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一·太陽篇上 (1)
卷一·太陽篇上 (1)
1. 卷一·太陽篇上
2. 辨列太陽條例大意
傷寒一證,古稱大病。而太陽一經,其頭緒之繁多,方法之龐雜,又甚於他經,是以辨之非易,然非不可辨也。蓋太陽之經,其原出之病,與正治之法,不過二十餘條而已。其他則皆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也。
假使治傷寒者,審其脈之或緩或急,辨其證之有汗無汗,則從而汗之解之,如桂枝、麻黃等法則邪卻而病解矣。其或合陽明,或合少陽,或兼三陽者,則從而解之清之,如葛根、黃芩、白虎等法,亦邪分而病解矣。此為正治之法。
顧人氣體有虛實之殊,臟腑有陰陽之異,或素有痰飲痞氣,以及咽燥淋瘡汗衄之疾,或適當房室金刃產後亡血之餘,是雖同為傷寒之候,不得竟從麻桂之法矣。於是乎有小建中、炙甘草、大小青龍及桂枝二麻黃一等湯也,是為權變之法。
而用桂枝、麻黃等法,又不能必其無過與不及之弊。或汗出不徹,而邪不外散,則有傳變他經,及發黃蓄血之病;或汗出過多,而並傷陽氣,則有振振擗地,肉瞤筋惕等證。於是乎有可更發汗、更藥發汗,及真武、四逆等法也,是為斡旋之法。
且也醫學久蕪,方法罕熟。或當汗而反下,或既下而復汗,以及溫針、艾灼、水潠,種種混施,以致結胸痞滿,挾熱下利,或煩躁不得眠,或內煩飢不欲食,或驚狂不安,或肉上粟起。於是乎有大小陷胸、諸瀉心湯、文蛤散等方也,此為救逆之法。
至於天之邪氣,共有六淫。太陽受邪,亦非一種。是以傷寒之外,又有風溫、溫病、風濕、中濕、濕溫、中暍、霍亂等證,其形與傷寒相似,其治與傷寒不同。於是乎有桂附、朮附、麻黃、白朮、瓜蒂、人參、白虎等方,此為傷寒類病法也。
夫振裘者必挈其領,整綱者必提其綱。不知出此,而徒事區別,縱極清楚,亦何適於用哉!茲略引大端於前,分列綱目於後,而仲景之方與法,罔不備舉。然後太陽一經,千頭萬緒,總歸一貫,比於百八輪珠,個個在手矣。六經仿此,詳見各篇。
白話文:
辨列太陽條例大意
傷寒這種病症,在古代被視為重大疾病。而在太陽經這一範疇中,其症狀變化繁多,治療方法也較其他經絡更為複雜,因此辨證並不容易,但並非無法辨別。太陽經原本的病症與標準的治療方法,大約只有二十多條。其餘則大多是靈活變通的方法、調整補救的方法、糾正誤治的方法,以及與傷寒類似但治療不同的病症的應對方法。
假如治療傷寒時,能夠仔細診察脈搏的快慢、判斷病人有汗或無汗,接著使用發汗解表的方法,例如桂枝湯、麻黃湯等,便能驅散邪氣,使疾病痊癒。若病症涉及陽明經或少陽經,甚至同時影響三陽經,則需採用清熱解表的方法,如葛根湯、黃芩湯、白虎湯等,使邪氣分散而病情緩解。這些都是標準的治療方法。
然而,人的體質有強弱差異,臟腑也有陰陽不同的特性,有些人原本就有痰飲、胸悶、咽乾、淋病、瘡瘍、衄血等問題,或正處於房事過度、刀傷、產後失血等虛弱狀態。即便同樣是傷寒的症狀,也不能單純使用麻黃湯、桂枝湯。因此,便發展出像小建中湯、炙甘草湯、大小青龍湯及桂枝二麻黃一湯等方劑,這些即為因應不同情況的變通方法。
然而,使用桂枝湯、麻黃湯等標準方法時,也未必能完全避免過度或不足的問題。有時發汗不徹底,邪氣未能完全排出,可能導致病情轉變至其他經絡,或出現黃疸、瘀血等病症;有時發汗過多,損傷陽氣,則可能出現身體顫抖、肌肉抽動等症狀。於是又有重新發汗、更換發汗藥物,或使用真武湯、四逆湯等方法,這些即為調整治療的補救方法。
