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九章·雜證論治 (3)
第九章·雜證論治 (3)
1. 第四節·疝氣偏墜
甲、概況
小兒疝氣,多由先天所致,後天則或感寒濕,或傷生冷,亦間有之。此證多臍下絞痛,或陰核腫大,或偏一邊而墜下,引痛則啼哭不止,頗為受累。若任其遷延,往往至長成病,至陰囊腫大,數倍於尋常,而頑木不痛者,則成為終身痼疾,無法治療矣。
乙、治法
疝氣初起,頭疼身熱,或惡寒狀熱者,宜參蘇飲加木香;臍下絞痛者,宜茱萸內消丸;陰核腫大而成疝者,宜桂枝湯加細辛、當歸、木香、蠍尾;睪丸偏一邊而墜下,宜用四黃散燒存性,研為細末,雄豬膽汁調敷之,或用灸法,於莖下腎囊前中間弦子上,灸之七壯,頗較服藥為效也。
附方
(一)茱萸內消丸,治小兒陰㿗偏大,上攻臍腹㽲痛,陰囊腫脹,或生瘡瘍,時出黃水。
吳茱萸,食茱萸(各五錢),山茱萸,桔梗,青皮(各一兩),川楝子(一兩五錢),大腹皮,五味子,海藻,延胡索(各一兩二錢五分),木香(七錢五分),茴香,桂心,川烏頭,桃仁(各五錢)
共研細末,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
(二)桂枝湯,見第四章第四節。
(三)四黃散,外用。治小兒疝氣,睪丸偏墜。
黃連,黃芩,大黃,黃柏(各二錢)
燒存性為極細末。
(四)參蘇飲,見第五章第二節。
(五)包敷法,外用。治寒熱疼痛,欲成囊癰者。
鮮地骨皮,生薑(各四兩)
共搗如泥,用絹包於囊上,其癢異常,一夕即消。
白話文:
甲、概況
小兒疝氣,大多是天生就有的,後天則可能是因為感受到寒氣濕氣,或是吃了生冷的食物,偶爾也會發生。這個病症大多是肚臍下面出現絞痛,或是陰囊腫大,或是只有一邊的睪丸往下墜,疼痛時會哭鬧不停,相當難受。如果任由它拖延下去,往往會變成成年後的疾病,導致陰囊腫大,比一般情況腫大好幾倍,而且變得像木頭一樣麻木不痛,那就會成為終身都治不好的頑固疾病。
乙、治法
疝氣剛開始發作,如果出現頭痛發熱,或是怕冷發熱的情況,應該服用參蘇飲,並加入木香;如果肚臍下絞痛,應該服用茱萸內消丸;如果陰囊腫大形成疝氣,應該服用桂枝湯,並加入細辛、當歸、木香、蠍尾;如果只有一邊的睪丸下墜,應該用四黃散燒成炭後,磨成細粉,用雄豬膽汁調勻後敷在患處,或是用艾灸的方法,在陰莖下方陰囊前方的中間線上灸七次,效果比吃藥好。
附方
(一)茱萸內消丸:治療小兒陰囊腫大,往上侵犯到肚臍腹部疼痛,陰囊腫脹,或是長瘡,時常流出黃水。
組成:吳茱萸、食茱萸(各五錢),山茱萸、桔梗、青皮(各一兩),川楝子(一兩五錢),大腹皮、五味子、海藻、延胡索(各一兩二錢五分),木香(七錢五分),茴香、桂心、川烏頭、桃仁(各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做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
(二)桂枝湯:見第四章第四節。
(三)四黃散:外用,治療小兒疝氣,睪丸偏墜。
組成:黃連、黃芩、大黃、黃柏(各二錢)。
將以上藥材燒成炭後,磨成極細的粉末。
(四)參蘇飲:見第五章第二節。
(五)包敷法:外用,治療因寒熱導致的疼痛,快要形成陰囊膿腫的情況。
組成:新鮮地骨皮、生薑(各四兩)。
將以上藥材一起搗成泥狀,用絲綢包裹後敷在陰囊上,會感到異常搔癢,過一晚就會消腫。
2. 第五節·小兒瘡瘍
甲、概況
小兒因父母之遺傳,或乳母之積熱,及飲食腐濁之氣,久蓄腸胃,以致血氣凝滯,結而成毒。重者則成為內癰,輕者外發為瘡瘍。治宜內托外疏,切忌毒藥峻攻。瘡瘍之種類,約有舌瘡、口瘡、禿瘡、疥瘡、黃水黏瘡、鶴膝風痛、流注、癰疽等。茲分述其治法如下(參看第三章第七節胎毒條)。
乙、治法
