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三章·兒科特徵 (17)
第三章·兒科特徵 (17)
1. 第六節·疳證
疳積者,因疳而成積也。夫疳證之遠源,起於腸胃之受傷,腸胃既傷,食不易化於是乎成積至易。動輒成積,疳證非但有難愈之望,抑且有加重之勢,是故疳積一證,為患亦深,輕治之則積不能行,重攻之則每致泄瀉,或變化為疳痢,或變化為疳脹,身體益瘦,脾胃益疲,亦可積漸以成不治,故非可忽視也。
疳積之證狀,面色青黃,身瘦脘脹,發立身熱,腹中微痛,疳痢則瀉痢赤白,或青色如凍,日久不愈,腹痛或脹。疳脹則身體日瘦,腹大不行,發豎發熱,氣短而急。之數證者,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稍不中病,即無益而反增其害。茲將其治法述下。
四、疳積之治法
疳積成於運化不良,故治法宜化積行滯而不傷其正,積重者雖宜峻攻,然宜佐以保脾胃之藥,造積滯既下仍宜常服健脾扶胃之藥,俾食不再停積不再聚,方可有效,否則徒事攻伐,則旋行旋積,固無濟於事也。通治方宜先用勻氣散或醒脾散調補,後用青金丹取下疳積,並宜常服保童丸、醒脾散或疳積散之屬。
疳痢由積聚腐化,腸中受病益深而致,治宜先以殺蟲行滯,次則保養脾胃,滯未全行,礙難兜塞,通治方有青黛散、殺疳丸、肉豆蔻丸、蕪荑丸、白龍骨丸等。痢行無度者,《簡易方》用樗根白皮、倉粳米、蔥白、甘草、豆豉煮服極妥;腹痛不已者,宜白朮散或胡黃連丸,《秘方》有用龍眼肉一枚,包入苦參子七粒,日日吞之,治疳痢有效,再以保脾胃之品加而用之,尤為妥善。
疳脹由積滯既久,濁氣凝聚,因而成脹,治宜行氣化滯,溫中去積,通治方有肥兒丸、六神丸、褐丸、五疳保童丸、肥氣丸、分氣飲等,但方藥中有攻伐過峻者,宜慎用之,或一用即止。初起以胡黃連二錢,阿魏一兩,神麯、黃連各二錢,麝香一錢,為末,每服少許,白朮湯送下,亦妥。
五、諸疳
小兒疳證之重要者為五疳疳積,然有因疳病之後,發為其他合併之病者,以病狀之互異,或部位之不同,遂有種種之名稱。至論其治法,固與五疳等無大差別也。合而並之,固屬一類,惟進一層言之。
昔人既為之特立一名,則於治法方面,亦屬不厭求詳之意,立意既屬可取,方亦未可偏廢,爰特摘錄蛔疳、脊疳、乾疳、內疳、口齒疳、鼻疳、眼疳、腦疳、無辜疳、丁奚疳、哺露疳、癖病等諸疳逐條述之,以便治疳者得為鄭重之考查。
(一)蛔疳,因小兒飯食太早,或多食甜膩,停蓄腸胃,以致腹中化生蛔蟲,證狀多見皺眉多啼,嘔吐清沫,腹中作痛,外見青筋,齒癢鼻癢,唇口紫黑。
(二)脊疳,因蟲食脊膂所致。證狀多見身熱羸黃,擊背如鼓鳴,脊骨如鋸齒,或十指皆瘡,頻齧爪甲,煩渴下痢。
白話文:
[第六節·疳證]
所謂的疳積,是因為疳病而形成的積滯。疳病這個病症的根源,通常是因為腸胃受到了損傷。腸胃一旦受損,食物就難以消化,很容易就形成積滯。如果經常形成積滯,疳病不僅難以治癒,甚至還會加重。因此,疳積這種病症,造成的危害很深。輕微治療的話,積滯無法消除;如果過於強烈地攻伐,又容易導致腹瀉,或者轉變成疳痢、疳脹等其他病症,使得身體越來越瘦弱,脾胃越來越虛弱,也可能因為積滯逐漸加重而變成不治之症。所以,絕對不能輕忽這個問題。
