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三·陽明篇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陽明篇上 (10)

1. 陽明病風寒不同證治八條

此條雖系陽明,而已兼少陽;雖名中風,而實為表實,乃陽明、少陽邪氣閉鬱於經之證也。陽明閉郁,故短氣腹滿,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少陽閉郁,故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者,脈證少平,而大邪不去也。

病過十日,而脈續浮,知其邪猶在經,故與小柴胡和解邪氣。若脈但浮,而無少陽證兼見者,則但與麻黃湯發散邪氣而已。蓋以其病兼少陽,故不與葛根而與柴胡;以其氣實無汗,故雖中風而亦用麻黃。若不得尿,故腹加滿,噦加甚者,正氣不化,而邪氣獨盛。雖欲攻之,神不為使,亦無益矣。故曰不治。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但頭眩不惡寒,能食而咳者,陽明風邪變熱,聚於胃而逆於肺也。咽居肺上,故必咽痛。若不咳者,肺不受熱,則咽必不痛。不惡寒而頭眩者,氣方外淫而不內熾,亦何至能食而咳哉?

陽明病,能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然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此陽明風濕為痹之證。《金匱》云:「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又濕病關節疼痛而煩是也。」奄然發狂者,胃中陽勝,所謂怒狂生於陽也。濈然汗出者,穀氣內盛,所為汗出於谷也。穀氣盛而水濕不能勝之,則隨汗外出,故曰與汗共並。汗出邪解,脈氣自和,故曰脈緊則愈。

前第四十三條中寒不能食,所以雖有堅積,而病成固瘕;此條胃強飲食,所以雖有水濕而忽從汗散。合而觀之,可以知陰陽進退之機。

白話文:

這條雖然說是陽明病,但其實也兼有少陽病的症狀。雖然名為中風,但實際上是表實證,這是陽明和少陽的邪氣鬱結在經絡的表現。陽明經絡被鬱住,所以會出現呼吸短促、腹部脹滿、鼻孔乾燥無法出汗、嗜睡、全身和臉部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等症狀。少陽經絡被鬱住,所以會出現脅肋下和心口疼痛,按壓很久氣都不通暢,時不時地打呃,耳朵前後腫脹,刺破後會稍微好轉。如果外表症狀沒有解除,雖然脈象和症狀稍微平緩,但邪氣並沒有真正消除。

如果病程超過十天,脈象仍然持續浮在表面,就知道邪氣還停留在經絡,所以要用小柴胡湯來調和邪氣。如果脈象只是浮在表面,沒有兼見少陽病的症狀,那就用麻黃湯來發散邪氣。因為這個病兼有少陽病,所以不使用葛根而使用柴胡。因為邪氣實而且不出汗,所以即使是中風也要用麻黃。如果小便不順暢,腹脹加劇,呃逆更加厲害,這是正氣無法化解,而邪氣過於強盛,即使想用攻下的方法,神氣也不會聽使喚,也沒有任何益處了。所以說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

陽明病的症狀是頭暈,但不怕冷,所以還能吃東西並且咳嗽,這樣的人一定會喉嚨痛。如果沒有咳嗽,就不會喉嚨痛。

只是頭暈不怕冷,能吃東西並且咳嗽,這是陽明風邪化熱,聚集在胃部並逆行到肺部的表現。咽喉位於肺部上方,所以一定會咽痛。如果沒有咳嗽,肺部就不會受到熱邪的影響,那麼咽喉自然不會疼痛。不怕冷卻頭暈,是因為邪氣只是在體表侵擾而沒有深入到體內,哪裡會出現還能吃東西又咳嗽的情況呢?

陽明病,能吃東西,小便反而不順暢,大便卻正常,這個人會關節疼痛,身體感覺像發熱一樣,突然間發狂,然後大量出汗後就好轉,這是水液無法勝過穀氣,與汗液一起排出的緣故。如果脈象緊實,病就會好轉。

這是陽明風濕導致痺症的表現。《金匱要略》中說,濕痺的症狀是小便不順暢,大便反而暢快,而且濕邪會導致關節疼痛和煩躁。突然間發狂,是因為胃中陽氣過盛,所謂的「怒狂生於陽」就是這個意思。大量出汗,是因為穀氣在體內過於旺盛,所謂的「汗出於谷」就是這個意思。穀氣過盛而水濕無法勝過它,就會隨著汗液排出,所以說水液和汗液一起排出。汗出後邪氣就會消除,脈象氣血也會恢復平和,所以說脈緊就會好轉。

之前第四十三條中,因為體內虛寒而不能吃東西,所以即使有堅硬的積塊,病也會形成頑固的腫塊。而這一條是胃氣強盛,能夠飲食,所以即使有水濕,也會突然隨著汗液散去。將這兩條對照來看,可以了解陰陽進退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