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傷寒貫珠集》~ 卷一·太陽篇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太陽篇上 (5)

1. 小青龍湯脈證二條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感冒初期症狀未緩解,心窩積聚水液。感到陣陣乾嘔,發燒伴隨咳嗽。或者口渴,或者腹瀉,或者喉嚨堵塞,或者小便不通。小腹脹滿,或者氣喘吁吁者。適用小青龍湯治療。

表寒不解。而心下有水飲。飲寒相摶。逆於肺胃之間。為乾嘔發熱而咳。乃傷寒之兼證也。夫飲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壅於上。或積於中。或滯於下。各隨其所之而為病。而其治法。雖各有加減。要不出小青龍之一法。麻黃、桂枝。散外入之寒邪。半夏、細辛、乾薑。消內積之寒飲。芍藥、五味。監麻、桂之性。且使表裡之藥。相就而不相格耳。

白話文:

表面的寒氣沒有清除乾淨,但心臟以下有水液停滯。水液與寒氣結合,逆行於肺胃之間,就出現乾嘔、發熱和咳嗽。這是一種傷寒合併的證候。水液這種東西,會隨著氣升降,無處不到。它可能阻滯在上面,或者積聚在中間,或者停留在下面,根據它所在的位置而引發不同的疾病。治療的方法,雖然各自有加減,但不出小青龍湯的範圍。麻黃、桂枝可以散發外來入侵的寒邪,半夏、細辛、乾薑可以消除內部積聚的寒飲,芍藥、五味子可以制約麻黃、桂枝的藥性,並使表裡調和而不互相抵觸。

小青龍湯方

麻黃,桂枝,芍藥,細辛,乾薑,炙甘草(各三兩),五味,半夏(各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小青龍湯】的配方如下:

成分包括:麻黃、桂枝、芍藥、細辛、乾薑、炙甘草(每種藥材各三兩),五味子和半夏(各半升)。

製作方法:將上述八味藥材準備好。使用一斗(約20升)的水,首先將麻黃放入水中煎煮,直至水量減少至剩餘二升,並去掉表面浮起的泡沫。接著,將其餘的藥材加入,繼續煎煮,直至湯液縮減到三升。最後,濾去藥渣,所得藥液分為三份,每次溫熱服用一份,即大約一升。

大青龍合麻、桂而加石膏。能發邪氣除煩躁。小青龍無石膏。有半夏、乾薑、芍藥、細辛、五味。能散寒邪行水飲。而通謂之青龍者。以其有發汗蠲飲之功。夫熱閉於經。而不用石膏。汗為熱隔。寧有能發之者乎。飲伏於內。而不用薑、夏。寒與飲摶。寧有能散之者乎。其芍藥、五味。

不特收逆氣而安肺氣。抑以制麻、桂、薑、辛之勢。使不相驚而相就。以成內外協濟之功耳。

加減法

白話文:

大青龍湯 組成:麻黃、桂枝,再加上石膏。

功效:發散邪氣,消除煩躁。

小青龍湯 組成:麻黃、桂枝,不加石膏。另有半夏、乾薑、芍藥、細辛、五味子。

功效:散寒祛邪,化水利飲。

之所以都稱之為「青龍」,是因為它們都有發汗解熱的功能。如果熱邪閉阻在經絡內,不使用石膏,汗液會被熱邪阻隔,怎麼可能發散出去呢?如果水飲蘊積在體內,不使用薑、夏,寒邪與水飲相搏,怎麼可能散開呢?至於芍藥和五味子,則有調和營衛、斂氣止汗的作用。

不僅能夠收斂逆亂的氣息,穩定肺部的功能,同時還能抑制像麻黃、桂枝、生薑、細辛等辛熱藥物的強烈作用,讓這些藥物彼此之間不至於產生過度的反應,反而能相互協調,共同發揮調和身體內部與外部,達到協同治療的效果。

