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三(亨集) (14)
卷三(亨集) (14)
1. 泄瀉(十七)
按人之身,賁門為胃上口,水穀自此入於胃;幽門為胃下口,水穀滓穢自此入於小腸。小腸一十六折,水穀賴以緩行,闌門為小腸下口,水穀自此泌別,分穢為濁入大腸,分水為清入膀胱。若水穢不分,清濁不別,則皆入大腸而成泄瀉。此泄瀉之由也。
《經》云:「濕勝則濡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又曰:「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又有夏月受暑而為暑瀉者,亦熱之類也。戴云:凡瀉水,腹不痛者,濕也;完穀不化者,氣虛也;腹痛水瀉,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也。泄瀉亦是急症,但暴瀉為輕,久瀉為重,暴瀉元氣未衰。
濕者,散之,羌活勝濕湯、五苓散;火者,清之,香連丸、清六丸;寒者,溫之,理中丸,或加附子;虛者,實之,錢氏白朮散、參苓白朮散;痰者,化之,清氣化痰丸;食者,消之,保和丸、枳實導滯丸。辨之精治之當,其效易見,故暴瀉為輕也。若夫久瀉,上亡津液,下損脾胃,補之則熱增,澀之則脹劇,分利之則虛甚,甚則成脾泄,五更定瀉數次,衰老虛弱之人,多致不救,故久瀉為重也。遇斯病者,須急治之。
凡治瀉多用丸藥,並用散藥,以實脾土,土實則能制水故也。
凡泄瀉脈緩微小者生,浮大急疾者死,與痢同看。《內經》曰:脈細,皮寒,少氣,泄利前後,飲食不入者,死。泄瀉水多者,必用五苓散。
白話文:
在人體中,賁門是胃的上端入口,食物和水分從這裡進入胃部;幽門則是胃的下端出口,食物殘渣會從這裡進入小腸。小腸有十六段曲折,使食物得以緩慢進行消化,闌門是小腸的下端出口,食物在此被分離,固體廢物成為糞便進入大腸,水分則成為尿液進入膀胱。如果水分和廢物不能有效分離,清濁不分,那麼所有物質都會進入大腸,導致腹瀉。這就是腹瀉的原因。
古籍記載:「濕氣過盛會導致軟便」,又說:「突然且強烈的下痢,都屬於熱性」,再說:「各種疾病中,如果排出的水分清澈冰冷,都屬於寒性」。另外,夏天受到高溫影響而產生的暑瀉,也是熱性的類型。戴先生指出:所有水樣性腹瀉,腹部不痛的,是濕氣;食物完全沒有消化的,是氣虛;腹部疼痛並伴有水樣性腹瀉,腸鳴痛一陣,瀉一陣的,是火性;時瀉時止,瀉量不定的,是痰濕;腹部劇痛後瀉,瀉後疼痛減輕的,是食物引起的。腹瀉同樣是緊急病情,但急性腹瀉較輕,慢性腹瀉則較嚴重,急性腹瀉時元氣尚未衰弱。
對於濕氣導致的,需散濕,可用羌活勝濕湯、五苓散;火性導致的,需清火,可用香連丸、清六丸;寒性導致的,需溫暖,可用理中丸,或加附子;氣虛導致的,需滋補,可用錢氏白朮散、參苓白朮散;痰濕導致的,需化解,可用清氣化痰丸;食物導致的,需消食,可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精確診斷並適當治療,效果容易看到,因此急性腹瀉較輕。然而,對於慢性腹瀉,上半身失去津液,下半身損傷脾胃,補充營養會增加熱度,收斂會加重脹痛,分利會更加虛弱,甚至形成脾臟虛弱導致的腹瀉,每天凌晨定時多次腹瀉,對於衰老虛弱的人,大多無法救治,因此慢性腹瀉較重。遇到這種病情,必須立即治療。
治療腹瀉多使用丸藥,同時使用散藥,以補實脾臟,脾臟強壯才能控制水份。
