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七(貞集) (6)

回本書目錄

卷七(貞集) (6)

1. 厥證方

三承氣湯

白虎湯

五苓散

六一散

三黃石膏湯(以上俱見瘟疫)

黃連解毒湯(見暑證)

以上並治熱厥。

附子理中湯(見哮喘)

四逆湯(見濕證)

通脈四逆湯,前方加吳萸。

白話文:

瘟疫時可用三承氣湯、白虎湯、五苓散、六一散、三黃石膏湯;暑證時可用黃連解毒湯;以上藥方皆可治熱厥。哮喘時可用附子理中湯;濕證時可用四逆湯,而通脈四逆湯則是在前方加吳萸。

以上並治寒厥。

蘇合香丸(見中風)

滾痰丸(見痰證)

二陳湯,本方加膽星、白附、竹瀝、殭蠶。

以上並治痰厥。

八味順氣散(見中風)

藿香正氣散(見中風)

調氣散

白蔻仁,丁香,檀香,木香(各二兩),甘草,藿香葉(各八兩),砂仁

白話文:

以上諸方,皆可治療寒厥。

蘇合香丸 (見中風條)

滾痰丸 (見痰證條)

二陳湯,此方可加膽星、白附、竹瀝、殭蠶。

以上諸方,皆可治療痰厥。

八味順氣散 (見中風條)

藿香正氣散 (見中風條)

調氣散

白蔻仁、丁香檀香木香(各二兩)、甘草、藿香葉(各八兩)、砂仁

上為末,淡鹽湯調服二錢。

四七湯

厚朴(三兩),茯苓(四兩),半夏(五兩),紫蘇(二兩)

加薑、棗煎服。

以上並治氣厥。

保和丸(見內傷),治食厥。

烏梅丸,治蛔厥。

烏梅肉,細辛,附子,人參,黃柏,桂枝(各一兩半),乾薑(二兩半),黃連(四兩),川椒,川歸(各五錢)

白話文:

上方的藥方,以淡鹽湯調和服用二錢。另外,四七湯由厚朴三兩、茯苓四兩、半夏五兩、紫蘇二兩,加入薑、棗煎服。這些藥方都可用於治療氣厥。保和丸則可以治食厥,烏梅丸則可以治蛔厥。烏梅丸由烏梅肉、細辛、附子、人參、黃柏、桂枝各一兩半、乾薑二兩半、黃連四兩、川椒、川歸各五錢組成。

上為末,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杵成膏,再入藥末,少加蜜和為丸梧子大。食前服十丸。

六物附子湯,陽氣衰於下,令人寒厥,從五趾至膝上寒者治之。

附子,肉桂,防己(各四錢),炙甘草(二錢),白朮,茯苓(各三錢)

大補丸,陰氣衰於下,令人足下熱,熱氣循陰股而上者,名為熱厥。

黃柏一物,炒褐色為末作丸。

白話文:

上級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浸泡烏梅一夜後,去除核並研磨成膏狀,再加入藥粉,稍加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餐前服用十粒。

「六味附子湯」,用於治療下部陽氣衰弱所導致的寒冷癥狀,特別是從腳趾到膝蓋以上的部位出現寒冷感的人。

附子、肉桂、防己(各四錢),炙甘草(二錢),白朮、茯苓(各三錢)

「大補丸」,用於治療下部陰氣衰弱所導致的腳底發熱,熱氣沿著陰股上行的熱厥症狀。

主要成分為單一的炒至褐色的黃柏,研磨成粉末後製成藥丸。

人參固本丸,諸動屬陽,陽氣煩勞,則張大而火亢,火炎則水乾,故令精絕。是以遷延積闢,至於夏月,內外皆熱,水益虧而火益亢,孤陽厥逆,如煎如熬,故曰煎厥。此方主之。

人參(二兩),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各四兩)

煉蜜為丸。

蒲黃湯,肝藏血而主怒,怒則火起於肝,載血上行,故令血菀於上。菀,亂也;薄者,雷風相薄之薄。血氣亂於胸中,相薄而厥逆,故曰薄厥。

蒲黃(一兩炒褐色),清酒(十盞)

