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 卷一·太陽篇上 (5)
卷一·太陽篇上 (5)
1. 麻黃湯脈證七條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太陽病。至十餘日之久。脈浮不緊而細。人不躁煩而嗜臥。所謂緊去人安。其病為已解也,下二段是就未解時說。謂脈浮細不嗜臥。而胸滿脅痛者。邪已入少陽。為未解也。則當與小柴胡湯。若脈但浮而不細。不嗜臥者。邪猶在太陽而未解也。仍當與麻黃湯。非外已解而猶和之發之之謂也。
白話文:
太陽病過了十天,如果脈象呈現浮且細,而且病人喜歡躺著休息,這表示外邪已經解除了。如果出現胸悶、肋骨疼痛的症狀,就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脈象只有浮的感覺,就應該使用麻黃湯來治療。
太陽病到了十幾天,如果脈象浮但不緊而且細,人也不會煩躁不安,反而喜歡躺著休息,這就是所謂的「緊脈消失,人就平安」,表示病邪已經解除了。下面兩段文字是針對病邪尚未解除的情況而言。如果脈象浮且細,但不喜歡躺著休息,而且出現胸悶、肋骨疼痛的症狀,表示病邪已經進入少陽,屬於未解除的狀況,就應該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象只有浮的感覺,而且不細,也不喜歡躺著休息,表示病邪還在太陽經,尚未解除,仍然應該使用麻黃湯來治療,而不是指病邪已經解除了還用麻黃湯來發散。
2. 合病證治六條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
胸中為陽之位。喘而胸滿者。病發於陽而盛於陽也。邪在陽則可汗。在陰則可下。此以陽邪盛於陽位。故不可下之以虛其里。裡虛則邪且陷矣。而宜麻黃湯汗之以疏其表。表疏則邪自解矣。合病者。兩經同病。邪氣盛者。其傷必多。甚則遍及三陽也。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傷寒之邪。在上則為喘滿。入里則為下利。兩陽合病。邪氣盛大。不特充斥於上。抑且浸淫於裡。故曰必自下利。其不下利者。則必上逆而嘔。晰而言之。合病下利者。裡氣得熱而下行也。不下利但嘔者。裡氣得熱而上行也。夫邪盛於外而之內者。仍當先治其邪。葛根湯合用桂枝麻黃而加葛根。
所以解經中兩陽相合之邪。其不下利而但嘔者。則加半夏以下逆氣。而葛根解外。法所不易矣。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麻黃(三兩去節湯炮去黃汁焙乾稱),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葛根加半夏湯方
於葛根湯內加半夏半升。洗。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少陽居表裡之間。視陽明為較深。其熱氣尤易內侵。是以太陽與少陽合病。亦自下利。而治法則不同矣。太陽陽明合病者。其邪近外。驅之使從外出為易。太陽少陽合病者。其邪近里。治之使從里和為易。故彼用葛根。而此與黃芩也。夫熱氣內淫。黃芩之苦。可以清之。腸胃得熱而不固。
芍藥之酸。甘草之甘。可以固之。若嘔者。熱上逆也。故加半夏、生薑。以散逆氣。而黃芩之清裡。亦法所不易矣。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於黃芩湯內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余依前法。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此條叔和隸陽明篇中。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此條隸少陽篇中。
三陽合病。視諸合病邪氣為較大矣。而太陽之腑膀胱。陽明之腑胃。少陽之腑膽。熱邪盛滿自經入腑。故腹滿身重。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皆為里為熱之徵也。夫里而不表。故不可汗。汗之則津亡。胃燥而譫語。熱而不實。復不可下。下之則中傷氣竭。
白話文:
合病證治六條
