會流鼻血;陰虛,小便困難;陰陽都虛竭,身體就會消瘦乾枯。只見頭部出汗,汗水流到頸部,腹部脹滿,微喘氣粗,口乾舌爛,或者大便不通。時間一長,就會胡言亂語(也寫作「荒語」),嚴重的甚至會嘔吐,手腳不安分,在衣物上摩挲,牀上亂動。如果小便通暢,說明這個人還有救。
陽明中風口苦而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
陽明病若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之則悸而驚。
太陽中風,四肢煩疼其脈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少陰中風,其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厥陰中風,其脈微浮者為欲愈不浮為未愈。(仲景傷寒論同並出第七卷中)
白話文:
陽明經中風的人,嘴巴苦澀且咽喉乾涸,肚子脹滿、呼吸微微喘不過氣,發燒怕冷,脈搏浮緊,如果病情向下發展,肚子會更脹,小便排泄困難。
陽明病如果還能吃東西,就是中風;如果不能吃東西,就是中寒。
少陽經中風的人,兩耳聽不見聲音,眼睛發紅,胸中發悶感到煩躁,不可使用吐下法,如果使用了吐下法就會心跳加速、驚慌失措。
太陽經中風的人,四肢疼痛,脈象陽微陰澀而細長,預示著病情將要好轉。
少陰經中風的人,脈象陽微陰浮,預示著病情將要好轉。
厥陰經中風的人,脈象微浮,預示著病情將要好轉,如果脈象不浮則表示病情尚未好轉。
仲景傷寒論桂枝,療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熻熻發熱,鼻鳴乾嘔方。
白話文:
張仲景的《傷寒論》中記載了「桂枝」一味藥方,用於治療太陽經中風。其特徵為陽氣浮越,陰氣虛弱。陽氣浮越表現為自發其熱;陰氣虛弱表現為自汗。患者還會伴有怕冷、怕風、發熱、鼻鳴、乾嘔等症狀。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桂枝、芍藥、生薑各 120 克 炙甘草 80 克 劈開的紅棗 12 顆
上五味切姜擘棗,次切余藥,以水七升,煮棗令爛,去滓,乃納諸藥,水少者益之,煮令微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兒以意減之,初一服便得汗出者,後服小小闊其間,如不得汗者,小小促之,令其藥勢相及汗出自護,如服六物青散法,若病重者晝夜服特須避風,若服一劑晬時不解,病證不變者,當更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二三劑乃愈,服此藥食頃亦當飲熱粥以助藥力,若初得病甚,便以火發汗,火氣太過,汗出不解,煩躁不得寐因此湯加龍骨牡蠣各三兩,減桂心生薑各一兩,不用芍藥,若虛勞裡急,腹中痛者,取前桂枝湯二升,加膠飴一升,適寒溫分再服,若得大汗出者,只用桂枝二兩,發汗後重發汗,亡陽譫語,其脈反和者不死,發汗已解,半日許重發煩其脈浮數,可復發汗,宜桂枝湯方。忌海藻生蔥菘菜等。
白話文:
先將姜切碎,棗子切開。接著切其他藥材,加入七碗水,煮棗子直到變爛後去除雜質,再放入其他藥材。如果水少就要加水,煮到微微沸騰,得到三碗藥湯,去除雜質。服用一碗,一天三次。小孩子的用量可以依照情況減少。第一次服用後如果出汗了,以後的服用間隔可以適當延長。如果沒有出汗,可以適當縮短間隔,讓藥力持續發揮作用,讓汗水自然排出。就像服用六物青散一樣。如果病情嚴重,可以晝夜服藥,但必須避風。如果服用一劑藥後,傍晚時分病情還沒有好轉,可以繼續服用。有些人服藥後不出汗,可能需要服兩到三劑才會好。服藥時可以同時喝熱粥幫助藥效。如果病情嚴重,一開始就用火發汗,火氣太過,會導致汗出不止、煩躁不安、失眠。因此,這帖藥方中加入了各三兩的龍骨和牡蠣,減少了一兩的桂心和生薑,不去除芍藥。如果體虛有內熱,腹痛的人,取前面的桂枝湯兩碗,加入一碗膠飴,根據寒熱情況分兩次服用。如果出汗很多,只用兩兩的桂枝。發汗後又再次發汗,陽氣喪失、神智不清,脈象卻較為平和的人,不會死亡。發汗後症狀已緩解,半日後又開始煩躁,脈象浮數,可以再次發汗,可以使用桂枝湯方。忌食海藻、生蔥、菘菜等。
(在上出第二卷中千金胡洽集驗文仲備急範汪同)
又療傷寒頭疼腰痛,身體骨節疼,發熱惡風,汗不出而喘,麻黃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引致的頭痛、腰痛以及全身骨節疼痛,伴有發熱和畏風的情況,若出現無汗且喘息的症狀時,可以使用麻黃方進行治療。
麻黃(三兩去節),桂心(二兩),甘草(炙一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兩仁碎)
白話文:
麻黃(150克,去除節段),桂心(100克),炙甘草(50克),杏仁(70枚,去皮尖,兩仁切碎)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服八合,覆取微汗,不須⿱罒⿸厂魝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忌海藻菘菜生蔥。(臣億等按張仲景傷寒論麻黃湯惟主傷寒不主中風若中風但可服前桂枝湯)
