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太陽病傳解 (2)
辨太陽病傳解 (2)
1. 辨太陽病傳解
此言太陽病二三日而煩躁者,不必盡傳陽明,有水緒胸一證,不可不察,當於脈之微弱上辨之。寒分即水之凝結者,本論無痰字,此即痰也。膈以上象天,清陽所聚;膈以下象地,濁陰所聚。故心下結鞕,其病尚在膈上,皆由痰飲阻滯清陽之氣使然,非食物停滯也。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濈濈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上文論外中風而內有塞痰之證,未有方治,此復詳言病狀出方治之。
問十棗湯未必即是治上節之病,曰心下結見於誤汗、吐、下後者居多。若未經汗、吐、下之心下結,止此一證而治;未經汗、吐、下之心下鞕,亦止此一方,況藥又對證,非此而何?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復以汗解,宜桂枝湯。
上節言表解者乃可攻之,倘表未解,尚惡寒者,未有方治,此特補之。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二節當作一句讀,陽明脈本大,少陽脈本小。傷寒三日應傳陽明、少陽日期,而脈之大小,加經知其不久自己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伺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入病身體苦疼重者,鬚髮其汗。若明日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太陽病欲解時,從已至未上。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腎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洫失精。
前傷寒條內云:脈浮而緊者,名曰眩。此曰大則為芤,則弦大,即上文浮而緊按之芤之脈也。以是知半產漏下亡血失精,即上文本虛二字註腳。
問曰:痛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以上十一節,論病解之不同。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此言傳陰之候。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此言傳半表半裡之候,不必見口苦,止據脅下滿,即當用小柴胡湯。所謂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也。
白話文:
《辨太陽病傳解》:
這裡提到太陽病發作兩三天後出現煩躁症狀,不一定都會轉為陽明病。若出現「水結胸」證候(胸膈水飲停聚),需特別注意脈象微弱來判斷。「寒分」是指水氣凝結所致(古代醫書不用「痰」字,此處實指痰飲)。橫膈以上象徵天,是清陽之氣聚集之處;橫膈以下象徵地,屬濁陰匯聚。所以心窩硬結的病變仍在膈上,皆因痰飲阻礙清陽之氣所致,與食物積滯無關。
太陽中風兼見腹瀉嘔吐時,必須表證解除才能用攻下法。若患者持續陣發性出汗、頭痛、心窩痞硬脹滿、牽引肋下疼痛、乾嘔、氣短、出汗但不畏寒,這是表證已解而裡證未和,可用十棗湯。前文討論外感風邪內夾寒痰卻未列治法,此處則詳述症狀並給出方劑。
有人質疑十棗湯未必適用前述病症?臨床所見,心窩硬結多出現於誤用汗吐下法之後。若是未經誤治的心窩硬結,僅有此證型適用此方;未經誤治的心窩硬滿,也僅此一方可用,何況藥物對症,非此湯莫屬。
太陽病表證未消而脈象浮弱者,仍應發汗解表,宜用桂枝湯。前文強調須表解才能攻裡,若表證未解仍有惡寒卻未給治法,此處特予補充。
傷寒三天:
- 若現陽明脈大,為正常傳變
- 若現少陽脈小,是將癒之兆 這兩段要連著解讀,陽明脈本該洪大,少陽脈本應細小。三日後脈象符合經脈特性,可知病情即將自愈。
傷寒三天理應傳遍三陽後轉入三陰,若患者反而飲食正常不嘔吐,表示三陰未受邪侵。關於病癒時間推斷:夜半得病者次日中午癒,中午得病者當夜半癒。這是因中午(陽盛)得病需陰氣(夜半)調和;夜半(陰盛)得病需陽氣(日中)平衡。
立夏時出現洪大脈屬季節常脈。若伴隨身體疼痛沈重須發汗治療;若次日症狀消失則不必。若自動出汗,次日自然病解。其他季節脈象變化可類推判斷。
太陽病將解時段在上午9點至下午3點。未解時若陰陽脈皆沈伏,會先發顫抖後汗出而解。僅陽脈微弱者可發汗而解;僅陰脈微弱者需用瀉下法,宜調胃承氣湯。
戰汗而解的機理:脈浮但重按中空(芤脈)者本質虛弱,故發抖後汗出病解;若脈浮數不空,表示體質不虛,自行出汗即解無需顫抖。「革脈」特徵(弦大中空)主虛寒相搏,在婦女易流產或經血淋灕,在男子易失血遺精。前文所述「脈浮緊而眩」與此處「大而芤」實屬同類脈象,正可解釋「本虛」的具體表現。
另有不戰慄而汗解者(因脈大浮數),以及不戰不汗自解者(脈微因曾過度發汗、吐瀉、失血致津液虧損),均屬陰陽自和而愈。
傷寒四五天時若腹中絞痛、氣轉下墜,是將腹瀉的徵兆(邪傳陰經表現);若表現身熱畏風、頸項僵、脅脹、手足溫且口渴,屬半表半裡證,即使無口苦,只要見脅脹即可用小柴胡湯——柴胡證只需單一典型症狀便可判定,不必悉數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