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太陰病脈證

回本書目錄

辨太陰病脈證

1. 辨太陰病脈證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鞭太陰陽明俱屬土同主中州病則先形諸腹陽明為陽土陽道實故病則胃家實而非滿也太陰為陰土道虛故病則腹滿而不能實也凡風燥熱三陽邪犯陽明寒與濕二陰邪犯太陰陽邪犯陽則能食而不嘔陰邪犯陰則不能食而吐陽邪犯陽則不大便陰邪犯陰則自利證俱相反可認若誤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在陽邪則懊憹而煩在陰邪則胸下結鞭倘再誤攻必到利不止而死此太陰病之提綱也後稱太陰病俱指腹滿言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自利者不因下而利也凡利津液下注外證多渴其不渴者屬太陰之寒病也上節無方此出方治以不渴兩字認太陰此是辨寒熱利之金針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白話文:

太陰病症表現為肚子脹滿,吃下去的食物吐出來,而且拉肚子,卻感覺身體很虛弱,肚子還會疼痛。如果用瀉藥治療,會造成胸部以下結塊,疼痛難忍。太陰和陽明都屬於土,主宰著中焦,生病時會先表現於腹部。陽明是陽土,陽氣充足,所以生病時胃部會感覺飽滿,但不會脹滿;太陰是陰土,陰氣不足,所以生病時腹部會脹滿,卻無法真正飽滿。風、燥、熱等三種陽邪侵犯陽明,會導致食慾良好但不嘔吐;寒、濕等兩種陰邪侵犯太陰,則會導致食慾不振而嘔吐。陽邪侵犯陽明,不會引起腹瀉;陰邪侵犯太陰,則會導致腹瀉。症狀都相反,可以據此辨別。如果誤用瀉藥,會導致胃部空虛,氣機上逆,影響膈肌,如果是陽邪侵犯,則會感到煩躁不安,如果是陰邪侵犯,則會胸部以下結塊,疼痛難忍。如果再次誤用攻邪的藥物,就會導致腹瀉不止,危及生命。這就是太陰病的治療綱要。之後提到太陰病,都指腹部脹滿的症狀。

腹瀉但沒有口渴,屬於太陰病,因為太陰經脈寒氣重,應該溫陽治療,可以用四逆湯等溫陽藥物。

腹瀉並不是因為服用瀉藥引起的,而是因為身體津液外泄造成的。一般來說,津液外泄,身體會口渴,但太陰病患者腹瀉卻不口渴,這是因為太陰經脈寒氣重,所以不口渴。上面沒有提到治療方法,這裡就用不口渴這兩個字來辨別太陰病,並提出治療方法,用溫陽藥物治療。這是在辨別寒熱腹瀉時的關鍵,一定要牢記,不要誤治。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脈陽微陰澀而長有為欲愈

凡陰邪病陰或四肢煩疼或身體疼痛俱為有表證即風邪也既稱太陰病無有不傷寒濕者略兼風邪即名太陰中風若止感風而無寒濕未有不發熱者並不入太陰也其欲愈之徵全在脈長上見以長則氣治也至若陽微陰澀仍是太陰病脈耳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土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

脈浮表邪不少也雖見腹滿仍宜汗解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表裹不解有先里後表法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陰中風,四肢感到痠痛,脈象微弱而陰澀且長,預示著病情將要好轉。

凡是陰邪導致的疾病,出現四肢痠痛或身體疼痛,都屬於表證,也就是風邪。既然稱為太陰病,就不會沒有傷寒濕氣,只是略微兼夾風邪,所以稱為太陰中風。如果只是感受風邪,沒有寒濕,就不會發熱,不屬於太陰病。病想要好轉的徵兆,完全在脈象的長度上,脈象長則氣順,病情就會好轉。至於脈象微弱而陰澀,還是太陰病的脈象。

太陰病想要好轉,通常從晚上九點到凌晨一點之間。

太陰病的脈象浮的,可以發汗治療,適合用桂枝湯。

脈象浮,表示表邪不少,即使出現腹脹,也應該用汗法治療。

腹瀉、腹脹、身體疼痛,應該先溫暖內里,再攻治表證。溫暖內里可以用四逆湯,攻治表證可以用桂枝湯。

表證和裡證都不解,可以用先治裡後治表的方法。

原本是太陽病,治療錯誤而導致腹脹疼痛,屬於太陰病,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如果腹脹疼痛很厲害,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

此但腹滿時痛而無吐利證且本非太陰病從誤下太陽得來故可加芍藥加大黃否則溫之猶恐未效而可寒之乎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此言人平素本有太陰病雖感熱邪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用恐動脾氣也太陰為病若何其脈則弱其病則續自便利也即此可以見太陰病之本脈

白話文:

這情況是腹滿時疼痛,但沒有嘔吐或腹瀉的症狀,而且本身並不是太陰病,而是誤服瀉下藥後引起的太陽病,所以可以加芍藥和大黃來治療。否則用溫熱的方法治療,恐怕效果不好,反而可以考慮用寒涼的方法。

太陰病的患者脈象通常偏弱,而且容易腹瀉。如果要使用大黃和芍藥,應該要減少用量,因為太陰病人的胃氣虛弱,容易受到藥物刺激。

這裡的意思是,即使有些人平時就有太陰病,即使是感受了熱邪,在使用大黃和芍藥時也應該要減量使用,以免損傷脾氣。太陰病的患者,他們的脈象通常是偏弱的,而且常常會自發地腹瀉。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太陰病的本質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