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太陽病傳解 (4)
辨太陽病傳解 (4)
1. 辨太陽病傳解
木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此申明上文下之為逆句。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此總提停水證,起下四節。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服湯已,即是小青龍湯,非寒去欲解之後再用小青龍也。以上論傷寒未解而停水者。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表證即是發熱汗出惡寒,里證即是停水。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渴者,丹田有熱,故五苓散中用澤瀉豬苓;不渴者,丹田無熱,故茯苓甘草湯中不用澤瀉豬苓。以上論中風未解而停水者。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陽氣大虧之證,望其七日來復之期,陽氣漸蘇,陰邪漸退,可自解也;乃反增下利汗出,是微陽已散,陰邪獨留,不死何待。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此較上條少一汗出證,在可治不可治之間,故曰難治。治法不外遍脈四逆。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脾屬太陰濕土,凡傷於濕者,內應太陰。兼寒者,吐利腹痛,即太陰之正病。兼熱者,即濕痹發黃證。若內濕熱而外復感風寒者,即麻黃連翹赤小豆證。丹溪以造麴比之,謂濕熱鬱久則發黃。故自汗出者謂之熱越,不能發黃。即不汗出而小便自利者,亦不能發黃,以濕熱分泄故也。此條脈浮為有表證,脈緩為屬脾,不見吐利腹痛,是濕熱非寒濕也,即是麻黃連翹赤小豆證。因小便自利,故不發黃耳。問曰:既屬太陰,如何不編入太陰內?曰:太陰病認證處,全在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此條內一證不見,若編入太陰內,教人何處認證?況脈浮的屬太陽,證據如何混入太陰內?七八日暴煩下利,正是邪去欲解之候,恐人誤作傳入陰經治,故曰必自止,當不治自解耳。
傷寒八九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上言濕熱證,小便自利者不發黃,此論小便不利而發黃之治。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脈遲不同沉遲而尺中遲,皆屬營氣不足,新加湯主治。沉遲面赤屬下虛自汗乃解。此條脈浮而遲屬衛陽虛,經云上焦開發,若霧露之溉,是為氣因少,此加霧露者則不能作汗。至於面赤亦有數條,痙病與二陽並病,皆由陽氣怫鬱在表,治宜發汗。本條屬衛陽虛而表未解,又宜小劑發汗。厥陰中戴陽一條,聽其自汗乃解,即少陰病中通脈四逆一證,腎陽大虛,仍用蔥以通陽氣。參觀全論,面赤一證,未有不從汗解者。
白話文:
辨太陽病傳解
發汗後又下瀉,這是錯誤的治療方法。如果一開始就發汗治療,不算錯誤;但如果先下瀉,然後再發汗,就是錯誤的;如果一開始就下瀉治療,不算錯誤。
這段說明了上文中「下瀉為逆」的句子。
脈象陰陽都緊,甚至出現嘔吐腹瀉,但脈象卻獨獨沒有鬆弛,病人反而舒服了,這是疾病將要痊癒的徵兆。如果脈象遲緩持續六七天,不想吃東西,這是疾病發展緩慢,水分停滯的表現,代表疾病尚未痊癒;如果食慾恢復正常,則代表疾病將要痊癒。
這段總結了水分停滯的症狀,引出下文四個部分的論述。
傷寒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且咳嗽,或口渴或腹瀉,或咽喉梗塞,或小便不利,少腹部脹滿,或呼吸困難,可用小青龍湯治療。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嗽且輕微喘息,發熱但不口渴,服用湯藥後口渴了,這是寒邪已去,將要痊癒的表現,可用小青龍湯治療。
服用湯藥後,指的是服用小青龍湯後,而不是寒邪已去將要痊癒之後再用小青龍湯。以上論述的是傷寒未癒而水分停滯的情況。
中風發熱六七天未愈且煩躁,有表裡證候,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後就嘔吐,稱為水逆,可用五苓散治療。
表證就是發熱、出汗、惡寒;裡證就是水分停滯。
傷寒出汗且口渴,可用五苓散治療;不出汗則用茯苓甘草湯治療。
口渴是因為丹田有熱,所以五苓散中使用澤瀉、豬苓;不出渴是因為丹田無熱,所以茯苓甘草湯中不用澤瀉、豬苓。以上論述的是中風未癒而水分停滯的情況。
傷寒六七天大便不通,發熱且腹瀉,病人汗出不止,將會死亡,這是因為陰盛陽衰的緣故。
陽氣大虧的症狀,原本預計七天後能恢復,陽氣漸漸恢復,陰邪漸漸退去,可以自愈;但是反而加重了腹瀉和出汗,這是因為微弱的陽氣已經散失,陰邪獨留,不死又待何時呢?