至於「加減法」,則是指在這個藥方的基礎上,根據患者具體的病情和體質,靈活增加或減少某些藥物的用量,或是增添、刪減一些藥物,以確保藥方更貼合個體需求,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的調配方法。

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

白話文:

對於輕微的症狀,去除麻黃。加入雞蛋大小的芫花。煎煮至赤色。

微利者。水漬入胃也。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故去麻黃之發表。而加芫花之行水。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

渴者。津液不足。故去半夏之辛燥。而加栝蔞之苦潤。若飲結不布而渴者。似宜仍以半夏流濕而潤燥也。

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

噎者。寒飲積中也。附子溫能散寒。辛能破飲。故加之。麻黃髮陽氣。增胃冷。故去之。

若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

小便不利。小腹滿。水蓄於下也。故加茯苓以泄蓄水。不用麻黃。恐其引氣上行。致水不下也。

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喘者。水氣在肺。故加杏仁下氣泄肺。麻黃亦能治喘而不用者。惡其發氣也。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患者腹瀉,是因為水氣停留在胃中。下痢的患者,不可攻其表,所以要去掉麻黃的發散作用,而加入芫花來利水。

如果患者口渴,要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三兩。

口渴是因為津液不足,所以去掉半夏的辛燥,而加入栝蔞的苦潤。如果患者飲水停滯不流通而口渴,則應該繼續使用半夏來利濕潤燥。

如果患者噎住,要去掉麻黃,加入附子一枚,炮製後使用。

噎住是因為寒飲積聚在體內。附子性溫,可以散寒,辛味可以破除寒飲,所以加入它。麻黃發散陽氣,會加重胃寒,所以去掉它。

如果患者小便不利,小腹脹滿,要去掉麻黃,加入茯苓四兩。

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是因為水氣停留在下焦。所以加入茯苓來泄去水氣。不用麻黃,是因為擔心它會引氣上行,導致水氣不能下降。

如果患者喘息,要去掉麻黃,加入杏仁半升,去掉皮尖。

喘息是因為水氣在肺中。所以加入杏仁來下降氣息,泄去肺中的水氣。麻黃也能治喘,但不用它,是因為擔心它會發散氣機。

傷寒患者心下有水氣,咳嗽伴有輕微喘息,發熱不口渴,服藥後口渴,這是寒氣退去,要解表的意思。小青龍湯主治這種症狀。

內飲外寒。相得不解。氣凌於肺。為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如上條之證也。是必以小青龍外解寒邪。內消水飲為主矣。若服湯已。渴者。是寒外解而飲內行也。故為欲解。小青龍湯主之六字。當在發熱不渴下。

白話文:

體內有水飲,體外受寒。兩種病因糾纏在一起,不能互相解決。寒氣上升到肺部,引起咳嗽和輕微的喘息,發燒但不口渴。症狀與上條相似。這種情況,必須用小青龍湯來驅邪散寒,同時消散體內的「飲」證。如果服用了湯藥之後,出現口渴,說明體外的寒邪已經解除,體內的「飲」證已經發動。因此,小青龍湯主治六字中,「欲解」二字應在「發熱不渴」之下。

或問水飲之證。或渴或不渴云何。曰、水積於中。故不渴也。其渴者。水積一處。而不得四布也。然而不渴者。常也。其渴者。變也。服小青龍湯已而渴者。乃寒去飲消之常道也。

白話文:

有人問水飲的症狀,有人渴,有人不渴,這是怎麼回事?回答:水液積聚在身體內部,所以不渴。而感到口渴的人,是水液積聚在一個部位,無法分佈到全身。因此,不渴是正常情況,口渴是異常變化。服用小青龍湯後依然感到口渴,這是寒氣去除,水飲消化的正常過程。

2. 十棗湯證治一條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白話文:

陽明經中風。出現下痢、嘔吐。如果表證已解,就可以攻裡。患者會大量出汗、發病時間有規律、頭痛、心窩硬痛、脹痛牽引到肋下、乾嘔、氣短、出汗而不怕冷。這些情況說明表證已解,但裡證尚未痊癒。可以使用十棗湯治療。

