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三·陽明篇上 (9)
卷三·陽明篇上 (9)
1. 陽明病風寒不同證治八條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陽明腑病。有傳經自受之異。傳經者。風寒已變。其病多熱。自受者。風寒初入。其病多冷。而風之與寒。則又有辨。此條蓋陽明胃腑自中風寒之辨也。太陽主肌表。故有有汗無汗之分。陽明為胃府。故有能食不能食之辨。風為陽而寒為陰。陽能消穀而陰不能消穀之意也。夫風寒中人。
無有常經。是以傷寒不必定自太陽。中寒不必定自三陰。論中凡言陽明中風。陽明病。若中寒。及少陽中風。太陰少陰厥陰中風等語。皆是本經自受風寒之證。非從太陽傳來者也。學者辨諸。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手足濈然汗出。於法為胃家實。而寒邪適中。小便復不利。則是胃有堅積。而水寒勝之。所以知其欲作固瘕。固瘕者。胃寒成聚。久泄不已也。以下四條。並陽明胃府自中寒邪之證。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與水則噦。
脈遲為寒。而病系陽明。則脈不沉而浮也。寒中於里。故下利清穀。而陽為陰迫。則其表反熱也。四逆湯為復陽散寒之劑。故得主之。而陽明土也。土惡水而喜溫。若胃虛且冷。不能納穀者。土氣無權。必不能勝水而禁冷。設與之水。水與寒搏。必發為噦。噦、呃逆也。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食谷欲嘔。有中焦與上焦之別。蓋中焦多虛寒。而上焦多火逆也。陽明中虛。客寒乘之。食谷則嘔。故宜吳茱萸湯。以益虛而溫胃。若得湯反劇。則仍是上焦火逆之病。宜清降而不宜溫養者矣。仲景於疑似之間。細心推測如此。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斤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口苦咽乾。陽邪內侵也。腹滿微喘。裡氣不行也。發熱惡寒。表邪方盛也。夫邪在裡者已實。而在表者猶盛。於法則不可下。下之則邪氣盡陷。脾乃不化。腹加滿而小便難矣。此陽明自中風邪。而表裡俱受之證。是以脈浮而緊。蓋太陽脈緊。為表有寒。陽明脈緊。為里有實。前第三十三條云、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意可參考。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白話文:
陽明病的風寒不同證治(八條)
陽明病,如果還能進食,稱為中風;不能進食,稱為中寒。
陽明腑病有傳經和自受的區別。傳經的是風寒已經變化,病症多為熱性;自受的是風寒剛侵入,病症多為寒性。而風與寒也有區別,這條主要是辨別陽明胃腑自身感受風寒的情況。太陽主肌表,所以有汗與無汗之分;陽明為胃腑,因此有能食與不能食之別。風屬陽而寒屬陰,陽能消化食物而陰不能消化食物。風寒侵襲人體,沒有固定途徑,因此傷寒不一定從太陽開始,中寒也不一定從三陰開始。文中提到的陽明中風、陽明病若中寒,以及少陽中風、太陰中風、少陰中風、厥陰中風等,都是本經自受風寒的證候,並非從太陽傳來的。學者需仔細辨別。
陽明病如果中寒,不能進食,小便不利,手足不斷出汗,這將形成「固瘕」,大便會先硬後溏。原因在於胃中寒冷,水和食物無法分離。手足不斷出汗按常理屬於胃家實證,但寒邪恰好侵襲,小便又不暢,則是胃中有硬積而水寒更勝,因此知道將形成固瘕。固瘕是胃寒成聚,久瀉不止的症狀。以下四條都是陽明胃腑自受寒邪的證候。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腹瀉清穀的,用四逆湯主治。如果胃中虛冷不能進食,喝水會打嗝。脈遲為寒,但病在陽明,所以脈不沈而浮。寒邪侵襲內部,因此腹瀉清穀,陽氣被陰寒逼迫,反而表現為表熱。四逆湯是恢復陽氣、驅散寒邪的方劑,故為主治。陽明屬土,土惡水而喜溫,若胃虛且冷不能納穀,土氣無力,必然無法勝水而抵抗寒冷,如果喝水,水與寒相搏,必定引發打嗝(呃逆)。
進食後想嘔吐的,屬於陽明病,用吳茱萸湯主治。喝完藥反而加劇的,屬於上焦問題。進食後想嘔吐有中焦與上焦的區別,中焦多虛寒,上焦多火逆。陽明中虛,寒邪趁虛而入,進食則嘔吐,因此適合用吳茱萸湯補虛溫胃。如果服藥後反而加重,則是上焦火逆之病,適合清降而非溫養。仲景在疑似之間如此細心推測。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斤,洗淨),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四味,用七升水煮至兩升,去渣,溫服七合,每日三次。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如果誤用瀉下法,則會加重腹滿和小便困難。口苦咽乾是陽邪內侵,腹滿微喘是裡氣不暢,發熱惡寒是表邪旺盛。邪在裡已經成實,而在表仍盛,按照法則不可用瀉下法。瀉下會導致邪氣完全內陷,脾失運化,腹滿加重且小便困難。這是陽明自受風邪,表裡俱病的證候,因此脈象浮緊。太陽脈緊為表寒,陽明脈緊為裡實。前文第三十三條提到「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可作為參考。
陽明中風,脈象弦浮大而氣短,腹部脹滿,脅下及心窩疼痛,按壓久了氣機不通,鼻子乾燥無汗,嗜睡,全身及面目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時常打嗝,耳前後腫脹。用針刺稍緩解,但外證未解。病情超過十天,脈仍浮的,給小柴胡湯;脈僅浮而無其他症狀的,給麻黃湯。若無小便、腹滿加劇且打嗝的,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