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一·太陽篇上 (4)
卷一·太陽篇上 (4)
1. 桂枝湯禁三條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仲景既詳桂枝之用。後申桂枝之禁。曰桂枝、本為解肌。而不可用以發汗。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與麻黃之發汗不同。故惟中風發熱。脈浮緩。自汗出者為宜。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則是太陽麻黃湯證。
設誤與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煩躁。甚則斑黃狂亂。無所不至矣。此桂枝湯之大禁也。故曰、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仲景叮嚀之意至矣。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本草云、酒性熱而善上。又忌諸甜物飲酒之人。甘味積中而熱氣時上。故雖有桂枝證。不得服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而桂枝湯味甘。能增滿而致嘔。亦一大禁也。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凡服桂枝湯吐者。不必盡是酒客。此其脾胃素有濕熱蘊蓄。可知桂枝湯其甘足以釀濕。其溫足以助熱。設誤服之而致吐。其濕熱之積。上攻肺中。與表之邪風相得。蒸郁不解。發為肺癰。咳吐膿血。勢有必至者矣。仲景因酒客。復申其說如此。
白話文:
桂枝湯禁忌三條:
桂枝原本是用來疏解肌表的。如果病人脈象浮緊,發熱但不出汗,就不能服用桂枝湯。必須記住這一點,以免用錯。張仲景詳細說明了桂枝湯的用途,也說明了它的禁忌:桂枝湯是用來疏解肌表的,而不是用來發汗的。疏解肌表是指驅散肌膚表層的邪氣,這和麻黃湯發汗的功效不同。所以,只有中風發熱、脈象浮緩、自汗的人才能服用。如果病人脈象浮緊,發熱不出汗,那就是太陽傷寒證,應該服用麻黃湯。
如果誤用桂枝湯,病人就會不出汗而煩躁,嚴重的話還會出現斑疹、黃疸、狂亂等症狀,後果不堪設想。這是桂枝湯最大的禁忌,所以說「不可與也」。張仲景的叮囑非常用心良苦。
如果病人是嗜酒者,就不能服用桂枝湯,因為服用了就會嘔吐。這是因為嗜酒者不喜歡甜味,而桂枝湯味道甘甜。本草書上說,酒性溫熱而容易上湧,而且酒客忌諱所有甜食。飲酒的人,體內積聚了甘甜之物,熱氣容易往上衝。所以,即使符合桂枝湯的症狀,也不可以服用,服用了就會嘔吐,因為嗜酒者不喜歡甜味,而桂枝湯味甘,容易加重腸胃負擔而引起嘔吐,這也是一個很大的禁忌。
凡是服用桂枝湯後嘔吐的人,之後很可能會吐出膿血。
服用桂枝湯後嘔吐的人,不全是嗜酒者。這說明他們的脾胃原本就積聚了濕熱。可見桂枝湯的甘甜之性容易助長濕氣,溫熱之性容易助長熱氣。如果誤服而導致嘔吐,體內積聚的濕熱就會上攻肺部,與表邪相合,鬱結不通,就會發展成肺癰,咳嗽吐出膿血,這種情況是必然發生的。張仲景從嗜酒者的例子出發,再次詳細說明了這個道理。
2. 麻黃湯脈證七條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足之太陽。其脈上際巔頂。而下連腰足。而寒之為氣。足以外閉衛陽。而內郁營血。故其為病。有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之證。然惟骨痛、脈緊、無汗。為麻黃湯的證。其餘則太陽中風亦得有之。學者若不以骨痛、脈緊、無汗為主。而但拘頭痛、發熱等證。
必致發非所當發矣。雖本文不言脈緊。然可從無汗而推。猶太陽傷寒條。不言無汗。而以脈緊該之也。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人之傷於寒也。陽氣鬱而成熱。皮膚閉而成實。麻黃輕以去實。辛以散寒。溫以行陽。杏仁佐麻黃。達肺氣、泄皮毛、止喘急。王好古謂其治衛實之藥是也。然泄而不收。升而不降。桂枝、甘草。雖曰佐之。實以監之耳。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二條憑脈以言治。而不及證。且但舉浮與數。而不言緊。而云可與麻黃湯發汗。殊為未備。然仲景自有太陽傷寒條與麻黃湯證。在學者當會通全書而求之。不可拘於一文一字間也。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太陽麻黃湯證也。至八九日之久而不解。表證仍在者。仍宜以麻黃湯發之。所謂治傷寒不可拘於日數。但見表證脈浮者。雖數日猶宜汗之是也。乃服藥已。病雖微除。而其人發煩目瞑者。衛中之邪得解。而營中之熱未除也。劇者血為熱搏。勢必成衄。
