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223)

回本書目錄

別論 (223)

1. 炙甘草湯之腹證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骨蒸勞嗽,抬肩喘息,多夢不寐,自汗盜汗,痰中血絲,寒熱交發,兩頰紅赤,巨里動甚,噁心憒憒而欲吐者,宜此方。若下利者,去麻子仁加乾薑,水煮為佳。」

求真按:「下痢,去麻子仁可也,加乾薑者非也。因本方證為陰虛證,而非陽虛證,故用乾薑之大熱者,矛盾也。余代乾薑以芍藥。」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以心動悸為目的。凡心臟之血不足時,氣管動搖而悸,是心臟之血不能達於動血脈(求真按:『動脈也』),時而間歇,故致脈結代也。此方滋養心臟之血,潤流脈路,不僅治動悸,即人迎邊之血脈凝滯,氣急促迫者,亦有效(求真按:『人迎邊云云,當於鎖骨上窩之動脈瘤也』),是余數年之經驗也。又肺痿之少氣而胸動甚者,用之亦有一時之效。

龍野之秋山玄端用此方加桔梗,為肺痿之主方,蓋根據於《金匱》也。」

《橘窗書影》曰:「一婦人消渴,數日不愈。一醫認為胃熱,屢下之。消渴止,舌上赤爛,至於齒齦亦糜爛,不能飲食,脈虛數,濁吐有腥臭。余以為肺痿之一證,與炙甘草加桔梗湯,病漸愈。」

求真按:「治口舌糜爛者,以地黃為主要作用也。」

一婦人年四十餘,傷寒後,心中動悸甚,時時迫於咽喉而少氣,咽喉之外肉癰腫如肉瘤,脈虛數,身體羸瘦如枯柴,腹部凹陷,飲食不進。其父延余議方。余曰:「舍炙甘草湯加桔梗,無適方。」乃大服,使連服其方,數旬,動悸漸安,肌肉大生,咽喉癰腫自然減退,氣息寬快,而得閑步。後輿至奧州弘前,其體更無恙云。

按此方之妙處,有奇效,故有用於虛證有熱而草臥之熱病者。甘、桂助陽氣、補元氣,生地、麻子仁、阿膠以潤燥,可有效於仲景不言處。此方涼補元氣,而非溫補,在於平補涼補之間,而無溫補之燥氣也。又陽氣虛而有火之狀者,亦佳。又補上焦之元氣。世人不知補心,可惜。

白話文:

炙甘草湯的腹部證候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提到,這個方子適合用於治療骨蒸勞熱引起的咳嗽、抬肩喘息、多夢失眠、自汗盜汗、痰中帶血絲、時冷時熱、臉頰紅赤、腹部大動、噁心想吐等症狀。如果出現腹瀉,可以去掉方中的麻子仁,加入乾薑,用水煎煮效果更好。

求真認為:腹瀉時去掉麻子仁是可以的,但加入乾薑則不妥。因為這個方子主要針對陰虛證,而非陽虛證,使用大熱的乾薑是矛盾的。他用芍藥代替了乾薑。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提到,這個方子主要用於治療心悸。當心臟的血液不足時,氣管會動搖而心悸,這是因為心臟的血液無法順利到達動脈,導致脈搏時而間歇,出現結代脈。這個方子能滋養心臟的血液,潤澤血脈,不僅能治療心悸,對於頸部動脈血脈凝滯、氣喘急促的患者也有效果(求真認為,這裡的「頸部」指的是鎖骨上窩的動脈瘤),這是他多年的經驗。此外,對於肺痿引起的呼吸短促、胸部跳動劇烈的患者,使用這個方子也能暫時緩解症狀。

龍野之秋山玄端使用這個方子並加入桔梗,作為治療肺痿的主要方劑,這是根據《金匱要略》的理論。

《橘窗書影》中提到,一位婦人患有消渴病,多日未癒。一位醫生認為是胃熱,多次使用瀉藥。雖然消渴症狀消失,但舌頭卻紅爛,甚至牙齦也潰爛,無法進食,脈象虛弱而快,吐出的痰有腥臭味。作者認為這是肺痿的一種表現,使用炙甘草湯加桔梗後,病情逐漸好轉。

求真認為:治療口舌糜爛,地黃是主要的藥物。

一位四十多歲的婦人,在傷寒後,出現嚴重的心悸,時常覺得有東西堵在喉嚨,呼吸短促。咽喉外長了像肉瘤一樣的腫塊,脈象虛弱而快,身體極度消瘦,腹部凹陷,無法進食。她的父親請作者診治。作者說:「除了炙甘草湯加桔梗,沒有其他更合適的方子。」於是讓她大量服用,數週後,心悸逐漸平息,肌肉開始生長,咽喉腫塊自然消退,呼吸順暢,可以自由行走。後來,她被帶到奧州弘前,身體完全康復。

炙甘草湯的妙處在於其奇效,因此也被用於治療虛證發熱的病人。方中的甘草和桂枝能扶助陽氣、補益元氣,生地、麻子仁、阿膠則能潤燥,這些功效是《傷寒論》中沒有提及的。這個方子是涼補元氣,並非溫補,介於平補和涼補之間,不會產生溫補的燥熱之氣。對於陽氣虛弱而出現虛火的患者,這個方子也很好。此外,它還能補益上焦的元氣。世人不懂得補益心臟,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