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辯陽明病脈證 (1)

回本書目錄

辯陽明病脈證 (1)

1. 辯陽明病脈證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此是陽明病提綱後稱陽明病三字俱有胃家實在內胃家實言以手按胃中實鞕也加大陷胸證按之石鞕即名實熱梔子豉證按之心下濡即名虛煩夫心下俱以濡鞕分虛實何獨於胃中不以濡鞕分虛實乎注傷寒家皆曰胃家本實所以病人陽明但此作推原入陽明之故則可若即作胃家實正面則本是實而可據之語反成空論救人無處認證此大不可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熟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陽明病或發熱或潮熱總無身不熱之陽明身不熱而胃似實是太陰而非陽明矣或汗多或微汗總無不汗出之陽明不汗出而胃似實非兼外證即屬久虛與寒濕非真陽明病也夫惡寒太陽證也微惡寒不惡熱者猶未離乎太陽也惟不惡寒反惡熱乃是陽明的證注傷寒家皆以胃家實為在內之府病承氣湯主治以身熱汗出惡熱為在外之經病桂枝主治不思桂枝湯為惡寒而設若不惡寒反惡熱如何可用桂枝湯是經病之說謬也況以身熱汗出不惡寒分作經病則其所謂府病者必身不熱汗不出不惡熱反惡寒明矣而可用承氣湯以下之耶要之胃家實是在內之證據本節是在外之證據須內外俱備方是真陽明可下證若一證不具即非真陽明證雖非真陽明而胃實已皆不得不稱陽明稱陽明而類敘一處以便同中審異耳

白話文:

陽明病的病症,是胃部實滯。

這句話是陽明病的總綱,之後稱陽明病,這三個字都表示胃中實滯。胃中實滯,就是用手按壓胃部,感到飽滿堅硬。加大陷胸證,按壓時感覺像石頭一樣堅硬,這就是實熱的徵候。梔子豉證,按壓心下(胸部正中)感到潮濕,這就是虛煩的徵候。心下部位,都能以潮濕或堅硬來區分虛實,為什麼單單針對胃部不以潮濕或堅硬來區分虛實呢?注:傷寒學家都說胃本身就實,所以陽明的病人會有胃部實滯的症狀。但是這是在追溯陽明病的根本原因,是可以的。如果直接把胃部實滯當作陽明病,本就是實證的說法,反而變成空洞的理論,救人時沒有辦法用來驗證,這絕對不可以。

問道:陽明病的外在徵候如何?答道:身體發熱,自己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

陽明病有時發燒,有時潮熱,總的來說沒有不發熱的陽明病。陽明病不發熱而胃部好像有實滯,這應該是太陰病而非陽明病。有時汗多,有時微汗,總之沒有不出汗的陽明病。不出汗而胃部好像有實滯,這就不是兼有外在徵候的,就屬於久虛與寒濕,不是真正的陽明病。畏寒是太陽病的徵候。微微畏寒而不怕熱,表示還沒有脫離太陽病。只有不怕寒,反而怕熱,纔是陽明病的徵候。注:傷寒學家都以胃部實滯為內在的臟腑病,用承氣湯治療;以身體發熱、出汗、怕熱為外在的經脈病,用桂枝主治;不思用桂枝湯治療,是針對畏寒而設。如果不畏寒,反而怕熱,怎麼可以用桂枝湯呢?所以說經脈病的說法是錯誤的。況且以身體發熱、出汗、不畏寒區分為經脈病,那麼他們所謂的臟腑病,就必定是身體不發熱、不出汗、不畏寒、反而畏熱,顯而易見。這樣可以用承氣湯下瀉嗎?總之,胃部實滯是在內的徵候,本節是外在的徵候,內外徵候都具備,纔是真正的陽明病,可以下瀉。如果少了一個徵候,就不是真正的陽明病徵候。即使不是真正的陽明病,而胃部已經實滯,還是不能不稱為陽明病,稱為陽明病,而把類似的病症歸納在一起,便於在相同的病症中找出不同點。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明得陽明病之故由於誤治太陽病亡其津液即下文太陽陽明也

問曰病有得三日不發熱而惡寒者河也答曰雖得三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此言陽明病不盡由誤治太陽亦有自入者邪熱熾甚逼汗大出此證從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之溫病進來即下文之正陽陽明也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白話文:

問曰:什麼原因會得到陽明病? 答曰:太陽病發汗後,如果用了藥物、利尿或排便的方式,就會導致體內水分流失,胃中乾燥,因此會出現陽明病的症狀。這是因為太陽病治療方式錯誤,導致了津液的流失。

問曰:病狀有在發病三天後不發熱,只感到寒冷的嗎? 答曰:即使在發病三天後,如果感覺到的只是寒冷,那麼這種情況通常會自然結束,之後會開始出汗,並開始感到熱。

問曰:為什麼會從感到寒冷轉為感到熱? 答曰:陽明病位於身體的中央,是萬物的歸宿,不會再傳遞給其他部位。起初感到寒冷,但兩天後自行消失,這就是進入陽明病的症狀。

這段話說明瞭陽明病不僅是因為治療太陽病錯誤導致,也可能自然進入。當體內熱量高漲,大量流汗,這就進化為太陽和陽明病之間的「正陽陽明」病狀。

問曰:有什麼區別於太陽、陽明和少陽的陽明病? 答曰:太陽陽明是指脾約的狀況;正陽陽明是指胃部堵塞的情況;少陽陽明則是說在發汗或利尿後,胃部乾燥,有煩躁感和大便困難的情況。

