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厥陰病脈證 (1)

回本書目錄

辨厥陰病脈證 (1)

1. 辨厥陰病脈證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此厥陰病之提綱也然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之外更有厥熱往來或嘔或利等證猶之陽明病胃家實之外更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等證故陽明病必須內外證合見乃是真陽明厥陰病亦必內外證合見乃是真厥陰其餘或厥或利或嘔而內無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等證皆似厥陰而實非厥陰也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此正邪分爭一大往來寒熱病也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猶言寒重則發熱亦重寒輕則發熱亦輕論其常理也其有不然者可以決病之進退矣故下文即論厥少熱多厥多熱少不知注傷寒者皆以熱字作伏熱解遂令厥陰病有熱無寒矣不思烏梅丸是厥陰主方如果有熱無寒何以方中任用姜附桂辛椒大辛熱耶蓋厥陰為三陰之盡病及此者必陰陽錯雜況厥陰肝木於卦為震一陽居二陰之下是其本象病則陽泛於上陰伏於下而下寒上熱之證作矣其病藏寒蛔上入膈是下寒之證據也消渴心中疼熱是上熱之證據也況厥者逆也下氣逆上即是孤陽上泛其病多升少降凡吐蛔氣上撞心皆是過升之病治宜下降其逆上之陽取內經高者抑之之義其下之之法非必硝黃攻克實熱方為下劑即烏梅丸一方下法已具方中毋黃連烏梅黃檗苦酸鹹純陰為下降即附子直達命門亦莫非下降藥也下之而陽伏於下則陰陽之氣順而厥可愈矣倘誤認厥為外寒所束而反發其汗則心中疼熱之陽盡升於上而口傷爛赤矣以表藥多升而厥陰之脈環唇內也

白話文:

厥陰經所致的疾病會出現消渴,而且氣上衝到心臟,導致心痛、發熱、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會嘔吐蛔蟲,拉肚子不止。這些是厥陰病的概況。但是,除了消渴、氣上衝心、心痛、發熱、飢餓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會嘔吐蛔蟲之外,還會有厥熱往來、嘔吐或拉肚子的症狀。這就像陽明經胃實熱之外,還會出現身體發熱、盜汗、不畏寒反而怕熱的症狀。因此,陽明病必須同時出現內外症狀,才能確定是真正的陽明病;厥陰病也必須同時出現內外症狀,才能確定是真正的厥陰病。其他僅有厥熱、拉肚子、嘔吐,而沒有內部氣上衝心、心痛、發熱等症狀的,都類似於厥陰病,但實際上並非厥陰病。

傷寒一兩天到四五天後出現厥症的,必定會發熱;先發熱的,之後必定會出現厥症。厥症嚴重的,發熱也嚴重;厥症輕微的,發熱也輕微。厥症應該用下法治療,但如果反而用發汗法,必定會導致口腔潰爛發紅。