此外中風寒。內有懸飲之證。下利嘔逆。飲之上攻而復下注也。然必風邪已解。而後可攻其飲。若其人漐漐汗出。而不惡寒。為表已解。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為里未和。雖頭痛而發作有時。知非風邪在經。而是飲氣上攻也。故宜十棗湯下氣逐飲。

十棗湯方

白話文:

除此之外,如果中風寒,体内有悬饮的症状,例如腹泻、呕吐、饮液上涌又向下流,那就必须等到风寒邪气消散之后,才能攻治悬饮。如果病人出汗不止,不畏寒,说明表证已经解除了,但心下痞硬、满闷牵连着胁肋疼痛、干呕气短,则说明里证还没有痊愈。虽然头痛发作有时,但可以确定这不是风寒邪气在经络中留滞,而是饮气上攻导致的。因此,应该服用十枣汤来降气化饮。

十枣汤方: [具体十枣汤方剂请参考相关中药书籍或网站,此处无法直接提供药方成分和用法。]

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棗(十枚)

白話文:

芫花(浸泡)、甘遂、大戟,大棗(10 枚)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諸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白話文:

上面三種藥材等量。分別搗成粉末。用水一升半。先煮十顆大而肥美的紅棗。取八合。去掉殘渣。把藥材粉末加入。身體強壯的人一次服一錢匙。身體虛弱的人一次服半錢匙。趁溫熱時服用。在清晨服用。如果排便次數少,病情沒有好轉。隔天再服用。增加半錢匙。等排便順暢後,用稀飯調理身體。

按金匱云、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吐引痛。謂之懸飲。又云、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此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所以知其為懸飲也。懸飲非攻不去。芫花、甘遂、大戟。並逐飲之峻藥。而欲攻其飲。必顧其正。大棗甘溫以益中氣。使不受藥毒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記載,喝完水後,水流向肋下,咳嗽嘔吐會引發疼痛,這稱為「懸飲」。文中又提到,「懸飲」的患者,可以用十棗湯治療。這類患者的心下痞硬,疼痛延伸到脇肋下方,因此知道是「懸飲」。「懸飲」不能單靠攻伐的方法去除,芫花、甘遂、大戟等藥物都是驅逐飲水的峻藥。但要攻伐飲水,必須同時顧及患者的身體正氣。大棗性甘溫,可以補益中氣,防止藥物毒性過大。

3. 五苓散證治一條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中風導致發燒。六七天後,發燒沒有消退,並且感到煩躁。有外感和內傷的症狀。口渴想喝水,喝水後就嘔吐的。這就是所謂的「水逆」。可用五苓散來治療。

太陽風邪。至六七日之久而不解。則風變熱而傳裡。故煩而渴。有表裡證。即身熱煩渴之謂。渴欲飲水。水氣不行。而反上逆則吐。名水逆者。言因水氣而逆。非火逆氣逆之謂。故當以五苓散辛甘淡藥。導水而泄熱也。

五苓散方

白話文:

太陽經受了風邪,六七天沒有緩解。那麼風邪就會化熱,進入體內,所以會感到煩躁口渴。這屬於表裡兼證,也就是身體發熱煩渴。

口渴想喝水,但是水氣不能正常運行,反而上逆就會嘔吐。這種情況稱為「水逆」,是因為水氣逆行所致,而不是火逆或氣逆。

因此,治療時應該使用辛甘淡味的五苓散,以引導水氣運行,同時清熱。

五苓散的配方如下:

豬苓,茯苓,白朮(各十八銖),桂枝(半兩),澤瀉(一兩六銖)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白話文:

豬苓、茯苓、白朮(各 5.4 克),桂枝(15 克),澤瀉(4.8 克)

上述五種藥物,應磨成粉末。使用時,取適量粉末與溫開水混合後服用,每次大約一方圓寸匕的量,每日服用三次。服藥期間要多喝溫熱的水,有助於發汗,出汗後病情就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