此言陽明病不盡由太陽正陽而來更有誤治少陽所致凡太陽亡津液之陽明皆稱脾約不獨麻仁丸一證已也蓋脾主行津液胃即燥則脾無津液之可行故曰約正陽陽明之胃家實不因誤治而自實也少陽陽明者由少陽而入陽明也止言發汗利小便而不言吐下者以吐下少陽或柴胡證未罷但增悸而驚者加龍牡主治或柴胡證已罷但心下痞者三瀉心主治皆不入陽明惟發汗則譫語煩悸而屬胃矣論中無利小便之禁豈誤利小便汗與誤之亡津液等與煩是心煩乃少陽本來面目汗利後見此知自少陽而來一見不惡寒即是調胃承氣證少陽亦是陽明來路喻嘉言認作陽明去路誤矣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陽明病不全然是由太陽正陽轉化而來,也有因誤治少陽而導致的。凡是太陽病導致津液耗損而演變成陽明病的,都稱作脾約,並不單單只是麻仁丸一證而已。這是因為脾臟主司運行津液,胃燥則脾臟無津液可運行,所以稱為脾約。正陽陽明之胃家實證,並不是因為誤治而造成的,而是本來的實證。少陽陽明者,是指由少陽轉化而進入陽明階段。文中只提及發汗利小便,而不提吐下,是因為吐下可能會加重少陽證或柴胡證尚未完全消除,反而會加重心悸和驚恐。若出現心悸和驚恐,可以加龍牡治療;若柴胡證已經消除,但出現心下痞滿,則可以用三瀉心湯治療。這兩種情況都不屬於陽明證,只有發汗後出現譫語、煩躁、心悸,才屬於胃家實證。論中沒有禁止利小便,因此誤治利小便導致津液耗損,與誤治發汗導致津液耗損的後果是一樣的。煩躁是少陽的本質症狀,發汗利小便後出現煩躁,就說明是從少陽轉化而來。一旦不惡寒,就是調胃承氣湯證,說明是由少陽轉化而來的陽明證。喻嘉言把這當作陽明病的去路,是錯誤的。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關前為陽陽脈微法當自汗出但微汗則邪從汗解而津液不傷此為自和也若汗多則津液耗矣陽脈實法當無汗但邪在表自應發汗然發之太過則津液亦耗,衛氣為陽人之所知也津液為陽人之所未知也經云上焦出氣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調氣衛氣即津液也故在外之津液少則曰無陽不能作汗在內亡津液則曰陽絕於里要之言陽也即言衛氣也即言津液也穀食在胃全賴津液充足方能滑潤下達若津液一枯穀食即燥結雖下故陽明非燥不病然燥者五氣之一而五氣中風與熱亦能致燥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又曰風自火出此三氣皆因乎天者若人之致燥有二汗與小便是也苟過多則亦未有不燥者矣

白話文:

脈搏雖然微弱,但發汗量少,是由自身的調節所致。發汗量較多,則說明陽脈實熱,而過度發汗也屬於陽氣過盛。陽氣過盛導致體內陽氣耗盡,津液虧失,因此大便會乾結。

關前為陽,陽脈微弱,應當自發汗。但如果發汗量少,說明邪氣通過汗液排出,而津液沒有受到損傷,這是自身的調節作用。如果發汗量多,則津液已經耗盡。陽脈實熱,應當無汗,但如果邪氣在體表,理應發汗。但是如果發汗過度,津液也會耗盡。衛氣屬於陽氣,為人所知。津液也屬於陽氣,但為人所不知。經書上說:上焦出氣,能將五穀的營養燻灼肌膚,充滿全身,滋潤毛髮,如同霧露的滋潤。這是調節氣血衛氣,即調節津液的過程。因此,如果體外津液少,就會說沒有陽氣,無法發汗。如果體內津液虧失,就會說陽氣絕於內部。總之,陽氣指的是衛氣和津液。穀物在胃中消化,完全依賴於津液充足,才能順利下行。如果津液枯竭,穀物就會乾燥結塊,即使服用瀉藥也無法解決問題。陽明經症狀也是因為乾燥而發病;然而,乾燥只是五種氣象之一,而風氣和熱氣也能導致乾燥。《易經》中說:乾燥萬物,沒有什麼比火更厲害的了。又說:風是由火產生出來的。這三種氣象都源於自然。人體的乾燥有兩種原因:發汗和排尿。如果這兩方面過多,也不會有不乾燥的情況。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言陽明證具不發汗而汗自多者此溫熱內入正陽陽明也燥熱熾盛津液有立竭之虞故下之宜急言急者以見緩即無及也因思下不嫌遲之說貽誤良多矣

陽明病脈遲汗出名微惡寒者表夫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言陽明病汗出多者非盡當急下也如果急下之證必不惡寒反惡熱矣今脈遲微惡寒者此風傷衛之多汗實由外邪未解非燥熱內熾之多汗也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

言胃家雖實偏脈浮無汗而喘仍是風寒兩傷營衛假胃實證也蓋由上焦不通故喘不通則津液不下胃因不和而似乎實矣發汗則表寒一散胃亦得和故曰發汗則愈

白話文:

脈浮而軟,浮是陽證,軟是陰證。浮軟相搏,胃氣生熱。陽氣過盛,就會出現陽明病的發熱、多汗症狀。這種情況應當緊急瀉下,適宜使用大承氣湯。

有陽明病證,沒有發汗而自出多汗的,這是溫熱病侵入正陽陽明導致的。燥熱熾盛,津液即將耗盡,所以要緊急瀉下。說緊急,是因為晚了就來不及了。由此想到那種認為瀉下不嫌遲緩的說法,已經誤導了很多人。

陽明病,脈遲、出汗、面色淡白、惡寒的,表示病從體表解除。可以發汗,適用桂枝湯。

有陽明病,多汗的,並非都可以緊急瀉下。如果需要緊急瀉下的證候,肯定不會惡寒,反而會惡熱。現在脈遲、面色淡白、惡寒的,這是風邪傷衛導致的多汗,實際上是因為外邪未解,並非燥熱內盛導致的多汗。

陽明病,脈浮、無汗、喘息的,發汗就會痊癒,適宜用麻黃。

意思是,即使胃部有宿食,但如果病人脈浮、無汗、喘息,仍然是風寒兩傷營衛導致的假胃實證。這是因為上焦不通暢而導致喘息,不通暢津液就不能下降到胃中,胃部因此不協調,表現出虛實不定的症狀。發汗可以散解表面的寒邪,胃氣也能得到調和,所以說發汗就會痊癒。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汗頂上桂枝麻黃兩證來發汗不解腹滿痛當作一句讀腹滿痛若因表邪未解得來一經發散則上焦得通津液得降腹滿痛立解矣倘汗後不能解腹滿痛或雖減而不大減是燥熱內盛不急下之津液有立竭之虞故宜大承氣未發汗時先有腹滿痛證所以編入陽明論中若是汗後增出又屬厚朴生薑半夏人參證非陽明承氣證矣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鞕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白話文:

發汗不解腹滿痛,應急用大承氣湯。

腹脹不消減,須用攻下法,此時適宜用大承氣湯。

發汗時,用桂枝或麻黃兩味藥,若發汗後腹脹疼痛仍未解除,應將腹脹疼痛作為一句話來理解。如果腹脹疼痛是因為表邪未解而發生的,經過發散治療後,上焦通暢,津液下降,腹脹疼痛即可解除。如果發汗後不能解除腹脹疼痛,或雖有減輕但減輕不顯著,說明體內燥熱旺盛,津液即將耗竭,不急用攻下法可能導致津液耗盡,因此宜用大承氣湯。在發汗前已有腹脹疼痛的證狀,所以將此證編入陽明篇中。如果是發汗後纔出現腹脹疼痛,則為厚樸、生薑、半夏、人參證,不屬陽明承氣證。

