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讀》~ 辨誤汗病脈證 (4)
辨誤汗病脈證 (4)
1. 辨誤汗病脈證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 此誤下桂枝加樸杏證,下後微喘仍用原方。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寸草石膏湯。 此誤下大青龍證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誤下濕證,額上必有汗出,其下利不止者死;誤下桂枝附子證也,其小便利者死;誤下去桂加朮證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此早下茵陳窩湯證也。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 上文言脈促不結胸者為欲解,此言脈促雖不結胸而胸尚滿者,邪未解也。 本論凡胸滿者,去巧藥。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痞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首諭云: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第論中邪傷太陽,無熱之證絕少,惟初起時則有之,麻黃證是也。耍之發於陽者,即陽邪所發也;發於陰者,即陰邪所發也。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此謂誤下陰邪而成痞。 心下痞,接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艾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此言誤下五苓證,亦致心下痞者,當細察之。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下之過也。如其不下,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但依治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此言心下痞而有寸緩關浮尺弱者,亦從誤下得來;如其不下,則脈象緩弱,病從太陰漸轉陽明也。但轉屬陽明,小便數者,濕氣漸消,大便必鞕,不更衣必有所苦,不更衣十日一無所苦,非轉屬陽明也。脈象緩弱,究非可下證。如微渴欲飲者,是亡津液所致,少少與之,令胃和則愈;若微熱消渴小便不利者,停水證也,宜用五苓散。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太陽病者,脈浮,頭項強痛惡寒也。發熱原不在內,故諸證具而尚未發熱,麻黃湯主治。今醫用發汗最為合法,但解而復煩,邪猶未盡,當用桂枝湯重發汗則愈;醫乃誤認發汗不解蒸蒸發熱,病已屬胃一證,即用下法則謬以千里矣。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此即愈之之法也,是方陰陽並補兼化寒飲。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此亦愈之之法也,是方濕熱在膈上者宜之。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白話文:
辨誤汗病脈證
太陽病初期輕微喘息,表示表證未解,應該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療。錯誤地使用了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之後,仍然輕微喘息,仍需繼續使用原方。服用後,不可再使用桂枝湯。如果汗出而喘息,沒有明顯發熱,可以使用麻黃杏仁薏苡仁石膏湯。這是錯誤地使用了大青龍湯的症狀。
濕邪下利者,額頭出汗,輕微喘息,小便不利則死亡;如果下痢不止,也會死亡。錯誤使用瀉下藥治療濕證,額頭一定會出汗,如果下痢不止則死亡;錯誤使用桂枝附子湯治療則小便不利而死;錯誤使用去桂加朮湯治療也是如此。濕邪患者僅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蓋被子靠近火;如果過早使用瀉下藥,則會出現呃逆或胸悶、小便不利,舌苔厚膩,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下,所以口乾煩躁。這是過早使用茵陳蒿湯的症狀。
太陽病瀉下之後,脈象急促,胸悶,應該使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如果稍微惡寒,則在去芍藥的方劑中加入附子湯治療。上文說脈象急促但不胸痛是將要痊癒的徵兆,本文則說脈象急促雖然不胸痛但胸部仍然悶脹,表示邪氣未解。本論中凡是胸悶的症狀,都要去除芍藥。服用桂枝湯或瀉下藥後,仍然頭項強痛,微微發熱無汗,心下滿悶微痛,小便不利,應該使用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療。
疾病發病在陽經,而錯誤使用瀉下藥,熱邪內陷則形成結胸;疾病發病在陰經,而錯誤使用瀉下藥,則形成痞塊。所以形成痞塊,是因為瀉下過早的緣故。首論說:疾病有發熱惡寒的,是發病在陽經;沒有發熱惡寒的,是發病在陰經。但論述中邪氣侵犯太陽經,沒有發熱的症狀很少,只有初期才會有,麻黃湯證就是這樣。所以發病在陽經的,就是陽邪所導致;發病在陰經的,就是陰邪所導致。
脈象浮緊,又使用瀉下藥,緊脈內陷則形成痞塊,按壓柔軟,只是氣痞而已。這是指錯誤使用瀉下藥治療陰邪而形成痞塊。心下痞塊,按壓柔軟,脈象關上浮,應該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因為瀉下藥的緣故,心下痞塊,使用瀉心湯後痞塊不解,患者口渴口乾煩躁,小便不利,應該使用五苓散治療。這是指錯誤使用瀉下藥導致五苓散證,也導致心下痞塊,應該仔細辨別。
太陽病,寸脈緩,關脈浮,尺脈弱,患者發熱汗出,又惡寒不嘔吐,但心下痞塊,這是瀉下過度的緣故。如果沒有瀉下,病人不惡寒而口渴,這是轉屬陽明經的症狀;小便次數多,大便一定堅硬,不更衣十天,沒有任何痛苦。口渴想喝水,少量給予,按照這個治療方法救治即可。口渴宜用五苓散。這是說心下痞塊,有寸脈緩、關脈浮、尺脈弱的脈象,也是因為瀉下錯誤導致的;如果沒有瀉下,則脈象緩弱,疾病從太陰經逐漸轉屬陽明經。但轉屬陽明經,小便次數多,濕邪逐漸消退,大便一定堅硬,不更衣一定會有痛苦,不更衣十天一點痛苦也沒有,則不是轉屬陽明經。脈象緩弱,根本不是可以瀉下的證狀。如果稍微口渴想喝水,是津液損失導致的,少量給予,使胃氣調和則痊癒;如果微熱口渴,小便不利,是停水證,應該使用五苓散。
太陽病,醫生發汗,結果又發熱惡寒,因此又使用瀉下藥,心下痞塊,表裡都虛,陰陽氣都衰竭;沒有陽氣則陰邪獨盛,加用燒針,因此胸悶,面色青黃,皮膚皺縮,難以治療。如果顏色略黃,手腳溫暖,則容易痊癒。太陽病,脈象浮,頭項強痛惡寒。發熱本不在內,所以各種症狀都出現了,但還沒有發熱,應該使用麻黃湯治療。現在醫生使用發汗的方法最為合適,但是解表後又煩躁,邪氣還沒有盡除,應該使用桂枝湯再次發汗,則可以痊癒;醫生錯誤地認為發汗不能解表,蒸蒸發熱,疾病已經屬胃經的症狀,就使用瀉下方法,這就完全錯誤了。
發汗或瀉下後,疾病仍然不解,煩躁不安,應該使用茯苓四逆湯治療。這是痊癒的方法,這個方劑陰陽雙補,又能化寒飲。發汗或瀉下後煩熱,胸中阻塞,應該使用梔子豉湯治療。這也是痊癒的方法,這個方劑治療濕熱在膈上的症狀。
太陽病,脈象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輕微盜汗,又惡寒,表示表證未解。醫生反而使用瀉下藥,動數的脈象變慢,膈內拒按疼痛,胃中空虛,客氣衝擊膈肌,短氣煩躁,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痞塊,則形成結胸,應該使用大陷胸湯治療;如果不形成結胸,只是頭部出汗,其他部位沒有汗出,頸項強硬,小便不利,身體一定發黃。