小兒瘡瘍結成,外治通用方,宜四黃散。舌瘡,內服三黃湯,或以桑白皮汁塗乳頭上,與兒吮之。若脾胃虛弱,腹痛惡寒,口舌生瘡者,宜六君子湯加乾薑、肉桂。口瘡,若口內糜爛出血者,內服犀角、連翹、生地、玄參、丹皮之屬,外敷消黃散,口內白腐不甚疼痛者,內服百解散,外敷立效散、黃金散。禿瘡,內服苦參丸,外用苦參為末,油調敷之,或用柏油膏塗敷。
疥瘡,內服四君子湯加栝蔞根、桔梗,外治春用柳條、荊芥,夏用棗葉、槐枝,秋冬用苦參,均煎濃湯洗之。黃水黏瘡,內服犀角消毒散,日久黏水不絕者,脾胃已虛,宜異功散,外用輕粉、樟腦各二錢,大楓子(去殼)、川椒各四十九粒,杏仁一錢,共為細末,柏油調敷之。
鶴膝風痛,膝內作痛,焮腫色赤,內服宜大防風湯或百解散和五苓散加麻黃、薑、蔥煎服,腫硬色白而不作膿者難治。流注,初起外用蔥熨法,內服宜消之,已成膿者須內托。又凡小兒癰疽,與成人大致相同,治法初起宜清涼解毒,膿成宜托裡透膿,善後宜培補脾胃,兼泄餘毒,則大旨當為不謬也。
附方
(一)四黃散,外用。治小兒身上一切熱毒瘡疾,燥癢抓破,有汁不幹。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滑石(各五錢),五倍子(二錢半)
曬研為末,每用二三錢,清油調塗患處。
(二)三黃湯,見第三章第三節。
(三)六君子湯,見第五章第三節。
(四)消黃散,外用。治風熱上攻,舌硬腫大。
風化硝,蒲黃(各五錢)
先以蒲黃研為細末,再同朴硝研勻,外用點揩舌之上下。
(五)百解散,治瘡瘍。
乾葛,升麻,赤芍,甘草,黃芩,麻黃,肉桂
(六)立效散,外用。治小兒喉痹。
硼砂,龍腦,雄黃,朴硝(各五分)
研為極細末,乾摻之。
(七)黃金散,外用。治口舌瘡毒,痘瘡後目生翳膜。
黃柏(蜜潤透,曬乾再潤,多次),粉甘草(各一兩)
研為細末,點患處。
(八)苦參丸,治痂疥瘙癢。
苦參(一斤),皂角(二斤)
將皂角濾濃汁,和苦參末為丸。一方無皂角有菖蒲、烏蛇。
(九)柏油膏,外用。治小兒頭上肥瘡,羊胡瘡,奶癬瘡,膿窠瘡。
柏油(一斤),麻油(四兩),明礬,銅綠(各二兩),鉛粉(一兩)
共入鍋內熬成紅色,下黃蠟,入羊膽汁或豬膽汁一個,攪勻,瓷缽收貯。
(十)四君子湯,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一)犀角消毒散,治斑疹丹毒積毒,發於肌表,頭面生瘡,或痛或癢。
犀角(二分),牛蒡子,甘草,荊芥,防風(各五分),金銀花(三分)
清水煎服。
(十二)異功散,見第三章第六節。
(十三)大防風湯,治足三陰經虧損,外邪乘虛入內,致腿膝疼痛,或成鶴膝風,附骨疽等證。
防風,白朮,羌活,人參,川芎,白芍,附子,牛膝(各一錢),肉桂,黃耆,杜仲,熟地,甘草(各五分)
加生薑三片,清水煎服。
(十四)五苓散,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五)蔥熨法,外用。治癰疽風痰,流注,便毒,結塊。
蔥一握,炙熱搗爛作餅,敷於痛處,用厚布二三層,以熨斗熨之,再內服托毒內消之劑。
白話文:
第五節·小兒瘡瘍
甲、概況
小孩子會長瘡,可能是因為遺傳到父母的體質,或是喝了奶水,奶水有積熱,也可能是因為吃了不乾淨或不好的東西,這些原因讓體內累積了不好的氣,久了就會讓血氣不順暢,凝結成毒素。嚴重的話會變成內部的腫瘍,輕微的就會在外表長出瘡。治療的時候,應該用能幫助身體排毒的方法,讓毒素從內部排出,並且疏通外部的阻塞,千萬不要用太強烈的藥物去攻擊。瘡瘍的種類有很多,像是舌頭長瘡、嘴巴長瘡、頭皮長瘡、疥瘡、黃水瘡、鶴膝風痛、流注、癰疽等等。下面會分別說明這些瘡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第三章第七節關於胎毒的說明)。
乙、治法
