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傷寒貫珠集》~ 卷八·厥陰篇 (11)

回本書目錄

卷八·厥陰篇 (11)

1. 瘥後諸病七條

大邪雖解。元氣未復。餘邪未盡。氣不足則因而生痰。熱不除則因而上逆。是以虛羸少食。而氣逆欲吐也。竹葉石膏湯乃白虎湯之變法。以其少氣。故加參、麥之甘以益氣。以其氣逆有飲。故用半夏之辛以下氣蠲飲。且去知母之鹹寒。加竹葉之甘涼。尤於胃虛有熱者為有當耳。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人參(三兩),粳米(半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麥冬(一升去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脈已解者。病邪解而脈已和也。微煩、微熱也。解則不當復煩。而日暮微煩者。以病新瘥。不當與谷而強與之。胃虛谷實。不能勝之。則發煩熱也。損谷則愈者。謂不可以藥治之。但損其穀食。則胃自和耳。

白話文:

大病雖然解除了,但身體的元氣還沒有恢復,殘留的邪氣也沒有完全清除。如果氣不足,就會因此產生痰;如果熱沒有清除乾淨,就會導致氣往上逆。所以會出現身體虛弱、食慾不佳,而且氣逆想吐的症狀。竹葉石膏湯是從白虎湯變化而來的。因為患者氣虛,所以加入人參和麥冬的甘味來補益氣;因為患者氣逆且有痰飲,所以用半夏的辛味來降氣化痰。同時去掉了知母的鹹寒之性,加入了竹葉的甘涼之性,特別適合胃虛有熱的病人。

竹葉石膏湯的藥方

竹葉(兩把),石膏(一斤),人參(三兩),粳米(半升),半夏(半升,洗過),炙甘草(二兩),麥冬(一升,去心)

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煮到剩六升,去渣,加入粳米,煮到米熟湯成,去掉米,溫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病人脈象已經恢復正常,但是到了傍晚會覺得有些煩躁,這是因為剛病好,身體虛弱,如果勉強病人吃東西,脾胃的氣還很虛弱,不能消化食物,所以會出現煩躁。減少飲食就會好轉。

脈象已經正常,代表病邪已經解除,脈象也趨於平和。微煩指的是輕微的煩熱。病已經解了,本不應該再煩躁,但是傍晚卻出現煩躁,是因為剛病好,不應該吃東西卻勉強吃了,導致胃虛弱而食物難以消化,所以會產生煩熱。減少飲食就會好轉,這表示不能用藥物治療,只要減少食物攝取,胃就會自然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