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太陽病傳解 (5)
辨太陽病傳解 (5)
1. 辨太陽病傳解
太陽病摒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而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上半節是欲解之候,自而色反有熱色以下,與上條同,上條無方,此條比方主治。不嘔與少陽辨,太陽轉入少陽必嘔,今不嘔非少陽之往來寒熱。便調與陽明辨,太陽轉入陽明必胃實不大便,今便調非陽明之潮熱。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
不嘔與少陽病辨,誤下少陽,胸滿煩驚,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與此證相似。但少陽證喜嘔,而此證不嘔為異耳。不渴與三陽合病辨,三陽合病身重,難以轉側,與此證相似。但三陽合病治用白虎,其證必渴,而此證不渴為異耳,恐人娛認,故特提要處辨之。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風濕相摶,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本論云: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痛,而有兼寒兼熱之異。兼熱者,脈來沉細,無汗而發黃。兼風寒者,脈浮虛而澀,多汗惡風寒,而不發黃。此皆有發熱證也。故本論詳辨,至若但痛而不發熱者,俗名白虎歷節,本論不具此證。雖不發黃,其中有熱者不少,不可泥於經文寒勝為痛之句。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服藥已,即是服麻黃湯,此亦倒裝文法,非已解後更用麻黃湯也。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此條疑有誤處,經云:奪血者無汗。本論云:衄家不可發汗。況上條明云自衄者愈,似無再用麻黃湯之理。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太陽病,過經十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朋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傷寒六日內太陽主氣,第七日至十二日陽明主氣,第十三日以後少陽主氣。此言過太陽之經十餘日,則病十七八日也。值少陽主氣之期,當用小柴胡主治。若經誤下,當先看小柴胡證仍在否,再議治法。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中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滿,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上者,與調胃承氣湯。苦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嘔乃柴胡證據,言以嘔故知極吐柴胡證也。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己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白話文:
辨太陽病傳解
太陽病病程與判斷
患太陽病八九日後,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患者不嘔吐,大小便正常,每日發作兩三次。若脈象微緩,表示病情即將痊癒。若脈象微弱且惡寒嚴重,則是陰陽兩虛,不可再用發汗、瀉下或催吐等療法。若面色發紅且有熱感,表示病邪未解,因未能微微出汗,皮膚可能會發癢,此時適合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上半段是病情將解的徵兆,自「面色反有熱色」以下與前文所述相同,前文未提及處方,此處則提供具體療法。患者不嘔吐,可排除少陽病,因太陽病轉至少陽病通常會嘔吐;大小便正常,可排除陽明病,因轉至陽明病會出現便秘。
風濕相搏的治療
傷寒八九日後,風濕相搏導致身體疼痛煩躁,無法自由轉動,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適用桂枝附子湯。若患者大便硬、小便通利,則改用去桂枝加白朮湯。
不嘔吐可與少陽病區別,少陽病誤用瀉下法會導致胸悶、煩躁、驚悸,全身沈重無法轉動,與此症狀類似。但少陽病常見嘔吐,此證則無嘔吐。不渴可與三陽合病區別,三陽合病也會身體沈重難轉動,但三陽合病需用白虎湯治療,且患者會口渴,此證則不渴,故特此辨明。
患者全身疼痛,發熱且在下午加劇,稱為風濕,病因是出汗時受風或長期受寒所致。
風濕相搏,關節劇痛,無法屈伸,觸碰則痛加劇,出汗、氣短、小便不利、怕風不願脫衣,或輕微水腫,適用甘草附子湯。
濕病常伴全身疼痛,有兼寒或兼熱的不同。兼熱者脈沈細,無汗且發黃;兼風寒者脈浮虛而澀,多汗惡風寒,不發黃。此類病症均有發熱。若僅疼痛不發熱,俗稱「白虎歷節」,本論未詳述。雖不發黃,但不少患者體內有熱,不可拘泥於經文「寒勝則痛」的說法。
太陽病的治療與變化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未解,表證仍在,應發汗。服藥後症狀稍減,但患者煩熱加重、閉目難睜,可能會流鼻血,鼻血後病解。此因陽氣過盛,適用麻黃湯。
「服藥已」指已服麻黃湯,此為倒裝文法,並非病解後再用麻黃湯。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無汗,若自行流鼻血,病可痊癒。
傷寒脈浮緊,未發汗導致流鼻血,適用麻黃湯。此條可能有誤,因經文雲「奪血者無汗」,且衄家不可發汗,前文明言「自衄者愈」,似無需再用麻黃湯。
太陽病十日後,脈浮細且嗜睡,表證已解。若胸悶脅痛,可用小柴胡湯;若脈仍浮,則用麻黃湯。
太陽病過經十日,誤用瀉下法數次,四五日後柴胡證仍在,先用小柴胡湯。若嘔吐不止、心下脹滿、鬱悶微煩,表示病未解,用大柴胡湯瀉下可愈。
傷寒六日內屬太陽主氣,七至十二日屬陽明,十三日後屬少陽。此處「過經十餘日」指病程十七八日,正值少陽主氣期,應以小柴胡湯治療。若誤用瀉下,需先確認柴胡證是否仍在,再決定療法。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中煩悶欲吐,胸中痛,大便溏薄,腹微脹,鬱悶微煩。若曾劇烈嘔吐,可用調胃承氣湯;若非如此,則不可用。若僅欲嘔、胸痛、輕微溏便,非柴胡證,因嘔吐可知曾劇烈吐下。
嘔吐是柴胡證的證據,此處「以嘔故知極吐柴胡證」意為嘔吐提示曾劇烈吐下。
傷寒發熱汗出病未解,心下痞硬,嘔吐腹瀉,適用大柴胡湯。
傷寒十三日未解,胸脅脹滿嘔吐,下午潮熱後輕微腹瀉。原為柴胡證,瀉下後不應腹瀉,現反腹瀉是因誤用丸藥瀉下。潮熱表示實證,先以小柴胡湯解表,再用柴胡加芒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