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八·厥陰篇 (9)
卷八·厥陰篇 (9)
1. 厥陰病禁二條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傷寒五六日,邪氣傳裡,在上則為結胸,在下則為腹滿而實。若不結胸,腹濡而脈復虛,則表裡上下都無結聚,其邪為已解矣。解則其人不當復厥,而反厥者,非陽熱深入也,乃血不足而不榮於四末也,是宜補而不可下,下之是虛其虛也。《玉函》云:「虛者重瀉,其氣乃絕。」故死。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按成氏曰:「四逆,四肢不溫也;厥者,手足冷也。」然本篇云:「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又云:「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其他凡言厥逆之處不一,則四逆與厥,本無分別,特其病有陰陽之異耳。此條蓋言陰寒厥逆,法當溫散溫養之,故云不可下之。前條云厥應下之者,則言邪熱內陷之厥逆也。
學者辨之。虛家,體虛不足之人也。雖非四逆與厥,亦不可下之。經云:「毋實實,毋虛虛,而遺人夭殃。」此之謂也。
白話文:
《厥陰病禁忌二條》
- 第一條
患傷寒五六天,未出現結胸症狀,腹部柔軟,脈象虛弱,卻又四肢冰冷,這種情況不可用瀉下藥治療。這是因為體內陰血虧虛,若誤用瀉下法會導致死亡。
傷寒五六天後,邪氣已傳入體內:在上焦會形成結胸,在下焦則表現為腹部脹滿硬實。如果既無結胸,腹部又柔軟且脈象虛弱,說明表裡上下均無邪氣積聚,病情本應已緩解。既然病解,患者就不該再出現四肢冰冷,若反而出現厥冷,這不是陽熱內侵,而是陰血不足無法滋養四肢末梢所致。此時應補血而非攻下,誤用瀉下會加重虛症。《玉函經》說:「對虛弱者過度瀉下,會導致氣機斷絕。」故有生命危險。
- 第二條
所有出現四肢逆冷症狀的患者,均不可用瀉下法治療,體質虛弱的人同理。
註解說:「四肢不溫暖稱為四逆,手足寒冷稱為厥。」但本篇亦提到:「厥即手腳逆冷」,又載:「傷寒脈促伴手足逆冷者可用灸法。」其他篇章對「厥逆」的表述並無嚴格區分,因此「四逆」與「厥」本質相同,只是病因有寒熱之分。此條專指陰寒所致的厥逆,治法應溫散寒邪、溫養氣血,故禁用攻下。前文提及「厥應下之」的情況,則是指熱邪內閉引發的厥逆,學者需仔細辨別。所謂「虛家」,泛指體質虛弱者,即便未出現四肢逆冷症狀,也不可妄用瀉下。《內經》強調:「勿令實者更實,虛者更虛,否則致人夭亡。」正是此理。
2. 簡誤九條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癰膿者,傷寒熱聚於胃口而不行,則生腫癰,而膿從嘔出。癰不已則嘔不止,是因癰膿而嘔,故不可概以止嘔之藥治之。膿盡癰已,則嘔自止。此胃癰雜病,當隸陽明,不當入厥陰也。以下九條,均非厥陰本病,叔和不察,誤編厥陰篇中,茲特檢出,另列簡誤。其他厥陰進退,及下利嘔逆等證,亦有不必定屬厥陰者。叔和以為不便清晰,故總隸厥陰,而實為三陰並有之證,茲仍其舊,學者當以意會之。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傷寒大吐大下之,既損其上,復傷其下,為極虛矣。縱有外氣怫鬱不解,亦必先固其里,而後疏其表。乃復飲水以發其汗,遂極汗出,胃氣重虛,水冷復加,冷虛相搏,則必作噦。噦,呃逆也。此陽病誤治而變為寒冷者,非厥陰本病也。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
脈緊為實,乍緊者,胸中之邪能結而不能實也。夫胸中陽也,陽實氣於四肢,邪結胸中,其陽不布,則手足無氣而厥冷也。而胃居心下,心處胸間,為煩滿,為飢而不能食,皆邪結胸中,逼處不安之故。經云:「其高者,引而越之。」胸邪最高,故當吐之。瓜蒂苦而能湧,能吐胸中結伏之邪也。此證不必定屬陰經,即陽病亦有之也。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噦而腹滿者,病在下而氣溢於上也,與病人慾吐不可下之者不同,彼為上行極而欲下,此為下行極而復上也。經曰:「在下者,引而竭之。」故當視其前後二陰,知何部不利而利之,則病從下出而氣不上逆,腹滿與噦俱去矣。此熱入太陰而上攻陽明之證,與厥陰無涉也。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邪在少陽之經,非厥陰本病,故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之邪,邪解則嘔熱俱止。或厥陰病而外連少陽者亦有之,然亦必以小柴胡先解少陽為急,所謂病自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解其外,而後治其內。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譫語者,胃實之徵,下利得此,為有燥屎,所謂利者不利是也,與小承氣湯下其燥屎。屎去臟通,下利自止。經云:「通因通用。」此之謂也。金匱治下利,按之心下堅者,與大承氣湯,與此同意,所當互考。此太陰轉入陽明之證,與厥陰無涉也。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清,與圊同,即完穀也,乃陽不運而谷不腐也。是當溫養中土,不可攻表出汗。汗出則陽益虛,陽虛則氣不化,故必脹滿。此寒中太陰之證,非厥陰病也。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少陰,腎脈也;趺陽,胃脈也。下利為土負水勝之病,少陰負趺陽者,水負而土勝也,故曰順。此條當為太陰下利而設,亦與厥陰無涉也。
白話文:
《簡誤九條》
-
如果病人嘔吐是因為體內有膿瘡,不能直接止嘔,膿排盡後嘔吐自然會停止。這是胃部生瘡的病症,屬於陽明經問題,不應歸入厥陰經。以下九條都不是厥陰經本身的病症,而是王叔和錯誤編入厥陰篇的內容。
-
傷寒病人經歷嚴重嘔吐和瀉下後身體極度虛弱,此時若因體表郁結而強行用發汗法(如飲水發汗),會導致打嗝。這是因為胃中虛寒所致,屬於誤治引起的變症,並非厥陰經本有病證。
-
病人手腳冰冷、脈象忽緊,說明病邪聚在胸中,出現心窩脹滿、煩躁、飢不欲食等症狀。應當用瓜蒂散催吐。這種病症可能出現在任何經脈,不專屬厥陰經。
-
打嗝兼腹脹時,要觀察大小便情況,找到不通暢的部位進行通利即可痊癒。這是熱邪侵入太陰經上攻陽明的表現,與厥陰經無關。
-
嘔吐伴隨發熱時,應服用小柴胡湯。這主要是少陽經病症,即使厥陰病波及少陽也應以解少陽為先。
-
腹瀉兼說胡話說明腸道有燥屎,適合用小承氣湯通下。這是太陰轉陽明的證候,不屬於厥陰病。
-
排出未消化食物的腹瀉不可發汗,否則會導致腹脹。這是太陰經寒證的表現。
-
診脈時胃脈(趺陽)強於腎脈(少陰)是順證。這條應是針對太陰腹瀉的論述。
-
以上症狀本應分屬陽明、少陽、太陰等經,王叔和誤編入厥陰篇,學者應加以辨別。其他厥陰經的傳變及吐利等症狀,也有不專屬厥陰的,王氏為簡明起見統歸厥陰,實際是三陰經共有的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