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七(貞集) (5)
卷七(貞集) (5)
1. 痓證(五十一)
痓病,即痙病。《原病式》曰:痓者,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內經》曰:諸痓項強,皆屬於濕。又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蓋太陰濕土極盛,又兼風化以制之,是痓病濕為本風為標,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須分剛柔二證治之。
太陽發熱、無汗、惡寒為剛痓,其脈弦長。見症首尾無汗,脛急胸滿口噤,手足攣痛,急咬牙,甚則抽搐,如角弓反張之狀。治宜散表為主,用加減小續命、九味羌活湯、麻黃葛根湯。
太陽微熱、多汗、不惡寒為柔痓,其脈弦細沉澀。見症四肢不收,時時抽搐,閉目合口,亦或張口反後。治宜實表為急,桂枝加葛根湯、小續命去麻黃加葛根。
據《內經》以上皆為風濕,惟丹溪獨謂屬氣虛、血虛,兼有痰有火,切不可作風治,純用風藥,宜用參、耆、歸、朮、白芍、竹瀝。外有諸虛之候,如中暑、金瘡、跌撲損傷、癰疽膿潰之後、一切傷風去血過多之症、表虛不任風寒皆成痓。此乃虛為本風為標也。治宜大補氣血,少加散風行濕,又產後多作筋脈攣急,角弓反張,如痓狀,即《要略》云:新產婦有三病,一曰病痓是也。乃血脫無以養筋,宜十全大補湯。
又汗多亡陽,亦令作痓,宜黃耆建中湯。
一云:剛痓多屬風,柔痓多屬虛。一是外感,一是內傷。此治痓病之大關節也。
《脈經》曰:太陽病發熱,其脈沉而細者為痓。痓脈來按之築築然而弦,直上下行。痓家其脈伏堅,直上下行。痓病發其汗已,其脈浛浛然如蛇,暴腹脹大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必痓(此痓字恐當作死字)。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沉遲,此為痓,瓜蔞桂枝湯主之。(𠘧,音殊,頸項強急之意)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一種叫做「痓證」,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痙病」的理解和治療方式。
「痓證」特徵在於肌肉緊繃且缺乏柔韌性。根據古籍《原病式》,這種疾病與濕氣過重有關,《內經》中更進一步指出,所有導致頸部僵硬的病症,都跟濕氣有關係,同時還強調了風邪的作用。因此,這種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於濕氣,但風邪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然而,風邪的影響可能只是表象,實際上並不一定存在。治療這種疾病時,應區分為「剛證」和「柔證」兩種情況來進行。
若病人有發燒、無汗、怕冷的現象,這被稱為「剛痓」,其脈象呈現為弦長。病徵包括全身無汗、小腿肌肉緊繃、胸悶、口齒緊閉、肢體疼痛、牙關緊咬,嚴重者會出現抽搐,類似弓箭反彈的姿態。治療上,應以散風解表為主,可使用加減小續命湯、九味羌活湯、麻黃葛根湯等方劑。
另一方面,若病人只有輕微發燒、多汗、不怕冷,這被視為「柔痓」,其脈象細弱。症狀包含四肢無力、偶爾抽搐、閉眼合嘴,或者張開嘴巴向後仰。治療上,應著重於固表,可以使用桂枝加葛根湯、小續命湯去掉麻黃再加入葛根。
根據《內經》所述,這些都是由風濕引起的病症,但丹溪認為這實質上是氣血虛弱所致,可能伴有痰多或火旺的情況。他強烈反對單純以風邪治療,而是應該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白芍、竹瀝等補益藥物。此外,各種虛弱的狀況,如中暑、受傷、跌打損傷、膿瘍潰爛後、大量出血、表虛無法抵擋風寒等,都可能引發「痓證」。在這種情況下,虛弱纔是根本原因,風邪只是一個表面的問題。治療上,應著重於補充氣血,輔以祛風除濕的藥物。產後婦女常常會出現肌肉緊繃的現象,呈現類似「痓證」的姿態,正如《要略》所言,產婦容易遭受的三大疾病之一就是「痓證」。這是因為產後失血過多,導致肌肉無法得到充分滋養。治療上,宜使用十全大補湯。
