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傷寒貫珠集》~ 卷一·太陽篇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太陽篇上 (2)

1. 桂枝湯脈證七條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中風者。陽受風氣而未及乎陰也。故其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不待閉鬱而熱自發。陰弱者。不必攻發而汗自出。所以然者。風為陽邪而上行。衛為陽氣而主外。以陽從陽。其氣必浮。故熱自發。陽得風而自強。陰無邪而反弱。以弱從強。其氣必餒。故汗自出。嗇嗇惡寒。

淅淅惡風者。肌腠疏緩。衛氣不諧。雖無寒而若不能御。雖無風而常覺灑淅也。翕、越也。動也。盛也。言其熱時動而盛。不似傷寒之一熱至極也。鼻鳴乾嘔。不特風氣上壅。亦邪氣暴加。裡氣上爭之象。是宜桂枝湯助正以逐邪。抑攘外以安內也。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重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半日許。

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按風之為氣。能動陽氣而泄津液。所以發熱汗自出。與傷寒之發熱無汗不同。此方用桂枝發散邪氣。即以芍藥攝養津氣。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藥之酸。足以安內。生薑、大棗。甘辛相合。補益營衛。亦助正氣去邪氣之用也。蓋以其汗出而邪不出。故不用麻黃之發表。

而以桂枝助陽以為表。以其表病而里無熱。故不用石膏之清裡。而用芍藥斂陰以為里。此桂枝湯之所以異於麻黃、大青龍也。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余。所以助胃氣。即所以助藥力。蓋藥力必藉胃氣以行也。溫覆令微汗。不使流漓如水者。所謂汗出少者為自和。汗出多者為太過也。

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者。中病即止。不使過之以傷其正也。若不汗。後服小促。及服至二三劑者。期在必克。以汗出為和而止也。仲景示人以法中之法如此。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受邪。無論中風傷寒。俱有頭痛。俱有發熱。但傷於寒。則表實無汗。傷於風。則表疏自汗。是頭痛發熱者。傷寒所同。而汗出惡風者。中風所獨也。中風必以風劑治之。云桂枝湯主之者。見非他藥所得而更者耳。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外證。即頭痛、發熱、惡風寒之屬。外證未解。宜從汗解。然必審其脈之強弱而施治。若脈浮弱。則是中風陽浮陰弱之候。治宜桂枝湯。助正以逐邪。

白話文:

桂枝湯脈證七條

太陽中風,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陽氣浮盛則發熱,陰氣虛弱則自汗。畏寒怕冷,瑟瑟發抖;怕風,感覺風吹皮膚;發熱,身體微微發熱;鼻塞、噁心嘔吐,這些症狀,可以用桂枝湯治療。

太陽中風,是陽氣受到風邪侵襲,但還未深入陰分。所以脈象表現為陽氣浮盛,陰氣虛弱。陽氣浮盛,不需等待邪氣鬱結就自行發熱;陰氣虛弱,不需強行發汗,汗水就會自然排出。這是因為風邪屬陽邪,向上侵犯;衛氣屬陽氣,主司肌表。陽邪侵犯陽氣,氣機必浮,所以發熱;陽氣受風邪刺激而亢奮,陰氣未受邪氣侵犯反而虛弱,虛弱之氣依附強盛之氣,氣機必衰,所以自汗。畏寒怕冷、怕風,是因為肌膚腠理疏鬆,衛氣失調,即使沒有寒冷,也覺得抵禦不住寒冷;即使沒有風,也常覺皮膚發涼。翕翕發熱,指發熱時身體微微活動,熱度也較盛,不像傷寒那種極度的高熱。鼻塞、噁心嘔吐,不僅是風邪上壅,也是邪氣突然加重,裡氣上逆的表現。因此,應該用桂枝湯來扶助正氣以驅逐邪氣,調節肌表以安定內裡。

桂枝湯藥方:

桂枝(三兩,去皮)、炙甘草(二兩)、白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去核)

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細末。加水七升,用小火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調整到適宜的溫度,服用一升。服用後片刻,喝一升多一點熱稀粥,以增強藥效。溫暖覆蓋身體大約一小時。全身微微出汗,略微感覺有汗最佳,不可像流水一樣大量出汗,否則病情不會痊癒。如果服用一劑後汗出病癒,則停止後續服用,不必服用完所有藥劑。如果不汗出,重複服用,依舊用前述方法。如果還是不汗出,下次服用時間間隔縮短一些,大約半天。

服用完三劑後,如果病情嚴重,可以連續服用一天一夜,觀察病情變化。服用完一劑後,病情症狀仍然存在,則再次服用。如果汗不出,則可以服用到二三劑。禁忌生冷、黏滑、肥肉、辛辣、酒、乳酪、腥臭等食物。

風邪的性質是能使陽氣活動,耗損津液,因此會發熱自汗,這與傷寒發熱無汗不同。此方使用桂枝發散邪氣,用白芍藥滋養津液。炙甘草與桂枝的辛味相配,足以調節肌表;與白芍藥的酸味相配,足以安定內裡。生薑、大棗,甘辛合用,補益營衛,也幫助正氣驅邪。由於是汗出而邪氣未出,所以不用麻黃來發汗解表;由於是表證而裡無熱,所以不用石膏來清裡熱,而用白芍藥斂陰以調和裡氣。這就是桂枝湯與麻黃湯、大青龍湯不同的原因。服用藥物後片刻,喝一升多一點熱稀粥,是為了增強胃氣,也就是增強藥效,因為藥效必須依靠胃氣來運行。溫暖覆蓋,使微微出汗,不可像流水一樣大量出汗,所謂的少許汗出是自體調節,汗出太多就是過度了。

服用一劑後汗出病癒就停止後續服用,是說病情好轉就停止,避免過度治療損傷正氣。如果沒有出汗,則縮短下次服藥時間間隔,或者服用到二三劑,目標是必須要達到出汗,以出汗作為痊癒的標誌。張仲景如此示範,是治療方法中的精妙方法。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怕風,用桂枝湯治療。

太陽經受邪氣侵犯,無論是中風還是傷寒,都會頭痛發熱。但是傷寒是表實無汗,中風是表疏自汗。所以頭痛發熱是傷寒和中風的共同症狀,但汗出怕風是中風獨有的症狀。中風一定要用解表藥治療,說桂枝湯主治,是指其他藥物不能替代的最佳選擇。

太陽病,外在症狀未解除,脈象浮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宜用桂枝湯。

太陽經外在症狀,就是頭痛、發熱、怕風寒等。外在症狀未解除,應該從發汗治療。但是一定要仔細辨別脈象的強弱來施治。如果脈象浮弱,這就是中風陽浮陰弱的徵候,治療應該用桂枝湯,扶助正氣以驅逐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