小孩子的瘡如果已經形成了,外用的藥方可以用四黃散。舌頭長瘡,內服可以喝三黃湯,或是把桑白皮汁塗在媽媽的乳頭上,讓小孩吸吮。如果小孩是因為脾胃虛弱,肚子痛、怕冷、嘴巴和舌頭長瘡,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乾薑和肉桂。嘴巴長瘡,如果嘴巴裡面潰爛出血,可以內服犀角、連翹、生地、玄參、丹皮之類的藥材,外用可以敷消黃散。如果嘴巴裡面有白色腐肉,但是不會很痛,可以內服百解散,外用可以敷立效散或是黃金散。頭皮長瘡,可以內服苦參丸,外用把苦參磨成粉,用油調成糊狀敷在患處,或是用柏油膏塗抹。
疥瘡,可以內服四君子湯加上栝蔞根和桔梗,外用方面,春天可以用柳條或荊芥煎煮濃湯清洗,夏天可以用棗葉或槐枝煎煮濃湯清洗,秋冬則可以用苦參煎煮濃湯清洗。黃水瘡,可以內服犀角消毒散,如果很久了還一直流出黏液,表示脾胃已經很虛弱,可以用異功散,外用方面,把輕粉、樟腦各二錢,大楓子(去掉殼)、川椒各四十九粒,杏仁一錢,全部磨成細粉,用柏油調成糊狀敷在患處。
鶴膝風痛,是膝蓋裡面疼痛,紅腫發熱,可以內服大防風湯或是百解散和五苓散加麻黃、薑、蔥煎煮服用。如果腫脹僵硬,顏色是白色而且沒有化膿,就比較難治療。流注,剛開始發作的時候可以用蔥熨法外敷,內服則要用能消散腫塊的藥,如果已經化膿了,就要用能幫助膿液排出的藥。另外,小兒的癰疽和大人差不多,治療方法剛開始要用清涼解毒的藥,化膿之後要用能幫助膿液排出的藥,之後要用能補養脾胃的藥,並把剩餘的毒素排出,這樣治療的方向才不會有錯。
附方
(一)四黃散,外用。可以治療小兒身上一切因熱毒引起的瘡,皮膚乾燥搔癢抓破,有汁液不易癒合。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滑石(各五錢)、五倍子(二錢半)
將藥材曬乾磨成粉,每次取二三錢,用清油調成糊狀塗抹患處。
(二)三黃湯,見第三章第三節。
(三)六君子湯,見第五章第三節。
(四)消黃散,外用。可以治療因風熱引起的舌頭腫大變硬。
風化硝、蒲黃(各五錢)
先把蒲黃磨成細粉,再和朴硝混合均勻,外用塗抹在舌頭的上下。
(五)百解散,治療瘡瘍。
乾葛、升麻、赤芍、甘草、黃芩、麻黃、肉桂
(六)立效散,外用。治療小兒喉嚨腫痛。
硼砂、龍腦、雄黃、朴硝(各五分)
將藥材磨成非常細的粉末,直接塗在患處。
(七)黃金散,外用。治療嘴巴和舌頭的瘡毒,以及出痘瘡後眼睛產生翳膜。
黃柏(用蜂蜜浸透,曬乾後再浸,重複多次)、粉甘草(各一兩)
將藥材磨成細粉,塗抹在患處。
(八)苦參丸,治療皮膚疥癬搔癢。
苦參(一斤)、皂角(二斤)
將皂角煮成濃汁,和苦參粉混合做成藥丸。另一個配方沒有皂角,而是用菖蒲、烏蛇。
(九)柏油膏,外用。治療小兒頭上的肥瘡、羊胡瘡、奶癬瘡、膿包瘡。
柏油(一斤)、麻油(四兩)、明礬、銅綠(各二兩)、鉛粉(一兩)
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熬煮成紅色,加入黃蠟,再加入羊膽汁或豬膽汁一個,攪拌均勻,用瓷器裝好。
(十)四君子湯,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一)犀角消毒散,治療斑疹、丹毒、積毒,在皮膚表面發作,頭和臉上長瘡,有的會痛,有的會癢。
犀角(二分)、牛蒡子、甘草、荊芥、防風(各五分)、金銀花(三分)
用水煎煮服用。
(十二)異功散,見第三章第六節。
(十三)大防風湯,治療足三陰經虧損,外邪趁虛而入,導致腿和膝蓋疼痛,或是形成鶴膝風、附骨疽等症狀。
防風、白朮、羌活、人參、川芎、白芍、附子、牛膝(各一錢)、肉桂、黃耆、杜仲、熟地、甘草(各五分)
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煮服用。
(十四)五苓散,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五)蔥熨法,外用。治療癰疽、風痰、流注、便毒、結塊。
蔥一把,加熱後搗爛做成餅狀,敷在疼痛的部位,用二三層厚的布蓋住,再用熨斗熨燙,之後再內服幫助排毒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