另外,過度出汗導致的陽氣流失,也可能引發「痓證」,這種情況下,宜使用黃耆建中湯。
另一種說法是,「剛痓」通常是由風邪引起,「柔痓」則多半源於體虛。前者是外感風邪,後者是內傷體虛。這是治療「痓證」的重要區別。
根據《脈經》記載,若太陽病患者出現發燒,但脈象沉細,這可能是「痓證」的徵兆。「痓證」的脈象觸感堅硬,如同弦線般直上直下。在「痓證」患者的脈象中,可以感覺到脈搏強烈跳動,且直上直下。如果「痓證」患者已經出汗,脈象變得平緩,像蛇一樣遊走,這表示病情可能有所好轉;但如果脈象仍然堅硬如弦,這可能是病情惡化的徵兆。太陽病患者若出現全身僵硬、頸部緊繃、脈象沉遲,這也被診斷為「痓證」,可使用瓜蔞桂枝湯來治療。
2. 痓證方
治剛痓以散表為主
加減小續命(見中風)
九味羌活湯(見瘟疫)
麻黃葛根湯(見中風)
治柔痓以實表為主
小續命去麻黃加葛根
十全大補湯(見中風),治發汗過多,因而成痓。
凡治痓多宜用桂,以痓者筋病也,肝主筋,用桂可以伐肝而緩筋,所謂木得桂而柔也。
白話文:
【治療剛痓主要以散發表邪為主】
-
使用加減小續命湯(詳細內容可參考中風部分)
-
九味羌活湯(詳細內容可參考瘟疫部分)
-
麻黃葛根湯(詳細內容可參考中風部分)
【治療柔痓主要以固表為主】
-
小續命湯去掉麻黃並加入葛根
-
十全大補湯(詳細內容可參考中風部分),適用於因發汗過多導致的剛痓。
在治療剛痓或柔痓時,大多數情況下應使用肉桂,因為剛痓或柔痓是筋肉的問題,而肝臟主管筋肉,使用肉桂能調節肝臟功能,使筋肉得到放鬆,這就是所謂的「木得桂而柔」的道理。
3. 厥證(五十二)
厥者,逆也,手足逆冷也。厥有七證,寒、熱、痰、氣、食、屍、蛔七者是也。惟寒熱二厥證頗相似,用藥一差,死生反掌。《經》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寒熱,即陰陽也。
熱厥者,脈沉數,或小而有力,寒冷不過節腕。《活人書》云:陽厥,脈滑而沉實者是也。若傷寒,即當問其原,起病頭痛發熱,顯三陽證否?病初起手足溫,病後數日手足漸厥冷,此是陽極發厥。仲景所謂「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若誤作陰厥,妄投熱劑,精魂絕而立死矣。
急宜三承氣,隨病輕重下之。便溏、口渴、舌苔、煩躁譫語,白虎湯;小便秘,五苓、六一,夏秋更宜;常厥通用三黃石膏、黃連解毒、四逆散,更以前項藥參酌。
寒厥者,脈沉遲無力,寒冷過節腕。《活人書》云:陰厥,脈微而沉伏者是也。其候初得病即身冷不渴,四肢逆冷,踡臥,唇口青黑,或大便自利,小便色白。治宜附子理中湯,甚用四逆湯加吳萸。傷寒直中陰經發厥者,急灌燒酒,或用蔥餅灸關元穴百壯。
痰厥者,卒中昏倒,不知人事。急灌蘇合香丸、滾痰丸,或用吐法,隨服二陳加膽星、殭蠶、白附子、竹瀝開痰順氣藥。
氣厥,身冷。宜以氣藥治風則可,以風藥治氣則不可。初中急以蘇合香丸灌醒,隨服八味順氣、藿香正氣、調氣散,挾痰四七湯加減。
食厥,必因飲食而起,痰裹食物,妨礙升降,關格不通。急用吐法,食出乃蘇,隨進順氣消導藥,研保和丸末飲之,大率與乾霍亂相似。
屍厥,即中惡。因冒犯邪鬼毒惡,忽然手足厥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錯言妄語,牙緊口噤,或昏不知人,頭眩昏倒。急用蘇合香丸灌醒,再進調氣平胃散、藿香正氣散。
蛔厥,乃胃寒所生,胃中冷故蛔出。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丸。蓋蛔見椒則頭伏故也。外亦有胃中飢不能食,蛔出求食者。凡症吐蛔即是重症。
丹溪先生謂尋常寒熱二厥,手足因氣血逆而冷,多屬氣血虛,氣虛脈細,血虛脈大如蔥管,並宜補劑。斯言亦有至理,然其人必本體原虛,或老年人,或大病後,得之則可。若實人卒中,猶當從前議,急治其標,而緩治其本可也,驟施補劑,豈不殆哉?
