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三·陽明篇上 (8)
卷三·陽明篇上 (8)
1. 陽明經病脈因證治十一條
故不可大汗,而可小發。此並病之治也。若發其小汗已,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而不得越散,當解之,熏之,以助其散。又並病之治也。發汗不徹(下,疑脫一「徹」字),謂發汗不徹,雖徹而不足云徹,猶腹滿不減,減不足言之文。汗出不徹,則陽氣怫鬱不得越;陽不得越,則當汗而不得汗。
於是邪無從出,攻走無常;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而不可得也。短氣者,表不得泄,肺氣不宣也。「坐」,猶「緣」也。言躁煩短氣等證,但緣汗出不徹所致,故當更發其汗,則邪氣外達而愈,非特熏解所能已其疾矣。以面色緣緣正赤者,邪氣怫鬱軀殼之表;
躁煩短氣者,邪氣怫鬱軀殼之裡也。按《內經》云:「脈滑者多汗。」又曰:「脈澀者,陰氣少陽氣多也。」夫汗出於陽而生於陰,因診其脈澀,而知其汗出不徹也。此又並病之治也。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潮熱者,胃實也。胃實則大便硬,乃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知其邪不在於陽明之腑,而入於少陽之經。由胃實而腸虛,是以邪不得聚而復傳也。是宜小柴胡以解少陽邪氣。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此亦陽明傳入少陽之證。脅下硬滿而嘔,舌上苔白,皆少陽經病見證。雖不大便,不可攻之;亦宜小柴胡和解少陽邪氣而已。夫脅下滿痛而嘔,則邪方上壅,而津液不得下行。與小柴胡和散其邪,則上焦得通,而脅不滿硬矣;津液得下,而嘔不作矣。氣通津下,胃氣因和,便從里出,
汗從表出,而邪自渙然冰釋矣。是以胃中硬滿,不大便,而無少陽證者可攻;其有少陽證者,雖不大便,亦不可攻而可和也。
白話文:
陽明經病脈因證治十一條
所以,不應該大量發汗,而應該稍微發汗。這是同時患有其他疾病的治療方法。如果稍微發汗後,臉色呈現紅通通的樣子,表示陽氣鬱積在體表而無法散發,應該用熏蒸的方式來幫助疏散,這也是同時患有其他疾病的治療方法。發汗沒有徹底,(可能是缺了一個「徹」字,)意思是指發汗不徹底,即使有發汗,效果也不夠徹底,就像肚子脹滿沒有減輕,減輕的程度不足以說明。發汗不徹底,陽氣就鬱積而無法散發,陽氣無法散發,就應該發汗卻又發不出汗。
這樣一來,邪氣就無從排出,到處亂竄,沒有固定的位置。患者會煩躁不安,不知道哪裡疼痛,一下覺得腹部不舒服,一下又覺得四肢不舒服,按壓也找不到明確的痛點。出現呼吸急促,是因為體表無法宣洩,肺氣無法順暢運行。之所以會煩躁不安、呼吸急促等症狀,都是因為發汗不徹底所導致的,所以應該再次發汗,讓邪氣向外排出,這樣才能痊癒,不是單純熏蒸就可以治好的。因為臉色呈現紅通通的樣子,表示邪氣鬱積在體表。
煩躁不安、呼吸急促等症狀,表示邪氣鬱積在體內。根據《內經》所說,脈象滑的人容易出汗,脈象澀的人,表示陰氣不足,陽氣偏盛。汗液是由陽氣所發散,卻是由陰液所產生。因此,診斷脈象為澀,就知道是因為發汗不徹底。這也是同時患有其他疾病的治療方法。
陽明病,出現發熱,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胸脅脹滿不消退的症狀,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發熱是胃部實熱的表現。胃部實熱,大便應該堅硬,現在卻是稀溏,小便卻正常,而且胸脅脹滿不消退,表示邪氣不在陽明腑,而是進入了少陽經。這是因為胃部實熱導致腸道虛弱,所以邪氣無法聚集而再次傳變。這種情況適合用小柴胡湯來疏解少陽邪氣。
陽明病,出現脅下脹硬,沒有大便,而且嘔吐,舌苔白膩,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使上焦暢通,津液下行,胃氣因此調和,身體就會微微出汗而痊癒。
這也是陽明病傳入少陽經的表現。脅下脹硬而嘔吐,舌苔白膩,都是少陽經病的症狀。雖然沒有大便,也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少陽邪氣。脅下脹滿疼痛而嘔吐,表示邪氣正往上壅塞,津液無法下行。用小柴胡湯調和疏散邪氣,上焦就會暢通,脅下脹硬就會消失。津液下行,嘔吐就會停止。氣機暢通,津液下行,胃氣就會調和,大便就會從體內排出。
汗液從體表排出,邪氣就會像冰雪融化一樣消散。所以,胃部脹硬,沒有大便,又沒有少陽症狀的,可以用瀉下法治療。如果有少陽症狀,即使沒有大便,也不可以瀉下,應該用調和的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