陽明病原本就出汗,醫者卻加重發汗治療,病情已好轉,仍有輕微煩躁,似去非去,這是因為大便不通暢。由於津液耗竭,胃中乾燥,導致大便不通暢。應詢問小便次數,如果原本每天小便三四次,現在再次增加,說明大便在不久後就會排出。若現在小便次數減少,說明津液已迴流入胃,大便在不久後必定排出。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HF鞕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人豬膽汁皆可為導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趺陽脈在足面上診此以上三節論誤汗亡津液後不可輕下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腸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此總提下後懊憹有可攻不可攻之別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燥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陽明病

  • 出汗、發汗後自利小便者,表示津液內虧,雖然有大便,但不可攻下(瀉下)。應當使用蜜煎導通便。如果需要使用導藥,可以用【土瓜】根或人【豬膽汁】。
  •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則大便難出,是脾氣約束所致。可用麻仁丸治療。

這三段都說明瞭:陽明病發汗後,出現津液不足的症狀,不可輕易瀉下。

陽明病下後

  • 下後心中懊憹(煩躁)而煩,腸中有燥屎者,可以攻下。腹微滿,剛開始大便難出,後來一定會溏瀉的,不可攻下。如果有燥屎,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
  • 這是總的概括,下後懊憹有可攻、不可攻之分。
  • 大下後六七天不大便,煩熱不解,腹滿痛,這是因為有燥屎造成的。建議使用大承氣湯治療。
  • 病人不不大便,五六天後圍繞肚臍疼痛,煩躁發作時有時無,同時有微熱、氣喘,不能平臥,這是因為有燥屎造成的。建議使用大承氣湯治療。

以上三節論有燥屎之據應上可攻句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而可攻者此是變局宜識之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此應上文下後懊憹之不可攻者前太陽入陽明因誤汗下利小便三條今汗下俱己詳論而獨不及利小便者豈以誤利小便之亡津液與誤汗同與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此與下節論少陽陽明不吐不下心煩者言不因吐而內煩不因下而虛煩也此即誤汗少陽屬胃證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以上三段討論了燥屎的症狀,以及針對小便不利、大便時而難時而易的情況,應該採取攻邪的策略。這些都是病情變化,需要仔細辨別。

陽明病向下發展,表面有熱,手足溫暖,不結胸,心中煩躁,飢餓卻不能吃,但頭部出汗,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

這段話應該與上文和下文呼應,說明了懊憹症狀不可攻邪的原因。因為之前太陽病轉入陽明病,誤用了汗法、下法和利小便的方法。現在汗法和下法已經詳盡論述,唯獨沒有提到利小便,是因為誤用利小便會導致津液流失,與誤用汗法一樣,都會加重病情。與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的患者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

這段話與下一段關於少陽陽明不吐不下心煩的論述相呼應,說明不因嘔吐而內心煩躁,不因瀉下而虛煩。也就是說,誤用汗法屬於少陽屬胃的病證。

傷寒病發六七日,眼睛昏花,看不清東西,沒有表裡證,大便困難,身體微熱,這屬於實證,應該立即用大承氣湯瀉下。

此為二字是遙應少陽陽明綱中語前云煩實大便難是也上節專應煩字此應實與大便難字稱傷寒而不稱陽明者以按胃中不覺實也故曰無表裡證少陽病本目眩誤汗後變為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少陽病木在半表半裡故誤汗後亦無表裡證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己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肌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無表證不惡寒也無里證以手按胃不實也承上文言無表裡證更有不同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白話文:

這兩句文字是遠應《少陽陽明綱中語》中提到的,之前提到的「煩、實、大便難」現象。上一節專門對應「煩」字,這兩句應對「實」和「大便難」。

在傷寒的情況下,不稱呼陽明,而是稱為少陽,因為胃部並沒有感覺到實質的症狀。因此,沒有內外之分的症狀。少陽病的情況是,肝木處於半表半裡之間,因此誤用發汗後,也沒有內外之分的症狀。

如果病人沒有內外之分的症狀,出現發熱七至八天,即使脈搏浮動且數次,也可以考慮進行下藥治療。如果已經自行下藥,但脈搏仍然數次不減,並且伴有熱感,那麼可能會消耗體力,使人體變得虛弱。到了六至七天時,如果沒有大便,可能是有瘀血存在。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抵當湯來治療。

如果脈搏數次不減,但下藥後症狀仍持續,可能出現協同熱度並且排出帶膿的血液。

若沒有外在症狀,不畏寒;無內部症狀,用手按壓胃部不會感到實質的症狀。這是對上文的補充,指出除了內外之分的症狀外,還有其他不同之處。陽明病的患者,如果經常忘事,可能是有積存的血液。這是由於原本就有長期的瘀血,導致忘事。糞便雖然硬,但大便反而容易排出,顏色會變黑。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抵當湯來治療。

此瘀血之證據

傷寒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千出濈濈燃者是轉屬陽明也

此以上三陽明之證治業已論盡此以下論不經誤治而轉屬陽明者即名並病此節是並病之提筆其未並之前本是風寒兩傷營衛之麻黃證而里有宿食者也其後發熱變為潮熱無汗變為自汗嘔變為不嘔不能食變為能食是寒邪解散風氣獨存內合宿食則轉屬陽明是並病也較之正陽陽明而轉屬差遲較之太陽陽明又不經誤治然當其方轉屬之際未必證證盡變但認汗出濈濈即轉屬之機也

前三陽明證或竟自入者或因誤治而入者其來也速故治宜急而此之並病以漸故病有一分未離太陽者即不可攻下故辨證宜細攻下宜緩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瘀血的徵兆。傷寒發熱不流汗、嘔吐、食慾不振,反而出現陣陣發熱的狀況,這就是轉屬陽明經的表現。

上述已經詳述了三陽明經的證候和治療方法,接下來要討論的是沒有誤治而轉屬陽明的併發症。這段文字是對併發症的開場白。未出現併發症之前,患者原本是風寒兩傷營衛的麻黃證,並且伴隨宿食。之後發熱轉變為潮熱不流汗,不流汗轉變為自汗,嘔吐轉變為不嘔吐,食慾不振轉變為能進食,這是寒邪消散後,風氣獨留體內,與宿食相結合,轉屬陽明經的表現,這就是併發症。與直接由太陽經轉屬陽明經相比,併發症的轉屬過程較為緩慢,與經由誤治轉屬陽明經相比,則沒有經過誤治的過程,但當其轉屬的過程中,未必所有症狀都完全轉變,只要出現流汗發熱的情況,就代表轉屬陽明經的機率很高。

