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八·厥陰篇 (7)
卷八·厥陰篇 (7)
1. 厥陰溫法十條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此過汗傷陽。病本熱而變為寒之證。大汗出。熱不去者。邪氣不從汗解。而陽氣反從汗亡也。陽氣外亡。則寒冷內生。內冷則脈拘急而不舒也。四肢者。諸陽之本。陽虛不足。不能實氣於四肢。則為之疼痛也。甚至下利厥逆而惡寒。則不特無以內守。亦並不為外護矣。故必以四逆湯救陽驅陰為主。余謂傳經之熱。久亦成陰者。此類是也。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者。四逆湯主之。
此亦陽病誤治而變陰寒之證。成氏所謂大汗若大下利。表裡雖殊。其亡津液損陽氣一也。陽虛陰勝。則生厥逆。雖無裡急下利等證。亦必以救陽驅陰為急。易曰、履霜堅冰至。陰盛之戒。不可不凜也。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手足厥逆而脈促者。非陽之虛。乃陽之鬱而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陽外出。若厥而脈微者。則必更以四逆湯溫之。豈特灸之哉。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脈弱便利而厥。為內虛且寒之候。則嘔非火邪。乃是陰氣之上逆。熱非寒邪。乃是陽氣之外越矣。故以四逆湯救陽驅陰為主。然陰方上衝而陽且外越。其離決之勢。有未可即為順接者。故曰難治。或曰嘔與身熱為邪實。厥利脈弱為正虛。虛實互見。故曰難治。四逆湯。舍其標而治其本也。亦通。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挾熱下利者。傷在太陰之陰。中寒清穀者。傷在少陰之陽。裡寒外熱。汗出而厥。為陰內盛而陽外越之象。故於四逆加乾薑一倍。以溫里而勝寒邪。曰通脈者。蓋欲使陽氣內行。而厥與利俱止耳。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傷寒寒勝則厥。心下有水則悸。厥而心下悸者。寒中於陰而水聚於心下也。是宜以茯苓甘草湯先治其水。水去然後治厥。如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先服建中湯之意也。建中者。建立中氣。恐其中虛而邪易入。邪入則煩不止矣。茯苓甘草湯甘淡利水益中氣。恐其水漬入胃而作利。利作則厥不回矣。仲景治病。每以正氣為慮如此。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傷寒本自寒下。蓋即太陰腹滿自利之證。醫不知而復吐下之。裡氣遂虛。陰寒益甚。胃中之陽。被格而上逆。脾中之陰。被抑而下注。得不倍增吐下乎。至食入口即吐。則逆之甚矣。若以寒治逆。則寒下轉增。或僅投溫劑。則必格拒而不入。故以連、芩之苦。以通寒格。參、姜之溫。以復正氣而逐陰邪也。
白話文:
以上九味藥材,用水六升、清酒六升混合煮,煮到剩五升後,濾掉藥渣,溫熱分五次服用。另一種做法是用水酒各四升。
如果大量出汗後,熱沒有退去,反而出現身體內部拘急、四肢疼痛,甚至腹瀉導致手腳冰冷、怕冷的情況,要用四逆湯來治療。