對於腹瀉,脈搏緩慢微小的是生存跡象,浮動大且快速的是死亡徵兆,可與痢疾一同參考。《內經》說:脈搏細微,皮膚寒冷,呼吸短促,前後出現腹瀉,無法攝取飲食的,會死亡。腹瀉水分多的,一定要用五苓散。
2. 泄瀉方
瀉有六,俱宜少加五苓散利小便。
濕瀉散之,羌活勝濕湯(見濕證),五苓散(見瘟疫)。
火瀉清之,香連丸(見痢證)。
天水散,一料加紅曲五錢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服。
寒瀉溫之,理中丸加附子(見霍亂)。
虛瀉實之,錢氏白朮、參苓白朮、補中益氣俱見內傷。
痰瀉化之,二陳湯(見中風)、清氣化痰丸(見痰證)。
食瀉消之,保和湯、枳實導滯丸(見內傷)、六和湯(見霍亂)加消藥。
治痛瀉方
白朮(炒),白芍(炒,各二錢),陳皮(一錢二分),防風(一錢)
戊己丸,治胃經受熱,泄瀉不止,糞色黃黑,肛門斂澀,乃熱瀉也。
黃連(十兩),吳茱萸,白芍(各二兩)
麵糊丸梧子大,米湯下三十丸。
胃苓湯,治夏秋脾胃傷冷,水穀不分,泄瀉不止,純瀉水者,小便赤澀。此濕勝泄瀉。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桂
薑、棗煎,空心服。
朮附丸,或湯亦可。
白朮(二錢),甘草(一錢),附子(五分)
姜三(片)、棗三(枚),空心服。
桂苓甘露飲(見霍亂),治夏月暑瀉。
香薷飲(見暑證),治同。
五味散,治腎虛,子後泄瀉。腎主二便,開竅於二陰,受時於亥子。腎臟虛,故令子後泄瀉。
五味子(炒,二兩),吳茱萸(五錢)
上為末,每服陳米湯下二錢。
二神散,治脾腎二臟俱虛,泄瀉不止。
破故紙(炒,四兩),肉豆蔻(煨,二兩)
上為末,用棗肉四十九枚、姜四兩,切片同棗煮爛,去姜取棗肉,研膏入藥,為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五十丸。
白芍黃芩湯,治協熱下利。
黃芩(二錢),白芍(一錢),甘草(八分)
水煎,溫服。
制白朮散,治脾泄。
白朮一斤,米泔水浸軟,咀片,分作四分,每分四兩;一分用白蔻仁同炒,一分用廣陳皮同炒,一分用破故紙同炒,一分用五味子同炒,俱如式炒,以乾燥為度;揀去同炒之藥,止用白朮一味研極末,用陳倉米或蓮子粉打糊為丸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二三十丸。
雄豬肚丸,治脾泄。
土白朮四兩,蓮肉一斤去心,雄豬肚一具不下水者。先將白朮同陳土炒過,同蓮肉研為末,量豬肚大小,洗淨裝藥入內,以線縫之,文武火煮極爛,搗為丸中樣大,每空心或上午米湯送下二三錢。亦治婦人崩漏有效,以脾能統血故也。又方去白朮,用黃連、花粉各四兩,蓮肉半斤,如前法制,入豬肚煮爛,搗為丸,能治消渴,止渴生津極效。
白朮茯苓湯,治脾胃虛弱,不能剋制水穀,濕盛作痛。
白朮(土炒),白茯苓(去皮,各七錢五分)
益黃散,胃寒泄瀉,脈遲者,此方主之。
丁香(麵煨),木香,青皮(炒),陳皮,訶子(麵裹微煨)
白話文:
泄瀉方
瀉有六種,都應該少量添加五苓散來利尿。
濕瀉用散劑治療,例如羌活勝濕湯(詳見濕證)、五苓散(詳見瘟疫)。
火瀉用清熱方法治療,例如香連丸(詳見痢證)。
天水散,一料藥材加入五錢紅曲磨成粉末,用湯浸泡蒸餅做成丸藥服用。
寒瀉用溫熱方法治療,例如理中丸加附子(詳見霍亂)。