前三陽明經的證候,可能是患者自身轉入,也可能是誤治所致,轉屬速度較快,所以治療上需要迅速。而這種併發症則是以漸進的方式出現,患者仍然保留部分太陽經的症狀,因此不可急於攻下,辨證需要細緻,攻下需要緩慢。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推原所以轉屬之故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績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不可發汗若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承上論發汗不徹與陽氣怫鬱似同實異並提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以起下文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承上言面赤不可攻並指出病證令人知來路去路此是寒邪外束之濕溫證也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是其主方除卻惡寒即是梔子檗皮證再加腹微滿即是茵陳蒿證

白話文:

當太陽病剛發病的時候,要發汗治療。如果汗先出但不出透,是因為轉變為陽明病了。

轉變為陽明病的原因推論

太陽和陽明兩經同時發病。太陽病剛發病時發汗,汗先出但不徹底,是因為轉變為陽明病了。陽明病的特徵是微微出汗、不惡寒。如果太陽病證狀沒有消除,不可攻下,否則會逆勢而動。

此時也不可發汗。如果面色正紅色,表明陽氣鬱結在體表,應該燻蒸治療。如果發汗不徹底,不能說陽氣鬱結無法宣導而不出汗。病人會煩躁,不知疼痛所在,一會兒在腹中,一會兒在四肢,按壓也找不到疼痛部位。病人呼吸短促,只能坐著,這是因為汗出不透徹造成的。繼續發汗治療就會好轉。怎麼知道汗出不透徹?從脈象澀滯可以判斷出來。

承接上面所說,發汗不透徹和陽氣鬱結雖然症狀相似,但實質不同。並且提出太陽病證狀沒有消除,不可攻下,為下文鋪墊。

陽明病面部正紅色,不可攻之。表現為發熱、面色發黃、小便不利。

承接上面提到面部發紅不可攻之,並指出病證的來龍去脈。這是寒邪外束造成的濕溫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是它的主要方劑。除去惡寒,就是梔子檗皮證。再加腹微滿,就是茵陳蒿證。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利胃氣勿令大泄下

此承上文太陽證不罷來言汗出不惡寒未必就是外解必須兼有潮熱方是外解以起下六節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此言潮熱之狀又言汗出潮熱證具猶未盡是可攻證更當參之於脈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鞭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飲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鞭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白話文:

陽明病脈象遲緩,雖然出汗也不怕冷,那麼這個人的身體一定感到沉重、氣短、腹部脹滿、喘氣,而且會有陣陣發熱的現象。在此情況下,想要解除病症,可以攻裡。若手足溫熱而汗出,表示大便已經乾結了,可以用大承氣湯為主方來治療。

如果汗出很多、略微發熱、怕冷,表示外邪未解。如果發熱沒有陣陣發作,表示還不能用大承氣湯。若腹部脹滿不通,可以用小承氣湯輕微通利胃氣,但不要讓它大量瀉下。

這裡承接上文太陽證未解而來,談到汗出不惡寒未必是外邪已解,必須同時有陣陣發熱,纔是外邪已解而可以開始使用以下六節的方法。

如果病人覺得煩熱、出汗就能解除,而且像瘧疾一樣,下午發作的熱症屬於陽明。脈象實的宜用通下法,可用大承氣湯;脈象浮虛的宜用發汗法,可用桂枝湯。

這裡描述陣陣發熱的症狀,又提到汗出、陣陣發熱的證據仍然不足以證明可以攻裡,還應該參考脈象。

陽明病陣陣發熱、大便稍稍乾結的,可以用大承氣湯;不乾結的不可以用。如果大便在六七天內沒有排出,恐怕會有燥屎。想要通便,可以用小承氣湯,如果服後腹中轉鳴,表示有燥屎,這時纔可以攻裡。若服後不轉鳴,表示只是剛開始乾結,後面必定會變稀,不可攻裡,否則會脹滿不能進食。如果想要喝水,喝了水就會嘔吐,之後發熱,大便一定會再次乾結而量少。可以用小承氣湯調和,服後不轉鳴者,切忌不可攻裡。

潮熱亦有大便未鞭者當先與小承氣湯試之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此補上治噦法前部不利誤下濕溫證也宜梔豉湯後部不利早下轉屬證也俟大便復鞭後用小承氣湯噦冷呃也屬冷居多此曰通利前後乃變同也全在腹滿上看出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上文言六七日不大便與小承氣湯觀矢氣之有無以驗矢之鞭否此言與湯後觀小便之清濁以驗邪之在表在裡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1. 若患者出現潮熱現象但大便並未乾硬,應首先試用小承氣湯來觀察病情變化。

  2. 針對傷寒病,如果患者出現嘔吐且腹部脹滿,需要通過觀察其消化道的哪一部位不順暢,然後對症通便,這樣才能使病情痊癒。

  3. 使用補藥治療嘔吐的方法時,若發現前部消化道不順暢而錯誤地進行了下藥(導致濕熱病症),適合使用梔豉湯;若後部消化道不順暢,則應及時下藥,轉為另一種病症。待大便恢復正常且帶有黏液(即「鞭」狀)後,再使用小承氣湯。若嘔吐伴有冷感和呃逆(一種胃部不適的聲音),多是因寒邪所引起,這種情況下,通便應同時關照前後兩部。

  4. 養生病(傷寒)超過六七天,如果出現頭痛伴隨熱感,可以考慮使用承氣湯。若患者的尿液清澈,表明病情可能不在體內,仍處於體外(即表症)。此時需要發汗治療。若患者有頭痛,可能會出現鼻血,此時應使用桂枝湯。

  5. 話語中的六七天沒有排便,使用承氣湯來觀察是否產生氣體(即「矢氣」)以及是否帶有「鞭」狀特徵,這些都可作為判斷病情的依據。

  6. 若陽明病患者出現潮熱、大便溏薄、小便正常、但胸脅部不適的情況,可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此言陽明病潮熱己見而大便反不試而自溏此不可攻明矣然小便自可又非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濕溫證且其人胃中既實而胸脅亦滿此由上焦不通因致胃氣不和當用小柴胡湯以通上焦顧稱陽明而不稱少陽者以按胃甚實而無口苦咽乾目眩證也太陽病中之小柴胡證仿此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此以潮熱汗出為太陽證罷總結上文提譫語二字以起下文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譫語鄭聲本自不同而易於相混然與其就一證上分辯難清不若合他證辨之尤為易見故論中諸條無鄭聲字不論虛實皆稱譫語於亡陽譫語條可見