這是一個正邪交爭往來劇烈的寒熱病。厥症嚴重,發熱也嚴重;厥症輕微,發熱也輕微。這是根據一般的道理來說的。如果遇到不符合的情況,就可以判斷病情的進退了。因此,下文就討論了厥少熱多的情況和厥多熱少的情況。不知道研究傷寒的醫生都把「熱」字解釋為內伏的熱,因此認為厥陰病只有熱沒有寒。他們沒有想過,(烏梅丸)是治療厥陰病的主要方劑,如果只有熱沒有寒,為什麼方劑中會使用生薑、附子、肉桂、辛夷之類大辛大熱的藥物呢?厥陰是三陰經的盡頭,病情發展到這裡,必定是陰陽錯雜。況且厥陰肝木在卦象中為震卦,一陽處於兩個陰卦之下,這是它的本象。生病的時候,陽氣浮泛於上,陰氣潛伏於下,於是就出現了「下寒上熱」的症狀。病情中有寒氣,蛔蟲上入膈膜,這是下寒的證據。消渴、心痛、發熱,這是上熱的證據。況且厥症是氣逆,下氣逆上,正是孤陽浮泛,病情多升少降。凡是嘔吐蛔蟲、氣上衝心,都是陽氣過於上升的病症,治療應該以引陽氣下降為主,取經書中「高者抑之」的道理。所用的下法,不一定是用硝黃來攻克實熱,烏梅丸一方就具備下法。方劑中沒有黃連,烏梅、黃檗苦酸鹹,純屬陰寒,用來引氣下降。即便是附子,直達命門,也是引氣下降的藥物。用下法使陽氣潛伏於下,那麼陰陽之氣就會通過,厥症就可以痊癒了。如果誤認為厥症是外寒所束,而反而用發汗法驅散外寒,就會使心痛、發熱的陽氣全部上升,從而導致口腔潰爛發紅。這是因為發汗的藥物大多能上升,而厥陰經的脈絡環繞著嘴脣內側。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際者其後必便膿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已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三日脈之其熱績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除中者中氣除也喻嘉言謂之胃陽發露凡厥利當不能食忽然能食暴熱一來其陽即散立斃之候也

白話文:

  1. 傷寒病發生後五天就會出現熱症狀,如果第六天仍然出現顫抖(厥),但之後沒有再顫抖,則病狀會自行好轉。顫抖的時間總不會超過五天,因為熱症狀已經出現了五天,所以可以預料病狀會好轉。

  2. 開始發燒四天後,出現顫抖三天,然後又發燒四天,但顫抖現象減少,熱度增加,這樣的病狀預示著病況開始好轉。從第四天到第七天,如果熱度持續,那麼後期可能會出現腹瀉。

  3. 開始發燒四天後,出現顫抖三天,然後又發燒五天。這表示病況開始惡化,因為寒氣多於熱氣,陽氣開始衰退。發燒六天後,出現顫抖九天,接著開始腹瀉。如果在發燒和顫抖之間出現腹瀉,通常意味著病人無法進食。但如果他能夠進食,可能是病情開始緩解。如果他吃飯後想要吃餅,但不再發燒,則表明胃部功能仍在,預示著病狀會好轉。但如果他突然開始發熱,可能表示他的陽氣已經散失,這是一個即將死亡的徵兆。

  4. 「除中」是指中焦氣機被破壞。喻嘉言認為這是胃陽外露的現象。在出現腹瀉的過程中,如果病患突然開始進食,並且突然出現高熱,這可能表示他的陽氣已經散失,這是一個即將死亡的徵兆。

傷寒脈遲至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此原除中病因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複利

此論其常理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此論其變態陽氣過亢上升下降之證

傷寒脈微而厥主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命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白話文:

傷寒患者脈搏遲緩,持續六七天後反而恢復正常,服用黃芩湯後徹底消除熱症,脈搏遲緩是因為體寒,現在服用黃芩湯又消除熱症,腹部應當感到寒冷,無法進食,但現在反而能進食,這就叫做除中,除中必死。

這是除中病症的病因。

傷寒患者先感到厥逆,然後發熱並腹瀉,這種情況一定會自行停止,再次出現厥逆和腹瀉。

這是傷寒的常理。

傷寒患者先感到厥逆,然後發熱並腹瀉,這種情況一定會自行停止,但反而出現汗出和咽喉疼痛,這就叫做喉痹,發熱無汗且腹瀉,如果沒有自行停止,必定會排出膿血,排出膿血就說明喉部沒有發生痹症。

這是陽氣過於亢盛,上行下行所導致的病症。

傷寒患者脈搏微弱,感到厥逆,持續七、八天,皮膚冰冷,病人躁動不安,無法安穩休息,這是藏厥,不是蛔厥。蛔厥患者會嘔吐蛔蟲,命不久矣,病人平靜一段時間後,又會感到煩躁,這是藏寒,蛔蟲上行至膈膜,所以感到煩躁,過一會兒又會停止,吃東西就嘔吐,再次感到煩躁,這是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出來,病人會自行嘔吐蛔蟲。蛔厥患者用烏梅丸治療,也能治療久瀉。