又療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不出惡風者,屬葛根湯方。
白話文:
將上方的四種藥材切碎,加九升水,煮沸後,將麻黃減去兩升,去除表面的泡沫,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煮,直到剩餘二升半,濾去渣滓,取八合服下,蓋上被子,微微出汗即可,不必喝稀飯。其他注意事項與桂枝法相同。忌食海藻、菘菜、生蔥。(我認為: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的麻黃湯只用於治療傷寒,不適用於風寒感冒。如果患上風寒感冒,只能服用前面的桂枝湯。)
葛根(四兩),麻黃(四兩去節),甘草(二兩炙),芍藥,桂心(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葛根(240 克),麻黃(240 克,去掉根節),炙甘草(120 克),芍藥,桂心(各 120 克),生薑(180 克),大棗(12 枚,剖開)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出,不須吃熱粥助藥發汗余將息依桂枝法。忌海藻菘菜生蔥。(並出第三卷中張仲景傷寒論治中風汗出用桂枝此證云汗不出亦傷寒之病非中風也)
白話文:
將上述七種藥材切片,用一斗水煎煮。麻黃和葛根煮到剩下八升時,將上層的泡沫撈掉,然後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到剩下三升。過濾藥渣,取一升溫服。蓋上被子,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喝熱粥幫助藥效發汗。此後休息即可,方法與桂枝湯相似。忌食海藻、白菜和生蔥。(摘自張仲景《傷寒論》第三卷,記載了用桂枝治療中風汗出的方法。本證沒有出汗,屬於傷寒,而非中風。)
小品葳蕤湯,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眩痛喉咽干舌強,胸內疼,心胸痞結,滿腰背強方。
白話文:
小品葳蕤湯治療冬溫和春季中風傷寒引起的發熱、頭暈頭痛、喉嚨乾澀、舌頭僵硬、胸部疼痛、心胸悶塞、腰背部強直僵硬。
葳蕤(二兩),石膏(三分末綿裹),白薇(二兩),麻黃(二兩去節),獨活(二兩),杏仁(二兩去皮尖兩仁),芎藭(二兩),甘草(二兩炙),青木香(二兩無可用麝香一分代之)
白話文:
葳蕤(90克),石膏(15克,研成細末,用棉紙包好),白薇(90克),麻黃(90克,去節),獨活(90克),杏仁(90克,去皮尖,留下兩粒),芎藭(90克),甘草(90克,炙過),青木香(90克,如果沒有,可用1.5克麝香代替)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者,加朴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忌海藻菘菜。(並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同一方有葛根二兩)
千金療傷寒中風五六日以上,但胸中煩乾嘔,栝蔞實湯方。
白話文:
將上列九味藥材切片,用八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用,促進出汗。如果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加入朴硝一錢和三兩大黃,以瀉下。忌食海藻和菘菜。(另有古書記載,可以加入葛根二兩)
栝蔞實(一兩),柴胡(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三兩炙),生薑(四兩切),大棗(十枚擘破)
白話文:
栝蔞果實(50克) 柴胡(250克) 黃芩(150克) 甘草(150克,炒過) 生薑(200克,切片) 紅棗(10顆,剖開)
上六味切之勿令大碎,吹去末,以水一斗二升,煮得六升,絞去滓,更煎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出第十卷中)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切碎,不要太碎,去掉藥末,用一斗二升水煮成六升,過濾掉藥渣,再煎煮取三升藥液。待適宜冷熱後服一升,每天三次服用。忌食海藻和菘菜。
千金翼療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飲水而吐,此為水逆,五苓散主之方。
白話文:
《千金翼方》記載治療中風發熱,如果六七天後仍未緩解,並伴有發熱煩渴、喝水後嘔吐的症狀,表明存在水逆現象,此時應使用五苓散治療。
豬苓(三分),澤瀉(五分),茯苓(三分),桂心(二分),白朮(三分)
上五味搗篩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飲暖水汗出愈。忌桃李醋物生蔥雀肉等。
白話文:
豬苓(9 克) 澤瀉(15 克) 茯苓(9 克) 桂心(6 克) 白朮(9 克)