白話文:

這句話說的是陽明病,患者出現潮熱,但大便反而不成形且稀軟,這就不可攻伐陽明了。然而,小便卻正常,也不符合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的濕溫證。而且患者胃中積實,胸脅也脹滿,這是上焦不通導致胃氣不和,應該用小柴胡湯來通上焦。雖然稱為陽明病,而不稱為少陽病,是因為患者胃部積實,並沒有口苦、咽乾、目眩等少陽證。太陽病中的小柴胡證也是如此。

如果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病,太陽證已經消失,但仍出現潮熱、手足發涼、出汗、大便困難、神志不清等症狀,可以服用大承氣湯來瀉下,這樣就會好轉。

這裡以潮熱出汗作為太陽證消失的總結,並點明神志不清這兩個字,引出下文。

實證會神志不清,虛證則會出現重語。

神志不清和重語本質上不同,但容易混淆。与其在一個證狀上分辨,不如結合其他證狀來辨別,这样更容易看清病因。因此,文章中其他條目沒有提到重語,無論虛實,都稱為神志不清。在亡陽神志不清的條目中可以看出。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專傷於風則有汗若兼寒則無汗矣胃有宿食則陽明已有病根外傷風寒則太陽與陽明俱病矣其後惡寒漸退自汗漸出則寒邪散去風邪獨並陽明是謂並病並者必以淅而並也故必待六七日方見此證若胃有宿食而外感之邪有風無寒則病起即有汗出汗出則胃中燥即發譫語不待六七日也然譫語雖見而下之仍當六日後過太陽之經乃可否則表虛里實語不但譫而且亂矣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矢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汗且神志不清,是因為胃裡有燥熱的宿便,這是風邪作祟,必須瀉下才能解除。如果過早瀉下,病人可能會語無倫次,因為表虛里實的緣故。瀉下後病情就會好轉,建議服用大承氣湯。

如果病人單純受到風邪侵襲,就會出汗。但如果同時伴有寒邪,則不會出汗。胃中有宿食,說明陽明經已有病根,如果再加上外感風寒,則太陽經和陽明經都患病了。之後,惡寒症狀逐漸減退,自汗逐漸出現,說明寒邪散去,只剩下風邪在陽明經,這就叫做並病。並病必須以緩和的方式治療,所以需要等待六七天才會出現這個症狀。如果胃中有宿食,又外感風邪,且風邪無寒,病人發病時就會出汗。出汗說明胃中燥熱,就會導致神志不清,不需要等待六七天。然而,即使出現神志不清,也要等到六天後,過完太陽經的病程才能瀉下,否則表虛里實,病人不僅神志不清,還會語無倫次。

陽明病患者出現神志不清,並且伴隨潮熱、脈搏滑而快的症狀,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如果服用一升承氣湯後,腹中依然轉矢氣,可以再服用一升。如果腹中沒有轉矢氣,就不要再服用。第二天,如果病人沒有大便,脈搏反而變得微弱而澀,說明裡虛,這是難治的病症,不可再服用承氣湯。

譫語潮熱並見尚有不可攻之證更當參之於脈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釋上文脈滑而疾之義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傷寒四五日尚在太陽經中喘滿而脈沉者當用小承氣微和胃氣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鞭鞭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

以上二節言多汗後譫語屬津液內竭不可大攻

前誤汗中有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其不死之法當從少陰治用四逆輩又非承氣輩治矣二證相似而實相反故不可不辯其辯證處全在按胃家實與不實耳

白話文:

在診斷上,如果患者出現談話混亂和潮熱的症狀,還存在不能立即進行治療的情況,必須要根據脈象來綜合判斷。

脈象浮滑,浮是代表陽氣,滑則代表實質。陽氣與實質相互搏擊,脈搏跳動快速、強烈。如果衛氣失去規律,浮滑的脈搏快速跳動,引發發熱、出汗,這表明病情已經無法治癒。

對於脈滑且快速的意義進行解釋:

如果在傷寒症狀發生四到五天後,脈象沈而喘息、腹脹,沈表示病邪在體內,反而發汗導致體液流失,大便困難,這表明體內虛弱而體外實邪。

如果在傷寒四到五天期間,喘息、腹脹的症狀仍在太陽經範圍內,脈象沈,應使用小承氣湯,以調和胃氣。

如果陽明病的患者多汗,由於體液流失,胃中乾燥,大便必然乾硬,乾硬會導致談話混亂,此時應使用小承氣湯進行治療。如果服藥後談話停止,就不要再繼續服用,以免過量。

以上兩段講述了在大量出汗後出現談話混亂,是因為體內水分缺乏,不可過度治療。

過去在誤用發汗時,如果發汗過多或再次過度發汗,會導致陽氣流失,脈搏變短,這類情況通常被認為是生命垂危的徵兆。如果脈搏恢復正常,則表示病情可能不會惡化。對於這些情況,應從少陰方面進行治療,使用四逆輩的藥物,而不是小承氣輩的藥物。兩種症狀看似相似但實際上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必須要區分清楚。辨別的關鍵在於是否胃部有實邪或無實邪。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日晡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微者較前證稍輕耳故亦治以大承氣湯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此言譫語之死證上文直視譫語微喘者尚生死參半此則喘而且滿法在必死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期門足厥陰宮名在乳下三肋乳旁三指此承上言譫語下利者死下血者可治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白話文:

傷寒病如果吐瀉完後,仍然沒有排便,持續五到十幾天,每天下午開始發熱,不發冷,還胡言亂語,像看到鬼一樣,如果病況嚴重,病人會不認識人,抓著衣服摸床,坐立不安,呼吸微微急促,眼睛直視前方,脈象弦緊,摸起來很澀,這樣的人就會死,如果症狀較輕微,只發熱說胡話,就用大承氣湯治療。只要服用一劑藥,排便通暢,之後就不用再服藥了。