此外,由於醫學流傳久遠,醫者未必都能熟練掌握方法,有時該發汗反而用了瀉下法,或已經瀉下又再發汗,甚至混用溫針、艾灸、水潠等各種療法,導致胸悶腹脹、熱性腹瀉、煩躁失眠、內熱不欲飲食、驚狂不安或皮膚起粟等症狀。在此情況下,又發展出大小陷胸湯、各種瀉心湯、文蛤散等方劑,這些即為糾正誤治的救逆方法。
至於自然界中的邪氣,共有六種(風、寒、暑、濕、燥、火)。太陽經所受的邪氣也不限於一種,因此除了傷寒以外,還有風溫、溫病、風濕、中濕、濕溫、中暍、霍亂等病症。這些疾病表面症狀與傷寒相似,但治療方法卻不同。因此,又有桂附湯、朮附湯、麻黃湯、白朮湯、瓜蒂散、人參湯、白虎湯等方劑,這些即為針對與傷寒類似但不同的病症的治療方法。
整理皮裘時要抓緊衣領,整理網綱時要提起主繩。若不懂得這樣的原則,只一味地細分比較,即便區分得非常清楚,又有何實際用處?因此,在前面簡要列出要點,在後面分列條目,如此張仲景的方劑與治法無不涵蓋其中。如此一來,太陽經雖有千萬變化,終能歸納為一貫的體系,猶如一百零八顆念珠,顆顆掌握在手。其他六經的辨證方法亦依此類推,詳見各篇。
3. 太陽正治法第一
4. 太陽病脈證三條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人身十二經絡,本相聯貫,而各有畔界;是以邪氣之中,必各有所見之證與可據之脈。仲景首定太陽脈證曰:「脈浮,頭項強痛,惡寒。」蓋太陽居三陽之表,而其脈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故其初病,無論中風傷寒,其脈證皆如是也。後陽明篇云:「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少陽篇云:「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三陰篇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即吐蛔。暨本文共六條,遞舉六經受病之脈證,故柯氏目為六經之綱領,而此則為太陽之綱領也。
然陽明條下無口乾惡熱之文,少陽證中無往來寒熱之目,少陰欲寐,僅舉一端,太陰厥陰,多言臟病,學者當參合他條,毋徒執一可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此太陽中風之的脈的證也。太陽篇中,原有傷寒、中風、風溫、溫病、中濕、風濕、濕溫、痙暍等證。仲景蓋以諸病皆有發熱,皆能傳變,與傷寒同,其實所受之邪則不同,故特列而辨之,所以清傷寒之源也。王叔和氏分出痙、濕、暍三種,以為與傷寒相似,宜應別論;其中風、風溫等病,仍匯太陽篇中,要之中風、風溫、溫病,雖並得稱傷寒,而其病發之狀,與治之之法,實與傷寒不同。叔和匯列於此者,又以正中風、風溫、溫病之始也。然詳仲景篇中,每多風寒互舉之處,似有不容分別而出之者,豈非以風寒之氣恆相兼,與陰陽之致可互參耶?余故以中風傷寒,並列於此,而風溫、溫病則隸於類病法下,遵先聖之旨也。至於汗出脈緩之理,成氏暨諸賢所謂風性解緩,而衛不外固者韙矣,茲不復贅。