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誤汗病脈證 (2)
辨誤汗病脈證 (2)
1. 辨誤汗病脈證
此本大青龍證而誤用麻黃湯之見證。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發汗後致喘不一,不可檗用上方。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天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此言下後不可發汗。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下之後復發汗,畫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經有虛則相併之說,畫日煩躁者,我身之微陽感天之陽,欲外出而與之並也;夜乃天之陰,我身微陽不敢外出,故反安靜耳。煩而兼嘔是少陽證,煩而兼渴是白虎證,故辨之。無表證即在脈沉微無大熱上見。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後復下之。
此言虛而有表證者,令其自汗。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心下痞,即上文里未和證也。
心下痞復惡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前言脈浮數者當發汗,此言亦有因汗而致數者。脈數屬熱,而熱有真假之分,當於能食吐食上辨。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渥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此承上文言不可發汗而發之,則脈之尺中遲者,變為六脈盡沉遲矣,用此湯救之。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脈陰陽俱緊,無汗者麻黃證;汗出者亡陽證,故見此脈,當於汗上辨之。亡陽脈證不一:脈有微細者、有陰陽俱緊者、有沉遲者、有數者;證有煩躁類少陽者、有譫語類陽明者。此條當於某證上辨,彼條又當於某證上辨,如脈數似熟,而於反吐上見亡陽;煩躁類少陽,而不嘔上見亡陽,逐條細辨,方得病情,豈可一例論哉。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此裡寒也,表寒可發汗,裡寒不可發汗。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
此證既不可汗,又有不得不汗之勢。一友用葛根湯取效,以葛根湯即痙病發汗方也。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目直視,不得㫬,不得眠。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四肢厥逆冷,大汗出;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與禹糧丸。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此證與陽明脈弦者生一條外證相似,而病如水火,此當溫補,彼宜攻下。皆死生在於頃刻,倘有疑惑,當以手按病人腹,實硬者是陽明,虛軟者是亡陽。未持脈時,病人又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白話文:
辨誤汗病脈證
本文記錄因誤用麻黃湯而導致大青龍湯證候的案例,以及相關脈證的辨析。
發汗後喝很多水就喘,即使灌水也喘。
發汗後喘息情況不一,不可照搬上方治療。
脈象浮數的,應當汗出而愈;如果下瀉後,出現身體沉重、心悸等症狀,則不可再發汗,需待自汗而出汗方能痊癒。這是因為尺脈微弱,說明裡虛,必須等到裡實,津液自然調和,才能自汗而愈。
這說明下瀉後不可再發汗。
下瀉後又再次發汗,必會出現振寒、脈象微細的情況。這是因為內外俱虛的緣故。
下瀉後又再次發汗,白天煩躁不安,無法入睡,晚上卻安靜,不嘔吐、不口渴,無表證,脈象沉微,身體沒有明顯發熱,則可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經書上有「虛則相並」的說法,白天煩躁是因為人體的微弱陽氣受到天陽的影響,想要外出與之相合;晚上則因為天屬陰,人體微弱陽氣不敢外出,所以反而安靜。煩躁兼嘔吐是少陽證,煩躁兼口渴是白虎證,故需加以區分。無表證則從脈象沉微、無明顯發熱等方面判斷。
太陽病先用下法治療而未痊癒,又再次發汗,導致表裡俱虛,患者因此而冒汗,冒汗後自愈。這是因為汗出使表證和解的緣故。若裡證未和,則應再次使用下法。
這說明虛證而有表證者,應使其自汗。
傷寒大下後又再次發汗,心下痞滿、惡寒,說明表證未解。不可攻治痞證,應先解表,表證解除後才能攻治痞證。解表宜用桂枝湯,攻治痞證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心下痞滿,即上文所述裡證未和的證候。
心下痞滿並伴有惡寒出汗,則可用附子瀉心湯治療。
病人脈象數,數代表熱,應當少量進食,但反而嘔吐,這是因為發汗導致陽氣虛弱,膈氣虛弱,所以脈象數。數脈屬於客熱,因胃中虛寒而不能消化食物,所以嘔吐。
前面提到脈象浮數者應當發汗,這裡也說明有因發汗而導致脈象數的情況。脈象數屬熱,而熱又有真假之分,應從能否進食及嘔吐情況來辨別。
脈象浮緊的,通常伴有身痛,宜用汗法治療。但如果尺脈遲緩,則不可發汗。為什麼呢?因為營氣不足、血少之故。
發汗後身痛,脈象沉弱,則可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的新加湯治療。這是承接上文,如果本不應發汗而發汗,則尺脈遲緩會變成六脈皆沉遲,此時可用此方搶救。
病人脈象陰陽俱緊,卻反有汗出,這是亡陽的表現。這屬於少陰病證,通常伴有咽痛、嘔吐、泄瀉等症狀。
脈象陰陽俱緊,無汗者為麻黃證;汗出者為亡陽證,所以見到這種脈象,應從汗出的情況來辨別。亡陽的脈證不一:脈象有微細的、有陰陽俱緊的、有沉遲的、有數的;證候有煩躁類似少陽的、有譫語類似陽明的。這一條應從某個證候來辨別,那一條又應從某個證候來辨別,例如脈象數似乎很熟悉,但從反覆嘔吐上卻見到亡陽;煩躁類似少陽,但不嘔吐上又見到亡陽,必須逐條細緻辨別,才能得到正確的病情,怎能一概而論呢?
發汗後,服水藥不能入口屬於逆證;如果再次發汗,必定會出現嘔吐、泄瀉不止的情況。
病人有寒邪而再次發汗,胃中寒冷必定會嘔吐蛔蟲。
這是裡寒,表寒可以發汗,裡寒則不可發汗。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淋證患者不可發汗,發汗必會便血。
瘡瘍患者即使身痛,也不可發汗,發汗則會痙攣。
此證既不可發汗,卻又有不得不發汗的情況。一位友人用葛根湯取得療效,因為葛根湯正是治療痙攣病症的發汗方劑。
鼻衄患者不可發汗,發汗必會出現額頭凹陷、脈象緊急、目光直視、不能言語、不能入睡的情況。失血的患者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寒慄、震顫。
咳嗽並伴有小便不利或遺尿者,不可發汗;發汗後四肢厥逆、發冷,大汗淋漓;如果大便瀉下而厥冷,則可用四逆湯治療。
汗證患者再次發汗必定會神志恍惚、心神不安,小便不利並伴有陰部疼痛,可用禹糧丸治療。
發汗太多,如果再次發汗,就會傷及陽氣,出現譫語、脈象短促者會死亡,脈象自和者則不會死亡。
此證與陽明病脈象弦緊的證候相似,但病情如同水火,此證當溫補,彼證宜攻下。生死都在一瞬間,如果有所疑惑,應當用手按壓病人的腹部,堅硬者是陽明證,柔軟者是亡陽證。在未把脈之前,病人自己用手捂住心口,老師因此教導我試著讓病人咳嗽,卻咳不出來,這必定是兩耳失聰,聽不見聲音。這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虛弱而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