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誤汗病脈證 (3)
辨誤汗病脈證 (3)
1. 辨誤汗病脈證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此本桂枝證,而誤用麻黃湯也。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敝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此誤汗甘草附子湯證也。證本自汗出,誤汗則大汗出;證本發熱,誤汗則熱不為汗減;證本骨節煩疼,不得屈伸,誤汗則內拘急,四肢疼;證本大便反快,誤汗則下利;證本惡風不欲去衣,誤汗則厥逆而惡寒。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此誤汗桂枝附子證也。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此辨汗後之虛實。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此誤汗茯苓甘草湯證也。郎用原方,以棗易薑。棗乃守中之聖藥,中風乾嘔,用棗守中,使上焦之邪不得陷下;奔豚用棗守中,使下焦之邪不得上攻。惟邪在中焦者禁用。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此亦誤汗茯苓甘草湯證也。叉手冒心而耳不聾,虛而未甚也。心下悸者,水氣仍在中上之間,故仍用原方,去茯苓,以汗後不宜過滲也;去生薑,以邪及中州也。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飲水多,小便利者,水不聚於下,而聚於上;小便少者,水不聚於上,而聚於下。此釋上文心下悸也。
大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承上文,言小便不利證有不同。有水停而不利者,亦有亡津液而不利者,不可混治。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燥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上截論亡津液,用法救之;下截論停水,出方治之。
欲得飲水者,非不渴,又非大渴也。大汗煩燥,最似白虎證。但白虎證大渴,此則不大渴也。煩燥不得眠,又似乾薑附子證,但姜附證不渴,此則欲飲水。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此誤汗小青龍證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此誤汗梔檗證及茵陳蒿證也。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辨誤下病脈證。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首節總提。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脈浮而不結胸者,邪不內陷,仍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
凡經汗、經下後,外邪未解,仍宜表散者。雖本自麻黃證而來,亦止用桂枝湯,不用麻黃湯,以汗下後虛故也。其氣上衝,邪有向外之機。
白話文:
辨誤汗病脈證
-
發汗後病情未解,反而怕冷,是虛弱所致,應以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這原是桂枝湯證,卻誤用了麻黃湯。
-
大量出汗後熱不退,內部拘急,四肢疼痛,又腹瀉,手足冰冷且怕冷的,應用四逆湯治療。這是誤用甘草附子湯的結果。原本只是自汗出,誤汗後大汗不止;原本發熱,誤汗後熱不退;原本關節疼痛無法伸展,誤汗後內部拘急、四肢疼痛;原本大便通暢,誤汗後腹瀉;原本怕風不想脫衣,誤汗後四肢冰冷且怕冷。
-
太陽病發汗後汗水不止,患者怕風,小便困難,四肢輕微拘急難以伸展的,應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這是誤用桂枝附子湯證。
-
太陽病發汗後,出汗未解病,仍然發熱,心口悸動,頭暈,身體顫抖站立不穩的,應用真武湯治療。
-
發汗後怕冷是虛弱之故;不怕冷但發熱則為實證,應調和胃氣,用調胃承氣湯。此為辨別發汗後的虛實情況。
-
發汗後患者臍下悸動,即將出現奔豚症狀的,應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這是誤用茯苓甘草湯證,用原方但以紅棗替代生薑。紅棗能守中氣,防止病邪上下侵犯。
-
發汗過度,患者雙手按壓胸口,心口悸動想按壓的,應用桂枝甘草湯治療。這也是誤用茯苓甘草湯證,症狀較輕則仍用原方,去茯苓(發汗後不宜過度利尿)、去生薑(病邪在中焦)。
-
太陽病患者小便通暢,因喝水過多而心口悸動;小便少的則會感覺裡急(腹內緊迫感)。喝水多、小便通暢時,水停聚在上焦;喝水多、小便少時,水停聚在下焦。
-
大瀉後又發汗,導致小便不利,是因津液流失,不需治療,待小便通暢後自癒。說明小便不利的原因不同(水停或津虧),不可混淆治療。
-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導致胃中乾燥、煩躁失眠想喝水的,應少量飲水讓胃氣調和;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口渴的,則用五苓散治療。上半段論津液虧損的處理,下半段論水停的治療。
-
發汗後腹部脹滿的,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療。這是誤用小青龍湯證。
-
傷寒發汗後出現黃疸,是因寒濕在體內未解,不可用瀉下法,需從寒濕中尋求解法。這是誤用梔子柏皮湯或茵陳蒿湯證。
-
傷寒嘔吐腹瀉後又發汗,導致虛弱煩躁,脈象微弱,數日後心口硬滿、脅下疼痛、氣衝咽喉、頭暈目眩、經脈顫動的,長期可能導致痿症。
辨誤下病脈證
-
太陽病誤用瀉下法後,脈促但未結胸的,病情可能自癒;脈浮的可能結胸;脈緊的可能咽痛;脈弦的可能兩脅拘急;脈細數的頭痛未止;脈沈緊的可能嘔吐;脈沈滑的可能熱性腹瀉;脈浮滑的可能便血。
-
太陽病先發汗未解再誤下,若脈浮仍不癒,是因邪氣在外卻誤用瀉下法。此時邪氣仍在外,應解表用桂枝湯。
-
太陽病誤下後,若患者感到氣上衝(邪氣欲外散),可用桂枝湯;若無氣上衝則不可用。凡經汗、下後外邪未解需解表的,即使原屬麻黃湯證,也只用桂枝湯,因汗下後體虛不適用麻黃湯。氣上衝表示邪氣仍有外散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