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三·陽明篇上 (8)
卷三·陽明篇上 (8)
1. 陽明經病脈因證治十一條
故不可大汗,而可小發。此並病之治也。若發其小汗已,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而不得越散,當解之,熏之,以助其散。又並病之治也。發汗不徹(下,疑脫一「徹」字),謂發汗不徹,雖徹而不足云徹,猶腹滿不減,減不足言之文。汗出不徹,則陽氣怫鬱不得越;陽不得越,則當汗而不得汗。
於是邪無從出,攻走無常;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而不可得也。短氣者,表不得泄,肺氣不宣也。「坐」,猶「緣」也。言躁煩短氣等證,但緣汗出不徹所致,故當更發其汗,則邪氣外達而愈,非特熏解所能已其疾矣。以面色緣緣正赤者,邪氣怫鬱軀殼之表;
躁煩短氣者,邪氣怫鬱軀殼之裡也。按《內經》云:「脈滑者多汗。」又曰:「脈澀者,陰氣少陽氣多也。」夫汗出於陽而生於陰,因診其脈澀,而知其汗出不徹也。此又並病之治也。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潮熱者,胃實也。胃實則大便硬,乃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知其邪不在於陽明之腑,而入於少陽之經。由胃實而腸虛,是以邪不得聚而復傳也。是宜小柴胡以解少陽邪氣。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此亦陽明傳入少陽之證。脅下硬滿而嘔,舌上苔白,皆少陽經病見證。雖不大便,不可攻之;亦宜小柴胡和解少陽邪氣而已。夫脅下滿痛而嘔,則邪方上壅,而津液不得下行。與小柴胡和散其邪,則上焦得通,而脅不滿硬矣;津液得下,而嘔不作矣。氣通津下,胃氣因和,便從里出,
汗從表出,而邪自渙然冰釋矣。是以胃中硬滿,不大便,而無少陽證者可攻;其有少陽證者,雖不大便,亦不可攻而可和也。
白話文:
陽明經病脈因證治十一條
-
治療陽明經病時,不可用發大汗的方法,只能輕微發汗。這是針對「並病」(多經同病)的治療原則。若發小汗後,患者臉色持續發紅,表示陽氣被鬱滯在體表無法散出,此時應以發散或熏蒸的方法幫助排汗,這也是並病的治法之一。
-
若發汗不徹底,陽氣仍被鬱滯無法透出,便無法真正解表。於是邪氣無處可去,在體內亂竄,導致患者煩躁不安、疼痛遊移不定,或在腹部,或在四肢,按壓卻找不到明確痛點。氣短則是因表邪未解,肺氣不暢所致。這些症狀皆因汗出不透引起,需再次發汗使邪氣外散才能痊癒,僅靠熏蒸無法根治。
-
臉色持續發紅是邪氣鬱滯在體表的表現;煩躁氣短則是邪氣鬱滯在體內。《內經》提到:「脈滑者多汗,脈澀者陰氣少而陽氣多。」汗由陽氣推動但根源於陰液,若脈澀表示汗出不透。這也是並病的治法依據。
-
陽明病出現潮熱,但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胸脅脹滿不消退者,宜用小柴胡湯治療。潮熱本是胃實熱的表現,但若伴隨溏便、胸脅滿,表示邪氣未完全結於陽明腑,而是傳至少陽經,故需以小柴胡湯疏解少陽。
-
陽明病出現脅下硬滿、便秘嘔吐、舌苔白者,也可用小柴胡湯。此證因邪氣壅阻上焦,導致津液不下、胃氣不和。服用小柴胡湯後,上焦通暢、津液下行、胃氣調和,自然汗出而解。
-
此類證候雖有便秘,但伴隨少陽症狀(如脅痛、嘔吐、白苔),不可攻下,應以和解少陽為主。因邪氣未完全入腑,調和氣機後,邪氣可隨汗或二便排出。若無少陽證而純屬胃腑實熱,方可攻下;若有少陽證,即使便秘,亦不可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