蛔厥證中下二焦俱寒膈上獨熱治當下其逆上之陽此厥陰之正病也節首脈微藏厥與少陰有陰無陽之死證同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提綱中不言脈讀此可知厥陰脈本沉也又讀上條脈微為藏厥可知厥陰不甚微也

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此推開說凡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手足逆冷故不足冷他證尚未必即是厥陰病以起下諸條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不還者死

灸厥陰脈起處足大指叢毛之際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熟也白虎湯主之

白話文:

  1. 蛔厥證,中下二焦皆有寒氣,但膈上獨熱。治療應當降逆上之陽,這是屬於厥陰的正常病症。節首脈微,藏厥與少陰的死症相同,都是陰無陽。

  2. 厥陰中風,脈象微浮,表示病情可能好轉;若脈象不浮,則表示病情尚未好轉。

  3. 提綱中未明言脈象,但從此可知厥陰脈本來是沈的。再者,脈微在這裡指的是藏厥,並非厥陰病的脈象特別微弱。

  4. 厥陰病欲解的時間,從醜時到卯時。

  5. 厥陰病的患者口渴想喝水,給予少量的水後,病情會有所改善。

  6. 任何時候,當陰陽之氣不相順接,都會導致手腳逆冷,這就是厥病的特徵。

  7. 推廣說明,只要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就會導致手腳逆冷,因此除了厥病,其他病症不一定會表現出這種特徵。

  8. 雙方傷寒,脈搏緊繃,手腳發冷,可以使用灸法進行治療。

  9. 雙方傷寒,病程已經超過六七天,脈象微弱,手腳發冷,且患者煩躁不安,若灸厥陰穴未能使脈象回復,則預示病勢難以輓回,有死亡的可能。

  10. 雙方傷寒,脈象滑動,且有手腳發冷的情況,表示體內有熱邪,應使用白虎湯進行治療。

白虎證兼有消渴卻與厥陰病相似惟脈滑並無氣上撞心心中疼為異耳此巳下數條俱非厥陰正病因論手足厥冷故類敘及之以便同中審異耳後嘔論與下利仿此陽明論中非陽明而仍稱陽明者以皆有胃實證也使人就胃實中分別厥陰論中非厥陰即不稱厥陰而止稱傷寒者以無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等證故也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且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下攻下也虛家亦然者言虛家亦令四逆厥也起下三節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論厥而兩言為結胸者以少陰論中有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一條少陰論中手足冷者頗多皆不論獨取未經論者論之其白虎證雖經論過但前止去背惡寒而未及手足冷故復論人

白話文:

白虎證合併消渴

類似厥陰病,但脈象滑動且沒有氣上衝心、心痛的症狀是不同的。以下是幾種情況,雖然不是厥陰病的典型症狀,但因為都與手足冰冷有關,因此分類在此,以便於辨別。後面的嘔吐和下痢的論述也仿此。陽明病論述中,雖然不是陽明病,但仍稱作陽明病,是因為都有胃實證。然而,在胃實證中區分厥陰病,則不稱作厥陰病,只稱作傷寒,是因為沒有氣上衝心、心痛發熱等症狀。

傷寒厥逆而心下悸動

應先治療水濕,可以服用茯苓甘草湯來抑制厥逆。如果不這樣做,水濕會滲入胃中,必定會導致腹瀉。

各種四肢逆冷厥逆

不可用瀉下法治療,虛證者也不例外。

「下攻」是指瀉下法,「虛證者也不例外」的意思是,虛證也會導致四肢逆冷厥逆。

傷寒五、六天後,胸腹都沒有緊結,但脈象虛弱,又出現厥逆

不可用瀉下法治療,這是亡血的徵兆,瀉下就會死亡。

病人手足冰冷,說自己沒有胸部緊結,但小腹部脹滿,按壓會疼痛

這是寒氣積聚在膀胱關元穴附近。論述厥逆時,兩次提到「胸部緊結」,是因為少陰病論中有一條「病人手足冰冷,脈象忽緊,邪氣積聚在胸中」的記載。少陰病論中提到手足冰冷的很多,但都沒有特別論述,只有取未經論述的論述之。白虎證雖然已經論述過,但前面只提到背部惡寒,沒有提到手足冰冷,所以再論述一次。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藏厥主之