衄則營中之熱亦除。而病乃解。所以然者。陽氣太重。營衛俱實。故須汗血並出。而後邪氣乃解耳。陽氣、陽中之邪氣也。郭白雲云、麻黃湯主之五字。當在此當發其汗下。是。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傷寒脈浮緊者。邪氣在表。法當汗解。而不發汗。則邪無從達泄。內搏於血。必致衄也。衄則其邪當去。而猶以麻黃湯主之者。此亦營衛並實。如上條所云陽氣重之證。上條衛已解而營未和。故雖已發汗。猶須得衄而解。此條營雖通而衛尚塞。故既已自衄。而仍與麻黃湯發汗而愈。
然必欲衄而血不流。雖衄而熱不解者。乃為合法。不然。靡有不竭其陰者。於是仲景復著奪血無汗之例曰。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謂陽氣重者。須汗血並出。以泄其邪。其稍輕者。設得衄血。邪必自解。身雖無汗。固不必更以麻黃湯發之也。
白話文:
麻黃湯脈證七條
太陽病,頭痛、發熱、全身疼痛、腰痛、骨節疼痛,怕風、不出汗還喘的,用麻黃湯治療。
足太陽經,脈象上達頭頂,下連腰足。寒邪凝滯,足太陽經外閉塞了衛陽,內部鬱積了營血,所以生病了,會有頭痛、發熱、全身疼痛、腰痛、骨節疼痛,怕風、不出汗還喘的症狀。但是只有骨頭痛、脈象緊、不出汗,才是麻黃湯的病症,其他的症狀太陽中風也可能會有。學習的人如果不能以骨頭痛、脈象緊、不出汗為主症,而只拘泥於頭痛、發熱等症狀,必定會用藥錯誤。雖然原文沒說脈象緊,但可以從不出汗推斷出來。就像太陽傷寒條,沒說不出汗,卻用脈象緊來概括一樣。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以上四味藥,加水九升,先煮麻黃,減去二升,去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二升半,過濾,溫服八合,覆蓋取微汗即可,不用喝粥,其他按照桂枝湯的調養方法。
人體受寒邪侵襲,陽氣鬱結而化熱,皮膚閉塞而致實證。麻黃藥性輕浮,能去實邪,辛味能散寒,溫性能運行陽氣。杏仁輔助麻黃,通達肺氣,疏泄皮毛,止喘促。王好古說它是治療衛氣實證的藥物。但是它能泄而不收,能升而不降,桂枝、甘草,雖然說是輔助藥,實際上是監控它的作用。
脈象浮的,病在表,可以發汗,宜用麻黃湯。
脈象浮而數的,可以發汗,宜用麻黃湯。
以上兩條根據脈象論治,而沒有涉及到具體症狀,而且只舉了浮脈和數脈,沒有說到緊脈,卻說可以用麻黃湯發汗,顯然不夠完善。但張仲景還有太陽傷寒條和麻黃湯證,學習者應該通讀全書,才能理解,不能拘泥於一字一句。
太陽病,脈象浮緊,不出汗發熱,全身疼痛八九天不解,表證仍在,這就應該發汗,服藥後,症狀略微減輕,病人煩躁、眼睛昏閉,嚴重的會流鼻血,流鼻血後病就好了。這是因為陽氣太盛的緣故,麻黃湯主治。
脈象浮緊,不出汗發熱,全身疼痛,是太陽病麻黃湯的症狀。到八九天還不好,表證仍在,還應該用麻黃湯發汗。所謂治療傷寒不能拘泥於天數,只要見到表證脈象浮的,即使過了幾天也應該發汗。就是服藥後,病情雖然略微減輕,但病人煩躁、眼睛昏閉的,是衛氣層的邪氣已經去除,但營氣層的熱邪還沒有去除。嚴重的,血被熱邪搏擊,勢必會流鼻血。
流鼻血後,營氣層的熱邪也去除了,病就好了。所以這樣是因為陽氣太盛,營衛都實證,所以需要汗液和鼻血一起排出,邪氣才能去除。陽氣,指的是陽氣中的邪氣。郭景雲說「麻黃湯主之」五個字,應該放在這裡「當發其汗」之下。
傷寒,脈象浮緊,不發汗,導致流鼻血的,麻黃湯主治。
太陽病,脈象浮緊,發熱,身體不出汗,自己流鼻血就好了。
傷寒脈象浮緊的,邪氣在表,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不發汗,邪氣就無處疏泄,內攻血液,必定會流鼻血。流鼻血後邪氣就會去除,但仍然用麻黃湯治療的,這是因為營衛都實證,像上面所說的陽氣太盛的證候。上面一條是衛氣層已經解除了,但營氣層還未調和,所以雖然已經發汗,還需要流鼻血才能痊癒。這一條是營氣層已經通暢了,但衛氣層還阻塞,所以已經自己流鼻血了,還用麻黃湯發汗才能痊癒。
但是如果想要流鼻血卻流不出,雖然流鼻血了但熱邪還沒去除,才是符合治療原則的。不然,就會耗竭陰氣。所以張仲景又寫了奪血不出汗的例子,說脈象浮緊,發熱,身體不出汗,自己流鼻血就好了,意思是陽氣太盛的,需要汗液和鼻血一起排出,才能泄去邪氣。稍微輕一點的,如果能流鼻血,邪氣必定會自己去除,即使身體不出汗,也不必再用麻黃湯發汗了。
太陽病,十天過去了,脈象浮細而嗜睡的,外邪已經解除了。如果胸悶脅痛的,用小柴胡湯。脈象只是浮的,用麻黃湯。
太陽病,到十幾天,脈象浮而不緊而細,人不煩躁而嗜睡,所謂緊脈消失人體輕鬆,病情已經痊癒了。下面兩段是針對病情未痊癒時說的,意思是脈象浮細不嗜睡,而胸悶脅痛的,邪氣已經進入少陽經了,還沒有痊癒,就應該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只是浮的,不細,不嗜睡的,邪氣還在太陽經而還沒有痊癒,還應該用麻黃湯。不是外邪已經解除了,還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