太陽和陽明經同時生病,喘息胸悶,不能瀉下,要用麻黃湯治療。胸部是陽氣所在,喘息胸悶,是疾病從陽氣發作,並在陽氣處盛行。邪氣在陽經可以發汗治療,在陰經可以瀉下治療。因為陽邪盛於陽位,所以不能瀉下以虛損裡氣,裡氣虛弱,邪氣反而會深入。所以應該用麻黃湯發汗,疏通表邪,表邪疏通,邪氣自然會消解。合病是指兩經同時生病,邪氣盛則病勢嚴重,嚴重時會遍及三陽經。
太陽和陽明經同時生病,一定會腹瀉,用葛根湯治療。太陽和陽明經同時生病,不腹瀉,但嘔吐,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
傷寒邪氣在上則表現為喘息胸悶,入裡則表現為腹瀉。兩陽經合病,邪氣盛大,不僅充斥在上焦,而且浸淫到下焦,所以必定腹瀉。不腹瀉者,則邪氣上逆而嘔吐。簡單來說,合病腹瀉,是裡氣受熱而向下運行;不腹瀉而嘔吐,是裡氣受熱而向上運行。邪氣盛於外而入內者,仍應先治其外邪。葛根湯加入桂枝、麻黃,再加葛根,用來解表,緩解兩陽經合病的邪氣。不腹瀉而嘔吐者,則加半夏以降逆氣,葛根解表,這是治療方法的精髓。
葛根湯方:葛根四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麻黃三兩(去節,湯炮去黃汁,焙乾稱重),大棗十二枚(擘)。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少二升,去上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蓋取微汗,不需喝粥,其餘如同桂枝湯的休息及禁忌事項。
葛根加半夏湯方:在葛根湯中加入半夏半升(洗)。
太陽和少陽經同時生病,腹瀉,用黃芩湯治療;若嘔吐,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
少陽經位於表裡之間,比陽明經略深,其熱氣更容易內侵。所以太陽和少陽經同時生病,也可能腹瀉,但治療方法不同。太陽和陽明經合病,邪氣較近體表,驅邪外出較易;太陽和少陽經合病,邪氣較近裡,治療使其從裡和解較易。所以前者用葛根,後者用黃芩。熱邪內侵,黃芩的苦味可以清熱;腸胃受熱不固,芍藥的酸味,甘草的甘味可以固澀。若嘔吐,是熱邪上逆,所以加半夏、生薑,以散逆氣;而黃芩清裡,也是治療方法的精髓。
黃芩湯方: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擘)。以上四味藥,用水一斗,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二次,夜服一次。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在黃芩湯中加入半夏半升,生薑三兩,其他依前法。
三陽經合病,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麻木,面色晦暗,神志不清,遺尿,發汗則神志不清,瀉下則額頭出汗,手足厥冷,如果自汗出,用白虎湯治療。這條出自《傷寒論》陽明篇。
三陽經合病,脈浮大,上關脈浮大,只想睡覺,閉眼則出汗,這條出自《傷寒論》少陽篇。
三陽經合病,邪氣比其他合病都重,太陽經的腑是膀胱,陽明經的腑是胃,少陽經的腑是膽,熱邪盛滿,從經絡入腑,所以腹部脹滿,身體沉重,口麻木,面色晦暗,神志不清,遺尿,以及只想睡覺,閉眼則出汗,都是裡熱的徵象。因為是裡熱而不是表邪,所以不能發汗,發汗則津液損失,胃燥而神志不清;熱邪不實,也不能瀉下,瀉下則傷及元氣,導致氣虛。而額頭出汗,手足厥冷,以及自汗出,腹部脹滿,身體沉重四個症狀表明,如果有腹部脹滿身體沉重等症狀,並且自汗出者,雖然是三陽合病,但邪氣聚集在陽明經的較太陽經多,所以應該用白虎湯清熱解毒。如果不自汗出,則太陽經邪氣較多,就不能用白虎湯了。脈浮大,上關脈浮大,是病邪盛於陽經,所以脈象也盛於陽位。只想睡覺,是熱邪盛而神志昏迷。閉眼則出汗,是膽熱而津液外泄。這條大概補充了上一條未盡之處,熱邪聚集在少陽經的較太陽、陽明經多,如果要找治療方法,白虎湯是不能完全應付的。
白虎湯方: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先煮石膏數十沸,再放入其他藥物和米,米熟湯成,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