比較輕微的病人,只是比之前的症狀稍微輕一點,所以也要用大承氣湯治療。

如果眼睛直視前方,胡言亂語,呼吸急促而且滿滿的,就會死,如果出現下痢的情況,也會死。

這段話說的是譫語的死亡徵兆,上面提到眼睛直視前方,胡言亂語,呼吸微微急促的病人,生死的機率各半,而這裡說呼吸急促而且滿滿的,就一定是會死的。

陽明病下血,還胡言亂語,這是熱邪進入血室,但如果同時伴隨頭部流汗,就用針刺期門穴,根據病情實際情況瀉血,如果汗流出來,病情就會好轉。

期門穴是足厥陰肝經的穴位,位於乳房下緣,第三肋骨與乳頭之間,距離乳頭三指寬。這段話承接上文,說的是譫語下痢者會死,下血者是可以治療的。

女性傷寒發熱,剛好是月經期,白天神智清醒,到了晚上就胡言亂語,像是看到鬼一樣,這是熱邪進入血室,沒有侵犯胃氣和上焦,病情一定會自行痊癒。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以上四節言熱入血室亦有譫語者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言陽明病中風可下中寒不可下何以別之蓋能食者風不能食者寒應並病提筆中不能食句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者但鞭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能食為中風可不不能食為中寒不可下此物論不譫語之胃實證耳若譫語有潮熱明明是胃中燥熱非中寒也放有燥屎者反不能食非大承氣攻之不下若能食者但鞭耳無燥屎也

白話文:

婦女中風發燒怕冷,月經剛來七、八天,熱退脈遲,身體冰冷,胸脅下脹滿像胸悶一樣,還會神志不清,這是熱邪侵入血室造成的。應該刺期門穴,根據病情實則瀉之。

婦女中風七、八天後,接著出現寒熱交替,有時月經剛好停止,這是熱邪侵入血室,血液凝結,所以像瘧疾一樣反覆發作,有時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以上四段說明了熱邪侵入血室,也會有神志不清的症狀。

陽明病如果能吃東西叫做中風,不能吃東西叫做中寒。

陽明病中風可以下瀉,中寒不能下瀉,怎麼區分呢?因為能吃東西的是風邪,不能吃東西的是寒邪,應該同時考慮兩者。文中提到「不能食」的句子,就是這個意思。

陽明病不能吃東西,攻其熱邪,一定會嘔吐。這是因為胃中虛寒造成的。因為病人本來就虛弱,所以攻其熱邪就會嘔吐。

陽明病神志不清,有潮熱,反覆不能吃東西,胃中一定有乾糞五六粒。如果能吃東西,只要鞭耳,可以用大承氣湯下瀉。

能吃東西是中風,可以下瀉;不能吃東西是中寒,不可下瀉。這些論述都是針對沒有神志不清,胃實證的情況。如果神志不清,有潮熱,明顯是胃中燥熱,不是中寒。如果有乾糞,反而不能吃東西,必須用大承氣湯攻之,才能下瀉。如果能吃東西,只要鞭耳,沒有乾糞。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鞭到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少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鞭後必溏未定成鞭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鞭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前論過經乃可下此特申明之上截言四五日未過太陽經不可下下截言即過太陽經而小便少者濕氣未除亦不可攻拖起下文論小便諸節蓋五氣入陽明惟風燥熱二陽邪為可下略雜寒濕陰邪即不可下故不惡寒反惡熱念其寒邪退也自汗出小便利驗其濕邪退也然後可用大承氣下法陽明病心下鞭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尚在膈上乃太陽地面非陽明胃也是水飲所聚非停食之所若誤下寒飲必至利不止而死

白話文:

病人得病兩三天,脈象虛弱,沒有太陽柴胡證,煩躁不安,心下有鞭打的感覺。病了四五天,雖然能吃,但要先用小承氣湯少量服用,稍微調和一下,讓病人稍微安穩。到第六天,可以用承氣湯一升,如果沒有大便,六七天小便也少,即使不能吃,但一開始鞭打之後,一定會腹瀉,還沒定型成鞭打,一定要腹瀉才可攻之,需要小便通暢,大便確定了,鞭打才可攻之,應該用大承氣湯。

以前論述過經脈可以瀉下,這裡特別說明一下:上段說四五天還沒過太陽經,不可瀉下;下段說已經過太陽經,但小便少,濕氣還沒除,也不可攻之。拖延著往下看,論述小便的各個節點。這是因為五氣入陽明,只有風燥熱二陽邪氣可以瀉下,略帶寒濕陰邪,就不可以瀉下了。不惡寒反惡熱,說明寒邪退了;自汗出小便通暢,驗證了濕邪退了,然後就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法。陽明病心下鞭打飽滿,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就會死亡,利止則愈。

心下還在膈膜之上,是太陽經的地面,不是陽明胃。也是水飲聚集的地方,不是停食的地方。如果誤下寒飲,就會導致利遂不止而死亡。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必大便初鞭後溏所以燃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初鞭後溏以病之先後言非於一便之中分先後也此無方即下文四逆主治稱陽明自燃諸證悉具惟汗止在手足而不遍出為異耳且不能食而又無譫語潮熱則中寒明矣小便不利則濕無出路明矣所以大便雖鞭其後必溏必曰痼瘕假陽明也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若胃中虛寒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表熱裡寒者言外雖發熱而里則有寒也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陽明病反無汁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著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體內寒氣入侵,病人吃不下東西、小便不順暢、手腳出虛汗,這些症狀若持續下去,就會變成慢性病。這種情況下,大便會先像鞭子一樣硬,之後又會變軟稀薄,這是因為胃裡寒氣重,食物和水無法區分,所以才會這樣。

這裡所說的大便先硬後軟,指的是病程前後的變化,不是指一次排便中的前後變化。這種病症沒有藥方,只有下文四逆湯主治提到的陽明病自燃症狀都具備,唯一的區別是汗只出在手腳,沒有遍布全身。另外,病人吃不下東西,又沒有神志不清、發熱等症狀,可以斷定是體內寒氣入侵;小便不順暢則說明濕氣無法排出。因此,雖然大便一開始堅硬,但之後一定會變軟稀薄,這種情況就叫做「痼瘕」,是假陽明病。

如果脈象浮而遲,表面發熱但內裡有寒,並且腹瀉排出清澈的食物,可以用四逆湯治療。如果胃裡虛寒,吃不下東西,喝水還會嘔吐,也可用四逆湯。

所謂「表熱裡寒」,指的是外在表現為發熱,但內裡卻有寒氣。

陽明病通常會出很多汗,但有些病人反而不出汗,而且感覺身體裡有蟲子在爬。這種情況是因為身體長期虛弱造成的。

陽明病有些病人沒有汗液,並且小便不順暢,持續兩三天,還會嘔吐和咳嗽,手腳冰冷。這種情況一定會伴隨著頭痛,而且不咳嗽、不嘔吐、手腳不冰冷的病人,就不會頭痛。

論中咳證除小青龍真武豬苓湯四逆散小柴胡湯之外絕少今言嘔而咳手足厥頭痛諸證並見似非小柴胡不能主治以上二節論陽明病之無汗者即帶出嘔字以下數節論嘔應並病提筆中嘔字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此證非由胃中虛寒即屬少陽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湯治胃中虛寒方也上文久虛條無方疑即此方主治得湯反劇但云屬上焦而亦無方治即是下文小柴胡湯蓋小柴胡通上焦方也