《金匱要略》曰:寸口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於臟則死,入於腑則愈,此為卒厥。不知人事,唇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溫和,汗自出,為入腑自愈。
《活人書》云:陽厥,脈滑而沉實;陰厥,脈細而沉伏。
白話文:
[厥證(五十二)]
厥,就是逆的意思,指的是手腳異常冰冷。厥症有七種類型,包括寒、熱、痰、氣、食、屍、蛔蟲這七種。其中,寒厥與熱厥的症狀相當類似,用藥稍有差錯,生死就只在一瞬間。根據古籍記載:如果陽氣在下部衰弱,則會發生寒厥;陰氣在下部衰弱,則會發生熱厥。所謂的寒熱,也就是陰陽的象徵。
熱厥,表現爲脈象沉而數,或者小而有力,且冰冷不會超過手腕部位。《活人書》指出:陽厥,就是脈象滑而沉實的狀況。如果是因爲傷寒引發的,就應當詢問病發的源頭,例如發病初期是否有頭痛發熱,是否出現明顯的三陽證狀?如果在病發初期手腳還保持溫暖,但在發病幾天後手腳逐漸變得冰冷,這就是所謂的陽極發厥。仲景曾說:“熱深則厥亦深,熱微則厥亦微”,如果誤診爲陰厥,錯誤地使用熱性藥物,可能就會導致病人立即死亡。
對於熱厥,應立即使用三承氣湯,根據病情的輕重進行治療。如果出現腹瀉、口渴、舌苔、煩躁胡言等症狀,可以使用白虎湯;如果小便不通暢,可以使用五苓散或六一散,在夏季和秋季使用更爲適宜。一般厥症都可以使用三黃石膏、黃連解毒、四逆散等藥,但具體用藥仍需視情況而定。
寒厥,表現爲脈象沉遲無力,且冰冷會超過手腕部位。《活人書》指出:陰厥,就是脈象微弱而沉伏的狀況。這種狀況在剛發病時身體就會感到寒冷並不口渴,四肢冰冷,蜷縮着躺臥,嘴脣和口部呈現青黑色,或出現大便失禁,小便顏色變白。治療應使用附子理中湯,嚴重時可以使用四逆湯並加入吳茱萸。如果是因傷寒直接侵襲陰經引發厥症,應立即給予燒酒,或使用蔥餅灸關元穴百壯。
痰厥,表現爲突然昏迷倒地,失去意識。應立即使用蘇合香丸、滾痰丸,或採用嘔吐法,隨後服用二陳湯加膽星、殭蠶、白附子、竹瀝等開痰順氣的藥物。
氣厥,表現爲身體寒冷。治療時應以氣藥爲主,不能使用風藥。初次發作時應立即使用蘇合香丸喚醒,隨後服用八味順氣散、藿香正氣散、調氣散,若伴有痰,則使用四七湯加減。
食厥,一定是因爲飲食不當引起的,痰液包裹食物,影響了消化道的正常運作,導致消化道阻塞。應立即使用嘔吐法,將食物吐出後症狀才能緩解,隨後可以服用順氣消導藥,如保和丸等,其症狀與乾霍亂類似。
屍厥,也就是俗稱的中惡。因爲接觸到邪鬼毒惡,突然出現手腳冰冷,皮膚出現雞皮疙瘩,面部呈現青黑色,言語混亂,牙關緊閉,口脣緊閉,或意識不清,頭暈倒地。應立即使用蘇合香丸喚醒,再服用調氣平胃散、藿香正氣散。
蛔厥,是由胃寒引起的,胃部寒冷時蛔蟲就會活躍。應使用理中湯,並加入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服烏梅丸。因爲蛔蟲見到花椒就會退縮。此外,也有因爲飢餓而無法進食,蛔蟲出來尋找食物的情況。如果病人嘔吐出蛔蟲,那就是嚴重的病症。
丹溪先生認爲,常見的寒熱二厥,手腳因爲氣血逆流而冰冷,多數是因爲氣血虛,氣虛則脈象細小,血虛則脈象粗大如蔥管,都應使用補劑。這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患者本身體質虛弱,或是老年人,或是在大病之後,這種情況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原本體質強壯的人突然發病,就應該先治療症狀,然後再慢慢調理根本,立即使用補劑,豈不是危險嗎?
《金匱要略》提到:寸口脈象沉大而滑,沉表示實證,滑表示氣滯。實證和氣滯互相作用,如果血氣進入臟器則會導致死亡,如果進入腑則可以治癒,這就是所謂的卒厥。如果病人失去意識,嘴脣發青,身體冰冷,那就是血氣進入了臟器,預示着死亡;如果身體保持溫暖,自行出汗,那就是血氣進入了腑,預示着自愈。
《活人書》指出:陽厥,脈象滑而沉實;陰厥,脈象細而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