上方治腹濡脈虛證下方治冷結在膀胱關元證叔和釋脈云細極謂之微叨此之脈細欲絕即與微脈混矣不知微者薄也屬陽氣虛細者小也屬陰血虛簿者未必小小者未必薄也蓋營行脈中陰血虛則實其中者少脈故小衛行脈外陽氣虛則約乎外者怯脈故薄況前人用微字多取薄字意試問微云淡河漢薄乎細乎故少陰論中脈微欲絕用通脈四逆主治回陽之劑也兩脈陰陽各異豈堪混釋

傷寒熱少厥微指頤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便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白話文:

手腳冰冷、脈搏細弱快要消失的人,可以用當歸四逆湯治療。如果病人體內有長期寒冷導致的厥症,也可以用此方治療。

上方治腹濡脈虛證,下方治冷結在膀胱關元證。叔和釋脈說,脈搏細到極點稱為微脈,這種細到快要消失的脈搏,與微脈是同一個概念。不過,微脈指的是脈搏薄弱,屬於陽氣虛弱,而細脈指的是脈搏細小,屬於陰血虛弱。薄弱的脈搏不一定細小,細小的脈搏也不一定薄弱。因為營氣在脈絡中運行,陰血虛弱就會導致脈中充實的部分減少,脈搏因此變細;而衛氣在脈絡外運行,陽氣虛弱就會導致脈絡外圍的力量不足,脈搏因此變薄弱。古代醫家使用「微」字時,大多取其薄弱的意思。試想,河水微弱,是說它淡薄還是細小?所以,少陰論中提到「脈微欲絕」,用通脈四逆湯治療,目的是回陽,而這兩種脈搏,陰陽性質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傷寒病發熱、少陰厥症,病人手指微微觸碰下巴,寒氣襲人,沉默寡言,不想吃東西,煩躁不安,持續好幾天,小便次數頻繁,顏色白,這表示熱症已經消退。如果病人想要吃東西,就說明病好了。如果出現厥症、嘔吐、胸脅部脹滿,之後就會便血。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即治上熱未除之證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緩弱之脈多屬太陰非濕即寒今小便利非濕也嘔而厥寒也故用四逆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陽明論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求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亦用吳茱萸湯今雲頭痛則嘔與咳在所必有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咳不止者死

白話文:

  1. 如果出現嘔吐和發燒的情況,應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這是針對上部熱氣未消的病症。

  2. 若出現嘔吐且脈搏微弱,小便頻繁,同時伴有微熱,並且出現厥冷的情況,這種情況較難治療,應使用四逆湯進行治療。

  3. 微弱的脈搏通常與太陰經有關,可能是濕邪或寒邪所致。現在小便頻繁,不是因為濕邪,而是因為嘔吐導致的厥冷,因此使用四逆湯。對於乾嘔和吐出涎沫、頭痛的情況,應使用吳茱萸湯進行治療。

  4. 根據陽明經的理論,如果在二三日後出現嘔吐和咳嗽,並伴有手腳厥冷的情況,一定會感到頭痛;如果追求咳嗽但不嘔吐,手腳不厥冷,則頭不會痛。但現在提到頭痛,則嘔吐和咳嗽都是必然出現的症狀。