這是因為過度出汗傷了陽氣,原本是熱症卻轉變成寒症。大量出汗但熱不退,表示邪氣沒有隨著汗液排出,反而讓陽氣隨著汗液散失。陽氣向外散失,就會產生寒冷,體內寒冷則導致脈搏拘急不舒展。四肢是陽氣的根本,陽氣虛弱不足,無法充養四肢,就會感到疼痛。如果嚴重到腹瀉、手腳冰冷又怕冷,表示體內沒有保護力量,連外在都無法抵禦。因此必須用四逆湯來救助陽氣、驅散陰寒。我認為熱邪傳經太久也會轉變成陰邪,這裡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如果大量出汗,或是腹瀉嚴重導致手腳冰冷,要用四逆湯治療。
這也是陽症被誤治導致轉變成陰寒症。就像成氏說的,大量出汗或是嚴重腹瀉,雖然症狀表現在外在和內在不同,但都是損失津液、損耗陽氣。陽氣虛弱,陰氣就會旺盛,導致手腳冰冷。即使沒有腹部拘急、腹瀉等症狀,也必須趕緊救助陽氣、驅散陰寒。就像《易經》說的「踩到霜,就知道堅冰快來了」,這是陰氣旺盛的警惕,不可不謹慎。
傷寒導致脈搏跳動快,手腳冰冷,可以用艾灸來治療。
脈搏跳動快表示陽氣過盛,脈搏緩慢則表示陰氣過盛。手腳冰冷但脈搏跳動快,不是陽氣虛弱,而是陽氣被鬱結而無法通暢。艾灸可以引導陽氣向外發散。如果手腳冰冷且脈搏微弱,就必須用四逆湯來溫補。不只是艾灸而已。
如果嘔吐、脈搏虛弱、小便頻繁、身體有微熱、又出現手腳冰冷,這種情況很難治療,要用四逆湯來治療。
脈搏虛弱、小便頻繁且手腳冰冷,是體內虛弱且寒冷的表現。這時的嘔吐不是因為火邪,而是陰氣上逆。身體微熱也不是寒邪,而是陽氣向外散失。因此要用四逆湯來救助陽氣、驅散陰寒。然而陰氣上衝,陽氣又向外散失,這種陰陽離散的情況,很難馬上調回正常。所以說這種情況很難治療。也有人說嘔吐和身熱是邪氣實,手腳冰冷、腹瀉、脈弱是正氣虛,虛實夾雜,所以說很難治療。四逆湯是捨棄表面的症狀,從根本治療。這種說法也是通的。
腹瀉,排出像沒消化過的食物,體內寒冷,體表發熱,出汗後又手腳冰冷,要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腹瀉帶有熱,是傷在太陰的陰。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是傷在少陰的陽。體內寒冷、體表發熱、出汗後又手腳冰冷,是體內陰氣旺盛而陽氣向外散失的現象。所以要在四逆湯的基礎上加倍乾薑,來溫補體內、驅散寒邪。「通脈」的意思是想要讓陽氣在體內運行,讓手腳冰冷和腹瀉都停止。
傷寒導致手腳冰冷,且心下有悸動,要先治療體內的水液,應服用茯苓甘草湯,然後再治療手腳冰冷。否則,水液侵入胃部,必然會導致腹瀉。
傷寒,如果寒氣勝過陽氣就會導致手腳冰冷。心下有水液積聚就會心悸。手腳冰冷且心下有悸動,是寒氣侵入體內而導致水液積聚在心下。應該先用茯苓甘草湯來排除體內水液。等水液去除後再治療手腳冰冷。就像傷寒兩三天,如果感到心悸又煩躁,就要先服用建中湯來建立中氣,防止體內虛弱導致邪氣入侵,邪氣入侵則煩躁無法停止。茯苓甘草湯味甘淡,有利水、補益中氣的功效,防止水液侵入胃部導致腹瀉。一旦腹瀉,手腳冰冷就更難恢復。仲景治療疾病,總是把保護正氣放在首位。
傷寒本來就是因為體內寒冷導致腹瀉,醫生又用催吐、瀉下的方法來治療。這樣一來,寒氣更加逆亂,導致嘔吐、腹瀉。如果食物一入口就吐,要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來治療。
傷寒本來就因為體內寒冷導致腹瀉,這就是太陰腹滿自利的症狀。醫生不知道,又用催吐、瀉下的方法來治療。這樣一來,體內正氣就虛弱,陰寒更加嚴重。胃中的陽氣被寒氣阻隔而向上逆行,脾中的陰氣被抑制而向下注瀉。這怎麼能不加倍嘔吐、腹瀉呢?如果到食物一入口就吐,就表示逆氣非常嚴重。如果用寒藥來治療逆氣,只會讓腹瀉更嚴重。如果只用溫熱的藥物,又會被阻隔而無法進入體內。所以要用黃連、黃芩的苦味來疏通寒氣阻隔,用人參、乾薑的溫性來恢復正氣、驅散陰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