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太陽病傳解 (3)
辨太陽病傳解 (3)
1. 辨太陽病傳解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脈細者,此謂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此與少陰病極相似,惟頭汗出為異耳。少陰病有汗者四,俱兼下利二證,可治二證不可治,獨頭汗出者絕無。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
此言邪傳半表半裡,而外證尚多之治。
太陽病頭痛至七八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傷寒三日,一大關鍵,謂三陽已盡,三陰當受邪也。陰不受邪,可自解矣。傷寒六日又是一大關鍵,謂其六日行太陽一經已盡,若不自解,則或傳陽明,或傳三陰之候也。七八日已上者,六七日也。欲作再經者,言已行盡太陽一經,恐欲再行陽明一經也。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陽夫人陰故也。
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臉內際黃者,此為欲解也。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主,人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欲目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已上四節,辨入陰與欲解。病脈證,臉內際近鼻處是也。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如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此辨蓄血證也,與水結胸辨,不與陽明胃實辨。陽明胃實,其脈亦實,與脈微而沉大不相似。惟水結胸與蓄血證,其脈皆微,其證不能臥,但欲起,與如狂相尖,故辨之。然水蓄於下,小便必不利;水蓄於上,其胸必結。今既不結胸,小便複利,而脈微如狂,非蓄血而何?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鞕,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為無血,言無瘀血,非血少也。此與濕熱發黃證辨。太陽病脈沉身黃,與濕熱梔子檗皮證同,惟小便利不利為異耳。如小便不利,則病在氣分,不在血分,為無瘀血也。若小便自利,則病不在氣分,必在血分,更有如狂現證,其為瘀血明矣。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當丸。
此與一切五苓豬苓等證辨也。蓄血證亦不定現發黃,惟少腹滿而小便利者,斯為確據。滿比鞕稍輕,故用丸。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前條瘀血全無行動之意,故用飛潛吮血之物,活動其血以逐之。此條血已自下,不過乘其勢而導之使出,故不假動血藥。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外證未解者,尚惡寒也。此補上文外證未解之治。此條與十棗後治外證未解一條,編傷寒者往往編在一處,以為類敘法,遂令顯序處有重複之嫌,抽出處有缺文之恨,故移正之。
白話文:
辨太陽病傳解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微惡寒,手腳冰冷,心口脹滿,不想吃東西,大便稀溏,脈象細弱,這是陽氣虛弱而瘀結的表現,必定是表證和裡證同時存在,脈象沉弱也說明病在裡。出汗是陽氣虛弱的表現,如果單純是陰邪瘀結,但又伴隨表證,則說明病情一半在裡一半在外。雖然脈象沉而緊,卻不能診斷為少陰病,這是因為少陰病不會出汗,現在卻有頭汗,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效果不好,大便通暢後就能痊癒。
這與少陰病非常相似,只是頭汗是區別所在。少陰病有汗者有四種情況,都伴有腹瀉這兩種症狀,治療這兩種症狀,不治其本,只有頭汗出這一症狀的情況是絕對沒有的。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微惡寒,四肢關節疼痛,略微嘔吐,心口脹滿,表證尚未消除,用柴胡加桂枝湯治療。
這說明邪氣傳入半表半裡,而表證還比較多的治療方法。
太陽病頭痛持續七八日以上自愈的,是因為經氣運行完成的緣故。如果病情要再次發作,就要針刺足陽明經,使經氣不再傳導,就能痊癒。
傷寒三日,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意思是三陽經的病邪已經走完,三陰經將要受邪。如果陰經不受邪氣侵犯,就能自愈。傷寒六日又是另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意思是太陽經的病邪已經運行完畢,如果不能自愈,則可能傳到陽明經,或者傳到三陰經。七八日以上,也就是指六七日。病情要再次發作,是指太陽經的病邪已經走完,擔心又要再次侵犯陽明經。
傷寒六七日沒有高熱,病人煩躁不安,這是陽氣虛弱而陰邪盛的緣故。
如果脈象平和,病人非常煩躁,眼睛沉重,臉色內側發黃,這是病情將要痊癒的徵兆。
病程六七日,手足三部脈象都浮大,病人煩躁,口噤不能說話,病人煩躁不安,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想要痊癒,必定先煩躁,然後出汗而痊癒,為什麼這樣知道呢?因為脈象浮大,所以知道會出汗而痊癒。
以上四節,辨別病情由表入裡和將要痊癒的徵兆。臉色內側靠近鼻子的地方。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象微弱而沉,反而沒有胸悶,病人像發狂一樣,這是因為熱邪在下焦,小腹部脹滿,小便通暢,下血後就能痊癒。這是因為太陽經循行路線,瘀熱停留在裡面的緣故,用抵當湯治療。
這是辨別蓄血證,與水結胸辨別,與陽明胃實辨別不同。陽明胃實,脈象也實,與脈象微弱而沉大不相同。只有水結胸與蓄血證,脈象都微弱,症狀都不能臥床,只想起來,與像發狂一樣相似,因此加以辨別。但是水停留在下焦,小便必然不通;水停留在上焦,胸部必然脹滿。現在既沒有胸悶,小便又通暢,而脈象微弱像發狂一樣,如果不是蓄血是什麼呢?
太陽病身體發黃,脈象沉而結實,小腹部脹滿,小便不通暢,這是沒有瘀血的表現。小便通暢,病人像發狂一樣,這是瘀血的明確證據,用抵當湯治療。
沒有瘀血,是指沒有瘀滯的血液,不是指血液不足。這與濕熱導致發黃的證候加以區別。太陽病脈象沉,身體發黃,與濕熱導致發黃,用梔子、黃柏治療的證候相同,只是小便通不通暢有所不同。如果小便不通暢,則病邪在氣分,不在血分,這是沒有瘀血。如果小便通暢,則病邪不在氣分,必定在血分,又有像發狂一樣的表現,這是瘀血的明確證據。
傷寒有發熱,小腹部脹滿,應該小便不通暢,現在卻通暢,這是由於有瘀血的緣故,應該瀉血,不要用其他的藥物,應該用抵當丸。
這與所有五苓散、豬苓湯等的證候加以區別。蓄血證也不一定會出現發黃,只有小腹部脹滿而小便通暢,才是確切的證據。脹滿比小腹部脹滿略輕,所以用丸劑。
太陽病沒有痊癒,熱邪結聚在膀胱,病人像發狂一樣,血液自行排出,排出後就能痊癒,如果表證沒有消除,還不能攻裡,應該先治療表證。表證消除後,只有小腹部急劇脹滿,才能攻裡,應該用桃核承氣湯。
前一條瘀血完全沒有流動的意思,所以用能活血化瘀的藥物,使瘀血運行而排出。這一條血液已經自行排出,只是順勢引導其排出,所以不需要活血化瘀的藥物。
太陽病表證沒有消除,不能攻下,攻下就是逆治。想要治療表證,應該用桂枝湯治療。
表證沒有消除,仍然惡寒。這是補充上文表證沒有消除的治療方法。這一條與十棗湯後治療表證沒有消除的條文,編寫傷寒論的人往往編在一起,認為是類似的敘述方法,結果導致明顯的地方有重複的嫌疑,抽取的地方有缺文的遺憾,因此修改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