調之溫服。

白話文:

人參固本丸用於治療陽氣過盛、精氣虧損導致的熱病。人參補氣固本,天冬、麥冬、生地、熟地滋陰降火,蜂蜜滋潤調和。蒲黃湯用於治療肝火上炎導致的氣血逆亂,蒲黃清熱涼血,清酒温服,以和解血氣。

2. 癲狂癇(五十三)

癲證屬不足,狂癇屬有餘,悉由痰迷心竅,胃熱結燥,心胃二經主病。其症大便秘結者,由胃與大腸相近故也。然癲多喜笑,乃心血不足,尚知畏懼;狂多忿怒,由痰火實盛,人莫能制,《經》所謂陽明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逾牆上屋,詈罵不避親疏是也。癇證不必分專主於痰,痰涎擁盛,火熱衝動而作。

治法:癲宜歸身、生地、棗仁、石菖蒲、連、芍為君,加清熱消痰藥,仍服硃砂安神丸。狂宜三黃石膏、黃連解毒,日服玄明粉三錢,甚則牛黃丸、三承氣湯加減急下之。癇病未發時,即行吐法,湧盡痰涎,隨服二陳加黃連、南星、蔞仁,尋火尋痰分多少而治。有熱者,用涼藥以清心;有痰者,必用吐,吐後用東垣安神丸及平肝之藥,青黛、柴胡、川芎之類。又有因驚而成癇者,蓋心藏神,驚則神不守舍,舍空而痰聚也。

白話文:

癲狂癇證的辨證論治

癲證屬於身體虛弱不足,狂癇則屬於身體亢盛有餘。這兩種病症都是因為痰迷心竅,胃熱燥結,導致心胃二經受病而引起。

癲證患者經常便秘,這是因為胃與大腸相鄰的緣故。癲證患者大多喜歡發笑,這是因為心血不足,但仍然會感到害怕。狂證患者則常發怒,這是由於痰火實盛,無法控制自身行為。古籍《經》上說,陽明病嚴重時,患者會脫掉衣服亂跑,爬上高處唱歌,翻牆越屋,亂罵人,不分親疏。

癇證不一定要歸咎於痰,痰涎積聚過多,火熱衝動也會導致發作。

治療方法:

  • 癲證:以歸脾、生地、棗仁、石菖蒲、酸棗仁、芍藥為君藥,再加上清熱消痰的藥物。可以服用硃砂安神丸。
  • 狂證:以三黃石膏、黃連解毒,每天服用玄明粉三錢。病情嚴重時,可以服用牛黃丸,並以三承氣湯加減急下。
  • 癇證:在發病前就應該使用吐法,將痰涎全部吐出,之後再服用二陳湯加黃連、南星、蔞仁,根據痰火多少分別治療。如果發熱,就用涼藥清心;如果痰多,就必須使用吐法,吐完之後再服用東垣安神丸和平肝藥,例如青黛、柴胡、川芎等。

有些人是因受驚嚇而導致癇證發作,這是因為心臟藏神,受到驚嚇,神魂不安,就會留下空隙,導致痰液積聚。

治法如心經蓄熱,當清心除熱;如痰迷心竅,當去痰寧心,宜大吐大下而愈。

脈大堅疾者,癲狂。脈虛弦為驚,為風癇。脈沉數為痰熱。脈大滑者自已。脈小急疾者死,虛而弦急者死。

丹溪曰:癲狂脈虛易治,實者難治。

白話文:

治療方法要根據情況:如果心經積熱,就應該清心除熱;如果痰迷心竅,就應該去痰寧心,最好能用大吐大瀉的方法來治療。

脈象方面,脈搏強勁而硬,是癲狂的表現;脈象虛弱而弦急,是驚恐或風癇的表現;脈象沉而數,是痰熱的表現;脈象大而滑,屬於自愈的跡象;脈象小而急,預示死亡;脈象虛弱而弦急,也預示死亡。

丹溪先生說:癲狂患者脈象虛弱比較容易治療,脈象實則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