又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水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乾嘔心煩,不能得安,醫見心下痞以為病不盡,復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之堅甘草瀉心湯主之方。
白話文:
又有人得了傷寒中風,而醫生卻反過來讓他瀉下,結果這個人一天瀉下幾十次,食物殘渣都無法消化,腹中雷鳴不止,心窩以下脹滿堅硬,乾嘔煩躁,不得安寧。醫生看到心窩以下脹滿,以為疾病沒有全部瀉乾淨,又再次重瀉,結果脹滿越來越嚴重。這種情況並不是熱鬱結滯,而是因為胃中空虛,邪氣上逆所致,所以方子應當使用甘草瀉心湯為主方。
甘草(四兩炙),黃芩(三兩),大棗(十二枚擘),黃連(一兩),乾薑(二兩),半夏(半升洗去滑)
白話文:
甘草(160 克,炙用) 黃芩(120 克) 大棗(12 枚,切開) 黃連(40 克) 乾薑(80 克) 半夏(200 克,洗淨去除黏液)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六服。忌海藻菘菜豬羊肉餳。(並出第九卷中一方有人參三兩)
白話文:
將上方的六種藥材切片,加入一斗水,煎煮至剩六升,分為六次服用。服用期間忌食海藻、菘菜、豬肉、羊肉和糯米。(另有記載指出,有人加入三兩人參)
古今錄驗療中風傷寒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項頸強鼻鳴乾嘔,陽且湯主之方。
大棗(十二枚擘),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三兩炙),黃芩(二兩)
白話文:
根據古今錄驗治療中風或傷寒的情況,如果出現脉搏浮動、發燒、冷熱交錯、出汗、怕風、脖子僵硬、鼻塞、乾嘔等症狀,應使用陽且湯來治療。陽且湯的成分如下:大棗十二枚(撕開)、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三兩(烤過)、黃芩二兩。
上六味㕮咀,以泉水六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自汗者,去桂心,加附子一枚炮,渴者,去桂加栝蔞三兩,利者,去芍藥桂,加乾薑三兩,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藥加茯苓四兩,虛勞裡急者,正陽且主之,煎得二升,納膠飴半升,分為再服,若脈浮緊發熱者不可與也。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千金同)
又大青龍湯療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汗不出而煩躁方。
白話文:
把六味地黃丸藥材搗碎,用泉水六升煮,煮到剩四升即可,分四次服用,一日三次。如果自出汗,則去掉桂心,加入炮附子一枚。如果口渴,則去掉桂枝,加入栝蔞三兩。如果大便稀溏,則去掉芍藥和桂枝,加入炮乾薑三兩,炮附子一枚。如果心下悸動,則去掉芍藥,加入茯苓四兩。如果身體虛弱,腹瀉裡急,則用正陽散治療。煎到剩兩升,加入膠飴半升,再分兩次服用。如果脈象浮緊發熱,則不能服用本方。忌食海藻、菘菜、生蔥等食物。(同《千金要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炙),石膏(如雞子大碎綿裹),生薑(三兩),杏仁(四十枚去兩仁及尖皮),大棗(十枚擘)
白話文:
- 麻黃:6 兩,去除節巴
- 桂枝:2 兩
- 甘草:2 兩,經過炙烤
- 石膏:一塊雞蛋大小,用棉布包裹,搗碎
- 生薑:3 兩
- 杏仁:40 粒,去除兩端尖皮和兩粒內仁
- 大棗:10 顆,掰開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乃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服一升,厚覆取微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不可再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燥不得眠也。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並出第二卷中張仲景傷寒論雲中風見傷寒脈者可服之)
白話文:
將上面七種藥材切碎,加上九升水,先煮麻黃,煮到只剩七升,去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過濾掉藥渣,分成一升一份來服用。蓋上厚被子,微微出汗即可。出汗量多的人,用溫粉撲在身上。服藥後如果出一身汗,就不要再服。如果再次服藥出汗過多,會陽氣耗盡,身體虛弱,畏寒煩躁,不能入睡。服用期間忌諱吃海藻、菘菜、生蔥等食物。(《傷寒論》中也有記載,中風後見傷寒脈象的病人才可以使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