疳積的主要症狀是臉色青黃、身體消瘦、肚子脹滿、頭髮豎立、身體發熱、腹部微微疼痛。如果轉變成疳痢,就會出現拉肚子,大便呈現紅白色,或者像青色果凍一樣,長久不癒,腹痛或腹脹。如果轉變成疳脹,身體會一天比一天消瘦,腹部卻脹大,大便不通暢,頭髮豎立發熱,呼吸短促急促。這些病症都是虛實夾雜,稍有不對症,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加重病情。以下將詳細說明治療方法。
四、疳積的治療方法
疳積是因為消化吸收功能不好引起的,所以治療的原則應該是消除積滯、促進腸胃蠕動,同時又不能損傷身體的正氣。積滯嚴重時,雖然需要使用較強的藥物來攻伐,但也需要搭配保護脾胃的藥物。在積滯消除後,還應該長期服用健脾養胃的藥物,避免食物再次停滯或聚集,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否則,只是一味地使用攻伐的藥物,就會出現積滯剛消除又出現的情況,這樣是無濟於事的。通常的治療方法是,先使用勻氣散或醒脾散來調理身體,之後再使用青金丹來消除疳積。同時,也應該經常服用保童丸、醒脾散或疳積散之類的藥物。
疳痢是由於積聚的食物腐敗變質,導致腸道病變加深所引起的。治療上,應該先用藥物殺蟲和促進腸道蠕動,然後再調理脾胃。在積滯還沒有完全消除之前,不宜使用止瀉藥物。常用的治療藥方有青黛散、殺疳丸、肉豆蔻丸、蕪荑丸、白龍骨丸等。《簡易方》中記載,對於腹瀉不止的情況,使用樗根白皮、倉粳米、蔥白、甘草、豆豉一起煮服,效果很好。對於腹痛不止的情況,應該使用白朮散或胡黃連丸。《秘方》中有記載,使用龍眼肉一顆,包入苦參子七粒,每天吞服,治療疳痢效果很好。然後再配合使用健脾養胃的藥物,效果會更好。
疳脹是由於積滯時間過長,濁氣凝聚而造成的腹脹。治療方法應該是理氣化滯、溫中消積。常用的治療藥方有肥兒丸、六神丸、褐丸、五疳保童丸、肥氣丸、分氣飲等。但是,這些藥方中有些藥物攻伐性太強,應該謹慎使用,或者用一次就停止。在發病初期,可以用胡黃連二錢、阿魏一兩、神麯和黃連各二錢、麝香一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少許,用白朮湯送服,效果也不錯。
五、各種疳病
小兒疳病中最重要的是五疳和疳積,但是有些疳病在發生之後,還會引發其他併發症。因為病狀不同,或發病部位不同,所以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名稱。但就治療方法來說,其實和五疳沒有太大的差別,可以歸為一類。只是為了更加詳細的說明,古人才為這些病症另外起了名字。既然古人有這樣的用心,那這些治療方法就不能隨意廢棄。因此,這裡特別摘錄了蛔疳、脊疳、乾疳、內疳、口齒疳、鼻疳、眼疳、腦疳、無辜疳、丁奚疳、哺露疳、癖病等各種疳病,逐條說明,以便醫者在治療疳病時,可以仔細參考。
(一)蛔疳:是因為小孩子太早吃飯,或者吃了太多甜膩的食物,停留在腸胃裡,導致腹中產生蛔蟲。主要症狀是經常皺眉、哭鬧、嘔吐清痰、腹痛、能看到青筋、牙齒癢、鼻子癢、嘴唇發紫發黑。
(二)脊疳:是因為蟲子侵蝕脊椎所致。主要症狀是身體發熱消瘦、敲擊背部時像敲鼓一樣有聲音、脊椎骨像鋸齒一樣突出、或者十個手指都長瘡、經常咬指甲、煩躁口渴、拉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