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七(貞集) (4)
卷七(貞集) (4)
1. 大便血方
槐角地榆湯
槐角,地榆,蒲黃(各六分),生地,條芩(各五分),扁柏,升麻,川芎,川歸,山梔,阿膠(各八分),白芍(一錢)
防風秦艽湯,治腸風。
防風,秦艽,羌活,蒼朮,川歸,升麻(各七分),白芍(一錢),香附(五分)
白話文:
槐角地榆湯用槐角、地榆、蒲黃各六分,生地、條芩各五分,扁柏、升麻、川芎、川歸、山梔、阿膠各八分,白芍一錢。防風秦艽湯則用防風、秦艽、羌活、蒼朮、川歸、升麻各七分,白芍一錢,香附五分,用於治療腸風。
水煎溫服。
蒜連丸
獨蒜頭(十個),黃連(二兩)
上黃連末,將蒜煨熟搗爛,同末丸梧子大,空心下四十丸。
百草霜丸
百草霜,百藥煎
等分共末,陳米糊為丸。
去汙蘇木湯,人實者可服。
桃仁(八分),紅花(四分),蘇木(三分),歸尾,升麻(各六分)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溫溫地喝下。
獨蒜頭十個,黃連二兩,先將黃連研磨成粉,再將蒜頭煨熟搗爛,混合黃連粉,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服用四十丸。
百草霜和百藥煎等量混合研磨成粉,用陳米糊做成藥丸。
如果患有實證,可以服用去汙蘇木湯,藥方為桃仁八分、紅花四分、蘇木三分、歸尾、升麻各六分。
黃連四物湯,治大下瀉血。
當歸,白芍,川芎,熟地(各一錢),地榆,黃連,升麻(各五分)
水煎溫服。
黃耆四君子湯,治去血多而虛弱。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甘草(炙),升麻
加蓮肉去心四個,水煎。
參苓白朮散(見內傷),治同上。
白話文:
【黃連四物湯】,治療大便出血。
當歸,白芍,川芎,熟地(每味一錢),地榆,黃連,升麻(每味五分)
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黃耆四君子湯】,治療失血過多導致虛弱。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甘草(炙),升麻
加上蓮子去心四個,用水煎煮。
【參苓白朮散】(見於內傷),治療相同情況。
滾痰丸(見痰證),治下血暴起,可服二三次。下血久者,氣血虛弱,不可用此,只宜服蒜連丸。
胡梅林用效腸風下血方
當歸,川芎,防風,玄明粉(各兩半),升麻,白芷,甘草,槐角,地榆,槐花,枳殼,人中白(各一兩),枯礬(三錢),黃連(一兩二錢)
白話文:
滾痰丸適用於痰證,特別是突然出現的下血,服用二到三次即可。但如果下血時間較長,氣血虛弱,就不適合使用滾痰丸,應改用蒜連丸。
胡梅林用效腸風下血方:當歸、川芎、防風、玄明粉各兩半兩,升麻、白芷、甘草、槐角、地榆、槐花、枳殼、人中白各一兩,枯礬三錢,黃連一兩二錢。
2. 汗證(五十)
《內經》曰:心之液為汗。《原病式》曰:心熱則汗出。東垣又指脾胃而言。蓋心為君火主熱,脾胃為土主濕,濕熱相搏為汗明矣。然各臟皆能令人出汗,獨心與脾胃主濕熱,乃總司耳。故《內經》又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運行,汗出於腎;痰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若夫自汗、盜汗病似而實不同。自汗者,無時而濈濈然汗出,動則為甚,屬陽虛,衛氣之所司也。宜補中益氣加麻黃根、浮小麥,嘗見取效者,或加白朮、桂枝,惟陽虛極者,方可用附子。盜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醒來方知,屬陰虛,榮血之所主也。宜當歸六黃湯加棗仁、牡蠣、麥冬、五味。
白話文:
《內經》提到,心的津液表現為汗液。《原病式》指出,心熱會導致出汗。李東垣則進一步指出這涉及到脾胃。這是因為心是君主之火,主導熱力,而脾胃是土,主導濕氣,濕熱相交會形成汗液。然而,除了心和脾胃,其他各個臟器都能讓人出汗,但只有心和脾胃主導濕熱,這可以被認為是總控。因此,《內經》還提到:飲食過飽時,汗液從胃而出;受到驚嚇或失掉精氣時,汗液從心而出;負重行走時,汗液從腎而出;因害怕而有痰時,汗液從肝而出;搖晃身體勞累時,汗液從脾而出。
至於自汗和盜汗,雖然兩者的症狀相似,但實際上存在著不同的原因。自汗指的是沒有特定時間,不斷地大量出汗,活動時會更加嚴重,這通常被認為是陽氣不足,由衛氣控制的現象。治療上應使用補中益氣的藥物,加上麻黃根、浮小麥,我曾見到這種方法有效,或者加入白朮、桂枝,特別是在陽氣非常虛弱的情況下,附子這種藥物纔可能使用。盜汗指的是在睡眠中全身像洗澡一樣出汗,醒來後才會發現,這通常被認為是陰氣不足,由榮血控制的現象。治療上應使用當歸六黃湯,加入棗仁、牡蠣、麥冬、五味。
二汗通用黃耆建中加減。大法:心虛冷汗自出者,理宜補心,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陰虛火炎者,法當補腎,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丹溪曰:自汗屬氣虛。屬濕與熱。盜汗屬血與陰虛。外有濕盛自汗者,有痰證自汗者,有火氣上蒸,胃中濕熱而自汗者,宜各隨證治之。若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名曰心汗,良由思慮過度而得,故治之在心,宜養心血而汗自止矣。