  5. 如果嘔吐伴有膿液,這種情況無法治療,因為膿液自然會痊癒。

  6. 感染傷寒後出現發熱、下痢、厥逆、焦躁不安,無法安睡的情況,可能導致死亡。

  7. 感染傷寒後出現發熱、下痢至嚴重程度,咳嗽不止的情況,也可能導致死亡。

二厥論下利發熱之死證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此總論下利之脈喻嘉言執此發熱不死句以為與內經下利身熱則死相反因謂此之下利非內經之下利創制逆流挽舟偽法夭枉後人不思仲景何嘗不言下利發熱者死上文已兩言之矣獨是見此微弱數之脈雖發熱不死耳跟定上文發熱者死來雖字故有著落若照喻嘉言講雖字全無著落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指出便膿血之病根以便施治其治熱利之方即白頭翁湯也便膿血不同少陰病便膿血桃花湯主治此之便膿血白頭翁湯主治認證處全在欲寐不欲寐上辨

白話文:

下痢論:下痢伴隨腹痛發熱的致命症狀

腹瀉時脈象沉細弦急,表示腹脹沉重;脈象大而有力,表示腹瀉不止;脈象微弱細速,表示腹瀉將要自行停止。即使伴隨著發熱,也不會危及生命。

這段內容是對腹瀉脈象的總體論述。喻嘉言堅持「發熱不死」這句話,認為與《內經》中「下痢身熱則死」的說法相反。因此,他認為俞福所說的下痢並非《內經》所指的那種下痢,強行逆轉治療方針,誤導後人。殊不知仲景也曾說過下痢發熱者會死亡,上文中已經兩次提到。只是看到本文所說的「微弱數」脈象,表示腹瀉雖然伴有發熱,也不會危及生命。緊接著上文「發熱者死」的說法,所以纔有這樣的結論。如果按照喻嘉言的解釋,這個「雖」字就完全沒有依據了。

腹瀉時伴有輕微發熱和口渴,脈象微弱者,讓其自行痊癒。

腹瀉時脈象數促,伴有輕微發熱和出汗,讓其自行痊癒。如果脈象緊促,說明腹瀉尚未痊癒。

腹瀉時脈象數促且口渴者,讓其自行痊癒。如果腹瀉不愈,必定會排出膿血,因為體內有熱。

指出排出膿血的原因以便對症治療。其治療發熱性腹瀉的方劑就是白頭翁湯。排出膿血的種類不同,少陰病排出膿血用桃花湯治療,而此病排出膿血用白頭翁湯治療。辨證的關鍵在於病人想睡還是不想睡。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水冷水也欲飲水較渴更甚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熱利者或便膿血或未便膿血而已見脈數渴欲飲水等證也下重少陰四逆散證亦泄利下重然既稱陰必有但欲寐可認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他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睟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過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白話文:

拉肚子,脉搏沉细但浮在离手腕很远的地方,并且肚子里面发涩,一定是体内有脓血需要清理。

拉肚子还想要喝水,是因为体内有热气,白头翁汤可以治疗。

想要喝冷水,说明身体很热,比平时更渴。

热气引起的拉肚子,要么拉出脓血,要么还没拉出脓血,但脉搏很快,口渴,想要喝水,这些都是热气的表现。拉肚子,下腹部沉重,是少阴证,可以服用四逆散治疗。不过,既然是阴证,肯定会有想要睡觉的症状,可以以此判断。

拉肚子神志不清,说明肠道里有干屎,可以用小承气汤治疗。

拉肚子,脉搏沉而慢,脸色微微发红,身体略微发热,拉出清澈的米汤一样的粪便,说明是郁热冒汗,可以通过出汗缓解。病人可能会出现轻微昏厥,因为脸色发红是阳气上浮,而拉肚子说明下焦虚寒。

拉肚子之后,脉搏消失,手脚冰冷,昏迷,如果脉搏恢复,手脚变暖,就能活命;如果脉搏没有恢复,就会死亡。

拉肚子,手脚冰冷,没有脉搏,可以灸治,但如果脉搏没有恢复,反而出现轻微喘气,就会死亡。

伤寒引起拉肚子,每天拉十几次,脉搏反而有力,就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