發熱且厥逆,七天腹瀉,這是難以治療的。
這條與上一條相比少了一個出汗的症狀,介於可治與不可治之間,所以稱為難治。治療方法主要依靠辨別脈象,判斷四逆證。傷寒脈象浮而緩,手足溫暖,屬於太陰證。太陰證應該會出現全身發黃,如果小便通暢,則不會發黃。到七八天,即使出現煩躁和嚴重腹瀉,一天十多次,也會自行停止。這是因為脾胃積聚的腐敗之物應該排出。
脾臟屬太陰,主濕土,凡是濕邪入侵的疾病,都會影響太陰。如果兼有寒邪,則會出現嘔吐、腹瀉、腹痛,這是太陰的本病;如果兼有熱邪,則會出現濕熱痹阻導致發黃的症狀。如果內有濕熱,外又感受風寒,則屬於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證候。丹溪先生用釀酒來比喻,認為濕熱鬱積久了就會發黃。所以,自汗的人稱為熱邪外越,不會發黃;即使不自汗,但小便通暢的人,也不會發黃,因為濕熱已經排出。這條脈象浮弱說明有表證,脈象緩弱說明屬於脾臟,沒有嘔吐腹瀉腹痛的症狀,這是濕熱而非寒濕,也就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證候。因為小便通暢,所以不會發黃。問曰:既然屬於太陰,為何不列入太陰篇?答曰:太陰病的辨證要點,完全在於腹部脹滿、嘔吐、食不下、小便很多、腹部疼痛。這條證候中沒有這些症狀,如果列入太陰篇,讓人如何辨證?況且脈象浮弱屬於太陽,憑什麼證據混入太陰篇呢?七八天出現煩躁和嚴重腹瀉,正是邪氣將要排出痊癒的徵兆,擔心人們誤認為是傳入陰經而使用錯誤的治療方法,所以說會自行停止,應該不治自愈。
傷寒八九天,身體發黃如同橘子顏色,小便不利,腹部微微脹滿,可用茵陳蒿湯治療。
上面說濕熱證候,小便通暢則不會發黃,這條則論述了小便不利而發黃的治療方法。
脈象浮而遲,面色發熱發紅且煩躁不安,六七天應該出汗而痊癒,但反而發熱,這是因為陽氣不足,不能發汗,身體必然發癢。
脈象遲緩,與脈象沉遲和尺脈遲緩不同,都屬於營氣不足,可用新加湯治療。脈象沉遲,面色發紅屬於下焦虛弱,自汗而痊癒。這條脈象浮而遲,屬於衛陽虛弱,經書上說上焦開展,如同霧露滋潤,這是因為陽氣不足,所以如同霧露滋潤一樣不能發汗。至於面色發紅也有幾種情況,痙攣病和二陽並病,都是因為陽氣鬱結在表,應該發汗治療。本條屬於衛陽氣虛弱,表證未解,也應該少量的發汗治療。厥陰中戴陽一條,聽其自汗而痊癒,如同少陰病中通脈四逆一證,腎陽大虛,仍然用蔥來通暢陽氣。參看全文,面色發紅的症狀,沒有不從發汗而痊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