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一·太陽篇上 (5)
卷一·太陽篇上 (5)
1. 麻黃湯脈證七條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太陽病。至十餘日之久。脈浮不緊而細。人不躁煩而嗜臥。所謂緊去人安。其病為已解也,下二段是就未解時說。謂脈浮細不嗜臥。而胸滿脅痛者。邪已入少陽。為未解也。則當與小柴胡湯。若脈但浮而不細。不嗜臥者。邪猶在太陽而未解也。仍當與麻黃湯。非外已解而猶和之發之之謂也。
白話文:
患太陽病,如果已經超過十天,脈象浮而細微,並且喜歡躺臥休息,這表示外邪已經消散。假如出現胸部悶脹、脅肋疼痛的情況,則應給予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象僅呈現浮象,則仍須使用麻黃湯。
當太陽病持續十多天後,脈象浮而不緊繃,反而顯得細微,病人沒有煩躁不安,反而嗜睡靜臥。此即所謂「緊脈消退,病患安穩」的狀態,表示病情已經緩解。後續兩段則是討論未緩解的情況:如果脈象浮細卻不嗜睡,並伴隨胸悶脅痛,代表病邪已進入少陽經,屬於未解之症,此時應當服用小柴胡湯。假若脈象單純呈現浮象而不細微,且沒有嗜睡現象,則表示病邪仍停留在太陽經尚未解除,此時仍須使用麻黃湯。這兩種情況均非表邪已解才予以調和或發散的治療方式。
2. 合病證治六條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
胸中為陽之位。喘而胸滿者。病發於陽而盛於陽也。邪在陽則可汗。在陰則可下。此以陽邪盛於陽位。故不可下之以虛其里。裡虛則邪且陷矣。而宜麻黃湯汗之以疏其表。表疏則邪自解矣。合病者。兩經同病。邪氣盛者。其傷必多。甚則遍及三陽也。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傷寒之邪。在上則為喘滿。入里則為下利。兩陽合病。邪氣盛大。不特充斥於上。抑且浸淫於裡。故曰必自下利。其不下利者。則必上逆而嘔。晰而言之。合病下利者。裡氣得熱而下行也。不下利但嘔者。裡氣得熱而上行也。夫邪盛於外而之內者。仍當先治其邪。葛根湯合用桂枝麻黃而加葛根。
所以解經中兩陽相合之邪。其不下利而但嘔者。則加半夏以下逆氣。而葛根解外。法所不易矣。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麻黃(三兩去節湯炮去黃汁焙乾稱),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葛根加半夏湯方
於葛根湯內加半夏半升。洗。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少陽居表裡之間。視陽明為較深。其熱氣尤易內侵。是以太陽與少陽合病。亦自下利。而治法則不同矣。太陽陽明合病者。其邪近外。驅之使從外出為易。太陽少陽合病者。其邪近里。治之使從里和為易。故彼用葛根。而此與黃芩也。夫熱氣內淫。黃芩之苦。可以清之。腸胃得熱而不固。
芍藥之酸。甘草之甘。可以固之。若嘔者。熱上逆也。故加半夏、生薑。以散逆氣。而黃芩之清裡。亦法所不易矣。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於黃芩湯內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余依前法。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此條叔和隸陽明篇中。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此條隸少陽篇中。
三陽合病。視諸合病邪氣為較大矣。而太陽之腑膀胱。陽明之腑胃。少陽之腑膽。熱邪盛滿自經入腑。故腹滿身重。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皆為里為熱之徵也。夫里而不表。故不可汗。汗之則津亡。胃燥而譫語。熱而不實。復不可下。下之則中傷氣竭。
白話文:
合病證治六條
-
太陽與陽明合病:若出現氣喘且胸悶的症狀,不可使用瀉下法,應以麻黃湯為主治療。
胸中是陽氣聚集之處,若氣喘胸悶,表示病邪在陽位且旺盛。邪在陽分可發汗,在陰分可瀉下。此因陽邪盛於陽位,瀉下會虛弱體內,導致邪氣內陷,故應以麻黃湯發汗疏散表邪,表邪散則病自解。合病指兩經同時受邪,邪氣旺盛則傷及範圍廣,甚至可能波及三陽經。 -
太陽與陽明合病:若出現腹瀉,以葛根湯為主治療;若無腹瀉但有嘔吐,則以葛根加半夏湯為主治療。
傷寒邪氣在上則氣喘胸悶,入裡則腹瀉。兩陽合病時邪氣旺盛,不僅充斥於上,也會波及於裡,故易腹瀉;若不腹瀉則邪氣上逆而嘔吐。腹瀉是裡熱下行,嘔吐則是裡熱上逆。邪盛由外入內時,仍應先解表,葛根湯結合桂枝、麻黃並加葛根以解兩陽合病之邪。若嘔吐則加半夏以降逆氣,葛根解表之法不變。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麻黃(三兩,去節並炮製)、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七味藥,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至水量減二升,去浮沫,加入其餘藥材煮取三升,去渣後溫服一升,蓋被至微微出汗,不需喝粥,其餘調理與桂枝湯相同。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湯加半夏半升(洗淨)。
- 太陽與少陽合病:若腹瀉,用黃芩湯;若嘔吐,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少陽位於表裡之間,比陽明更深,熱氣易內侵,故太陽與少陽合病時也會腹瀉,但治法不同。太陽陽明合病邪偏外,宜從外解;太陽少陽合病邪偏裡,宜從內和。前者用葛根湯,後者用黃芩湯。熱氣內侵時,黃芩苦寒可清熱,芍藥酸收、甘草甘緩可固腸胃。若嘔吐為熱邪上逆,加半夏、生薑以降逆氣,黃芩清裡熱之法不變。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四味藥,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後溫服一升,日服兩次,夜服一次。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湯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服法如前。
-
三陽合病:症狀包括腹脹、身體沈重、難以翻身、口舌麻木、面色黯垢、譫語遺尿。若發汗會加重譫語;若瀉下則額頭出汗、手腳冰冷。若有自汗,以白虎湯為主治療(此條原歸於陽明篇)。
-
三陽合病:脈象浮大而長,嗜睡,閉目即出汗(此條原歸於少陽篇)。
三陽合病邪氣較重,熱邪由經入腑,影響膀胱、胃、膽,故出現腹脹身重、口舌麻木、譫語遺尿、嗜睡盜汗等裡熱症狀。此時病在裡不在表,不可發汗,否則津液耗損會加重譫語;熱未成實亦不可瀉下,否則中氣受損而虛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