又云:按汗證,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此自初病言之也。若曾服過參耆而自汗如故者,此由參耆過補,以致精血衰少,為陰虛生內熱而汗出不禁也,治宜養血生精,清熱則汗自止,宜用當歸六黃湯,加浮小麥為至當。
脈大而虛,浮而軟者,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傷寒脈陰陽俱緊當無汗,若自汗者曰亡陽,不治之症。
白話文:
針對自汗和盜汗,可以根據黃耆建中湯加減治療。心虛冷汗自出的,要補心益火以消除陰寒;陰虛火炎的,要補腎壯水以控制陽熱。
丹溪認為,自汗屬於氣虛、濕熱,盜汗屬於血虛、陰虛。外有濕盛自汗的,有痰證自汗的,有火氣上蒸、胃中濕熱而自汗的,都要根據不同情況治療。如果其他地方沒汗,只有心窩處出汗,叫做心汗,這是思慮過度導致的,所以要養心血,汗就會自然止住。
丹溪還說,汗證中,自汗屬於陽虛,盜汗屬於陰虛,這是指剛開始生病的情況。如果之前服用過人參黃耆,自汗仍然存在,這是因為參耆過度補益,導致精血衰少,陰虛生內熱而汗出不止,需要養血生精、清熱,汗才能止住,可以用當歸六黃湯加浮小麥治療。
脈象大而虛、浮而軟,在寸脈部位代表自汗,在尺脈部位代表盜汗。傷寒脈陰陽都緊應該沒有汗,如果出現自汗,叫做亡陽,是不治之症。
3. 汗證方
加味補中益氣湯,治陽虛自汗。
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升麻,柴胡,橘紅,甘草,麻黃根,浮小麥,白芍,桂枝,棗仁,虛極加附子二片
白話文:
加味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陽氣虛弱導致的自汗症。藥方包含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升麻、柴胡、橘紅、甘草、麻黃根、浮小麥、白芍、桂枝、棗仁,若虛弱到極點則需加入附子兩片。
水盅半,棗二枚,煎七分服。
加味當歸六黃湯,治陰虛盜汗。
當歸,黃芩,黃連,黃柏,生地黃,熟地(各一錢),黃耆(二錢),棗仁,牡蠣,麥冬(各七分),五味(九粒)
加棗二枚,煎服。
加減黃耆建中湯
黃耆(二錢),桂(五分),人參(一錢),白芍(二分),當歸(八分),甘草(五分)
白話文:
【半量水杯,加入兩枚大棗,煮至剩七分,飲用。】
這是一種治療陰虛盜汗的藥方,名為「加味當歸六黃湯」。
- 當歸(一錢):補血調經。
- 黃芩(一錢):清熱燥濕。
- 黃連(一錢):清熱解毒。
- 黃柏(一錢):清熱燥濕。
- 生地黃(一錢):滋陰養血。
- 熟地黃(一錢):滋補腎陰。
- 黃耆(二錢):補氣固表。
- 棗仁(七分):補脾益氣。
- 牡蠣(七分):滋陰涼血。
- 麥冬(七分):養心潤肺。
- 五味(九粒):調節五臟之氣。
在加入兩枚大棗後,一同煮沸飲用。
【加減黃耆建中湯】
- 黃耆(二錢):補氣固表。
- 桂(五分):溫通經脈。
- 人參(一錢):補氣養陽。
- 白芍(二分):柔肝止痛。
- 當歸(八分):補血調經。
- 甘草(五分):調和諸藥。
加棗三枚,溫服。
玉屏風散,治氣虛自汗。
黃耆(炙),防風(各一兩),白朮(炒二兩)
上共為末,每服三錢。
大補黃耆湯,治氣血俱虛自汗。
黃耆(炙),人參,山萸,白朮(炒),川歸,肉蓯蓉,肉桂(略炒),五味(炒),甘草(炙),川芎,防風(各一錢),茯苓(錢半),熟地(二錢)
白話文:
加棗三枚,溫服。 - 加入三枚大棗,溫熱服用。
玉屏風散,治氣虛自汗。 - 玉屏風散,用於治療氣虛引起的自汗。
黃耆(炙),防風(各一兩),白朮(炒二兩) - 黃芪(炙烤),防風(各一兩),白朮(炒制兩兩)。
上共為末,每服三錢。 - 上述材料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
大補黃耆湯,治氣血俱虛自汗。 - 大補黃芪湯,用於治療氣血兩虛引起的自汗。
黃耆(炙),人參,山萸,白朮(炒),川歸,肉蓯蓉,肉桂(略炒),五味(炒),甘草(炙),川芎,防風(各一錢),茯苓(錢半),熟地(二錢) - 黃芪(炙烤),人參,山茱萸,白朮(炒制),川芎歸,肉蓯蓉,肉桂(輕微炒制),五味子(炒制),炙甘草,川芎,防風(各一錢),茯苓(半錢),熟地(二錢)。
加棗三枚,煎服。
調衛湯,治濕熱自汗,一身肢節盡痛,而脈濡者。
麻黃根,黃耆(各一錢),麥冬,生地,生甘草,當歸梢,生黃芩,半夏(各五分),羌活(七分),豬苓,蘇木,紅花(各二分),五味(七粒)
艾煎茯苓散,治別處無汗,心孔一片有汗者。
以艾煎湯,調茯苓末一錢服。
白話文:
加三顆紅棗,煎煮後服用。調衛湯用於治療濕熱導致的盜汗,全身關節疼痛,脈象濡弱的症狀。麻黃根、黃耆各一錢,麥冬、生地、生甘草、當歸梢、生黃芩各五分,羌活七分,豬苓、蘇木、紅花各二分,五味子七粒。艾煎茯苓散用於治療身體其他部位無汗,只有胸口處出汗的症狀。用艾葉煎煮湯藥,調和一錢茯苓粉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