白話文:

關於中醫咳嗽症狀,除了小青龍湯、真武湯、豬苓湯和四逆散及小柴胡湯外,很少提及。若出現嘔吐與咳嗽、四肢發冷、頭痛等症狀,似乎只有小柴胡湯能有效治療。這段論述中也提到了陽明病的無汗症狀,且常常伴有嘔吐。

在論述傷寒導致的頻繁嘔吐時,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也不宜進行攻擊性治療。這類病症可能是由於胃部虛寒或屬於少陽病範疇。

對於食後即感到嘔吐的情況,屬於陽明病的範疇,應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如果服用了吳茱萸湯後病情反而加重,則可能涉及上焦的問題。吳茱萸湯是一種用於治療胃部虛寒的方劑,上文提到的長期虛弱情況可能就是指這個方子。若服用了吳茱萸湯後病情反而加重,只是指出問題可能在上焦,並沒有提供治療方案,這可能是因為下文將要提及的小柴胡湯可以通暢上焦,可能就是適用於這種情況的方劑。

陽明病脅下鞭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燃而汗出解也

以上論嘔亦是不能食之證

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其並脈緊叫愈

翕翕如有熱狀則身不大熱也濈然汗出而解則前此之時無汗也外證全不似陽明而得稱陽明病者以胃家按之實也然無汗小便不利水無出路胃中全是水濕並非燥實但胃中既有水濕自應作利而大便自調者以無寒邪故耳無寒故飲食欲食則穀氣勝可濈然解矣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白話文:

陽明病患者,如果脅下脹滿、便秘、嘔吐,舌苔白,可以服用小柴胡湯,上焦通暢津液,胃氣下降,身體舒適,出汗而解。

上面說到嘔吐,也是不能進食的表現。

陽明病患者,想吃飯卻尿不出來,大便卻能自己調節,患者骨節疼痛,身體好像發熱,突然發狂,然後出汗而解,這說明水氣無法勝過穀氣,並與汗液一同排出,脈象緊,叫聲愈大。

身體好像發熱,指的是身體並不發熱;出汗而解,指的是之前並沒有出汗。外在症狀完全不像陽明病,但能稱為陽明病,是因為按壓胃部時感到實證。然而,患者沒有出汗、小便不利,水氣無法排出,胃中全是水濕,並非乾燥實證。但胃中既然有水濕,應該會導致腹瀉,大便也應該能自己調節,這是因為沒有寒邪的緣故。沒有寒邪,所以患者想吃飯,穀氣就比較強,所以能出汗而解。

陽明病患者,快要痊癒時,從下午三點到晚上七點,是關鍵時刻。

陽明病患者,沒有出汗、小便不利、心中煩躁,身體一定會發黃。

無汗小便不利濕鬱也心中懊憹熱瘀也此以下論濕熱二氣併入中州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申明上文出方主治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飲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疽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老是為系在太陰太隊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鞭者為陽明病也

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陽明太陰俱屬土同主中州而陰陽不同陽道實陰道虛之各異耳故陰陽五氣之偏犯著中州地面陽邪病陽陰邪病陰各從其類蓋風燥熱三氣天之陽也入中州必犯陽明寒濕二氣天之陰也入中州必犯太陰然人之專感一氣老少而數氣並感者多如濕熱二氣並感熱為陽邪入中州則犯陽明濕為陰邪入中州則犯太陰條內稱陽明病系在太陰者即濕熱並感證也其人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濕熱內郁所以發黃茵陳湯主治若發熱汗出謂之熱越不能發黃或汗雖不出而小便自利者亦不能發黃總之濕熱右出路也其小便自利證至七八日或暴煩下利謂之脾家實腐穢當去必自愈倘腐穢不去小便日利則大便漸鞭即為陽明病矣但系在太陰者轉系陽明非僅小便利汗亦當濈然出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汗、小便不順暢,是濕氣鬱結在體內,心裡煩躁、發熱,是熱氣瘀滯。

接下來講濕熱二氣一起侵入中焦,陽明經病發熱、出汗,這是熱氣太盛,無法正常發散而導致黃疸。但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沒有出汗,脖子僵硬,小便不順暢,想喝水,這是熱氣淤積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

陽明經病,如果額頭微微出汗,小便不順暢,一定會發黃。

陽明經病,脈象遲緩,食慾不振,喝水後稍微感到煩躁、頭暈,一定小便不順暢,這種情況想要發展成谷疸,即使瀉下,腹部仍然脹滿,這是因為脈象遲緩的緣故。

傷寒病,脈象浮緩,手腳溫暖,很久沒有出汗,這是病邪停留在太陰經,將要發黃,如果小便通暢,就不會發黃。如果持續七八天,大便像鞭子一樣細,這就是陽明經病。

傷寒病轉移到陽明經,病人會微微出汗。

陽明經和太陰經都屬於土,都主宰中焦,但陰陽不同,陽氣盛實,陰氣虛弱,各有差異。因此,五氣偏盛,侵入中焦,陽邪犯陽明,陰邪犯太陰,各自按照其特性發展。風、燥、熱三氣是天之陽氣,侵入中焦,必然犯陽明經;寒、濕二氣是天之陰氣,侵入中焦,必然犯太陰經。

人體專感一種氣的人很多,但同時感受多種氣的人更多,比如濕熱二氣同時感受,熱是陽邪,侵入中焦就犯陽明經;濕是陰邪,侵入中焦就犯太陰經。條文中提到的陽明病系在太陰經,就是濕熱二氣同時感受的病症。

這種病人,只出頭汗,身體不出汗,小便不順暢,濕熱鬱結在體內,所以會發黃,可以用茵陳湯治療。如果發熱出汗,叫做熱氣過盛,不會發黃。即使不出汗,但小便通暢,也不會有黃疸。總之,濕熱能夠順利排出,就不會發黃。

小便通暢的症狀持續七八天,或者突然感到煩躁、腹瀉,叫做脾家實腐穢,需要去除腐敗之物才能痊癒。如果腐敗之物沒有去除,小便每天都通暢,大便卻逐漸變細,這就是陽明經病。

