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太陽病傳解 (4)
辨太陽病傳解 (4)
1. 辨太陽病傳解
木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此申明上文下之為逆句。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此總提停水證,起下四節。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服湯已,即是小青龍湯,非寒去欲解之後再用小青龍也。以上論傷寒未解而停水者。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表證即是發熱汗出惡寒,里證即是停水。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渴者,丹田有熱,故五苓散中用澤瀉豬苓;不渴者,丹田無熱,故茯苓甘草湯中不用澤瀉豬苓。以上論中風未解而停水者。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陽氣大虧之證,望其七日來復之期,陽氣漸蘇,陰邪漸退,可自解也;乃反增下利汗出,是微陽已散,陰邪獨留,不死何待。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此較上條少一汗出證,在可治不可治之間,故曰難治。治法不外遍脈四逆。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脾屬太陰濕土,凡傷於濕者,內應太陰。兼寒者,吐利腹痛,即太陰之正病。兼熱者,即濕痹發黃證。若內濕熱而外復感風寒者,即麻黃連翹赤小豆證。丹溪以造麴比之,謂濕熱鬱久則發黃。故自汗出者謂之熱越,不能發黃。即不汗出而小便自利者,亦不能發黃,以濕熱分泄故也。此條脈浮為有表證,脈緩為屬脾,不見吐利腹痛,是濕熱非寒濕也,即是麻黃連翹赤小豆證。因小便自利,故不發黃耳。問曰:既屬太陰,如何不編入太陰內?曰:太陰病認證處,全在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此條內一證不見,若編入太陰內,教人何處認證?況脈浮的屬太陽,證據如何混入太陰內?七八日暴煩下利,正是邪去欲解之候,恐人誤作傳入陰經治,故曰必自止,當不治自解耳。
傷寒八九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上言濕熱證,小便自利者不發黃,此論小便不利而發黃之治。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脈遲不同沉遲而尺中遲,皆屬營氣不足,新加湯主治。沉遲面赤屬下虛自汗乃解。此條脈浮而遲屬衛陽虛,經云上焦開發,若霧露之溉,是為氣因少,此加霧露者則不能作汗。至於面赤亦有數條,痙病與二陽並病,皆由陽氣怫鬱在表,治宜發汗。本條屬衛陽虛而表未解,又宜小劑發汗。厥陰中戴陽一條,聽其自汗乃解,即少陰病中通脈四逆一證,腎陽大虛,仍用蔥以通陽氣。參觀全論,面赤一證,未有不從汗解者。
白話文:
《辨太陽病傳解》:
未經發汗就直接用瀉下法治療,這是錯誤的治療順序。若先發汗再治療,便不算錯;本該先用瀉下卻誤用發汗,就屬誤治;若先用瀉下法治療,則不算誤治。
這是在解釋上文“下之為逆”的含義。
脈象陰陽部皆緊,出現嘔吐腹瀉後,唯獨脈緊未緩解,但患者感覺舒適,表示即將痊癒。若脈遲至六七日且食慾不振,是後發症狀,因水飲停滯未消;若食慾正常,則表示將愈。
此段總論水飲停滯症狀,引出下文四節內容。
傷寒表證未解,心下有水飲,出現乾嘔、發熱、咳嗽,或口渴、腹瀉、呃逆、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氣喘者,宜用小青龍湯。
傷寒心下水飲,咳嗽微喘、發熱不渴,服小青龍湯後反覺口渴,是寒邪將退之兆,仍用小青龍湯。
“服湯已”指服用小青龍湯後,非指寒退後再用。以上論述傷寒未解兼水飲停滯的情況。
中風發熱六七日未解而煩躁,表裡證俱在(表證為發熱汗出惡寒,里證為水飲停滯),口渴飲水即吐者稱“水逆”,宜用五苓散。
傷寒汗出口渴用五苓散;不渴者用茯苓甘草湯。口渴因下焦有熱,故五苓散用澤瀉、豬苓;不渴者下焦無熱,故茯苓甘草湯不用此二藥。以上論述中風未解兼水飲停滯。
傷寒六七日本無腹瀉,突見發熱下利且汗出不止者,屬危證(陰盛陽脫)。
本可期待七日陽氣恢復,反見下利汗出,是陽氣散盡之兆。
發熱四肢冷,七日後下利者難治。(較上條少汗出症狀,處於可治邊緣,宜用通脈四逆湯。)
傷寒脈浮緩、手足溫者,病屬太陰。太陰病當發身黃,但小便通利則不黃。至七八日突發煩躁下利(日十餘次)會自止,因脾實排出腐穢。
太陰濕土受邪,寒濕則吐利腹痛;濕熱則發黃或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此條脈浮為表證,脈緩屬脾,無吐利腹痛,屬濕熱非寒濕。因小便通利故不發黃。七八日暴煩下利是邪退之兆,會自愈。
傷寒八九日身黃如橘、小便不利、腹微滿者,用茵陳蒿湯。(前文說濕熱證小便通利不發黃,此論小便不利發黃治法。)
脈浮遲、面赤戰慄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若反發熱則愈期延遲,因陽虛不能汗出,必致身癢。
脈遲不同於尺中遲(營氣不足用新加湯)或沈遲面赤(下虛需自汗解)。此條脈浮遲屬衛陽虛,如霧氣不足無法作汗。面赤證多需汗解:痙病、陽明病用發汗法;本條衛陽虛表未解宜小發汗;厥陰戴陽證或腎陽虛(通脈四逆湯證)亦需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