虛瀉用實證方法治療,例如錢氏白朮散、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詳見內傷)。
痰瀉用化痰方法治療,例如二陳湯(詳見中風)、清氣化痰丸(詳見痰證)。
食瀉用消食方法治療,例如保和丸、枳實導滯丸(詳見內傷)、六和湯(詳見霍亂)並加入消食藥物。
治痛瀉方
白朮(炒)、白芍(炒,各二錢)、陳皮(一錢二分)、防風(一錢)
戊己丸,治療胃經受熱引起的泄瀉不止,大便顏色黃黑,肛門收縮,這是熱瀉。
黃連(十兩)、吳茱萸、白芍(各二兩)
用麵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用米湯送服,每次三十丸。
胃苓湯,治療夏秋季節脾胃受寒,水穀不分,泄瀉不止,純粹是瀉水,小便赤澀。這是濕邪引起的泄瀉。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生薑、大棗煎湯,空腹服用。
朮附丸,也可以用湯劑。
白朮(二錢)、甘草(一錢)、附子(五分)
生薑三片、大棗三枚,空腹服用。
桂苓甘露飲(詳見霍亂),治療夏季暑熱引起的泄瀉。
香薷飲(詳見暑證),治療方法相同。
五味散,治療腎虛引起的產後泄瀉。腎主宰二便,其氣通於外陰,受時氣於亥子時。腎臟虛弱,所以導致產後泄瀉。
五味子(炒,二兩)、吳茱萸(五錢)
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陳米湯送服。
二神散,治療脾腎兩臟俱虛引起的泄瀉不止。
破故紙(炒,四兩)、肉豆蔻(煨,二兩)
磨成粉末,用棗肉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片與棗一起煮爛,去薑取棗肉,研磨成膏狀加入藥粉,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空腹用鹽湯送服,每次五十丸。
白芍黃芩湯,治療夾雜熱邪的下痢。
黃芩(二錢)、白芍(一錢)、甘草(八分)
水煎服,溫服。
制白朮散,治療脾虛泄瀉。
白朮一斤,用米泔水浸泡軟化,咀嚼成片,分成四份,每份四兩;一份與白蔻仁一起炒,一份與廣陳皮一起炒,一份與破故紙一起炒,一份與五味子一起炒,都按照同樣的方法炒制,直到乾燥為止;挑出與白朮一起炒制的藥材,只用白朮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陳倉米或蓮子粉調成糊狀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空腹用米湯送服,每次二三十丸。
雄豬肚丸,治療脾虛泄瀉。
土白朮四兩、蓮肉一斤(去心)、雄豬肚一個(不漏水)。先將白朮與陳土一起炒制,再與蓮肉一起研磨成粉末,根據豬肚大小,洗淨後將藥粉裝入豬肚內,用線縫合,用文火武火煮至極爛,搗碎成中等大小的丸藥,每次空腹或上午用米湯送服二三錢。也治療婦女崩漏有效,因為脾主統血。另一個方劑去掉白朮,用黃連、花粉各四兩,蓮肉半斤,按照同樣的方法制成,裝入豬肚煮爛,搗碎成丸藥,能治療消渴,止渴生津效果極佳。
白朮茯苓湯,治療脾胃虛弱,不能很好的消化水穀,濕盛引起的腹痛。
白朮(土炒)、白茯苓(去皮,各七錢五分)
益黃散,治療胃寒引起的泄瀉,脈象遲緩,此方主治。
丁香(麵煨)、木香、青皮(炒)、陳皮、訶子(麵裹微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