但如果病邪停留在太陰經,轉移到陽明經,不僅小便通暢,汗也會微微出汗。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也

此言陽明病潮熱汗出雖似可下而脈浮究非可下證也蓋脈浮緊者必潮熱脈但浮者必盜汗此類頗多不可執定一端遽認作可下證以起下文諸節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口苦咽乾少陽證也發熱悉寒脈浮而緊太陽證也雖稱陽明實未離乎太少故列之合病之前此陽邪內伏風寒外朿大青龍之類也

白話文:

陽明病的脈象浮而緊,必定會出現潮熱發作,偶爾出現浮脈則必定盜汗。

雖然陽明病患者有潮熱、盜汗的症狀,看起來像是可以瀉下,但脈象浮而緊,並非可以瀉下的證據。因為脈象浮而緊,必定會出現潮熱;而脈象只是浮,則必定會出現盜汗,這類情況很多,不可執著於某一方面,貿然認為可以瀉下。

傷寒患者腹脹神志不清,寸口脈浮而緊,這是肝氣犯脾,稱為縱刺期門。

傷寒患者發熱畏寒,口渴想喝水,腹部必定脹滿,自汗出,小便頻,病情想要好轉,這是肝氣犯肺,稱為橫刺期門。

陽明中風患者口苦咽乾,腹部脹滿,呼吸略微喘促,發熱畏寒,脈象浮而緊,如果瀉下,則會導致腹部脹滿,小便困難。

口苦咽乾是少陽病的症狀,發熱畏寒,脈象浮而緊是太陽病的症狀,雖然稱為陽明病,但實際上並沒有脫離少陽,所以把它放在合病之前。這是陽邪內伏,風寒外束的症狀。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老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入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老豬苓湯主之

此條當與風溫證及三陽合病參看皆無形之燥熱為病而胃無宿食也故未經誤治之時本是白虎湯主治不惡寒者豬苓證惡寒者五苓散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白話文:

陽明病症狀是脈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呼吸急促、發熱、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則會感到口乾舌燥、心神恍惚、出現譫語。若用燒針治療,則會出現驚恐不安、煩躁不安、失眠的症狀。如果使用瀉下藥物,則會導致胃中空虛、氣逆上衝、膈肌氣滯,出現心煩意亂、舌苔老厚等現象。這時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如果患者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則可以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來治療。如果脈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則可用豬苓湯來治療。

這個病症應該和風溫證以及三陽合病一起參考。這種病症的特點是無形的燥熱,而胃中沒有宿食。因此,在沒有誤治的情況下,白虎湯是主要的治療藥物。如果患者不畏寒,則可以用豬苓湯治療;如果患者畏寒,則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陽明病患者如果汗出過多且口渴,則不能使用豬苓湯,因為汗出過多會導致胃中乾燥,而豬苓湯又會利尿,會加重胃中乾燥。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條內無方須擬方治論中咳病凡五惟真武頭眩柴胡目眩但云能食則所中陽邪也真武陽藥非宜而柴胡證又不能食因思頭眩亦聚水之據擬豬苓主治爰次豬苓之後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衄

陽明中風脈強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餘日脈續「宜作弦」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太陽「脈浮頭項強痛惡寒」與陽明「胃家實」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主之陽明「胃實」少陽「口苦咽乾目眩」合病必下利箕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明病的患者,只有頭暈而已,沒有怕冷的症狀,所以還能進食。但是又會咳嗽,這樣的人一定會喉嚨痛。如果沒有咳嗽,喉嚨就不會痛。

文中沒有提到治療方法,需要根據病情提出治療方案。文中提到咳嗽的疾病有五種,其中真武湯治頭暈,柴胡湯治眼睛昏眩。但是隻提到能夠進食,說明體內有陽邪。真武湯是溫陽藥,不適合這種情況。柴胡湯證又不能進食,所以思考頭暈可能是聚水的緣故,擬用豬苓為主藥治療。故將其記載在豬苓湯的後邊。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陽明病的患者,嘴巴乾燥,只願意漱口,不願意吞嚥口水。這樣的人必定會流鼻血。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衄

脈象浮起,發熱,口乾,鼻腔乾燥,能進食。這樣的人也會流鼻血。

陽明中風脈強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餘日脈續「宜作弦」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陽明病中風,脈象強勁、浮起、粗大而短促。還有氣短、腹部脹滿、肋骨以下和心臟疼痛的症狀。經久按壓,氣不通暢。鼻子乾燥,不能出汗,嗜睡。全身和麪部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時發熱,經常嘔吐或噁心。耳朵前後腫脹疼痛,治療後稍有緩解,但外證沒有解除。病情超過十幾天,脈象續續浮起,宜作弦脈。脈象浮起,沒有其他症狀的,給予小柴胡湯。脈象浮起,沒有其他症狀的,給予麻黃湯。如果不排尿、腹脹加重、嘔吐或噁心,無法治癒。

太陽「脈浮頭項強痛惡寒」與陽明「胃家實」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主之陽明「胃實」少陽「口苦咽乾目眩」合病必下利箕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太陽病,脈象浮起,頭頸部強直疼痛,怕冷。與陽明病,胃部實熱,同時發病的。必定自發腹瀉,給予葛根湯治療。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病,不腹瀉但嘔吐的。給予葛根加半夏湯治療。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病,氣喘胸悶的。不可用瀉法,宜用麻黃湯治療。陽明病,胃部實熱。少陽病,口苦咽乾,眼睛昏眩,同時發病的。必定腹瀉,脈象箕形不負脈,病情正常。脈象負脈,病情異常。互相剋制為負脈。脈象滑數,有宿食,宜用大承氣湯瀉下。

論中論脈止以開前後分陰陽從不以左右分藏府今云互相剋賊名曰負則不得不以左右分配也蓋少陽脈本強細而反見於右關陽明部位陽明脈本緩大而反見於左關少陽部位所謂互相剋賊也部位本出素難仲景自敘云撰論用素難自揣此說不大背謬也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上關上寸脈也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汗出手足厥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白話文:

论脉,以开合前后分阴阳,从不以左右分藏府。如今说互相克贼,名为负,则不得不以左右分配。盖少阳脉本强细,而反见于右关阳明部位;阳明脉本缓大,而反见于左关少阳部位,所谓互相克贼也。部位本出自《素问》,仲景自叙云撰论用《素问》,自揣此说不大背谬也。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上关上,寸脉也。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譫语遗尿,发汗则譫语,下之则额上汗出手足厥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