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誤汗病脈證 (1)
辨誤汗病脈證 (1)
1. 辨誤汗病脈證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前太陽證中二十餘方,皆療未經誤治之正病。此以下皆論誤治之變證也。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此言雖被誤,而亦有不治自愈者。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風池,足少陽經穴,在耳後顳顬後腦空下,髮際陷中,按之引於耳中。手足少陽、陽維之會。風府,足太陽經穴,一名風門,一名熱府,在二椎下,兩旁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仁佳。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若形似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此本白虎證而誤用桂枝湯也。兩證相似,當於渴不渴辨之。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更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之?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其病可愈。
論中止有陽明,並無陽旦。陽旦乃陽明傳寫之誤耳。身熱,自汗出,小便利,心煩,如不惡寒,反惡熱,脈實者,是陽明當下證。若身熱,自汗出,小便利,心煩,而微惡寒,脈尚浮者,為表未盡解,仍宜桂枝湯解外。故曰按法治之,而其所以增劇者,現證較陽明多一腳攣急,脈浮中多一大字,實非陽明病,乃系陽虛中風證也。此條亦不甚難解,何至有云非仲景書者,有補陽旦湯者,紛紛不一,皆因平日曾看過傷寒論,尚未熟讀傷寒論故也。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論無汗之傷寒,不可與桂枝湯,以方中有芍藥故也。至於桂枝,則麻黃湯中亦自用之,何嘗禁乎?肌在脈外,解肌者,解脈外肌腠之邪也。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以上三節論桂枝湯之禁。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以上皆論服桂枝湯後現證。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此本麻黃證而用麻黃發汗藥已對證,乃解而復煩,脈浮數者,藥未勝病也,可更發汗,只須桂枝足矣,不宜再用麻黃湯。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汗已脈浮數,更加煩渴,則外邪未解,內復停水,宜五苓散兩解表裡,又非桂枝湯主治矣。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過了三天,如果已經用過發汗、催吐、瀉下,或是溫針等方法,病情仍然沒有好轉,這就表示是病況被搞壞了。這時候就不適合再用桂枝湯了,要仔細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了解是犯了哪種錯誤,然後根據實際情況來治療。
前面講的太陽病用二十多種藥方,都是治療沒有被誤治的正當疾病。接下來要討論的是因為誤治而產生的各種變化。凡是疾病,如果用了發汗、催吐、瀉下等方法,或是身體的水分流失,但身體的陰陽能夠自己調和,那麼病就會自己痊癒。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即使被誤治,也可能會有不藥而癒的情況。
太陽病剛開始服用桂枝湯,反而出現煩躁不安且沒有緩解的狀況,應該先針刺風池穴、風府穴,再給予桂枝湯,這樣就會好轉。
風池穴在足少陽經,位置在耳朵後面的顳顬後腦下方,髮際凹陷處,按壓會有感覺傳到耳朵裡面。這個穴位是手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的地方。風府穴在足太陽經,又名風門或熱府,位於第二椎骨下方,脊椎兩旁各一寸五分的位置。取穴時要正坐。
有喘息的病人,使用桂枝湯時,加入厚朴和杏仁效果會更好。
服用桂枝湯後,如果大量出汗,脈象洪大,應該繼續使用桂枝湯。如果症狀類似瘧疾,一天發作兩次,只要出汗就會好轉,這時適合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用桂枝湯後,如果大量出汗,出現嚴重的煩躁口渴,脈象洪大,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這是原本應該用白虎湯的病證,卻被誤用了桂枝湯。這兩種情況很相似,要根據病人有沒有口渴來區分。
傷寒的脈象浮,自己出汗,小便頻繁,心煩,稍微怕冷,腿腳抽筋,如果反而用桂枝湯想要發汗解表,這是錯誤的。這樣做會導致手腳冰冷、咽喉乾燥、煩躁、想吐,這時要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如果手腳冰冷的情況好轉且腳變溫暖,再用芍藥甘草湯,腿腳的抽筋就會舒緩。如果腸胃不適,說胡話,可以少量使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又發汗,甚至加上燒針,就要用四逆湯來治療。
有人問:症狀像陽旦湯證,按照陽旦湯的方法治療,病情反而加重,出現手腳冰冷、咽喉乾燥、兩腿拘緊、說胡話。醫生說:半夜手腳會變溫暖,腿腳會伸直。後來果然如此,這是怎麼知道的?回答說:寸口的脈象浮而且大。浮表示有風邪,大表示虛弱。有風邪就會發熱,虛弱就會導致兩腿抽筋。這個病症看起來像桂枝湯證,但因為加入了附子,附子溫熱,導致陽氣流失,並且加重桂枝發汗的作用。出現手腳冰冷、咽喉乾燥、煩躁不安等陽明內結的症狀,說胡話、煩亂,應該再服用甘草乾薑湯,半夜陽氣恢復,兩腳會變熱,腿還是有點拘緊,再服用芍藥甘草湯,腿才能伸直。如果用承氣湯讓大便稍微通暢,就可以停止說胡話。因此可以判斷這個病可以治癒。
這一段討論中只有陽明病,並沒有陽旦湯。陽旦湯是陽明湯傳寫時的錯誤。身體發熱、自己出汗、小便順暢、心煩,如果沒有怕冷的感覺,反而怕熱,脈象實,這是陽明病的應該瀉下的症狀。如果身體發熱、自己出汗、小便順暢、心煩,卻稍微怕冷,脈象還是浮,這表示表證還沒有完全解除,應該用桂枝湯來解表。所以說按照陽旦湯的方法治療,病情卻加重,是因為病人的症狀比陽明病多了腿腳抽筋,脈象浮中多了「大」字,實際上不是陽明病,而是屬於陽虛中風的症狀。這一段其實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說不是張仲景寫的,或是要用陽旦湯來治療的說法,紛紛擾擾,都是因為平時看過《傷寒論》,但還沒有熟讀的緣故。
桂枝本來是用來解肌肉的,如果病人的脈象浮緊,發熱,卻沒有汗,就不能使用。一定要記住這一點,不要搞錯了。
這段是說無汗的傷寒,不能使用桂枝湯,因為桂枝湯中有芍藥的緣故。至於桂枝,在麻黃湯中也有使用,並不是完全禁止。肌肉在脈搏的外面,所謂解肌,是指解除脈搏外面的肌肉紋理中的邪氣。
凡是服用桂枝湯後出現嘔吐的,之後一定會吐膿血。
有喝酒習慣的人生病,不能使用桂枝湯,用了會想吐,因為喝酒的人不喜歡甜味。
以上三段討論的是桂枝湯的禁忌。
受到風邪侵襲,表證解除了但沒有完全痊癒的,大約十二天就會痊癒。
以上都是討論服用桂枝湯後出現的各種症狀。
傷寒發汗後病情已經解除,過了大約半天,又出現煩躁,脈象浮數,可以再次發汗,應該使用桂枝湯。這種情況原本是屬於麻黃證,已經用麻黃類的發汗藥治療了,但是病癒後又出現煩躁,脈象浮數,表示藥力還不夠,可以再次發汗,只要用桂枝湯就夠了,不適合再用麻黃湯。
發汗後,脈象浮數,出現煩渴,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發汗後脈象浮數,又加上煩渴,表示外邪沒有解除,體內又有水液停滯,適合用五苓散同時解表和利水,就不適合用桂枝湯了。
發汗後,不能再使用桂枝湯,如果出汗後出現喘息,但是沒有明顯發熱,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