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太陽傷寒之的脈的證也。與前中風條參之自別。蓋風為陽邪,寒為陰邪,陽氣疾,陰氣徐,故中風身熱,而傷寒不即熱也。風性解緩,寒性勁切,故中風汗出脈緩,而傷寒無汗脈緊也。惡寒者,傷於寒則惡寒,猶傷於風則惡風,傷於食則惡食也。體痛嘔逆者,寒傷於形則痛,胃氣得寒則逆也。然竊嘗考諸條,中濕、風濕,併兼體痛;中風中暍,俱有惡寒;風邪上壅,多作乾嘔;濕家下早,亦成噦逆。故論太陽傷寒者,當以脈緊無汗,身不即熱為主,猶中風以脈緩多汗身熱為主也。其惡寒、體痛、嘔逆,則以之合證焉可耳,不言無汗者,以脈緊該之也。
此二條乃太陽病之條目也。
白話文:
[太陽病脈證三條]
- 太陽病症狀
太陽病的主要表現為脈象浮、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以及怕冷。
人體十二經絡相互聯繫卻各有範圍,因此邪氣入侵時,各自會出現特定的症狀和脈象。仲景首先提出太陽病的脈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經位於三陽經的表層,其脈絡上行至額頭交會於頭頂,進入腦部後再下行至頸項,所以太陽病初起時,不論是中風或傷寒,都會有這些脈證。後續各經脈證如下:
- 陽明病:胃腸實熱。
- 少陽病:口苦、咽乾、頭暈目眩。
- 太陰病:腹脹、嘔吐、食慾不振、腹瀉加重、偶發腹痛。
- 少陰病:脈象微弱細小、精神萎靡嗜睡。
- 厥陰病:口渴、氣上衝胸、心中灼熱疼痛、飢餓但不想進食,進食後可能吐出蛔蟲。
以上六條分別說明六經受邪時的脈證,柯氏視為六經綱領,而太陽病則以此為主要辨證標準。
然而須注意:陽明病未必提及口乾惡熱,少陽病未必直接提到寒熱往來,少陰病的「但欲寐」只是其中一例,太陰與厥陰病多描述內臟病變,學習者應綜合其他條文,避免狹隘解讀。
- 太陽中風
太陽病若出現發熱、出汗、怕風、脈象緩慢,稱為「中風」。
這是太陽中風的確切脈證。太陽病篇中還包含傷寒、風溫、溫病、中濕、風濕、濕溫、痙暍等多種病症,仲景認為這些疾病皆可能發熱並傳變,與傷寒類似,但病因不同,因此特別區分以釐清傷寒的根源。王叔和將痙、濕、暍三種單獨列出,認為應獨立討論,但中風、風溫等仍歸於太陽病篇。中風、風溫、溫病雖屬廣義傷寒,但其發病症狀與治療方法與傷寒不同,叔和將其列於此處,正是為了明確這些疾病的初始表現。
關於出汗、脈緩的道理,成氏等醫家認為是「風性疏洩導致衛氣不固」,此處不贅述。
- 太陽傷寒
太陽病無論是否發熱,必定會怕冷、身體疼痛、嘔吐、脈象緊繃,稱為「傷寒」。
這是太陽傷寒的確切脈證,與中風對比即可區別:風為陽邪,寒為陰邪,陽邪致病較快,陰邪較緩,故中風立即發熱,傷寒未必即熱;風性疏洩,故中風多汗脈緩,寒性收引,故傷寒無汗脈緊。怕寒是因寒邪侵襲,如同怕風是因風邪、厭食是因傷食。身體疼痛嘔吐則是寒邪傷表致痛,胃氣受寒上逆所致。但須注意:中濕、風濕也可能體痛;中風、中暍也可能怕寒;風邪上衝常引發乾嘔;濕症誤治也可能導致呃逆。因此辨別太陽傷寒,應以「脈緊無汗、不即發熱」為主,如同中風以「脈緩多汗發熱」為主,惡寒、體痛、嘔逆僅為輔助症狀。未特別提無汗,是因脈緊已包含此意。
以上兩條為太陽病的具體表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